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美术教学中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2022-03-13江苏扬州市竹西小学225001张呈凤
江苏扬州市竹西小学(225001) 张呈凤
小学阶段是美术学习的初期阶段,此阶段的主要教学目标是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因此,在小学美术教学中,教师要注重激发学生美术学习的兴趣,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美术学习活动,使之产生探究的欲望,理解与掌握美术知识和技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欣赏和评价作品,培养动脑能力
在小学美术教学中,欣赏和评价美术作品是关键的教学环节。学生的美术实践能力和欣赏水平密切相关,直接进行实践教学是不妥当的,应该以欣赏和评价为线索,串联美术教学的整个过程。学生尚未形成系统的审美观,教师要对学生进行积极的引导,结合他们的审美需求,注重他们的审美体验,筛选合适的艺术作品,使他们感知美的事物,从而开动脑筋进行美术欣赏和评价。
欣赏和评价作品,感知是主要途径之一。在引导学生感知时,不能模式化,要给学生留出充足的感知和思考时间,减少直接的教学指导。如《中国画与油画欣赏》一课的内容是美术名作的欣赏,适合开展欣赏和评价活动,对学生来说有较大的挑战性,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审美水平。课堂上,教师可利用多媒体播放《当卢浮宫遇见紫禁城》的视频片段,展示中国画和油画的异同,激发学生对中国画和油画的学习兴趣。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普遍存在以下两个问题:一是分不清中国画和油画的区别,把握不住两种画的特点;二是能基本理解中国画的内涵,但较难理解油画想要表达的内涵。为解决这两个问题,教师先指导学生辨别画种,在黑板上贴了很多画的图片,让学生进行归类,并讲解归类的思路。学生在归类过程中出现意见分歧,教师进行判定,并补充解释要根据画的风格和所使用工具的痕迹来判断画种。经过指导与训练,学生能独立辨别出画种。接着,教师以《薰衣草之物》一画进行示范,给学生提供评价的范本。最后,教师选取《戴珍珠耳环的少女》《向日葵》《孟特芳丹的回忆》三幅油画,以及《元世祖像》《富山春居图》《果熟来禽图》三幅中国画,按照表现题材、表现技法、表现形式三个方面,让学生进行初步的欣赏和评价。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逐渐识得画中真意,体会到中国画和油画的魅力。上述教学,教师先用视频进行情境导学,再通过整理问题、训练归类、示范评价、结果检验等一系列流程,培养学生的动脑能力和欣赏能力。
小学阶段的学生欣赏美术作品的能力有限,教师对学生的学习基础要有清晰的把握。课堂上,教师要利用媒体手段进行展示引导,为学生带来更多的学习启示;要适时引导,传授一些欣赏的方法,并设定思考的角度,给出示范操作,对学生形成感官冲击,培养学生的模仿能力;要抓住学生的学习心理设计和组织教学,在确保学习效率的同时,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促进学生美术核心素养的发展。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基于学生实际进行教学设计,能够获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二、组织生活写生,培养观察能力
写生,指对大自然中的实物、情景进行描绘。教师应让学生走出教室,去户外亲近大自然,进行写生活动。室外的场景是比较复杂的,要想在画中重现场景,需要较强的观察能力。写生课需要教师加强指导,对学生提出意见,鼓励学生大胆创作,让学生学会用感官进行观察。课后,教师需多布置生活类写生,让学生寻找喜欢的场景加以描绘。
写生课的教学重点是观察,教师应让学生养成观察的习惯,而不是代替其观察。写生教学有其自身的流程,教师要有计划地引导学生进行写生活动。例如,教学《远去的路》一课时,教师就严格按照简易化的程序进行写生指导。这一课的主要教学目标是教会学生透视的美术技能,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及对大自然的情感。透视是美术课程中比较难习得的技能,但对绘画水平的提升有极大的帮助。教师可组织学生走出教室,在一个可以欣赏校园自然风光的地方写生。教学此课时正值春日,天气晴朗而温暖,学生在良好的环境下进行绘画。教师借助静物,如树、树叶、花圃等讲解透视的原理,让学生了解近大远小、近高远低、近宽远窄的现象,并描述出自己的视觉印象。学生仔细观察场景的构图,判断物体的透视现象,按照教师说的方法绘画。教师巡视时及时指出学生在透视方面的错误,让学生观察清楚后再绘画。经过教师的指导,学生基本上掌握了透视的方法。于是,教师将教学场景转移到户外,通过尝试、实践等环节,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画出结构正确、具有良好视觉体验的写生图。
