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体育强国背景下中华体育精神融入运动防护专业课程思政的路径研究

2022-03-13肖才坤

当代体育科技 2022年35期
关键词:体育精神强国中华

肖才坤

(广东体育职业技术学院 广东广州 510663)

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实现这一根本任务需要加强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各门课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1]。教育部印发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2]和《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3]明确提出,要大力推动以课程思政为目标的课堂教学改革,科学设计课程思政教学体系,结合学科专业特点,分类进行课程思政建设,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能力培养融为一体,构建以“思政+”为思维的“三全育人”新格局。鉴于此,该研究从体育强国建设和战略任务的角度出发,梳理中华体育精神内涵,结合中华体育精神与运动防护的内在联系,探讨中华体育精神融入运动防护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的路径。

1 中华体育精神内涵

体育承载着国家荣誉、人民健康等诸多功能,体育精神已超出体育运动本身,内化为人类的信念和追求。中华体育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和体育精神的有机融合,是中国体育的精髓和灵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4]。中华民族几千年传统文化和体育实践赋予了中华体育精神丰富的内涵,即“为国争光、无私奉献、科学求实、遵纪守法、团结协作、顽强拼搏”[5]。

“为国争光,无私奉献”的爱国主义精神是中华体育精神的核心。体育承载着国家强盛、为国争光的历史使命和重大责任,与爱国主义有着天然的联系。在竞技体育赛场上,我国运动健儿胸怀“祖国高于一切”的崇高信念,把为祖国赢得荣誉视为无上荣光,金牌背后都藏着奋力争先、无私奉献、为国争光的可歌可泣的故事。中华体育精神是爱国主义最接地气的载体和表现,是爱国主义长久的生命力。在某种意义上,爱国主义精神是顽强拼搏和团结协作的支撑,强化着其他中华体育精神内容的实现。

“科学求实、遵纪守法”的实干精神是中华体育精神的标志象征。科学精神包含求实和创新,求实是求证、求真,要求人们不断接受实践的检验;创新是一种不断探索、争创一流的精神,运动健儿一直是不断开拓创新、勇攀高峰的践行者。遵纪守法体现了严于律己的道德作风和以“公平竞争”为内容的契约精神,中国运动健儿是遵守体育规则和国际标准的典范,在竞技体育赛场上,积极弘扬奥林匹克精神和中华体育精神,尊重规则、尊重裁判、尊重对手,拿“道德的金牌、风格的金牌、干净的金牌”,让纯洁体育之花盛开在每个赛场上。

“团结协作、顽强拼搏”的奋斗精神是中华体育精神的鲜明传统。团结协作体现了互助友爱,以大局为重的集体主义观念;顽强拼搏是不畏艰险、奋斗不止、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和高度责任感的具体体现,是融入运动员血液与灵魂中的敬业精神和职业素养,是中华体育精神的基础和灵魂。中华民族的奋斗精神造就了中国体育不怕挫折,勇于拼搏,敢于胜利的优良传统,中国运动员的拼搏既有个人的努力,更有集体主义的团结奋斗,既注重运动员的独特价值,又追求团队成员之间的相互团结与密切协作,正因为一代代的运动员们传承着团结协作、顽强拼搏的精神,中国体育健儿才能在各项赛事上大放异彩。

2 中华体育精神与运动防护的内在关联性

2015 年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中,体育行业新增“运动防护师”职业,该职业被定义为从事运动损伤和疾病预防、评估、急救、治疗、康复的专业人员,并于2020 年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 体育总局关于深化体育专业人员职称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中设置了运动防护师专业类别[6]。作为以体育活动为载体的中华体育精神和运动防护专业,二者有着一定的共性和内在关联性。

2.1 中华体育精神与运动防护具有人本的共性

中华体育精神以体育活动为载体,体育是增强人民体质的活动,倡导以人为本,健康是体育的第一要务,是以人的健康为出发点和归宿的活动。运动防护亦是以体育活动为载体,亦是以人的健康为出发点和归宿点,注重运动者的伤病风险控制,把健康放在首位,使运动者获得科学运动和运动科学的知识与理念,促进运动者延长运动生命周期。

