泗县墩集霸王城遗址保护利用刍议
2022-03-13张甦
张 甦
(安徽大学 历史学院,安徽 合肥 230039)
安徽泗县历史文化悠久,境内文物遗迹遗存较多,据《泗州志》记载,其在秦朝即始设郡,两汉时期已成为江淮流域的重要郡县①,境内现今留存了众多秦汉时期文化遗迹,而其中的墩集霸王城遗址则是皖北地区具有典型秦汉古城遗址特征的重要历史文化遗存。近年来,泗县经济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文化旅游业也随之迅速发展,对墩集霸王城遗址的保护利用工作日益引发关注和重视,但由于前期历史原因造成的城址不同程度的破坏,古城遗址的保存状况已较为堪忧。
一、泗县墩集霸王城遗址现状
泗县墩集霸王城遗址位于安徽省泗县东南墩集镇霸王村,在石梁河东岸,距县城约20公里,村因城而得名一直沿袭至今,是皖北地区重要的古城遗址之一。据《泗虹合志》记载:霸王城“在城南二十里,霸王屯兵处”[1]。该城总体呈长方形,经实地测量,现城墙遗址周长有1100米,其中东城墙现有遗存205米,南城墙为250米,西城墙为320米,北城墙为325米,古城遗址总面积约为76000平方米。目前,霸王城城墙遗址保存相对较好,城墙最高处距离地面约7米,城垣和壕沟遗迹均可见,城址轮廓较为清晰。根据早期对遗址的考察,在地面和土层内均发现新石器至秦汉时期的鼎足、鬲足和陶罐、陶豆、陶鼎等文物遗存,通过器物特征分析,初步判断其为龙山文化早期至秦汉时期的城池遗址。同时,经过文物部门的考古勘察,在其周边发现了下杨、梁庄、大魏、程台、东古堆、赵谷堆、汉王台等多处新石器时期和楚汉时期的遗址遗迹,其文物遗存分布较为密集,具有重要的区域历史文化价值。2012年12月,墩集霸王城遗址被安徽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七批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7年5月,泗县文化和旅游局进行了该遗址管理保护规划的编制;2019年4月,安徽省人民政府公布了其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明确了墩集霸王城遗址的管护范围,较大地促进了该遗址的管理、保护与利用;2019年12月,该遗址的展示利用纳入到安徽省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实施规划中,为墩集霸王城遗址的开发利用奠定了基础。
遗址是综合体现中华民族和中华文明起源与发展的重要“物化载体”,作为我国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建设文化强国的重要战略资源[2]。墩集霸王城遗址保存现状较好,历史文化价值突出,对其价值内涵的挖掘是展示地域历史文化的基础工作,也是霸王城遗址保护利用的基本依据。
(一)历史价值
楚汉之争是我国历史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事件,江淮区域更是刘项角逐的重要地域,其中皖北地区留存下来的与楚霸王项羽相关的霸王城遗址有固镇、灵璧、泗县三处之多,而泗县墩集霸王城遗址是皖北地区保存较为完好的早期古城遗址,也是研究秦汉时期城市遗址的重要材料,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墩集霸王城遗址距离垓下古战场遗址仅几十公里,作为楚汉战争决定性战役的垓下之战,是刘邦和项羽逐鹿中原的最后决战。垓下一役,楚军惨败,几乎全军覆没,项羽彻底失去了和刘邦角逐天下的资本[3]。
《汉书·高帝纪》记载:“十二月,围羽垓下。羽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知尽得楚地,羽与数百骑走,是以兵大败”[4]。据传,当年霸王项羽兵败垓下,在溃退过程中,逃至墩集时筑土成城,以其为临时据点,与刘邦进行交战,霸王城遗址为楚汉相争时垓下之战的外围战场,与周边灵璧县、固镇县的霸王城遗址遥相呼应,垓下战场辐射方圆数百里,其作为垓下之战的一部分具有较大的可能性。此外,在霸王城遗址的北侧,当地居民在耕种时曾发现铜镜、箭镞、甲片等军事战争遗存,也在一定程度上佐证了墩集霸王城的历史形成,而通过遗存器物分析,其较有可能是利用原有城址基础加固为临时性的军事据点。目前,该遗址城垣保存较好,城池四周壕沟遗迹清晰可辨,在城墙南侧尚保存一处完好的石砌出水口,具有明显的秦汉城址特征,其不仅是研究楚汉时期历史的重要遗迹,同时对研究皖北地区城池遗址布局和形成具有重要价值,更是研究皖北地区社会文化发展的珍贵资源。
(二)文物价值