学生对生活化的写生活动比较感兴趣,教师组织学生进行现场观察,从距离、构图、色彩等方面传授透视的知识,引导学生寻找合适的观察位置和角度,使学生自然进入学习状态,对生活写生形成更清晰的认知。从教室内到教室外,学生的学习场地转移了,学习兴趣也被激发了,教师适时对学生的观察角度进行指导,使学生自然进入美术写生状态,获得更多的学习启迪,促进学生审美能力的发展。
三、展开绘画竞赛,培养模仿能力
亚里士多德认为:“艺术创作是在模仿真实的现实世界,艺术创作靠模仿能力,而模仿能力是人从孩提时就有的天性和本能。”在进行美术学习时,学生通常从模仿他人的画作开始,但模仿并不是单纯的临摹,应让学生在模仿过程中感知作品内涵,内化画技。
在实际教学中,单纯的模仿绘画是比较枯燥乏味的,而进行绘画竞赛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学生在竞赛中对胜利的渴望,会激发其创新思维,能更快地领悟所模仿作品的精髓。如《彩墨家园》一课包含较多的绘画技巧,学生感到模仿比较困难,无从下笔。教师先明确该课的重点是学习中国画中树和叶的画法以及如何点景;然后,课上出示齐白石的《农耕图》和石涛的《村舍》,讲解这两位画家如何表示景物的远近和点景,以及龙角树、蟹爪树的画法,还有绘画树叶时要注意的介字点、垂叶点等,强调用笔应该简练、果断。讲解后,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实践,从两幅画中选取一幅,在规定的时间内进行模仿并适当创新。在学生完成作品后,师生一起评价,评价高的取胜。有的学生直接模仿,观察画的浓淡和轻重,进行技艺模仿;有的学生按照自己的习惯进行绘画,没有偏离原画,但是彰显个人的特点。教师巡视指导,在心中给学生的画打出基础分。学生展示时,教师给出适当的修改意见,再让其他学生打分。得分高的分别为画得像、技巧正确、有明显个性特点的三幅作品。它们都注重画笔的干湿浓淡,并且有良好的透视。上述教学,教师先给学生详细而专业的指导,专门针对树和树叶这些静物及细节进行讲解,提升教学的针对性,再组织绘画竞赛,让学生进行自主性模仿,这样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模仿能力和创新能力。
绘画比赛是学生比较喜欢的学习活动之一。小学生有较强的模仿能力,对比赛有较高的参与度,教师针对学生的学习心理组织教学,开展各种各样的比赛活动,能对学生的学科思维形成冲击。比赛自然关系到胜负,学生对此比较看重。教师根据学生的诉求,利用绘画活动开展比赛,让学生通过竞争性学习,自然学科认知。学生在竞争性学习中自然内化美术认知,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因此,教师教学中可适时展开竞赛活动,促进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发展。
四、进行手工活动,培养动手能力
要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具体的实践操作是必不可少的,这也是培养学生美术兴趣的重要途径。新课改对学生的动手能力提出很高的要求,而手工课在学生中很受欢迎,所以教师应多为学生开设手工课,丰富美术教学内容。手工制作需要勤用手、勤动脑,这样不仅能提升学生动手的灵活度和协调性,还能提升学生的美术想象力,具有较高的训练作用。
在开展手工课之前,教师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如准备充足的手工材料、提供合适的教学场地、选取适合的教学内容、使用新颖的教学形式等。例如,教学《废旧物的“新生命”》时,教师可组织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展开手工活动,从欣赏的角度导入新课:出示一幅自制的粘贴画作品,让学生猜一猜是用什么材料制作的。学生发现粘贴画是用鸡蛋壳、小纸片等做成的,教师由此引入课题:“利用废弃的物品做手工,能使废旧物品焕发新生命。”同时,教师拿出不同的废旧材料,当场利用废旧的塑料瓶来演示制作作品的过程。首先,在瓶身上剪开一个长方形的口子,并在瓶身涂上颜色鲜艳的图案,制作成一个简单又美观的小花盆。接着,教师让学生自由分组开展手工活动,结合废旧材料寻找灵感,动手制作。