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中文教育本土化问题与建设
2022-03-13张鹏
张 鹏
(大连大学英语学院,辽宁大连)
1.引言
配合支持各国开展中文教育是中国作为中文母语国义不容辞的责任,推动实现中文教育本土化发展则是各国中文教育事业的重要目标。目前,全球有75个国家将中文纳入国民教育体系,4000多所国外大学开设中文课程,2500万人学习中文,4000万人次参加各类中文考试(柴如瑾,2021)。但是,目前存在着融入当地、本土发展的水平不高、程度不够等问题,制约着各国中文教育可持续高质量发展。笔者2019-2021年在英国格拉斯哥大学孔子学院担任中文教师期间,通过文献整理、问卷调查、实地走访等多种形式调研发现,英国中文教育发展历史悠久、办学体系丰富、学习人数众多,但也存在着本土化建设不足的问题。为此,笔者提出推进英国中文教育本土化建设的思考和建议,并相信这些举措对推进其他国家中文教育本土化进程将具有积极的参考价值。
2.英国中文教育的历史和现状
人类文明史表明,跨语言交往产生跨语言学习需求。近代以来,英国是最早与中国进行大规模商贸、文化、政治、军事等全方位接触的欧洲国家之一,也因此成为最早产生中文需求并开展中文教育的欧洲国家之一。从1825年汉学家罗伯特·莫里森在伦敦设立讲习所开始教授中文算起,英国的中文教育历史已近200年,至今已取得长足进展。英国中文教育研究学者Zhang和Li(2010)认为英国中文教育可分为中小学教育、高等教育和终身教育三大板块。笔者调研分析认为,英国中文教育大体可分为大学中文专业课程、中小学中文课程、华文教育、孔子学院四大板块,各板块历史和现状基本情况如下。
2.1 大学中文专业课程
1837年,传教士纪德出任伦敦大学学院第一位中文教授,开启英国大学设立中文专业、开展中文教学的历史。20世纪90年代末,英国大约有27所大学、15所中等教育语言学院设立中文专业开设中文课程(陈向阳,1999)。目前,可将英国高校的中文专业、主修中文、专业+中文、辅修中文四类课程统称为中文专业课程。1996年全英高校参加中文专业课程的学生共计1075人,到2006年这一数字达2282人,10年内增长约1倍(张西平,2009)。据不完全统计,目前英国共有80所大学开设中文课程,约占英国全部115所大学的70%。其中,60多所大学开设了中文学分课程,包括牛津大学、剑桥大学、杜伦大学、爱丁堡大学等39所大学则设立了中文系或中文专业。2019年,全英学习中文的各类大学生在1.4万人左右,其中在大学中文专业学习的各类学生约4000多人,比2006年又增长约1倍;在孔子学院学习的学生高达9687人,其中约2000名在大学中文专业学习中文的学生,参加孔子学院课程。1997年,英国高校的中文教师自发组织起来成立了英国汉语教学研究会(BCLTS),主要职能是帮助英国高校中文教师提高中文作为第二语言(或外语)的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目前已有成员近200名,分别来自近40所大学。
2.2 中小学中文课程
1980年之前,中文在英国主要被视为华人华侨的家庭/社区语言,很少正式进入英国中小学,只有极少数中小学校开设了中文课程。1980年后,中国加速接触和融入世界,英国是最早认识到中文重要性的国家之一,开设中文课程的中小学陆续增多。2002年,英国政府将中文列为“战略上具有重要意义的语言”,并从2003年开始研制中学中文教学大纲,2004年在部分中学试点。2008年,英国将中文列入“普通中等教育证书”(General Certificate of Secondary Education,GCSE)考试科目,这意味着中文进入了素有“英国高考”之称的A-Level考试。2012年,英国政府修订教学大纲,规定小学生须从3年级开始选修外语,中文和法语、德语等一道列为6种可供选修的外语课程,意味着中文最终较完整地进入了英国中小学的各个学段(张鹏,2020b)。2011年,英格兰14%的公立中小学和36%的私立中小学开设了中文课程,开设学校总量达750所(Zhang & Li,2010)。2017年,苏格兰地区400多所中小学开设中文课程,其中37所中学、86所小学将中文作为第二外语进行教学。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英开设中文课程的中小学校约1400所,占全英5400所中小学的26%,学中文的中小学生达18万人。
