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电影《绿皮书》人物塑造的教育意义探析

2022-03-13

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 2022年12期
关键词:谢利绿皮书托尼

綦 桂 芬

(牡丹江市教育教学研究院,黑龙江 牡丹江 157000)

随着新课改的推行,影视、动画等内容逐渐融合到中小学语文课本和教育教学中,教师在课堂上使用计算机、电视等播放电影,陶冶学生情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这样的教学方式越来越受到师生的青睐。《绿皮书》根据真人真事改编,自2018年在美国上映, 2019年获得奥斯卡最佳影片奖,豆瓣评分8.9分,美国《观察者》报盛赞该片“十年来最好的电影之一”。 它讲述1962年,黑人钢琴艺术大师唐·谢利雇佣白人司机兼保镖托尼,前往种族歧视盛行的南方,进行为期2个月巡演的故事。两位男演员凭借高超演技再现了原型唐·谢利(演员与原型同名)和意裔美国人维果·莫特森一段跨越种族、阶层的生活经历。德国教育家福禄贝尔说过:“教育之道无他,唯爱与榜样而已”。影片有很多看点,尤其是两位男演员对角色的塑造,励志上进,堪为榜样。笔者探析电影人物传达出的正能量与感染力,以及一些矛盾甚至张力,研究角色性格和自我接纳境界蕴含积极的教育意义,挂一漏万,权且作抛砖引玉。

一、人物性格形成及发展

不同于其他反映种族歧视内容的电影,黑人白人角色典型设定一般是白人为主人,黑人为仆人,如《为黛西小姐开车》,《绿皮书》黑白角色人生是倒置设定,黑人为主人,白人是仆人,这样强烈的对比反差使影片别具匠心,异彩纷呈。

影片主人公白人托尼为黑人唐·谢利打工,人物出场就充满喜剧色彩,极具视觉冲击力。电影一开始,在夜总会,客人发生醉酒打架,老板大喊“托尼”,男主人公托尼马上现身,行动敏捷,一拖二拽三摔,醉酒闹事者已经到大街上了,大有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解决问题,托尼俨然我们熟悉的港片娱乐场所黑社会的马仔,做事雷厉风行。在夜总会装修停业期间,面临失业,家庭开支拮据,他参加大胃王吃热狗比赛,在当铺当掉手表,虽然是黔驴之技,却透露出十分顾家,有责任心。回到家中,亲吻孩子,拥抱妻子,热情与家中客人聊天招呼,即使明知家里财政窘迫,看到妻子请黑人修理工喝水,还充满嫌弃地把玻璃杯扔垃圾桶,如此一来,一个没钱没背景没文化、有情有义有担当也有种族歧视思想的白人形象跃然银屏。迫于生计,朋友介绍,参加应聘面试,在宏大的卡内基音乐厅,被指点着上楼面试。作为影片另一个男主人公托尼雇主黑人钢琴艺术大师唐·谢利闪亮登场。在富丽堂皇的豪宅,家居装饰各种奇珍异宝犹如令人眼花缭乱的博物馆,谢利身着华服,堂而皇之地高坐屋中央,神情倨傲,优雅地翘起二郎腿,俯视托尼,完全一副国王的架势。第二天一早电话通知托尼,还无比客气礼貌地询问托尼妻子“能否同意托尼陪他两个月的巡回演出”,礼貌完美到无可挑剔。尊贵优雅有派头、有钱有为有社会地位穿西装的黑人钢琴艺术大师也跃然银屏。因为机缘巧合,“钱到位”,带有色眼镜的托尼接受这个工作。两个肤色、家庭背景、学识、身份与阶层迥异的人开启一段注定不平凡的旅程。

从人物设定看,无论托尼,还是谢利,身上都体现着原生家庭的影响。托尼是意大利裔白人,出身社会底层,没有受过良好教育,但是家庭氛围和睦友善,亲朋好友热情有趣,团结互助,奠定了托尼明朗乐观积极的人生底调。在夜总会摸爬滚打,为人处世,游刃有余,练就察言观色、精明强悍、圆滑世故的性格,而且粗中有细,是内心温柔的市井强人。他活得真实、痛快,影片有一句他挂在嘴上的父亲的经典语录,即“无论你做什么,百分之百地做,工作就工作,笑就笑,吃饭的时候要像最后一顿”,做事全力以赴,为他赢得了非常好的口碑及信誉,这应该是他在众多求职者中脱颖而出的重要原因。所谓受人之托,忠人之事,在为谢利当司机兼保镖的一路上,为谢利一次次扫清巡演障碍,保证谢利人身安全,拒绝诱惑,不跳槽,对工作忠诚。深入南方,看到谢利琴技精湛,品格高贵,隐忍有涵养,他能放下偏见,在谢利因为肤色受到不公平的待遇,陪着住进黑人旅店,陪着去黑人酒吧吃饭,展现出他的同情心、人情味,潜移默化中多了份仗义,受谢利影响,多了平等思想,不知不觉中也为自己赢得了人生中最重要的挚友。