由于是小组作业,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开始制作。组内成员先提出各自的想法;然后选取最合适的想法来探讨,确定方案可行后;最后进行材料的分发和制作。每位学生都有各自的任务,在手工制作中度过了十分有意义的时光。最后,教师组织学生展示作品,每组学生将作品放在讲台上,讲解本组的创作思路,先自评再进行互评,做得最好的小组获得奖励。上述教学,教师给学生提供示范,为学生准备充足的材料,让学生分组开展手工活动。这样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他们通过交流讨论获取更多的灵感,还提升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合作能力,获得了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手工制作活动能够锻炼学生的观察力、操作力、创新力。在美术制作类学习活动中,教师可从制作材料的选择角度入手,组织学生做好制作准备,引导学生展开美术制作设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学生进入手工制作环节后,教师跟进指导,对学生的学习表现及时给予评价。这样可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顺利启动学生的思维,自然产生学习动力。一个小小的手工操作任务,能创造这么多的学习启动点,说明教师的教学设计是比较成功的,启迪了学生的学习思维。
五、拓展课外活动,培养综合能力
美术学习是开放而自由的,因此教师不能拘泥于课内,要把眼光拓展到课外,使学生对美术学习的兴趣更浓厚。课外活动是教学的延伸,能有效巩固课内所学的技能。课外活动紧扣主题,有更丰富的艺术教学资源,并且综合性和趣味性更强,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美术个性,也更容易被学生接纳,是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重要推手。
例如,教师可成立美术课外活动小组,以《保护文物》为课题,在课余时间展开课外教学,组织学生参加课外活动。为了让学生了解当地的文物资源,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教师带领学生参观文物展览会,通过文物科普介绍、文物视频、文物图片展示、文物实物展示等资源,丰富学生对文物的认知。学生在参观展览的过程中,拍摄照片、做笔记、录音和录影,充分地记录下自己的参观成果。教师引导学生以科学的顺序进行参观,并予以讲解,及时回答学生的问题,鼓励学生记录下来。参观过后,教师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根据在课外活动中收集到的资料,或者自行查阅其他资料,制作主题为“保护文物”的手抄报,并张贴在教室后的黑板上进行展示。各小组定期进行宣传,为其他同学介绍文物的特性,以及如何保护有价值的艺术品和美术品。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了解到家乡的文化遗产、人类文明的瑰宝,形成保护文物的认知和决心。上述教学,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课外活动,充分利用活动成果制作手抄报,提升了学生的信息收集提取、结构和排版设计、对艺术的感知解读等综合能力,为学生综合艺术素养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教师引导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学习美术,结合生活体验建立美术意识,这是理论联系实践的学习,具有鲜明的内化特征。学生对生活化学习活动有较高的参与热情,这是非常难得的学习契机。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心理,设计实践化学习任务,组织学生在实践中展开美术创作学习,能使学生快速进入学习状态,获得较好的学习效果。
随着素质教育的推进,学生的实践能力越来越受重视。美术作为一门美学课程,在培养学生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方面责任重大。目前的美术教学还存在不少问题,教师要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作为核心教学目标,推动学生美术素养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