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沙海老兵精神形成、发展的历史理路与当代价值

2022-03-13魏士林曹建萍刘豆豆

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2022年5期
关键词:沙海戍边和田

魏士林 曹建萍 刘豆豆

(新疆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新疆 乌鲁木齐 830046)

在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的四十七团里,有一群扎根边关、无悔坚守的老兵。新疆和平解放初期,他们舍生忘死,徒步穿越沙漠、解放和田、屯垦昆仑,是所有进疆部队中走的最远、所面临的环境和条件亦最为艰苦的一支,且用尽了一生执行着上级下达的屯垦命令,并在这一过程中用青春与热血铸就了光辉灿烂的“沙海老兵精神”(或称“老兵精神”)。

一、沙海老兵精神的孕育与形成

在各种条件均十分艰苦的南疆几十年如一日的屯垦戍边实践中,老兵们既将沙漠变成了绿洲,又逐渐锤炼形成了蕴含着无穷力量的老兵精神。实际上,沙海老兵精神的源头可以追溯到革命战争时期,最终孕育、产生于解放新疆和屯垦戍边的伟大实践中,其形成与发展有着深厚的文化渊源和社会实践基础。

(一)继承了以往革命精神的光辉内核

“老兵精神与井冈山精神、南泥湾精神一脉相承,体现了艰苦奋斗、报效祖国的崇高境界,以强大感召力激励着百万兵团人维稳戍边。”[1]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边疆研究所原所长厉声如是说。事实上,老兵精神正是对以往革命精神的继承和发扬。

四十七团的历史最早可追溯到1928年12月组建的中国工农红军第六团。井冈山时期,它参加过秋收起义、黄麻起义、五次反“围剿”和二万五千里长征,为人民军队后期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国共第二次合作开始后,红六团整编为八路军一二〇师三五九旅七一九团。该团参加过百团大战、保卫陕甘宁边区等重要战役,曾被晋察冀边区政府授予“百战百胜的铁军”之称、被中共中央军委授予“模范党军”之称;在延安大生产运动伊始,该团积极在南泥湾生产劳作,被誉为“发展经济的先锋”;后相继胜利完成了“南下北返”、“中原突围”、保卫延安、解放大西北等重要作战任务;1949年2月,七一九团被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野战军一兵团二军五师十五团,在西北战场上特别是兰州战役中屡建奇功。

纵观四十七团前身部队入疆前的革命实践,不难发现其中蕴藏着诸如井冈山精神、苏区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南泥湾精神等早期革命精神的“影子”:坚定不移的革命信念、对党忠诚、一心为民、无私奉献、艰苦奋斗……

(二)形成在人民军队穿越沙漠、建设和田的伟大实践中

在中国共产党政治争取和人民解放军胜利进军的影响下,1949年9月底时新疆国民党当局通电起义,促成了新疆的和平解放。虽然从整体上看,新疆的政治经济等方面局势已经稳定,但有些地区的国民党顽固势力依旧准备负隅顽抗、筹谋叛乱。

1949年12月4日,十五团刚抵达阿克苏地区,便突然接到了上级的命令:和田的国民党正策动武装叛乱,王震将军命令火速进军和田[2]。当时,从阿克苏到和田有三条路可供选择:一是沿公路经喀什、莎车到和田;二是过巴楚,沿叶尔羌河到莎车,再转至和田;三是从阿瓦提县沿着和田河直奔和田。前两条路线的道路平坦,沿途有着不少居民点且水源充足,但要多走五六百公里,步行需要一个多月才能到达;而选择第三条路,就必须横穿有“死亡之海”之称的塔克拉玛干大沙漠。考虑到和田叛乱在即的紧急情况,十五团领导干部决定强行军、快速出击以解放和田。

由于解放军进疆后对我党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的严格执行受到了当地人民的赞扬、支持和拥护,部队在向和田进发前,柯坪县各族人民支援300多峰骆驼。温宿、阿克苏和阿瓦提支援200多匹马、100多顶帐篷、几万斤大米和几万斤面粉,还有几百堆马料,几百马车苜蓿、麦草等物资,还派出200多人的支援队伍,一直把部队送到比的里克胡塔库[3],为解放军顺利穿越沙漠奠定了一定的物质基础,给予了强大的精神支持。

