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感知 践行 传承
——小学第三学段“生活食育”策略

2022-03-13浙江海宁市实验小学314400

小学教学参考 2022年33期
关键词:食育美食食物

浙江海宁市实验小学(314400) 张 纯

“食育”这一概念,是日本养生学家石冢左所提出来的,是指以食品、食物等饮食一类物品为媒介,展开面向儿童的动作、语言、情感、品质、认知、审美、想象、思维、习惯等多个方面培养的一种创新性教育方式。目前,中国很多机构共同发起了“全国儿童少年食育计划”,力求通过“食物课堂”,帮助学生形成健康的饮食生活习惯,提升学生较高的健康素养,培养学生的健康人格。“食育”成为最贴近儿童生活的德育,是最质朴的生活教育,是最有味的劳动教育,是多方位的融合教育,也是最持久的终身教育。

一、食之道,尚自然——玩转课堂·育“敬畏”

“食之道”主要指掌握食物的基本知识,了解食物营养成分以及食品安全,培养勤俭节约、敬畏大自然的品德。“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这是古人遗训,也是食育的目标。食育是多方位的融合教育。食育的知识点包罗万象,涵盖面广。而食育的落实,首先要掌握基本知识,如食物怎么来,食物有哪些营养成分,为什么需要食物等;再以基本问题为导向,从贴近学生生活的小切入口展开研究,让食育落地。

1.综合型课堂知来源

食育是多学科的融合,包含了多门课程。劳技教师可以发动学生开展果蔬的种植,认识不同果蔬的生长过程;科学教师结合学科知识点,让学生认识绿色植物,尤其是可以食用的植物,掌握植物的生长规律等;语文教师可以以种植植物或者养育动物为契机,开展动植物生长的观察日记,培养学生细致观察及负责任的担当意识;美术教师可以把课堂搬到种植园写生,记录植物生长的特写镜头,用线条表现出果蔬的形态,了解其基本结构和特征,也可以制作“果蔬成长记”的绘本故事……食育融合各学科的知识,并完成从知识性教学到体验性探索的转变,通过追溯食物来源,让学生体会万物生长的不易,感恩大自然的馈赠。

比如,学校开学礼以蔬菜种子为“开学礼袋”赠送给莘莘学子,既寓意播种新希望,又为后续活动的开展做好准备。六年级科学教师可以结合《生物多样性》一课,让学生观察自己种植的蔬菜的叶子,研究光合作用;语文教师结合课文《花之歌》一文,让学生模仿课文,在习作“变形记”中以自己种植蔬菜的口吻讲述它的诞生、成长以及作用;美术教师在教学《风景写生》时,把学生带到校种植园,把构图技巧的教学巧妙地与植物相结合等。围绕同一主题,多学科结合展开教学让学生对蔬菜的成长观察得更为仔细,感受到大自然的神奇,对大自然的敬畏之情油然而生。

2.探索型课堂知奥秘

量变才能引起质变。学生根据驱动型问题,实地开展调查研究,采集真实数据,在大量真实数据的基础上,才会产生思考、认识。

比如,课堂上根据“食物营养成分”这一主要探索对象让学生开展探究式调查。先让学生分小组收集各类新鲜食物、包装加工类食品等;接着,让学生通过多种途径调查这些食物的主要营养成分,并学会看食品外包装上的营养成分表,了解哪些食物容易引起过敏或中毒等;最后,引导学生开发出“营养食谱”。根据“食品安全”这一主题,让学生选择对应的调查对象,如面包、饮料、罐头等,在其外包装上收集所需要数据,这样学生既可以了解到质量安全标志、保质期等,也可以了解食品安全的知识。通过调查探索,学生获得了对食物更为细致的了解,也知道了食品的安全,同时产生对大自然的思考,知道违背大自然的规律是必定会受到大自然的惩罚的,由此培养学生的道德感。

在我校午餐浪费食物排名中,虾排名位居前三,除极少数学生是食物过敏,大多数学生是因为食用虾比较麻烦而选择不吃。针对此现象,我们让学生开展“虾的营养价值”研究。学生通过调查研究,发现虾的营养价值极高,营养成分有蛋白质、钙、谷氨酸、钾、碘、镁、磷、维生素B1、维生素B2、维生素D、多索茶碱等,其中蛋白质的含量是鱼蛋肉的几倍甚至是十几倍,虾可以增强人体免疫力,也是为大脑提供营养的美味食物。了解了关于“虾”的诸多营养价值后,学生对虾的食用明显发生了改变,还研究了更为简便的剥虾方法,午餐虾吃得不亦乐乎。

