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劳育德”视角下小学劳动教育问题与策略研究
2022-03-13赵凤英
赵凤英
(广东省广州市增城区致明学校,广东 广州 511300)
1 “以劳育德”视角下小学劳动教育的发展及演变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马克思主义教育观的重要主张。十九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劳动教育工作,并为此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述。并将其纳入培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总体要求,全面推动德智体美劳综合性教育的发展成效。“以劳育德”倡导在学生教育群体中,创新劳动基地建设,构建特色劳动教育体系,实现劳动实践活动和德育思想教育的双边渗透。从而强化德育教育、智育教育的互为统一,充分提高学生的劳动技能应用能力。
追溯其发展历程,“以劳育德”的教育演变存在三个阶段:
第一,通过积极开展劳动教育实践,培育青少年的社会责任感和诚信实践能力。尤其是在广泛的劳动活动之中,增强青少年的社会责任感。使学生能够掌握各类生活技能,将劳动教育融合德育知识,培养新时代劳动者。第二,“以劳育德”在全面做好劳动教育顶层设计的同时,持续推动小学劳动教育的发展,将劳动教育纳入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总体步伐。通过制定规范的教育规定和劳动教育制度,强化系统性设计,进一步提升劳动教育的发展站位,使小学劳动教育的发展方向更加明确,劳动教育目标内容体系更为健全。第三,推进“以劳育德”的紧密融合,借助劳动教育和育人教育的相互渗透,构建科学的目标责任体系,健全组织保障机制,进一步部署劳动教育工作的创新发展格局。
2 “以劳育德”视角下小学劳动教育的主要内容
相比其他学科,劳动教育和德育教育的融合具有较长时间的教育跨度和周期,对学生的影响也更为深远。一方面,小学生的思想观念和认知能力处于萌芽阶段,更容易受到外界思想的干扰和冲击。另一方,“以劳育德”对于小学生的成长有着重要的判断和引导。在学生德育教学和劳动教育的双向推动下,延伸出更加持续的发展周期,使劳动教育的主要内容和学生日常生活紧密相连,教育举措也更为贴合实际。
2.1 明确树立劳动行为的重要意义
陶铸曾说过:“劳动是一切知识的源泉”。在小学劳动教育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点,使他们懂得劳动的伟大意义。在为学生传播人类创造史、发展史的过程中,将劳动教育作为建设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根本保证。使小学生能够明确劳动作为公民神圣义务和权利的重要性,从而提高小学生对于劳动行为的正确看待和积极意义。
2.2 培育尊重劳动人民的思想情感
“以劳育德”的推进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而展开,通过多种举措,深刻培养学生热爱劳动和劳动人民的深刻情感。尤其是要在教育整体中,引导学生养成热爱劳动的良好习惯。树立以劳动为荣、懒惰为耻的美好品质。从多个方面增进学生的健康心态和积极思想,引导学生抵制好逸恶劳、贪图享受、奢侈浪费等不良习惯。
2.3 引导学生形成参与劳动的热情
对于小学生而言,学习作为学生成长的主要任务,教育和引导小学生树立勤奋学习的发展理念,引导学生积极担负建设责任,强化教学任务。让学生能够积极参与日常生活中的生产和劳动。并且能够按照教学计划,让学生珍惜劳动成果、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2.4 融合德育与劳动的发展理念
在“德育”和“教育”的融合上,教师要技巧其中的教育精髓,积极探索其中凝聚的教育特色。通过“知行合一”的教育模式,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发展理念。同时,德育与劳动的发展理念融合,充分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以体力劳动为根基,引导学生实现手脑并用、热爱劳动,推动德育教育和劳动教育的有效衔接和紧密融合。