文物价值体现古遗址的重要性所在,而考古勘探是证实遗址文化内涵的最有力支撑和见证。2017年5月,为配合霸王城遗址管理保护规划编制,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该遗址进行了局部的考古勘探,经勘探分析,在城墙地下部分,均存在2—3米的墙基遗存,其中保存较好的东城墙部分距离地面高度有7米左右,城墙四周轮廓尚可辨识。而在城墙筑建方面,经考古勘探判断,其墙体皆为人工夯筑而成,墙体较为致密和坚硬,且存在二次筑造情况,城内区域文化层厚度约为1米,可能是人为有意识的垫土层,应是城内人类活动结果所致,对古遗址不同时期的加固和修复,也是霸王城遗址历经2000余年而尚能保存的重要原因。通过对城墙外侧勘探,发现其多为淤积层,中间部分存在人为堆积层现象,通过堆积层的土质和厚度情况分析,推测历史上应该发生过较大的洪水灾害,也间接反映出霸王城较好的防洪功能。对护城河壕沟进行勘探,推测宽度在10米左右,但淤积现象较为严重,存在多次人为清淤情况,堆积层较为普遍,证明了其具有排水防涝的城址功能。霸王城遗址所蕴含的丰富的历史信息体现了我国早期人类生活遗址的风貌特征,为研究秦汉时期城池遗址提供了大量的基础资料,也是楚汉之争垓下战场重要的实物佐证,对皖北地区聚落遗址的形成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文物价值。此外,墩集霸王城遗址分布的新石器时代的器物标本,具有典型的龙山文化早期的文物特征,为皖北地区人类文明的起源、发展和演进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考古线索。
(三)文化价值
楚汉文化在皖北地区社会影响较大,是江淮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除霸王城遗址外,其他比较有代表性的文物遗迹还有陈胜、吴广大泽乡起义的涉故台遗址、蕲县遗址、垓下遗址和虞姬墓、戚夫人庙等,同时还有在皖北地区广为流传的霸王别姬、枯活头、虞美人等历史传说故事。泗县墩集霸王城遗址作为其中一处有重要代表性的遗迹,分布多,时间跨度长,文化内涵丰富,是皖北地区社会历史文化的重要遗迹。通过对墩集霸王城遗址的深入挖掘,一方面能够较好认识我国早期军事战争的发展过程,进一步丰富对垓下之战的历史研究。同时,作为楚汉时期重要的军事遗存,墩集霸王城遗址承载着我国古代重要的军事文化印记,也是泗县楚汉文化的重要体现,其与墩集霸王城周边的虞姬墓、汉王台、枯活头等文物遗迹见证了泗县地区厚重的地域历史文化内涵。另一方面关于霸王城遗址等楚汉历史人文古迹,古今文人墨客吟咏不绝,在地方文化中影响甚广,在地方戏曲文化、民间文学中都有不同的体现。诗文方面如苏轼的《虞姬墓》云:“帐下佳人拭泗痕,门前壮士气如云。仓黄不负君王意,只有虞姬与郑君”[1]550。范成大的《虞姬墓》曰:“刘项家人总可怜,英雄无策庇婵娟。戚姬葬处君知否?不及虞兮有墓田”[1]555。这些诗作表达了古代文人对虞姬的钦赞之情。清代诗人张友骞的诗作《霸王城》亦颇具代表性,其诗曰:“百战残城压野幽,雄风吹断楚家秋。江空面目羞东渡,垒撼波涛怒北流。落叶乱飘林似戟,征鸿斜带月如钩。沙飞云卷声都壮,想见当年志未酬”[1]569。这些文字把霸王城遗址所蕴含的历史悲情色彩彰显尽致。其他方面诸如泗州戏《霸王别姬》《垓下绝唱》,还有虞美人草、楚霸王泪洒枯活头等文化内容,都具有较高的地域文化价值,较好地推动了地方历史文化的发展和传播。
二、泗县墩集霸王城遗址存在的问题
墩集霸王城遗址地处乡村环境,受自然和人为因素影响较大,遗址状况出现了诸多现实问题。
(一)自然因素影响较大
墩集霸王城为露天性土质遗址,长期遭受风蚀、降雨等自然灾害影响,受遗址自身构造特点制约,其结构比较疏松,稳定性较差,极易产生崩解情况,严重影响遗址的保存。目前,墩集霸王城遗址城墙面已呈现不同程度的蜂窝状龟裂剥离现象,部分墙址出现毁坏情况,这与遗址长期遭受的风力侵蚀和雨水冲刷密切相关。而遗址所属的墩集镇,气候湿润,洪涝灾害多发,年平均降水量达1000毫米以上,夏季降水量尤大,雨水的不断冲刷引起大量水土流失,更是直接加大了对城墙墙体和墙基的破坏,甚至造成大面积的墙体脱落和墙基坍塌等现象。受此影响,霸王城遗址已出现不同程度的破坏,墙体高度下降,壕沟逐渐被水土淤平,遗址面积在不断缩小。由于泗县地处皖北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较为落后,原为国家级重点贫困县,财政收入较少,对墩集霸王城遗址的保护资金投入十分有限。近年来,除申请上级专项资金进行管护建设外,地方政府的资金投入远远达不到遗址保护的需求,省级层面每年仅有1.5万元的省级文物保护专项经费,勉强够支付该遗址文物管理员日常的聘请管护费用。遗址不断受到自然环境的不良影响,而对古城遗址防护又得不到有效的经费保障,难以切实解决遗址所存在的多方面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遗址保护利用工作存在较为严峻的挑战。
