APP下载

“图+文”综合性文体写作指导

2022-03-13朱秋菊芦淳

中学语文·教师版 2022年2期
关键词:写作指导美育

朱秋菊 芦淳

摘要 曹文轩的《前方》是一篇摄影散文,通过图和文的融合来呈现表达对象。这种新兴的文体在互联网时代运用愈加广泛,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我们可以尝试探索任务群教学情境,进行这种“图+文”综合性文体的写作指导,把“审美的鉴赏与创造”真正融入到语文课堂之中。

关键词 图文融合 写作指导 美育

在高中语文教材中,曹文轩的《前方》可谓独树一帜。这篇文章,由摄影与文字共同组成,是一篇“摄影散文”。这是一种新兴的文体,兼具了摄影的视觉性与散文运用语言来表达对象的自由性。同时,这也正是语文学科向其他艺术领域延展渗透、走向学科融合的大语文教学新模式的体现。因而,以《前方》为例,这一类综合性文本不仅需关注其语言,更应基于图文融合关系关注其独特的文体特征。基于此,笔者设置了如下任务群教学情境:

近期,我校文学社创建了一个微信公众号,希望以此搭建一个文学交流的平台。在公众号中,现已开辟了“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我手写我心”三个栏目。考虑到后期公众号的运营与维护,现于校园内广纳贤良,招募公众号管理员及文学写作爱好者。

任务一:图文排版——明文体

在公众号“奇文共欣赏”栏目中,文学社计划推送一组关于“故乡与家园”的美文。在统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中,不乏与之相关的文质兼美的佳作,如老舍的《济南的冬天》、汪曾祺的《昆明的雨》。现请同学们作为公众号的管理员,就这两篇文章和《前方》在公众号上进行排版布局的设计,为之配上适切且精美的图片。

这一任务活动的设置,是为了让学生在这几篇文章的图文排版对比中,探寻《前方》独特的图文关系,并由此进一步体悟《前方》文体的特殊性。

在同学们上交的图文排版设计中,《济南的冬天》与《昆明的雨》选取的图片异彩纷呈,有单幅图也有多幅图;图文排版也各具匠心,有文前插图,也有文中与文后插图。但《前方》的图文排版,都不约而同地选取了教科书中原有的摄影图片,并且都将该幅图片置于文本之前。对此,教师适时追问。在师生探讨中,不难发现这张图片是不可替代的——文章开头一句,“他们去哪儿?归家还是远行?”这里的“他们”指的正是文前图片中汽车上的人们。若没有这幅图片,读文章就如坠云雾之中。而且除此之外,后文也多次提及了这幅图片,如第8段“有了我们眼前这辆破旧而简陋的汽车”,第9段“那位男子手托下巴,望着车窗外”,第10段“沙丁鱼罐头一样的车里的人们”,以及最后一段“这坐在车上的人们,前方到底是家还是无边的旷野呢?”由此,学生就能水到渠成地得出,在这篇文章中,摄影图片是文字的缘起,文字是摄影图片的阐释与延伸。因而图片必须置于文章之前。这时,教师再适时点拨,这是一种新兴的文体“摄影散文”,它由摄影和文字共同组成,兼具“摄影”与“散文”两种表达手段的审美特点。通过图文排版这一任务活动,学生就能明晰地了解何为摄影散文。

任务二:留言互动——得章法

第一期“奇文共欣赏”推送的一组美文,在读者中引发了热烈的反响,读者纷纷在留言区表达自己的阅读感受。其中,有读者留言说:“《前方》的写作模式,很像我们平时在朋友圈中分享的图片以及由图而生发的文字。看来,我们在不经意间也在尝试‘摄影散文的写作。那么,在发朋友圈时,如何为图片编辑一则有质量的文案?如何更好地为图配文?如何创作一篇摄影散文?请文学社的小编给些建议。”现请同学们探究《前方》一文里“图”与“文”的内在联系,思考写作摄影散文时,如何“切入”图片来生发文字?行文时如何让“图”与“文”紧密契合?如何使文章“源于图片”又“高于图片”?我们将在“疑义相与析”栏目,与读者进行交流。

以上这一任务活动的设计,旨在让学生在“明文体”的基础上,梳理摄影散文的写作章法,为之后的写作铺平道路。在探究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关注文章“写图之文的谋篇布局”以及“由图生文的思路逻辑”,即从结构与内容两个角度解构摄影散文的写作章法。