1949年12月22日,十五团1803名官兵,克服了常人难以忍受的困难,经过18个昼夜,急行军1580里,穿越了塔克拉玛干沙漠,一举粉碎了和田国民党顽固势力的叛乱阴谋。和田的胜利解放,使和田各族群众真正成为了国家的主人,同时也对新疆各民族的融合与团结、南疆地区的社会稳定与发展等产生重要而深远的历史意义。得知和田方面的消息后,第一野战军司令员彭德怀和政治委员习仲勋当即向十五团发来嘉奖电:“你们进驻和田,冒天寒地冻,漠原荒野,风餐露宿,创造了史无前例的进军纪录,特向我艰苦奋斗胜利进军的光荣战士致敬!”[4]

进驻和田后,十五团的指战员们继承和发扬了红军爬雪山、过草地和三五九旅南下北返征战两万里的革命精神,坚决执行毛泽东主席“到新疆要为各族人民多办好事”的指示精神,充分发挥了战斗队、工作队、生产队的三大作用。他们将曾经垦荒南泥湾时的经验运用到和田的大生产当中,既实现了粮食全部自给自足,还将结余上交国家,并将开垦出的万亩良田无偿交给地方,支援了地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使千年来无人涉足的戈壁滩,变成了一个个充满生机的居民点、农场、城镇和绿洲,营造了和田各族人民团结和睦、共同发展的良好局面。老兵们的光辉实践,无愧于习近平总书记的真挚赞美——“(你们)在战争年代里是英雄,在生产建设中是模范,在维护稳定上是柱石。”[5]

(三)发展于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新时代下兵团人维稳戍边的新征程里

无论是在艰苦创业的大建设时期,还是在改革开放的大发展阶段,沙海老兵们始终身体力行地践行着“十五团驻和田万不能调”[6]的命令,坚守在和田这块他们倾注了无数心血的“第二故乡”。

进入新的历史时期,老兵们在团场开展大生产运动的同时,也积极从事工商业方面的活动,如轧花、皮革、纺织、采煤、发电等,极大地促进了和田地区经济的发展;科教文卫事业方面也不例外,各级各类学校的兴办、各种文化活动场所的兴建等,为促进团场发展、支援地方建设培养了大量实用型人才……老兵们始终牢记着自身作为一名兵团人屯垦戍边的职责,除将自己的青春与后半生奉献在了四十七团外,许多人也要求子辈与孙辈们留在团场,以继续完成历史和时代所赋予的屯垦戍边使命。“献了青春献终身,献完终身献子孙”,是老兵们永远的精神信仰。

如今,一代代兵团儿女接过父辈手中的事业,坚守在四十七团这片热土上,将自己的青春留在了祖国最需要的地方,继续用汗水和热血书写着气势恢宏的军垦诗篇,助推着老兵精神的新发展。

二、沙海老兵精神的丰富内涵

老兵精神的产生与发展历经了革命、建设和改革三个历史时期,充分吸收了我党伟大实践中的优秀成果,有着深刻而丰富的理论内涵。十四师党委曾将进军和田的老战士们的精神概括为:“忠于祖国,祖国的利益高于一切;热爱党,热爱人民;随遇而安,忠实地履行屯垦戍边的历史使命;艰苦奋斗,无私奉献;全心全意为边疆各族人民服务。”[7]归结起来,老兵精神主要包含着三个方面的内容。

(一)不畏艰险、知难而进的英雄气概

在选择进军和田的路线时,十五团指战员们明知穿越塔克拉玛干大沙漠的危险性,但为了第一时间完成平叛任务、尽早解放和田人民,他们便无畏艰险、依然前往;而且,他们以顽强的连续作战精神,在风餐露宿的同时极速行军,当时老兵们每个人身上的辎重都不少——每个人都背着1支七九步枪、40发弹药、4颗手榴弹,加上行李、干粮,每人身上背着的东西至少都有二三十公斤,一天要走100多里路。几天走下来,所有人的脚上都打满了血泡。许多人的鞋走坏了,光着脚往前走[8]。这既是战士们对恶劣自然环境的挑战,也是对各自体能极限的挑战。

在面对恶劣的自然环境和复杂的社会形势下,是解救人民于水火的急切和必胜的决心,才演变成战士们克服艰难险阻的信心。他们秉持着坚决维护祖国统一、边防巩固、民族团结和新疆稳定的信念,展现出了不畏艰难、勇往直前、艰苦奋斗、顽强拼搏的大无畏英雄气概。而这种壮举,则是沙海老兵们爱国、爱疆、爱民的生动体现和见证。

