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视域下校园开展民族传统体育珍珠球运动的研究
2022-03-13赵永恒刘力萌郭静暄孙帅张运来马志君马驰
赵永恒 刘力萌 郭静暄 孙帅 张运来 马志君 马驰
(牡丹江师范学院 黑龙江牡丹江 157000)
2021年7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以下简称“双减”政策),“双减”政策提出,形成家庭教育的良性生态,促使全国中小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党的二十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一再指出,中华民族要有坚强的文化自信心,要继承优良的民族传统文化。在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身心健康问题亟待解决。为贯彻四个自信中的文化自信,我国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更是迫在眉睫。此时学校作为培养我国栋梁之才的摇篮,传承民族传统文化责无旁贷。在“双减”政策下将我国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引进学校体育当中,是当前最为合适的选择,更是推动素质教育加快实施的催化剂。
1 珍珠球的起源和历程
1.1 珍珠球运动的起源
珍珠球起源于满族先人采珍珠的生产劳动,珍珠球原名“采珍珠”,满语“尼楚赫”,又被称为“硬核”“采核”“扔核”。1644年满族人入关定都北京城之时,长期住在黑龙江中上游地区、佳木斯乌苏里江下游地区的满族人为了提升开采珍珠的速度和产量,便将开采出来的蛤蚌从船上直接抛入岸边的框内,这样的一抛一接,大大提高了效率。扔蛤蚌这项运动逐渐转变为村民农闲时和孩子们一起参与的游戏运动。满族人在入关后将八旗子弟派至国内各处驻防时,珍珠球运动得以全面发展,直到民国初期才失传,而现今的珍珠球运动则是在历史文献上加工形成的。
1.2 珍珠球运动的发展历程
1980年在河北丰宁满族自治县最先进行了珍珠球的挖掘整理工作,1984年由中央民族学院、北京市怀柔满族镇、河北省丰宁满族自治县共同发掘整理并修改了比赛规则,随后在北京市第一、二届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上增加了“珍珠球”项目比赛。从1986年第三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至2019年第十一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珍珠球运动经过三十几年的修订,从挖掘到完善、从萌芽到成熟,现已被列入国家第二批非物文化遗产名录。珍珠球运动的竞技方式比较简单,双队对垒,各队有七个球员,各队中有一位球员站在两端捕捉珍珠球,各队的两名运动员手执球棒在对方捕捉者面前拦截珍珠球,另外的八个球员在设水区抢夺珍珠球,获得珍珠球后,再投给自己队的持投人。如果对方运动员用球棒试图把珍珠球拦截下来,则只能将珍珠球投入自己队握网人的网兜内,才算得分。采珍珠大赛针对性强,因此参加大赛的选手必须具备很好的技战术。
1.3 珍珠球运动的竞赛发展
珍珠球运动具有竞赛性、娱乐性,早期珍珠球的竞赛规则为多小组对抗,每支球队选取两名球员充当“蛤蚌精”,各拿两片蛤蚌将对方的珍珠球放入框内。早期珍珠球的运动竞赛区有三个,中央部分为“河”区,两端为“威呼”区,采球人在河中争夺珍珠球,将珍珠球传递给“威呼”区的队友。
经过多年来的修订、挖掘,珍珠球运动规则的制定越来越成熟。场地要求28m×15m,水区22m×15m、限制区0.8m×15m、封锁区1m×15m、隔离区0.4m×15m、得分区0.8m×15m。赛事共分为上下半场,每个场次时间15min,中途休息10min,对珍珠球的要求为圆长54~56cm,重量为300~325g,各队平均上阵人数为7人,设水区各方由4 名球员担任强攻与防守,进攻者可以把球带到任意方位,向抄网内投球者得分。哈蚌区(封锁区)内双人持哈蚌(球拍),用封、挡、夹、按等各种技术动作挡住对手的投球。“威呼”区(得分区)内双人各有一名手执抄网的选手,他们的主要任务是用抄网抄(夺)本方球员所掷来的珍珠球。
2 校园开展珍珠球运动的价值
2.1 育人价值
民族传统文化经过历史岁月的筛选和淘汰后,依然能留下来的生产生活文化,便可以称得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几千年来伟大的中华民族创造了人类历史上唯一从未中断的文明,校园开展民族传统珍珠球运动,能够让新时代的青少年了解满族文化,学习满族人勇敢无畏的精神。青少年参与珍珠球运动不仅可以体验乐趣、增强体质,还可以健全人格、锤炼意志。体力与脑力的对抗下,个人潜力得以激发,参与者会全身心高度集中投入比赛,发扬不甘落后、勇于进取的奋斗精神。白岩松谈到体育时说,首先体育教会孩子们如何在规则的约束下去赢,接下来教会孩子们如何体面并且有尊严地输。珍珠球运动的偶然性,决定了团队运动不到比赛最后一刻都不可能断定输赢。学生在团队中能够共同面对失败、面对胜利,从团队中学习到团队精神。经受失败的磨炼后,学生也能够适应激烈的竞争,懂得如何参与竞争,感受胜利、直面失败,全面地塑造竞争、拼搏的精神[1]。