相反,黑人钢琴家谢利虽然声名显赫,谈及家人,落寞地说起的是一个疏远的弟弟、离婚的妻子,他认为不能兼顾钢琴和家庭,表现出天才注定孤独的宿命。从他的成长经历可以看到,他的成长过程主要是弹琴、学习、演出,他的言谈举止、行为习惯高雅讲究;身为黑人,不吃炸鸡,不听黑人音乐,不知道黑人知名乐手,远离常人认识中黑人暴躁易怒、放荡不羁的形象,他隐忍内敛,西装革履,即使内心感觉屈辱,依然彬彬有礼,面带微笑,他自觉甚至刻意远离黑人文化,一切追求都是白人文化的样板。不过在旅途,在托尼的感染下,他开始翘起兰花指,吃炸鸡,并且学着托尼洒脱地把鸡腿扔出窗外,但他不忘及时制止托尼乱丢纸杯;坚持让托尼还回他认为托尼偷盗的玉石;帮助托尼写出漂亮婉约的情书家信;为争吵向托尼道歉;在伯明翰最后一场演出时,开始捍卫自己的权利与尊严;当托尼带他来到橘鸟酒吧,他为黑人同胞在破旧的钢琴上弹琴,并露出巡演以来最开心的笑容。在托尼的影响下,他改变着一直以来坚守的习惯,放下傲慢,拥抱不曾走进的黑人世界。

在严谨自律、含蓄高雅的谢利熏陶下,托尼收敛起大大咧咧、随意随性的作风,帮助谢利度过难关,从此也走上自己人生新的高度;在秉承真实坦荡、活出自我的托尼面前,谢利开始卸下一贯的包袱,不再伪装,走出自以为的圈子,打破孤独的桎梏与魔咒,不再压抑自我,遵从自己本心。影片结尾,他出现在托尼圣诞节家宴上,意味着他勇敢地迈出孤独的第一步,开启人生的新篇章。“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家庭环境或者校园文化以及他人因素对人的影响很大。《绿皮书》是一部温情电影,剧中的很多人物的身上都闪耀着人性的光辉,比如托尼妻子、哥哥,当铺老板,黑人钢琴家的管家这样的小配角都散发着人性的温度。

二、自我接纳与成长

《绿皮书》的叙事节奏和技巧堪称教科书级别。作为公路片,画面切换像“串糖葫芦”一样,以不断深入南方为线索,移步换景或定点换景展开,场景涉及车里、沿途加油站、田野、旅店、会所、村镇、服装店等等各种各样的场所以及形形色色各个阶层的人物,让人充分领略美国社会各阶层人生百态和种族歧视的深刻硬核,令人开阔视野,探究托尼与谢利的自我身份认定及接纳度,对于学生成长来说大有裨益。

从当前教育者的角度看,谢利是学霸级别的存在。有杰出的才华,有声乐学、心理学和礼仪艺术三个博士学位,十分注重自己的形象,说话有板有眼,出口成章,可他活得孤独压抑。他和托尼发生过两次激烈的争吵,尤其是第二次。在雨中,他喊出了压抑已久的心里话:“富人付我钱让我演奏,因为这让他们感觉有文化,但是一旦我从舞台上走下来,对他们来说我就只是一个普通的黑鬼,这就是他们真实的文化。而我一个人忍受一切,因为我不被自己的同胞所接受,我和他们也没有共同之处。所以既然我不够白,也不够黑,也不够男人,托尼,那你告诉我,我是谁?”作为一名黑人钢琴家,社会名流,他遵从白人文化,拥抱白人世界,因为肤色与种族,他受到排斥与歧视,而无法融入白人群体;他和黑人没有共同之处,影片中一个令人印象深刻的画面:汽车需要修理,停在路边,托尼在忙碌,他悠闲地扇着手帕,靠在车上,目光所及是田野耕作的黑人,在对视中,黑人同胞看着他的眼神,满是诧异、迷惑,犹如看一个外星人。虽然他们之间只隔着路栅栏,如隔天堑,他排斥黑人,也不被自己的同胞理解接受。在面对“我是谁”这样一个千古哲学命题中,谢利内心深处是迷失、脆弱与无奈的。只是在影片最后在伯明翰被拒餐厅吃饭,不再屈服,坚持“要么在餐厅吃饭,要么拒绝演出”,和托尼一起不再完成最后一场钢琴演出,在橘鸟酒吧,谢利在托尼的鼓励下走上黑人酒吧的小舞台,弹起古典爵士乐,和其他黑人乐手合奏,和同胞一起陶醉、欢笑,寓示谢利走出禁锢自己的圈子、白人否定的评价,他开始接受自己的肤色,接纳黑人群体和文化,真正有了归属感。