(二)不惧困难、艰苦创业的光荣传统

进驻和田后,十五团的战士们所面对的是极端恶劣的自然环境、极度落后的生产方式和匮乏的物质条件,以及极度复杂的社会环境——和田地区大风、沙尘等灾害天气频发且沙漠化危害严重;农业方面基本上处在“靠天吃饭”的境况里,完全依靠自然原有的资源与气候等因素进行作物的种植,是典型的小农经济;加上少部分反动势力造谣惑众、蛊惑民心等因素的影响,十五团在和田屯垦戍边任务的开展极为艰难。正如王震将军所说:“在中国农垦创业的初期,……建设农场,其条件之恶劣、生活之困难,现在的人们是难以想象的。”[9]

纵然各种条件给老兵们当好“生产队”带来了不小的困难,但他们凭借不惧困难、艰苦创业的光荣传统,依靠着对社会主义建设多作贡献的坚贞信念和勤于劳动的双手,始终坚守在屯垦戍边的神圣岗位上,战胜了一个又一个艰难险阻,于沙漠腹地开辟出了一片又一片绿洲。“我们从进驻和田后就开始从事农业生产,创业艰难,没有房子住,我们就挖地窝子;开荒种地,挖渠引水,植树造林;没有牲畜,就人拉犁耙;没有工具,就自己做扁担、编筐子……”[10]

老兵们前半生为解放大西北、解放全中国浴血奋战、出生入死;而后半生则为开发建设南疆披荆斩棘、死而后已。据资料统计,1950年十五团共开垦荒地2.3万亩、播种2.2万亩;1950年春至1951年11月,十五团用一年半的时间修通和田到西藏阿里的新藏简易公路……[11]

(三)不计名利、扎根边疆的奉献品质

解放和田后,十五团的官兵们依南疆布防需要,并本着“为新疆人民办好事”的宗旨和不与民争利的原则,依然选择屯驻在远离村庄的沙漠边缘地带,在本被视为生命禁区的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垦荒。战士们住地窝子、喝黑泥水,6人一犁,每天劳动13小时,一天开荒20亩,硬是在沙漠边缘开出4.5万亩绿洲良田。1953年,部队将在各县开垦的3.5万亩土地无偿交给地方群众[12]。“不占群众一分田,戈壁滩上建花园”是对老兵们不计名利、扎根边疆的奉献品质的真实写照。

数十载光阴里,老兵们为边疆的建设和边防的巩固付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艰辛和努力,将自己的一生献给了祖国最需要的地方。许多老战士还要求自己的后代也留在团场,继续完成屯垦戍边的历史使命。老兵董银娃生前就常常对他的孩子们说:“四十七团是你们的家,不管走多远,都不能忘记根在哪里。”[13]实际上,许多“沙海老兵”,都是历经革命战争生死考验的“老红军”和“老八路”,他们来自五湖四海,有着卓著的功勋,理应留在生活条件更好的地方,陪伴在亲人身边,享受应得的荣耀。但他们以对党和人民的无限忠诚,义无反顾地选择了执行上级命令,在新疆最荒凉、最原始、最困难的地方驻守下来,终生不曾离开,他们把忠骨埋在了大漠,把忠诚献给了祖国。

“军人”二字始终烙印在他们的灵魂深处,成为他们自觉扛起对祖国、对新疆各族群众责任的精神之基。正如老战士们所说:“我们是党的部队,党指到哪,我们就打到哪。共产党走到天边,我们跟着他走到天边。”[14]

三、沙海老兵精神的当代价值

老兵精神是老一辈兵团人在各方面条件均极其艰苦的南疆维稳戍边实践中催生的特殊精神力量。新时代下,继续传承和弘扬老兵精神,将为兵团的建设、新疆的发展乃至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强大的助力。

(一)是持续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的良好依托

习近平总书记曾深刻指出,“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长久生存的灵魂,唯有精神上达到一定高度,这个民族才能在历史的洪流中屹立不倒、奋勇向前”[15]。而老战士们用忠诚、坚守、担当和奉献缔造的老兵精神,正是共产党员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光辉典范,是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的良好依托。

早在2007年,四十七团军垦老战士集体便获评感动兵团年度人物,当时对他们的颁奖词是:“从井冈山到南泥湾,从硝烟弥漫的战场到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的和田,他们用双脚丈量的是不休的革命历程,是兵团精神!他们像大漠胡杨一样,把根深深扎在绿洲。老兵,始终是忠诚的战士,是共和国最伟大的公民!”