3 “以劳育德”视角下小学劳动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尽管“以劳育德”获得了广大教育者的关注,但是从当前发展形势来看,小学生受生理、心理等方面的以功能性,思想观念仍然处于萌芽阶段。在对学生的引导和判断上,缺乏积极的价值导向。同时,受社会思想、家庭教育、应试教学等方面的影响,小学生在教学的过程中,劳动观念较为薄弱,并且缺乏正确的价值观念可,导致学生逐渐脱离了劳动,出现了劳动技能缺乏、劳动习惯较差等问题,具体分析如下。
3.1 对于劳动教育存在忽视
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劳动教育在小学教育中处于弱势地位。无论是教师还是家长,对于学生的学业成绩都比较关注,但对学生的劳动教育则存在一定忽视。无论是在教学课时、师资配备还是经济支持上,都缺乏深刻的影响。导致学生接受劳动教育的方式发生了激烈转变,学生缺乏最起码的劳动技能,劳动教育的效果并不推出。而在课程的组织编排上,小学劳动课程仍然以理论化教学为主,在教育之中缺乏对学生体力劳动的有效引导,不注重让学生进行一些力所能及的体力劳动。比如打扫卫生、收拾家务等等。甚至在一些时候,会将这些劳动项目,作为惩罚学生的方式来实施,导致小学生对于劳动教育的关注度不够,甚至形成了错误的教育认知。
3.2 未能形成家校教育合力
劳动教育的开展并非学校教育单个方面就可以促成,对于教师来说,只有构建“家校合力”的教育导向,才能够让学生感受到劳动的重要性。但是从目前来看,我国家庭结构处于典型的“倒三角形”结构,学生大多处于独生子女家庭,学生的劳动行为往往由家长代劳,孩子长期处于这样的家庭环境中,很容易对劳动行为产生轻视,甚至养成骄纵、自私、傲慢等不健康的认知。在家校教育合力的构建上,缺乏全面的认知,对于别人的劳动成果不够珍惜,无法积极地承担家庭责任,导致家校教育合力的构建不够科学和全面。
3.3 缺乏科学劳动评价标准
相比较其他文化类课程,劳动教育的推进尚未融入小学素质教育的重点体系之中。尽管也有部分学校在推进劳动教育评价工作,但是因为起步较晚、人手较少、资源不足,导致学生的劳动素养难以得到提升,劳动成果无法实现量化。尤其是在劳动教育课程成绩的评估中,教师无法结合学生的实际来开展,未能设定科学的测评依据,在对学生劳动技能和思想的评价上,缺乏公平性和公正性。
3.4 劳动和德育教育渗透不足
在培育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教育路径下,教师需要不断加强对学生劳动精神的培育,通过普及相关知识,让小学生能够形成热爱劳动、崇尚劳动的积极思想。但是就目前发展现状来看,小学劳动教育在发展的过程中,往往以单纯的活动来开展,在实践精神的塑造上,缺乏对两者的教育研究。特别是在教育的根本任务上,忽略了劳动和德育教育的教学实际,对青少年健康成长形成了不利的影响。
4 “以劳育德”视角下小学劳动教育的提升策略
热爱劳动作为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学校有义务对其进行积极的延伸,从而明确小学劳动教育的发展特点,增强学生的职业发展水平。同时,教师在探究小学劳动教育的提升策略上时,更要围绕“以劳育德”的价值导向,明确劳动教育的重要性,从多个方面入手,实现小学教育事业的有机融合。
4.1 明确教育目标,重视劳动教育
为了让学生真正养成“爱劳动、爱学习、爱生活”的良好习惯,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育观念,打破“唯分数”论的教育形式,确定劳动教育的实践根本。
首先,教师应该树立明确的发展目标,围绕“劳动竞赛培育”的重要核心,积极争取学校管理者、政府部门的支持,加强对各类劳动实践活动的组织和创办。通过各类实践活动,吸引学生参与进来,增进劳动教育的体验特性。例如,教师可以开展“学子四方游、环保公益行”等实践活动,组织学生走进各个社区,为孤寡老人打扫屋舍,表演节目,在增进学生劳动教育的同时,引导学生养成“尊老敬老”“友爱友善”的德育思想。
其次,教师要充分明确特色化教学目标,立足学校的根本,有效整合资源,引导学生从小事做起、从细节入手,以生活化的教育实践举措,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使他们能够做好劳动教育的计划和目标。而结合本地区、本年级的学生实际,教师要设置不同的德育教学目标,例如对于小学低年级学生,组织开展擦桌子、扫地等简单的劳动活动,而对于高年级学生,则要开展植树、种植花生、环保实践等活动。使学生能够在亲身劳动中,达到强身健体的目的。
最后,要结合校园文化,在实际发展进程中,将学生作为教育的根本。要明确劳动教育的计划。做好相应的安全评价,使学生在劳动的同时保持轻松愉悦的心情,避免使学生出现意外伤害,从而真正推进劳动教育的导向性作用。
4.2 构建家校合力,加强教育延伸