(二)生产环境破坏明显
遗址的保护利用常常受到城乡建设和人居生产生活的制约,二者之间的矛盾较为普遍,在偏远的乡村地区,文化遗产保护往往得不到当地群众的理解和支持。由于古遗址保护牵涉面较广,尤其受属地居民的影响较大,当地居民对霸王城遗址的保护意识较为薄弱,对其历史文化价值的认识严重不足,在遗址区域及周边取土、开垦和种植现象较为突出,这也给霸王城遗址的管护工作造成了诸多困难,很难做到科学合理的管护利用。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墩集霸王城遗址周边居民近百户,一条乡间集市穿城而过,遗址区域内居民房屋建设较为密集和普遍,生产生活性活动十分频繁,随着居民人为活动的不断扩大,对遗址造成了较大的人为性破坏。由于霸王城遗址被确定为文物保护单位的时间较晚,且保护范围和建控地带划定时间不长,其墙基周围早期已被开垦和划定为农村基本农田,当地居民围绕城墙开垦田地的情况十分突出。目前,土地开垦种植已逐渐侵占到城墙护城壕沟处,部分护城河区域已被填平垦种。此外,当地居民早期在城址附近取土的情况时有发生,根据现状调查,霸王城遗址北侧有两处较大的取土坑塘,主要是早期人为性取土,现已侵占至城址墙体处,在城墙南侧也有几处面积大小不等的取土坑塘,这些区域成为乡民农业生产灌溉的水源地,对霸王古城的遗址造成了较大程度的破坏,严重影响了霸王城遗址的完整性和环境风貌。
(三)管护机制建设落后
管理机构和队伍建设的完备和稳定是遗址保护的基本性保障,墩集霸王城遗址从被认定为文物保护单位以来,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管护力度,但还存在着管理机制不完备,管理人员缺乏,管护手段单一等问题。目前霸王城遗址主要由泗县文化和旅游局进行监管,墩集镇人民政府作为遗址属地履行管护职能,为加强遗址管护,泗县文化和旅游局自2017年以来专门从当地聘请一名文物管理员进行遗址的日常巡查和管护。由于泗县文物部门人员较为有限,现有从事文物日常管护工作的人员仅2—3名,而泗县全境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和文物点近230处,日常管护工作压力较大,而墩集镇政府所属管护仅依靠乡镇文化广播站代为管理,机构和人员方面更加薄弱,对霸王城遗址的管理则大而化之,未能够实现常态化的有效管理机制。而遗址所属区域,居民生产生活情况较为普遍,进一步加大了遗址的保护利用难度,使得墩集霸王城遗址未能实现常态化的有效管理与利用。遗址管护设施建设是保障其完整性的重要手段,由于受人力和财力等历史原因所致,墩集霸王城遗址早期一直未得到足够的重视和保护,对其遗址的管护设施建设也较为滞后,2017年泗县文化和旅游局争取省级乡村旅游专项资金100余万元对遗址周边进行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围绕城墙护城河修建了一条环形乡间小路,一定程度上完善了遗址的交通环境。除此之外,对霸王城遗址的管护利用设施建设投入较为有限,仅有一块文物保护标志碑和几块城址旅游宣传介绍标识牌。可见,对霸王城遗址的本体、环境、农田、水利等管护设施建设十分缺失,在遗址的保护利用方面存在明显的短板和不足。
三、保护利用策略
古遗址的保护利用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既需要立足于文物的管理与保护,同时也要切实考虑周边的生产生活因素,兼顾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和城乡建设发展,只有做到保护与利用的协调与统一,才能真正有效地做好遗址的保护利用工作。
(一)完善管理机制体制建设