近年来,四十七团以老兵纪念馆、进军和田纪念碑、老兵村等为基础,建设着以学习、宣传“沙海老兵”精神为核心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并在每年的12月22日举办一年一度的“中国·新疆兵团沙海老兵节”,成为广大党员干部学习党史、屯垦戍边史,赓续红色血脉、传承红色基因的生动教材,为其坚定自身理想信念、锤炼党性修养提供了重要载体。

(二)是贯彻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的精神支撑

当前,兵团各师和自治区各级政府均在为实现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总目标而努力工作,而老兵精神,则是贯彻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更好实现总目标的精神支撑。

沙海老兵们听党指挥、对党忠诚的决心,是老兵精神的灵魂所在,深刻体现了我们共产党人的党性原则。作为实现总目标的关键,党的领导是每一个“沙海新兵”所必需坚持的根本原则。近年来,新疆工作取得的重大成效,天山南北社会稳定、人民安居乐业的良好局面,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等各项事业的全面进步,都离不开党的领导。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面对复杂的形势和艰巨的任务,“沙海新兵”们只有坚定不移地跟党走,用自身的实际行动响应党的号召,才能在建设与发展的洪流中成为实现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总目标的中流砥柱。

沙海老兵们无私无畏、奉献担当的意识,是老兵精神的生命所依。不论是穿越沙漠,还是屯垦和田,老兵们身上“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忍耐,特别能奉献”的可贵品质始终耀眼,是激励各广大党员干部不忘初心、艰苦奋斗,以更加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更加昂扬的精神状态持续接力推进各项工作不断取得新成效,努力建设团结和谐、繁荣富裕、文明进步、安居乐业、生态良好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疆的强大精神动力。

沙海老兵们坚持坚守、扎根奉献的执着,是老兵精神的精神彰显。正是有了老兵们扎根新疆的坚守,才奠定了我国的屯垦戍边事业的基础,并在此基础上不断发展,从无到有、从弱到强。总目标的实现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只有一心投身军垦事业,像老兵一样以一生促屯垦,才能为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经济发展、人民幸福安康作出卓越贡献。

(三)是凝聚兵团力量的坚韧纽带

沙海老兵是兵团队伍中极具代表性的光荣群体,是戍卫祖国边防的先锋和楷模。他们在大漠忠诚坚守一生,为维护和田社会稳定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在老兵们屯垦戍边实践中产生的老兵精神,既是兵团精神的具体体现之一,又为兵团精神的丰富与发展提供了养料,是兵团事业发展宝贵的精神财富。传承几代兵团人维稳戍边、建设新疆的光荣历史,有利于增强兵团履行“三大功能”、发挥“四大作用”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凝聚起兵团的强大力量。

虽然老兵们已渐渐老去,但是老兵精神不会“老”!正如老兵杨世福曾说的那样:“我们这些老兵军装脱了,可军魂未丢;老兵走了,但军魂还在。”[16]沙海老兵群体一心为公,在为我们树立了党员干部的光辉形象的同时,也传承着共产党人的家风。他们所做的,正如总书记所要求的一样——以老兵精神激励更多年轻人为祖国边疆的长治久安和繁荣发展作出贡献[17],除将自己一生奉献给屯垦戍边的历史重任外,也让自己的后代加入其中,使其成为“沙海新兵”。

半个多世纪的峥嵘岁月里,四十七团几代军垦人践行老兵精神,使亘古荒原变成了条田整齐、农、林、牧、副、渔业综合发展的现代化团场。如今,一代又一代“沙海新兵”接过了老兵手中的接力棒,依旧秉持着革命军队的优良传统和精神风貌,始终将祖国和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正为边疆的稳定与发展努力奋斗着,并用青春与热血书写着新的、承载着其初心与使命的雄伟的屯垦戍边史。正是老兵精神,激励着他们不负韶华、筑梦大漠;“沙海新兵”也用自身的实际行动传承着老兵精神,用踔厉奋发的姿态、笃行不怠的执着践行着总书记的殷殷嘱托,为新时代下兵团的建设与发展积蓄着强大力量。

“老兵精神,大漠军魂。魂如胡杨,千年不死。神如胡杨,万年不朽!”[18]新的历史条件下,老兵精神已然成为一剂兵团人人可服的“补钙”良药,既为新一代兵团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精神营养,又以沙海老兵身上所承载的巨大精神力量和感召力,激励着更多有志青年扎根边疆、献身新疆及兵团事业,为新疆的稳定与发展凝神聚力,是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财富源泉!

猜你喜欢

沙海戍边和田
给戍边烈士的一封信
视觉
和田出土《法华经》古藏译本的初步研究报告(二)
沙海蜃景
三北工程:将沙海变成林海
茫茫沙海浩无边(书法)
戍边壮士歌
戍边追梦
试论现代维吾尔语和田方言的土语划分
毛泽东屯垦戍边思想与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建立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