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沟通的态度决定教育的温度

2022-03-13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22年35期
关键词:家校班级家长

罗 莉

(云南师范大学附属俊发城小学,云南 昆明 650000)

曾在书中看到过这样一句话:“我相信,人们天生热爱生命,乐于互助。可是,究竟是什么,使我们难以体会到心中的爱,以致互相伤害?又是什么,让有些人即使在充满敌意的环境中,也能心存爱意?”现实和经验均在昭示,人是复杂的,但复杂的人类,通过沟通可以实现信息和情感互动,工作和生活共勉。沟通是信息、情感、思想与观点传递和交流的过程,要达到信息有效沟通的效果,既要确保信息传播者所传递的信息正确且完整,还要确保信息传递的路径规范清晰,信息传播的渠道正确,更要信息接收者能够理解所有接收到的信息内容,掌握信息目的。在此基础上,辅以情感,明确观点。

教育教学中,沟通的作用尤为重要。唯有有效的家校沟通,才能让我们的教育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家校沟通涵盖面广,涉及教师、学生、家庭、社会多个层面。然而,平凡的教师,每天面对的不只是三尺讲台,还有讲台下面几十个性格各异的孩子,几十个不同的家庭,几十种不同的家庭教育理念,几十位不同社会层面的成长环境。如何才能真正做到有效沟通,让家校形成合力,是一个值得持续深究的难题。是故每一个从教教师,都会有着最真切的感悟:细致观察,用心用情沟通,深度了解,真情期待的融合才能实现有效的家校沟通。

1 细致观察是有效沟通的前提

印度哲学家克里希那穆曾经说过:“不带评论的观察是人类智力的最高形式。”大多数人平常对某件事或是某个人,都会自动忽略动态的观察,而直接有了属于自己的评论。这些评论往往带有鲜明的主观色彩,有时候未必就是客观事实的表达。这样过于主观的评论,必然会影响人与人的认知,进而影响沟通效果。观察,特别是细致入微的观察,有助于推进判断,增进沟通效果,排除主观臆断的因素。家校沟通是教师工作的重要环节,也是实现家校融合教育的核心手段,在教师日常与家长沟通的内容中,很大一部分源于孩子们之间的矛盾冲突,尤其是小学低年级的孩子,常常一言不合就大打出手。不可避免地,教师需要调查事情的起因经过,观察调研过程中的动态性变化,通过细致入微的观察厘清事实真相。了解清楚事情的真实情况后再和家长进行及时的沟通教育。观察关系着沟通的成败,观察得出的判断直接影响教师的判断,故教师应花更多的精力在观察上面,让教师工作更细致,让矛盾调研更深入问题的本质,待观察清晰明朗后再开展沟通。如果教师不深入观察,只草草了解就下结论,可能导致沟通愿望与初衷相悖。

教师深度调研,细致观察,全面掌握情况,再召集双边或多边家长到场,当矛盾相关的孩子和孩子家长都在场后,教师先将整件事情的起因经过准确、简短地和家长进行说明,让家长了解整件事情的发生和发展,切记客观、公正,不说“都是谁的错”这样带倾向性的评论。让家长了解问题相关的全面情况,而非自家孩子的一面之词。当家长了解清楚情况并且孩子对相关经过确认无异议后,教师再分别和孩子及家长说明各自孩子存在的问题以及老师觉得怎样做才是最明智的处理方法,最后当着家长的面和孩子约定:今后再遇到此类情况,希望孩子用智慧解决问题,向老师寻求帮助,不能简单地用暴力解决问题,并严肃告诉孩子,用拳打脚踢解决问题是野蛮人的行为,是学校严令禁止的,在此基础上引导孩子互相道歉并和解。

就家长而言,自己的孩子最可爱,在一定程度上会有所偏爱,希望教师肯定并维护自己的孩子。没有哪位家长愿意从教师口中听到对自家孩子直白的负面评价。但客观反应孩子存在的问题则是为师者的职责所在。教师既要正面反映问题,还需向家长提出正向解决问题的方法,更重要的是,得引导孩子们学会解决矛盾和冲突,学会正确处理同学关系,教会他们为人处世,为孩子们的安全和健康成长护航。