墩集霸王城遗址地处乡村,日常管护工作难以得到切实保障,健全管理机制,制定科学合理的管护利用规划尤为重要。目前,古城遗址仅由一名文物管理员进行日常巡查管护,而霸王城遗址涉及居民众多,且位于县镇集市区域,周边农业生产生活较多,管理难度较大。对霸王城古城遗址的有效管护需要进一步健全和完善管护利用机制,确保遗址不被侵扰破坏。一是由县文化和旅游局负责编制古城遗址管理保护利用规划,加强对遗址文化景观的整体保护,与当地的环境、生产生活、人文等内容进行合理、科学的保护和利用[5],在注重发掘遗址文化产业价值的前提下,制定切实可行的遗址保护利用计划,使霸王城遗址得到合理规划利用;二是压实墩集镇政府的属地管理职责,加强文物管护力度,杜绝人为原因造成的遗址破坏,严格控制遗址保护区域内的建设性行为,采取负面清单的形式,逐步拆除遗址区域内影响古城保护和风貌的建筑物;三是发掘霸王城遗址的乡村特点,和其与乡村发展之间存在的密不可分的关系,遗址、民居与传统村落都是极其珍贵的文化资源[6],要将遗址保护利用纳入泗县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建设中,与泗县石龙湖国家湿地公园文旅片区统筹打造,进一步加强遗址的基础配套设施建设,不断加大环境整治力度,在保护好遗址历史风貌的同时,筹划古城遗址的展示工作。
(二)加强历史文化和考古研究
遗址保护的首要工作是挖掘其历史文化内涵,了解遗址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历史性,这需要通过考古勘探工作去加以证实和研究。墩集霸王城遗址除早期进行的遗址调查外,仅在2017年进行过一次小范围的勘探。只有深入了解霸王城遗址的一系列历史信息,才能够为遗址的保护利用提供切实的历史文化支撑,为遗址的保护展示提供丰富的资料信息。由于该遗址前期基础工作较为薄弱,后期需要进行大量的投入。一是需要保护遗址的完整性,避免造成遗址的再次破坏。做好遗址的现状保护和修复是当前霸王城遗址保护利用工作的首要问题,因此需要对遗址周边的破损部分进行及时修复和加固。二是需要深入挖掘其蕴含的历史文化内涵。充分解读遗址自身的历史、考古和社会价值,把其与周边的新石器遗址、楚汉遗址等有形资源和戏曲、文学等无形资源进行统筹发掘利用,进行有效的资源融合,通过不断挖掘遗址的历史、文化和产业价值,使得遗址的价值得到发挥,切实带动地域文化旅游等产业经济发展。三是加强居民对墩集霸王城遗址保护利用的参与性。由于原居民与遗址有着天然的联系,是保护和宣传遗址的直接参与者,他们为遗址的保护利用提供了劳动力、服务及其他资源和产品[7],古城遗址的管护利用直接与当地人民的利益切身关联,离开了当地居民的参与和支持,遗址保护将难以有效开展。对霸王城遗址进行保护利用亟需提高当地居民的意识,加强文物保护宣传,从深层次认识遗址的历史内涵和文化价值,切实认识到其作为文化旅游资源潜在的开发优势。
(三)注重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
遗址保护利用是一项长期的综合性文化建设,涉及历史考古、文化旅游、环境整治、城乡建设、交通水利等多方面的工作,需要有大量的建设资金投入。霸王城遗址同样需要大额资金投入,目前古城遗址管护利用工作欠缺较多,一时难以进行全面管护提升。首先,要在保护的基础上做好基础设施的完善工作;其次,结合乡村振兴和农村人居环境治理等渠道,进行遗址环境治理提升建设;最后,通过文物专项工程资金的申报,对遗址区域内的破坏部分进行修复和展示。古城遗址是一种多样性的文化遗产,对其保护利用应该把握好遗址的文化内涵和价值特点,墩集霸王城遗址兼具新石器和秦汉遗址的双重特征,是长期历史积累所形成的文化遗产,且该遗址位于乡村集镇人口密集区域。对此遗址的开发利用应该从多元视野加以考虑,不能仅仅从文物遗址的保护角度单一利用。一是通过文物遗产的价值内涵研究拓展遗址的利用范围,构建皖北区域楚汉风韵的军事体验展示园;二是与泗县石龙湖湿地景区相结合,打造泗县乡村特色旅游点,与墩集草莓基地等特色农业经济相结合,开发富有皖北地域风情的民宿休闲产业园;三是在借鉴国内文化旅游案例成功经验的基础上,根据自身文化特色开发特色文化旅游产品,加深文化认同感[8],通过多样化的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促进遗址资源多元化的保护利用。
四、结 语
古遗址的保护利用工作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文化工程,面临较大的问题和挑战,需要进行综合、全面的规划和统筹,在对遗址的保护利用中,应兼顾其所在地区的生态协调性、历史文脉的完整性及经济利益的获得性;抓住环境、社会和经济未来的发展机会[9],逐步探索一条多元融合的文化遗址保护利用模式。泗县墩集霸王城遗址是具有地域特色的文化遗迹,既具有遗址的普遍特性,同时也具有自身的文化特点,对霸王城遗址的保护利用,要立足遗址现状,把握其价值内涵,结合县域文化旅游资源和周边关联性遗迹遗存进行综合性的保护利用,在做好文物保护的同时,更好地促进地域经济文化的提升和发展。
注释:
①清乾隆叶兰等编撰《泗州志》,近代末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