为了提高劳动教育的落实作用,教师在开展校内、外劳动教育的同时,更要强化家庭教育的巩固力量。尤其是要通过多项举措,在学科中渗透教育理念、挖掘教学素材,延伸多种德育教学活动,发挥劳动教育和德育的复合型作用,使学生能够明确劳动教育的意义。
教师可以利用各种节日,来展开劳动课程教学。挖掘劳动素材和劳动资源,达到学生思想认知的全面引领。比如,教师可以利用植树节,来开展劳动教育实践活动。组织学生成立劳动小组,定期给小树进行浇水或施肥。将每一次的活动都记录为照片,组织学生变成画报,带回家中给家长进行分享。让学生在小树苗成长的过程中,感悟自然的力量和劳动的价值。带动家庭教育和劳动教育的相互结合。又或者通过开展“暑期实践变变变”等活动,鼓励学生开展家庭劳动。比如,通过“废物利用”设计一款巧妙的收纳盒、针线包,使学生明确家庭劳动的重要性。或者开展衣柜收纳记录等活动,引导家长发挥家庭教育的积极作用,使学生无论在校内还是校外,都能够获得劳动的机会和动力。
4.3 磨炼学生意志,创新评价机制
除了掌握更多的生活技能,劳动教育的重要作用还在于磨炼学生意志,培育学生坚韧的思想品质。尤其是通过多种形式的劳动过程,能够让小学生在出汗、出力的同时,磨炼意志、激发动能。而教师在实施教学评价时,既要关注学生从中学到了什么,又要关注学生从中改变了什么。对于一些体能消耗大的劳动,要有意识地采取“轮番轮岗”等方式,来提高学生的劳动意识。使学生在劳动之中,不仅仅能够感受到劳动的辛苦,同时也能够形成共情,尊重劳动人民的成果,让学生在劳动之中,感受到浓郁的合作氛围,从而引导学生积极承担服务性劳动。
在评价机制的创建上,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首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科学设计课内外劳动项目。以灵活多样的教育形式,激发学生参与劳动实践的热情。根据课内外实践,组织实施好劳动周活动。在评价分值的设置上,综合“家务劳动+校园劳动+社会劳动”的发展形势,分配相应的分值,使学生能够获得科学的评价。其次,明确日常卫生、劳动习惯等基本要求,对学生的个人内务整理、形象打理和卫生习惯进行明确和细化,从而推动常态化劳动教育。再次,对于校内公共区域内的劳动,要通过各项劳动任务,提高班级卫生打扫和打理质量。凡是学生力所能及的劳动,都应该让学生负责。例如黑板报的描绘、图书角的摆放、公共绿地的卫生。在此项评价内容上,更多地侧重于学生的劳动任务,让学生能够获得自主的提升。借助于综合化的评价机制,强化学生的劳动体验,让评价机制的建立更有意义和价值。推动学生参与校外劳动锻炼、搭建开放平台的教育发展水平。
4.4 设置教学实践,强化任务驱动
为了让学生们的动手实践能力得到全面提升,教师要始终坚定“因地制宜”“因人而异”的教育核心,将劳动教育和德育深入渗透和融合到一起,组建趣味性劳动实践基地。而通过任务驱动的方式,也能够让学生对劳动活动的推进具备责任感。
例如,结合本地区的气候和环境,创立“青少年三农劳动实践基地”。组织学生自己耕种花生、蜜薯等农作物。通过学生的播种,让他们明白“粒粒皆辛苦”的重要意义。尤其是在农作物成熟的时候,更要组织学生进行集中的采收。让学生能够认领自己的“责任区”,在耕种、收获的过程中,获取更多的农业种植经验。而对于高年级学生,则要采取适当的延伸。将自己种植的农作物进行售卖,用筹得的钱财来参与各类公益募捐、助农活动。充分利用课外辅导的时间,大力以提升劳动技能为目的的兴趣小组。通过社团、俱乐部活动,达到对小学生劳动实践活动的创新。
为了使劳动任务渠道同时吸收德育和劳动教育的双向力量,教师还可以积极争取学校管理者的支持,在小学班级中选取“劳动试点单位”,加强学生对劳动和德育知识的双向提升。使学生在衣食住行的劳动实践之中,持之以恒地参与劳动,让学生在考察探究、劳动服务的过程中,收获勤劳、勇敢、守信、坚强等良好的学习习惯。
5 总结
综上所述,在“以劳育德”的教育核心下,教师要从多个方面入手,为学生搭建一个劳动教育活动平台。严格落实学生自主管理的发展理念,积极开展“我爱公益”等主题教育。广泛组织以劳动教育为主题的教学实践活动。以劳动教育主题班会、手工劳动技能展览等方式,以活动为载体,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劳动意识和奉献意识。让学生能够增强自己的生活自理能力,引导其养成自立自强的重要品质,充分挖掘校内、校外资源,建设一批既有劳动实践基础,又有劳动教育技能的特色学校。进一步夯实小学劳动教育的发展根基,不断改进劳动教育的组织形成,提高学生的内在动力,从德育和劳动教育两个方面,全面提高小学教育的发展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