2 用心用情是有效沟通的关键

教师越是留意自己内心的声音,就越能听到别人的声音。教师工作中遇到最难处理沟通的就有“班级失窃”事件。孩子们基于丢三落四的习惯,不乏孩子见到别人的物品怦然心动欲罢不能的现象,更甚者将别人的东西直接据为己有,这是令大多数老师头疼的事情之一。笔者曾经听说过一个案例,有一位家长投诉,给孩子新准备的笔袋包括备用笔袋和文具全部丢了,这件事情引起了教师的重视,教师答应孩子家长第二天到校一定妥善了解清楚情况给家长答复。第二天和当事孩子大致了解了情况后,通过观察锁定了可能的目标,教师既要帮助孩子找回物件,又要启发犯错误的孩子认识并改正错误。反复权衡,教师感受到丢失物品的难受,也感受到犯错孩子顺其自然可能导致的恶果,将心比心,换位思考。决定采取鼓励犯错误的孩子主动承认错误、归还物品的策略。鉴于这是比较敏感的话题,所以当天教师在全班简短地说明了班级发生的这件事情,并告诉孩子们“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能要,是一个人最宝贵的品格之一,如果有人不论出于什么原因拿了别人的东西,老师希望他放学前主动来找老师,勇敢承认错误的勇气将赢得老师的尊重,老师也愿意给这样有担当的孩子一次改错的机会。”

班级沟通方法起到了效果,当天晚辅导课前,班级的一位男孩主动找教师承认错误,说是他和另外一位女生拿的,并且已经丢弃了。询问原因后得知,孩子之所以这么做,是因为他认为他的同桌不认真练习广播操,导致班级同学大课间全部被留下来批评,害得中午罚练了一中午广播体操,因此想给始作俑者一些小小的教训。

感受到孩子的愤懑,了解到孩子的不满。教师深深意识到,作为教师,不能简单地以丢失物件和对与错来评判。教育的终极目标是培养身心健康、有正义感有担当的孩子,故此教师采用分头谈话的方式跟家长沟通。对于犯错误的男孩家长,他是这样说的:昨天在班级里发生了有学生文具等物件丢失的事情,经调查发布信息后,您家的孩子今天非常有担当地主动来承认了错误,这一点非常值得表扬。了解到孩子之所以这么做的原因是对同学损害集体利益不满,他认为对方应该受到惩罚,您的孩子有班级集体荣誉感是好事,但这种做法是极其不当的,已经和孩子沟通过,批评了孩子,并与孩子约定:这件事老师会在班级中替他保密,希望孩子一定要记住不是自己的东西坚决不能拿。同时,希望孩子私下主动和同桌道歉并和解,丢失的文具希望两位孩子商量后用自己的零花钱归还。另外,希望家长就孩子怎样和同伴进行交往多进行引导和关注。

跟丢失物品女孩的家长沟通,教师是这样说的:有孩子主动承认,当事孩子主动承认错误,已经对孩子的不当做法和孩子及其家长进行了深度沟通,孩子家长表示很重视,并会及时配合教育、引导孩子。孩子本人也承认了错误,后续孩子会主动用零花钱归还失物。据了解,孩子这么做的原因是基于对班级的热爱,以及对同学破坏纪律的不满,我的想法是不要轻易用“偷”这个字眼,孩子们人生之初都是一张白纸,教师和家长的引导与评价对孩子的成长至关重要,希望家长谅解。最后,关于孩子做操表现不好的问题,希望家长务必引起重视。

这位教师多方协调,用饱满的真情感化了家长和学生,从而圆满地化解了沟通难题带来的矛盾。孩子们的成长过程会受诸多因素影响,教师切身体会孩子的感受,与孩子及家长用同理心沟通,取得心灵的理解与包容,遵从心的声音是有效沟通的正确打开方式。

3 深度了解是有效沟通的要素

因为某些事情,某些语言,人们的内心会出现种种情绪波动,最根本的原因是自己的内心深处有某种需要没有被满足。在沟通时,剖析深层原因,了解自己和他人的需要,是健康交流关系得以建立的重要因素。

家校沟通中,深度了解,形成默契是一个理想状态。通往理想的道路,需要教师付出更多的努力。深度了解每一个孩子,用多维度来考察孩子们的一言一行、所思所想,将这些维度整合之后,再判断孩子的学习和习惯。教师做决定之前需要对孩子们进行大量的调研,这既考察教师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也考察他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更考察教师心中是否有高度有温度,是否有为党育才为国育人的责任担当。另外,调研过程中,可能会遇到很多的突发状况,因观点不同,解决问题的思路不一致,教师也可能会与家长、孩子产生些许的矛盾和摩擦。这些过程,非常考验教师的沟通能力、应变能力、耐压能力和包容度。

笔者遇到过一个优秀教师的案例,其任教班级曾有一位学习成绩很不错的孩子,新学期后大变样,书写、听课、作业、学习状态整体下滑厉害,情绪很不稳定,和家长反映问题多次,孩子状况未能得到改善,家长自己感觉到很头疼,甚至束手无策。通过和孩子沟通后发现原因是:母亲生二胎了,母亲整天不管他,父亲只会批评孩子,从不关心孩子想什么。孩子觉得,父母都变了,不爱他了,心里万分失落与伤感,认为学习没有意义,甚至觉得活着也没有什么意思。