珍珠球运动在比赛过程中的每个区域分工明确。学生参加对抗性运动,可以增强竞争意识、临场应变能力、抗挫抗压以及顽强的意志力。在紧张的运动过程中,学生需要和团体共同面对对手,时刻保持头脑清醒,灵活控制自己的身体,机智地找到对方破绽,或者打乱对方的战术,取得胜利。这种运动不只是身体力量的对抗,更多考验的是学生的技战术思维,以及对空间意识的培养:对手团队或个人的打法是先进攻,还是先防守,团队或个人怎么去破坏对方的节奏,进攻怎么去打,防守怎么去打,失败了知道不足在哪里,赢了明白规划和布局的重要性,胜也不焦、败也不馁。对抗性运动的不断变化,让学生在规定时间内精力高度集中,调动敏锐的观察力、判断力和顽强的意志力,在高强度下学会自我调动和调节,所以对抗性运动练的是智慧的大脑和健康强大的心态。
2.2 育体价值
青少年身体处于发育的关键时期,而珍珠球运动是一项结合走、跑、跳、投于一体的项目,其运动方式复杂多变,各关节、肌群参与运动,弥补了运动项目的单一性,防止青少年机体发育不均衡。珍珠球运动类似于篮球,运动过程中通过不同强度转变刺激学生心血管系统,适度的负荷可以提高或改善心血管系统供能。珍珠球运动的对抗性特点,可以提高中枢神经的控制能力,改善机体灵活性。对抗性与动作复杂性交叉融合,对身体核心力量改善非常有效,对提高身体的灵敏、协调能力帮助很大。
青少年时期性别、年龄、遗传因素等原因,身体生长发育并不平衡。如果学生通过珍珠球等运动,使机体承受相应的运动负荷,且有规律性地坚持运动,便可达到良好的运动效果,比如腰腹部、臀部、上下肢都显得细长苗条,男孩呈现出强壮的挺拔身材,女孩则呈现出柔美的曲线身材。经常进行珍珠球锻炼,能降脂减重和健美形体,并提高机体蛋白质合成的速率,使肌纤维增粗,从而练出健美挺拔的目标体型。
2.3 传统文化弘扬与传承价值
学校教育是传统文化传承最重要的载体之一,学前教育、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都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中发挥出一定的积极作用[2]。校园生活阶段,是学生三观建立和形成的整个过程,同时又是学生认识交流的主要过程。少数民族运动会以喜闻乐见的方式成为各少数民族学生相互交流的平台,提高了学生对各个少数民族文化的了解,促进了民族团结意识的养成。在体教融合过程中,把少数民族的传统体育项目融入学校体育教学之中,充分发挥少数民族文化对培养人的教育功效,能够使学生树立爱国情怀,提升民族荣誉感和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校园内的满族珍珠球运动,不但是一种体育运动,还是满族最重要的传统运动艺术遗存,其动作优雅,有着很大的历史传承和弘扬价值。
改革开放以来,民间传统文化进行了新一轮的变迁,借着社会经济体制改革的契机,曾经隐匿在社会传统中的民间文化纷纷崭露头角,学术界将这定义为传统文化“复兴”[3]。珍珠球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与这项运动一同延续下来的,还有满族先民在悠久历史岁月中勤劳勇敢、拼搏创新的民族精神。学校可将传统文化教育纳入学校体育课程之中,让学生通过对珍珠球活动的了解,认识到中国多种多样的少数民族文化精神,从而培养少数民族的光荣感,提升少数民族的进取心,增进少数民族融合,弘扬中华民族文化精神。同时,参加珍珠球大赛能够有效提高参赛者的拼搏和进取精神,让参赛者更加懂得尊敬对手,使竞争心理更加成熟,从而达到身心与人格的健康成长。一个中华民族的文明唯有在保护自身优良传统的前提下加以继承和创造,方可逐步适应日益变迁的自然、社会环境与人文环境,从而在现代文明社会中得以继承和发扬。
3 影响校园开展珍珠球运动的因素
3.1 珍珠球运动赛事较少
通过互联网相关检索,珍珠球运动在全国开展缓慢。黑龙江省第九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举办后,有学者走访部分代表队运动员参赛情况后发现,多数珍珠球运动员是篮球运动员,这就限制了其他学生参加珍珠球运动的动力,甚至个别学校动员本校篮球运动员参加比赛。原本参加比赛的队伍就相对较少,比赛运动员水平差距过大,一家独大的现象显然不利于珍珠球运动的开展。
3.2 缺少珍珠球运动教练员、裁判员
目前珍珠球教练员和裁判员大多数是由篮球或其他项目教练员、裁判员担任。没有运动基础的教练员、裁判员是体会不到珍珠球运动精髓的,只是一味追求进球后的输赢,运动训练过程中完全忽略了民族体育独有的内涵,裁判员判罚过程中很难出现第一时间准确、无误的判罚,这样也会降低比赛的观赏性,打消运动员的积极性。这种现象的长存必然会打消运动员后续训练、学习的动力,制约民族传统体育在中小学校园的开展。
3.3 校园内开展的体育项目不均衡