2.2 中华体育精神与运动防护具有助力体育强国建设的共同目标

体育强则国强,体育兴则国运兴,建设体育强国,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一个重要目标。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全面推进群众体育、竞技体育、体育产业、体育文化等各方面的发展,深入实施体育强国战略任务,体育事业取得了长足发展。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体育强国建设纲要》提出,要大力弘扬中华体育精神,深入挖掘中华体育精神,并将其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7],弘扬中华体育精神不仅是体育强国建设的战略任务,中华体育精神亦是建设体育强国路上的精神支柱和动力源泉。

而运动防护是一门多学科交叉专业,主要致力于运动者安全教育、运动环境安全评估、科学运动指导、运动伤害预防、运动伤害急救、运动伤害现场处理、损伤后的康复治疗及体能调整等,可为不同人群提供针对性、科学性的运动健身处方或运动指导,开展运动风险评估,降低运动损伤发生率及严重程度,真正做到科学运动,进而推动形成体医结合的伤病管理与健康服务模式,真正起到为体育强国的全民健身,提升竞技体育综合实力,增强为国争光能力等战略任务保驾护航的作用。

3 体育强国背景下中华体育精神融入运动防护课程思政的路径

基于运动防护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分析运动防护人才培养特点与专业能力素质要求,以体育强国为思政教育主线,以中华体育精神引领理想信念,围绕专业德育培养目标,挖掘运动防护专业学科知识在体育强国中的作用,把中华体育精神融入专业教学中。在传授显性知识的同时,实现隐性价值引领,增强学生对专业学习的自信心和自豪感,培养学生以体育为舞台,以防护为特色,凝聚体育力量,奋力谱写体育强国建设的使命担当。

3.1 以教师为突破口,发挥运动防护教师运用中华体育精神的主导作用

教师是教学的主导,在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过程中,教师是关键。要将中华体育精神思政教育融入运动防护专业课程教学和改革的各环节、各方面,就需要教师团队要做好三项基本功,即挖掘思政元素,将思政元素有机融入教育教学中,教育者先受教。只有教师团队对课程思政理论与实践的创新性、育人性和科学性等有全面的理解,才能按照“三全育人”要求,改变思想认识,更新教学理念,以专业的素养和良好的师风师貌为课程思政建设注入持续性动力与活力[8]。因此,为了更好地实现中华体育精神与运动防护专业课程思政课教学的有机结合,教师团队应强化自身的中华体育精神素养,全方位学习中华体育精神的历史沿革,深知中华体育精神的内涵以及其对体育强国建设的意义,只有真学、真懂,才能真做、真用。

3.2 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发挥中华体育精神在运动防护课程思政中的价值引领作用

以学生发展为中心,讲好课程思政,以达到育人效果,是引领课程思政改革的原动力。作为致力于“体医渗透、防治康练并重”的运动防护人员,在体育强国建设中起着重要作用,而中华体育精神是体育强国建设的动力源泉,这为体育强国背景下的运动防护专业课程思政指明了方向。中华体育精神有其独特优势[9],蕴含着顽强拼搏、永不放弃、健康向上的拼搏精神,饱含着文明、和谐、平等、公正、法制、爱国、诚信、友善等丰富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元素,也蕴藏着为国争光、无私奉献、科学求实、遵纪守法、团结协作、自强自信、追求卓越的民族精神等,这些都是丰富的思政资源。

运动防护专业应以体育强国建设和战略任务为指引,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育发展的时代背景及运动防护专业的特点,按照《体育强国建设纲要》和《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的要求,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将中华体育精神作为运动防护课程思政重要的价值引领,从课前、课中到课后,以德施教,精心设计教学内容和活动,保证思政元素的有机融入,起到春风化雨的育人效果,使运动防护专业学习和思政建设同向同行,以培养体育强国建设所需的有信念、有梦想、有奋斗、有奉献、创新能力强的高素质运动防护人才。