3.实践型课堂知作用

实践出真知。学校的食育课堂不仅仅在课内,还可以走出课堂,让学生来到学校食堂,一探食物究竟。教师带领学生进入学校食堂备菜间、清洗间、烹饪间等,在每一个情境空间内为学生准备好厨房用具,如厨师帽、围裙等,让学生试着进行烹饪;让学生戴上清洁手套,在水池里清洗餐盘;让学生使用计量工具称菜等。用最真实的情景让学生体验,学生会亲身感知劳动的艰辛,进而实现思维的改变。

通过实践了解了学校一份午餐需要多少种食材、食材的量是多少、源自哪里、是怎么处理食材的等,这样学生再看到各种食物浪费现象时会更有感触,因为他们已经深刻感受到一顿午餐背后劳动的艰辛,从而珍惜劳动成果的意识得到唤醒。

比如,学生利用主题班会课时间来到校园食堂零距离实地考察实践。一个小组专门了解食堂人员工作强度,知道食堂工作人员最早的6点多就要开始工作,一人至少承担2种工作,最多的承担5项工作,包括清洗蔬菜、淘米蒸饭、运输饭菜到各班门口、餐后收理餐盘并清洗、整理仓库等,工作强度非常大;一个小组专门收集食堂午餐用材,收集到了当日一顿午餐需要11种食材——蔬菜3种、肉类2种、豆制品1种、调味料5种,了解了3种烹饪技巧;一个小组专门体验食堂工作环境,走进厨师工作间,感受到了近40度高温的烹饪环境,四个大锅同时开炒,即使有2个风扇也抵挡不住腾腾的热气,厨师汗流浃背。在调查中,学生也了解到学校每日剩饭剩菜在250~300斤之间,浪费巨大,令人心痛。学生真实、深刻地感受到一顿午餐背后的复杂艰辛,对劳动成果的敬畏必然铭刻于心。

二、食之味,躬力行——主题实践·育“自律”

生活食育不能仅仅停留在校园,停留在理论知识的传授上,更应该走出校园,走进生活。“食之味”是指引导学生进行食品自制,培养学生自力更生能力;让学生养成饮食卫生、合理膳食的健康科学的饮食习惯等。纵观现在的小学生,不吃早餐、喜欢吃垃圾食品、挑食偏食等不良的饮食习惯,造成体重超标、生长发育过早等健康问题。苦口婆心的“说教式”教育,远远比不上体验参与式食育效果。学生在前期翻转课堂上获得的食物的基本知识、营养成分,在实践中就可以学以致用,学会食物的合理搭配,改善不良的饮食习惯。生活食育是学生身体力行,养成健康饮食、自律生活的有利途径。

1.家庭生活拓宽食育场域

食育来源于生活,跟生活息息相关,需要借助生活实践来践行和落实。开设食育实践活动,学生在家长的协助下一起学做中式面点,如做包子、包饺子,学做冷热菜,如凉拌黄瓜、番茄炒鸡蛋等,在动手中掌握烹饪的基本本领。这样,学生会烹饪,更会营养搭配。将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日常生活中,学生不仅能在给家人做菜的时候讲究荤素、营养搭配,而且能对自己的饮食习惯加以反思,能自我控制,对不健康食物少吃甚至是不吃,均衡饮食,养成良好习惯,形成健康的生活理念。

“双减”的当下,学生放学后有更多的精力与时间来参与实践活动。学校开设周一无书面作业日,“你好,周一”的德育实践活动应运而生。针对小学第三学段高年级的学生,每周食育实践活动布置依次为:学做一道冷菜,学做一道热菜,学做一种点心;为家人准备一次营养早餐;周末为家庭买一次菜;宣传营养饮食;记录每周晚餐食谱;绘制一本家庭健康食谱;清理冰箱食物;检查家里食品保质期;做好家庭垃圾分类;策划一次帐篷美食分享会等。通过一次次食育实践活动,加深学生健康生活的理念,生活中他们学会了自律。

2.社区活动延伸食育空间

社区将家庭与家庭联结起来,学生参与进社区活动,通过参与、感受、动手、互动等形式,将学到的健康饮食知识运用在生活实践中,把学到的科学理念传播到家庭之外。如社区里组织的“邻里节”,通过美食分享亲近和睦邻里关系;如“科学厨房”,巩固并加深了在学校习得的食育知识,传播科学饮食的观念,营造人人自律、生活美好的生活氛围。

3.研学实践拓展食育路径

生活食育的实践场地广,可以去博物馆,可以去劳动实践基地,也可以去花卉园区等,甚至可以走进餐馆、食品厂等。这样将理论知识和生活实践相结合,开展研学实践活动。同时,在研学活动中,学生可以自制午饭,在有条件时组织集体野炊,学生自行准备好食物、动手做菜、分享美食,将生活食育的快乐进行传递。