我们先来分析“写图之文”在全文中是如何谋篇布局的。在任务一,学生已找出五处有关图片的文段,它们分别位于文章的开头,8、9、10三段,以及文章的最后一段。教師对此进一步追问,作者为何这样布局?每一处在文中有何作用?在师生探讨中,可以总结出:文章从摄影画面起笔,由此引出话题;文中多次“点图”,使图文关系更为紧密;结尾又回到图片,首尾呼应,形成一个回环。由此,文脉相通,结构井然。在写作摄影散文时,我们不妨也可以采用这样的结构与框架。

接着,师生再进一步分析文章“由图生文的思路逻辑”。首先,文章是如何“切入”图片来生发文字的?画面中,在一辆破旧的汽车上,人们促然紧坐、姿态各异,出发去往某处。作者由图片提出疑问,“他们去哪儿?归家还是远行?”并由此引发“在路上”“离家”的话题。对图片的细致观察与深思解读,是摄影散文写作的起点。解读的角度,决定了行文走向。紧接着,文章2至7段,分析了离家的四点原因:迁徙的习性、外界的诱惑、压迫的无奈、前方的召唤。这正是采用发散思维,由从画面中提炼的话题“离家”说开去。当然,运用发散思维展开联想时,不必只局限于原因分析,也可以是对拍摄过程的还原、对图片背后种种可能性的诠释等。那么,如何让文章“源于图片”又“高于图片”?这就需要由实到虚,从人文与哲理的角度深化图片背后的情与理。文章第8段至最后一段,不再停留于对“具象的旅途”的阐释,而将之延展到“抽象的人生之旅”,得出“人生实质上是一场苦旅”的哲思,生命之旅与家园之思的人文内涵也得到了新的阐发:对“前方”和“家园”的眷恋和追寻,实际上是对某种精神的追求。在由实到虚的过程中,思辨色彩越来越浓,文章也更有深度。

任务三:征稿推文——促写作

上一期,“疑义相与析”栏目分享的摄影散文写作章法,得到了读者的广泛推崇。读者们跃跃欲试,想要为之前在朋友圈分享的美图创作为一篇摄影散文。值此契机,文学社在公众号上广泛征稿。现请同学们用镜头捕捉平凡生活中的诗意,并为之创作一篇摄影散文,投稿至文学社。文学社将在“我手写我心”栏目择优推送佳作。

写作教学的关键在于引导学生乐于写作、有话可写、善于写作。摄影散文的写作任务,十分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与写作现实,而且,这一征稿推文的任务情境,也更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让他们“乐于写作”。其次,学生在拍摄过程中,在一草一木、一事一物的观察与体验中,以身体之,以心验之,写作时自然“有话可说”,也更具真情实感。

学生们投稿的摄影散文,叙说了诸多“光影故事”,或是用细腻的笔触还原图片背后的故事;或是运用联想,由此及彼,在话题的生发中延展图片的内涵;或是由实而虚,体悟物象背后的情与理……

课后,还可以推荐同学们阅读图文兼美的摄影散文名家作品,如《席慕蓉和她的内蒙古》、“余秋雨眼中的中国文化”系列丛书《吴越之间》《北方的遗迹》等,让同学们继续在图文世界中,领悟摄影与文字牵手的美妙。

在学科融合的大语文教学背景下,摄影散文的学习与写作,是图+文综合性文本创作的一个基础尝试,在语文与艺术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学生在摄影中捕捉美、发现美;在写作中感知美、体悟美。在学科融合中,把“审美的鉴赏与创造”真正融入到语文课堂之中。

[本文系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20年度普教重点资助课题“基于学科融合的高中语文综合性学习方式的实践研究”(立项编号:B-a/2020/02/40)的阶段性成果之一]

[作者通联:朱秋菊,江苏无锡市广勤中学;

芦淳,江苏苏州市工业园区教师发展中心]

猜你喜欢

写作指导美育
让美育引领幸福生活
以美育人 以美培元
美育史料·天津美育社
美育史料·1902年刘焜与“美育”
美育最忌急功近利
初中议论文阅读教学及写作指导
作文教学的点滴体会
如何指导小学生写好作文
探析高中写作教学的有效途径
浅谈如何在阅读教学中进行习作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