教学内容本体思维和现代思维之间的碰撞,产生了一些偏激现象[4]。“双减”政策出台后,体育课程时间与数学、语文课程几乎相同,部分学校开展的项目多数以田径、足球、篮球、排球等为主。一些学校仍然存在一些现状,即开放的是体育考试为主的科目,考什么就练什么,阻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违背了体育的初心,这样容易导致选择民族传统体育的学生少之又少,对后续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产生了阻碍作用。
3.4 学生对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了解甚少
我国体育教学长期采用西方竞技体育教学方式,这是由于18世纪末19世纪初新文化运动兴起后,西方体育文化深深扎根于中国人民心中导致的[5]。这种情况导致了我国学生对中华五千年来的文化缺少学习机会,多数少数民族学生遗忘了自身民族独有的文化,我国独有的传统文化没有在学校体育中展现其独特的魅力。在传承与发扬传统文化的前提下,应结合体育项目的自身特点,改进和创新出适应现代学生心理特点与身体健康发展的现代化体育项目,提高学生对少数民族体育项目锻炼的积极性[6]。开展珍珠球运动,带动民族传统体育发展,弘扬和继承传统文化是当代体育工作者的责任与义务。
4 校园开展珍珠球运动的策略
4.1 加大校园内外推广
在学校内宣传栏加大宣传力度,在海报设计中体现民族传统特色,组建校内珍珠球球队并开展相应赛事,赛事期间以直播方式对社会进行宣传。校园大课间设置活动区域,通过学校社团、俱乐部形式进行宣传。体育教师在课堂上进行宣传,让学生了解珍珠球运动项目,设置选课方式,让学生体验珍珠球的乐趣。在课后服务中设置传统体育选修科目,对有足球、篮球、排球、手球等爱好的同学,普及珍珠球运动规则。从以上几个方面进行宣传、总结,让更多学生认识到珍珠球运动的娱乐性、健身性、观赏性,从而达到广泛推广的目的。
4.2 体育教师专业化发展
对校内珍珠球相近项目的专业体育教师,如篮球、足球、排球、手球教师进行抽调进修,采取多种培训方式培养“珍珠球”专业教师、裁判员。引入当地高校硕士、博士民族传统体育学研究生进入校园,带动体育教学,助力科研。珍珠球与篮球教学交叉融合,在两项教学中相互提升,相互促进。组织校内骨干教师访学,加大科研力度,积极支持课程教师教研、科研、课题研究开发工作,鼓励教师在多种体育项目教学中找到共同点、创新点,多角度进行探索,更好地挖掘珍珠球项目的潜力。
4.3 “5+2”模式最大化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文明的结晶和共同的宝贵财富,是人类社会得以延续的文化命脉[7]。随着“双减”政策的落地,“5+2”模式涌入众人视野。“5+2”模式是教育部推出的教育模式,即学校每周5 天都要开展课后服务,每天至少开展2小时,结束时间要与当地正常下班时间相衔接。学生在体育课后服务中选择的体育项目比较广泛,可以开设“珍珠球”社团,搭建学习与展示平台,吸引相邻运动项目的学生加入,成立学校珍珠球运动队,在全校内选拔运动能力较强、技战术较好的学生,形成不同的梯队,以便参加不同赛事。在课后民族文化趣味班进行宣传,让同学了解民族传统体育是我国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让学生吸取民族文化的养分,促成体育与传统文化的交融[8]。
4.4 学、练、赛、评一体化
体育运动中的情感体验是审美教育的特殊方式。由于民族传统体育审美体验具有亲历性的特点,它在审美活动中具有很大的“认识”作用[9]。体育课程中学、练、赛、评一体化是由学、练、赛、评各自独立运作的四个个体环节组成的紧密衔接、相互配合的教与学双边活动的整体[10]。教师在课堂上通过导入和讲解,组织学生练习,教会学生珍珠球运动的知识与技能,以玩为主导方式,促进学生兴趣的养成。
让学生从“玩”中学,掌握技术要点,以学激趣;让学生从“学”中练,拓展技术组合,以“练”促学,在练中要防止技术动作的单一化,将技术动作组合在一起,比如三人一组进行运球+传球+投球,在享受乐趣的同时增大团队凝聚力;让学生在“赛”中练,技术迁移、以赛代练,教师以模拟比赛的形式进行队内游戏,对抗类的运动项目技能的增长主要在于比赛,能够在不同氛围下发挥不同的技战术,也会出现偶然性;让学生在“展”中评,搭建展示平台,以评统领,在课堂教学环节中,对学生进行技术展示,开展师生互评,学生在评价时也会对此技战术有新的认知[11]。
5 结语
珍珠球运动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和体育运动相结合的产物,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在校园内开展满族珍珠球运动,能够提升学生体质,增强体育精神,形成终身体育的理念。因此应加快建设民族传统体育进校园,弘扬和传承民族传统文化。中华民族的体育来源于人类的劳动与生产。珍珠球体育运动的开展,不只是为了弘扬中华民族传统体育运动,更主要的目的是推动中华民族传统体育运动文化走向共荣、走向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