了解原因后,教师与孩子家长进行了一次沟通,和家长具体分析了孩子的想法,建议家长抽出时间关心孩子,并跟孩子深入交流,引导孩子:父母生二胎,不是因为不爱孩子,恰恰是因为担心自己老了以后孩子无人陪伴,给孩子一个陪伴。希望孩子关心同胞妹妹,给妹妹关爱,也给父母理解。建议家长无论多忙也得关心孩子,不能因为有了二胎而忽略孩子,甚至把负能量带给孩子,每日持续的关注对孩子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剖析孩子成长过程出现问题的原因,了解孩子成长过程的不同需求,深度融入每一个家庭,感受孩子的失落与痛苦,认同孩子的细腻心思,才能更好地开展家校沟通,更有效地达到家校沟通的目的,从而更有效地引导孩子健康成长。

不明原因,胡乱指责。或者不明原因,泛泛而谈,既解决不了问题,又浪费沟通时间,不能解决任何问题,不利于孩子成长。

4 明确期待是有效沟通的亮色

每个人都会寻找自己存在的重要感,在家校沟通中,彰显沟通目的,渗透沟通温度,表达对孩子的共同期待非常有必要。时下,教师和家长成为“教育合伙人”是学校和社会的共同期盼,优秀的老师对此领会都很深刻,执行也很顺利,他们和诸多家长配合默契,教师看似简单的一句要求,家长们即刻一呼百应,甚至深度挖掘话里话外,不遗余力认真落实,令许多教师都忍不住感叹:这样的老师当起来可真轻松!怎么样才能达到这种状态呢。究其原因,家校“默契”的培养绝对不是一日之功,这样的默契必然离不开教师长期的用情、用心,也离不开家长的倾情配合,双方以诚相对,以心换心,打破家校壁垒,才有可能搭建起有效沟通的桥梁。

对于家长而言,把孩子送进学校的目的,无一例外都是希望孩子收获知识的同时收获成长,变成更好的模样。因此,从本质上来说教师和家长的目标是一致的,但当无数个无效沟通个案放在教师面前,教师无奈于部分家长的“躺平”而自己却又不敢真的躺平。在面对孩子们的学习问题和习惯养成教育问题时,教师能做些什么,又该怎么做,是一个值得深思践行的问题。

常规家校沟通中,大多数教师沟通时最多的是面对家长。家校沟通中教师跟孩子的父母沟通、跟孩子的爷爷奶奶或者外公外婆沟通,不同的沟通对象有不同的沟通特色和沟通需求。面对孩子身上存在的某些难以改正的问题,教师感觉伤脑筋,家长也不觉得轻松,所以营造沟通希望,表达对孩子成长的期待,打造有温度的沟通显得尤为重要。教师在和家长沟通的时候既要讲优点也要讲不足,但更多的是要讲清楚希望家长可以从那些方面配合教师,怎么配合更合适。如:我希望您每天再忙都要抽出五分钟时间对孩子的校内作业进行“每日一查”,并具体明确查询方式、查询标准,父母的关注和鼓励是孩子成长最好的动力。又如:我希望您一发现孩子某天作业大面积不会做就自动对号入座为没有专心听课,不要放过孩子试探性的第一次,孩子的一次作业好坏不重要,但孩子好习惯的养成很重要,一次两次不管好,后续有可能就变成不良习惯了。孩子学习初期好习惯的养成依赖于教师,更依赖于家长的耐心陪护和关注,关注不到位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孩子学习生涯的长短,甚至影响孩子的人生幸福。再如:我希望您对孩子的要求不要太笼统,可以具体一些,每次只抓一个点,让孩子踮起脚尖努力就能做到,持续一周后,在适当提高一点要求,逐步逐步一点点来,不要心急,日积月累,孩子的进步会越来越大……

我们无法预知生命的底色到底是什么,更无法预知教育的终点在何方,但好的教育一定离不开有效的家校沟通和尝试。作为教师,在家校沟通中应该倾注更多的时间和心血,平时多观察孩子,了解孩子的需求,关注孩子的喜怒哀乐,切实体会孩子的真实感受,剖析孩子产生各类问题的深层原因,在沟通中正确表达对孩子和家长的沟通期待,取得共识,实现高效互动。

好教师的成长如同好学生的成长一样,成功的沟通,有温度的沟通也是如此,需要时间的积淀,心血的浇灌。“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日积月累,不懈努力,必将达成目的。好的教育一定离不开有效的有温度的沟通和尝试,认真负责的教师提升沟通温度亦可实现有效沟通目标成长为良师益友。

猜你喜欢

家校班级家长
班级“四小怪”
Home-school Cooperation Makes Our Party Branch Activity Colorful 家校共建为党庆生
家长日常行为规范
我心中的好家长
不称心的新班级
家长请吃药Ⅱ
班级被扣分后
家访是家校联系的"润滑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