3.3 以育人目标为导向,将中华体育精神贯穿运动防护教育教学全过程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三全育人。“三全育人”视域下,围绕运动防护专业学生总体育人目标,充分发挥运动防护专业特色,挖掘专业课中蕴含的中华体育精神特色思政教育元素,制定专业教学目标,实施课程思政全方位课程改革。除了课堂教学的主渠道外,还应把中华体育精神的核心要义、精神实质、丰富内涵、基本观点、实践要求等融入课程思政教育的全过程[10];拓展运动防护实践锻炼空间,通过技能比赛、社会实践等提升“三全育人”的深度和广度;打好学生工作组合拳,不能只靠课堂上的教育灌输而忽略课下的引导启发,要充分发挥每门课程、每名教职工的育人功能,发挥学生工作的基础性、能动性作用,从各方面引导学生弘扬中华体育精神,以构建“大思政”育人格局。

3.4 以教学内容为载体,把中华体育精神与运动防护教学内容相对接

教学内容是课程思政的主要载体,将二者有机融合起来,凝练与教学内容相吻合的中华体育精神元素,避免生搬硬套,为了思政而思政。课程思政不是一个简单的机械过程,而是盐溶于水,或者说是精密的“化学反应”,是一项精心的课程系统设计和入脑入心的育人实践。例如,在讲《骨骼肌肉康复》课程的膝关节损伤康复单元时,可以选取冼东妹膝关节多次损伤而带伤训练,最后成为“妈妈冠军”的故事,在知识传播、能力提升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弘扬中华体育精神,激发学生助力健康中国、体育强国的家国情怀和使命担当,同时提升学生学习膝关节损伤康复治疗的兴趣。

切忌空洞的道德说教和相同的案例在同一学生群体的不同课程中被反复使用,而是要灵活运用中华体育精神的相关元素搭建教学桥梁,深入探索中华体育精神与运动防护知识点的对接,恰当巧妙地融入相应课程对应的章节或知识点中,构建具体的教学内容体系,组建中华体育精神资源库,使中华体育精神科学合理地融入在运动防护课程思政课教学之中。

3.5 以教学方法与手段为抓手,形成多元化运动防护课程思政教学模式

教师要将挖掘的思政教育元素有机融入课程教学中,除了要与教学内容相融合外,恰当的教学方法与手段也非常重要。教师应根据课程各章节内容、特点来选择合适的、多元的教学方法与手段,实施多样化,嵌入式的思政教育,以“接地气”的教学方式使思政课“有人气”,从而促进德育与智育相统一。运动防护专业相关课程常用的教学法有讲授法、任务驱动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探究式教学法、讨论式教学法、情景模拟教学法等,如在讲《运动急救》的骨折处理时,可以通过创设运动员受伤导致骨折的情境,通过创设问题情境、价值判断情境等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认识问题和知识背后所蕴含的理论思维、方法论和价值判断,激发学生对中华体育精神在思想上的碰撞和情感体验,实现对学生的价值引领。再如,讲解《骨骼肌肉康复》的肩部损伤康复时,可用饱含顽强拼搏的中华体育精神的案例丰富课堂教学,通过体操奥运冠军肖若腾肩部多次受伤仍坚持训练、比赛的案例,激发学生永不放弃、奋进拼搏的精神,以此增进学生学习肩部损伤康复治疗的动力。在教学手段上,教师应充分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建设课程思政教学资源,形成“线上+线下”教学模式,线下教师引导,线上讨论知识点和相关话题,学生各抒己见,为课程思政营造更好的教学氛围,有助于课堂思政开拓“第二课堂”,潜移默化地将中华体育精神思政元素融入运动防护专业课学习中。

4 结语

中华体育精神是中国体育的精髓和灵魂,具有丰富的内涵,是凝聚大学生理想信念的重要宝库。在体育强国背景下,将中华体育精神与运动防护专业课程思政相结合,是培养勇担体育强国建设、民族复兴大任的能工巧匠的时代要求。充分发挥运动防护专业优势,挖掘中华体育精神所蕴含的思想、道德、精神、情感、价值观等思政元素,打造中华体育精神课程思政教育主线,充分发挥教师队伍“主力军”,课程建设“主战场”,课堂教学“主渠道”的作用,对培养能够担当体育强国建设大任的新时代高素质运动防护人才具有重要的意义。

猜你喜欢

体育精神强国中华
请党放心 强国有我
请党放心 强国有我
真正的体育精神
The true sportsmanship 真正的体育精神
强国有我
秦晋争霸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
On the Images of Araby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
A Study of the Feminism in Mary Shelly`s Frankenste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