例如,在六年级研学活动中,学生选择了到农业种植实践基地开展活动。一组到地里劳动实践——采蚕豆、剥蚕豆,一组为烧野饭做准备工作,淘米、切肉、切菜、准备调味料等,另一组拾柴、生火、烧水,大家齐心协力烧出一锅香喷喷的野饭,在感受劳动快乐的同时也享受分享、合作的快乐。

4.“云食育”丰富育人载体

在信息技术发达的如今,教学不仅仅是线下还可以是线上,利用网络信息技术,学校可以开设“食育云活动”。如“秀秀我的厨艺”,由于厨具、菜品的携带的难易程度不同,可以采用“云直播”的方式进行,烹饪过程学生可以互相交流、分享;如“营养早餐”分享活动,让学生晒晒各自准备的早餐。这样不仅是学生个人,其父母、家庭由此也能学到营养搭配的知识,也能发现食育中的情感价值。

三、食之情,爱生活——创意探索·育“热爱”

“食育不仅是知识教育更有文化传承”是引入“食育”一词的李里特教授所认为的。“食之情”是指在食育中加入美学思考,培养学生对食物与烹饪的美学品位;让学生了解中华传统美食的文化内涵,学会用食物表达爱,传递爱,养成热爱生活、积极向上的生命价值观。

1.传统习俗中探秘

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其实也蕴含在食物里。比如春节里要吃鱼,预示年年有余;元宵节要吃汤圆,代表家庭团圆和睦;清明节里有青团,缅怀先烈;端午节吃粽子,纪念屈原;中秋节里有月饼,月饼如月圆,团团圆圆;重阳节有重阳糕,登高望远敬爱老人等。这些传统习俗中的食物都蕴含着中华民族的智慧,代表着我们美好的祝福。学生通过对传统习俗中的食物的了解、制作、分享,感受“吃”并不是简单的一日三餐,“吃”也是富有生活情趣和艺术追求的,它还蕴藏着五千年灿烂文化的智慧结晶。

2.地域文化中品妙

一方水土育一方美食。广东卤水菜式和早茶、北京烤鸭、四川串串香、天津煎饼果子等,维吾尔族的馕、蒙古族的马奶酒、藏族的青稞洒等,不同地方、不同民族有各自的饮食特色。区别于快餐文化,我们国家不同地域、不同民族就有自己的代表性美食。学校可以开展“民族美食街”活动,让学生了解我们的民族美食,也可以让学生寻访当地美食足迹,就当地的美食进行调查与制作。学生可以探访这些美食的来源、制作工艺、注意事项等,可以现场观看美食制作过程,还可以向美食制作的师傅学一学手艺。一个有年代、有特色的食物,无不凝聚着制作的智慧,工匠的精神及其制作师傅对美食、对生活的热爱等。

3.主题活动中创造

在儿童文学作品《窗边的小豆豆》中,巴学园的校长让孩子们在自己午餐的饭盒中找出“山的味道和海的味道”的食物。这趣味的小活动,促进了孩子对食材的认识,激发了他们对食物的兴趣,午餐更是吃得津津有味。所以,我们可以借着食育主题活动,激发学生对食物的兴趣,对生活的热爱,以及对美的创造能力。

如开展“食物传递爱”食育特色主题活动,以“怎样通过食物让食用者感受到你的爱?”为驱动型问题,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有的孩子用食物摆出“爱心”型,有的孩子用食物巧妙摆出“微笑”;有的孩子调查了爸爸妈妈饮食喜好,特意做了他们最爱吃的等。生活食育可以在爱的表达中增进亲子间的情感,提升了学生对美的欣赏和创造能力。

根据每个食育主题,学生能够积极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项目,与教师、家长一起共同设计实施方案。经过如此的实践活动,每个学生都真正达到了食育的“知行合一”要求,并感受到了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同时通过食育,学生热爱生活的热情得到了激发。

《礼记》有云:“夫礼之初,始诸饮食。”食育蕴含的食材知识、安全问题、烹饪技巧、工匠精神、文化价值、热爱生活等方面,都是德育的创新突破口。我们将继续认真研究食育载体,不断创新学习活动方式,让“生活食育”研究色香味俱全、礼智情共生。

猜你喜欢

食育美食食物
我是“食育”小画家
南昌市师范院校食育开展现状及促进策略
3—6岁幼儿家庭食育开展建议
“食育”也需进校园
美食
搞笑:将食物穿身上
食物从哪里来?
美食都被玩坏了
食物也疯狂
美食的诱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