托尼则不然。他脾气暴躁,粗俗,满口脏话,爱打架,写家信是小学生流水账的水平,属于学困生,可是托尼活得潇洒自如,一定程度上可以说很幸福。虽然经济上不富裕,但有妻子孩子亲戚朋友,懂得幽默;从始至终,他一直在做自己,真实的自己,即使在老板谢利面前;不虚伪,不做作,不讨好,不卑不亢。在匹兹堡,谢利告诉他面对上流社会要约束自己言行,他坚定地说“不”;让他简化自己的姓名,他坚定地说“不”,宁可呆在外面,他接纳自己;第一次看到谢利身形板正,坐在大厅中央,弹奏出行云流水的音乐,眼里心里写满敬佩欣赏,接纳他人;在加油站,捡起地面上的绿玉石,觉得装在裤兜理所当然,面对谢利的责难,坚持自己的想法,坦然面对他人的否定;请谢利吃炸鸡,教谢利扔鸡骨头,也能听从谢利捡起丢在路上的纸杯;把家信交给谢利修改,同时规劝谢利也要先给家人写信;维护朋友尊严,拒绝最后一场演出,并肯定谢利的拒演行为,“我支持你刚刚的行为,博士。你为自己反抗了”“就像你的总统朋友说的,不要问你的国家可以为你做什么,问你自己可以为自己做些什么。”托尼自己有清楚的自我接纳,正视他人的评价。面对伯明翰最后一场演出,白人对谢利的歧视,他认为谢利是雇主,更是朋友,他维护朋友的尊严,带博士去橘鸟酒店,在所有人都是黑人、除了他自己是白人的黑人酒吧,他毫不拘束地和老板娘介绍谢利,鼓励谢利去舞台弹钢琴,看着谢利拿下摆在钢琴上的酒放在脚边,会心地微笑,听得兴奋时,满眼光芒,像自己受到众人瞩目一样骄傲与自豪。

我们看到托尼身上完全体现出心理学家马斯洛有关自我实现理论。马斯洛认为接纳自我是自我认知结构的一部分,是形成人格的重要因素之一。自我接纳就是个体能够自发地接受、接纳他人和世界本来的样子,也就是现实。其实,人的成长方向就是要接受世界本来的样子,接纳自我,进而改变能改变的,扬长避短,而不是削足适履,委曲求全。很多时候人都是在年长的时候才学会接受现实,接纳自我,如果从小有正确的自我定位,形成健全的人格,与世界和解,与自己和解,做真实的自己,实现人生的价值,在成长过程中一定会少走弯路。

同时,正确对待自己面临的生存困境,先贤孟子说:“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1]后天的环境尤其是苦难、挫折,有时是对人的考验、修炼,需要人有勇气破茧而出,涅槃重生。这也是《绿皮书》中谢利这一榜样给人的重要启示与教育意义。

三、结语

从接受美学创始人之一、德国康斯坦茨学派学者沃尔夫冈·伊瑟尔的观点出发,作为审美对象的电影《绿皮书》,)还有许多“空白”和“未定点”,而正是这些“空白”“未定点”,可以引起观众的审美兴趣,进而决定艺术品的审美价值[2]。电影在光影流动时空转换的情境,呈现了世界千般样貌,人生的百态千姿。正如“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笔者的重心在于探讨电影人物性格的形成和发展,以及彼此的影响,在未来人生中两人日益深厚的理解和情谊,对于两人事业的成就,托尼之于谢利,如同鲍叔牙之于管仲、恩格斯之于马克思,每个人在世上的存在都不是一座孤岛,相遇对的人,做对的事便是1+1大于2的协作原理。《绿皮书》对于教育者来说还是沉睡的矿藏,见仁见智,潜在的审美价值有待进一步发现。深入探析《绿皮书》人物在性格塑造、自我认知等角度,对中国当前中学生性格及人格形成极具教育意义。

猜你喜欢

谢利绿皮书托尼
托尼找马
电影《绿皮书》中唐·谢利文化身份认知的成长
与孤独作战 喝一碗《绿皮书》煲的“鸡汤”
救赎与反抗
——论《绿皮书》中的他者
理发师托尼
碰瓷的绿皮书
我想自己做
夜半花
喧嚣与孤独的彼此救赎
像命中注定,唐和托尼同年去世,才有了《绿皮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