2.3 华文教育
早在19世纪中叶,就开始有华人移居英国或到英国工作,并由此产生华裔子弟中文教育的需求。1914年,中国留英学生联合会在英国设立第一所面向华裔子弟的中文学校,开启了英国华文教育的历史。2013年,英国华文学校共有138所,其中属于英国中文教育促进会的学校90所,专兼职中文教师2500人,学生多达2.5万人(鞠玉华,2014)。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在英华人华侨30多万人,共有华文学校约200所,还有一些不易统计的临时性的中文补习班,各类学生多达约3.5万人,其中包括越来越多的出于兴趣参加中文学习的本土主流人群子女。中国社区学校中文教育扮演着重要角色,因为他们不再只服务于来自中国家庭的孩子,也为来自更广泛社区的儿童和成人服务(Zhang & Li,2010)。主流人群子女占华校各类学生中的比例在2013年时就已经高达10%(鞠玉华,2014),目前估算约在15%-20%之间。
2.4 孔子学院
2004年以来,中国通过支持中外高校合作设立孔子学院的方式支持各国中文教育发展,这是中国作为中文母语国为世界提供的重要语言文化类公共产品。英国是中外合作共建孔子学院的重要国家。2005年7月曼彻斯特大学和北京师范大学合作设立全英第一所孔子学院以来,目前英国共有30所孔子学院、166个孔子课堂,分别占全球孔子学院和孔子课堂总量的5.5%和14%,总量位居欧洲第一、世界第二。与孔子学院大多设在大学不同,孔子课堂更多设在中小学,为基础教育、中等教育阶段的学生提供中文学习机会。近年来,中英两国在中文教育方面建立了以孔子学院为龙头的合作体系:中英政府高度重视教育国际化和语言教学方面的交流,目前双方已建立完备的双向交流机制,涵盖了从中小学、大学到科研创新等层面的全方位合作机制。2019年,全英孔子学院、孔子课堂下设900多个教学点,各类学员达19万人。其中,大学生0.97万人、中学生7.94万人、小学生8.51万人、社会人士1.80万人。
总之,在中英双方和社会各界共同努力下,英国中文教育成绩突出、成效显著。据不完全统计,合并剔除重复计算的学校和学生,目前全英约有近1900个成建制的中文教学单位,包括80多所大学、1400多所中小学、200多所华文学校、196所孔子学院和孔子课堂,正在学习中文的各类人员在25万—30万人之间。应该说,目前英国的中文教育规模和水平在欧洲乃至全球都是位居前列的。从2018年开始,英国选考A-Level中文考试的高中生人数连年攀升,2018年已经超过德语的选考人数。这表明,中文在英国大学入学考试中,已成为继西班牙语、法语、德语之后的第四大甚至是第三大热门外语,也成为来自欧洲之外的最热门外语(张鹏,2020b)。
3.英国中文教育本土化问题分析
目前,学界关于中文教育本土化的意见不一,但无论从哪个方面看,英国中文教育本土化都既取得长足进展,也面临一些问题和挑战。
3.1 中文教育本土化的内涵和外延
国际中文教育领域的“本土化”,又称“当地化”“在地化”“国别化”,内涵和外延都较为宽泛,学界分歧较大。陆俭明(2019)认为,中文教学的本土化约略等于国别化,主要应体现在具体教学过程之中,前提是实现中文教师本土化。李宇明(2018)指出:国际中文教育的本土化约略等于助学当地化,即利用当地语言、文化和教师等资源提高学习效率,主要包括教学观念、教学内容、“三教”(即教师、教材、教学法)及教学服务的当地化。英国中文教学专家张新生(2013:159)则认为“中文教学本土化可分为表层本土化和深层本土化”。表层本土化一般可理解为地理位置的变化及适量考虑当地的情况,如从以前的在华对外中文教学,转变为在国外的中文外语教学。深层本土化则指让中文教学进入当地的主流外语教学体系,逐渐融入当地社会生活,实现“入乡随俗”式的本土化。综合上述专家意见,笔者认为所谓中文教育本土化,实际上包含两层意思:一是指中国提供的中文教学资源适应所在国家特殊的教学需求;二是所在国家重视并利用自身资源自主开展中文教学。
3.2 英国中文教育本土化建设的成绩
根据笔者分析的中文教育本土化,英国中文教育本土化建设的成绩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一是高度重视中文教学,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英国政府及社会各界均将中文视为重要战略性语言。二是大学具有长期自主开设中文专业课程的历史和传统。事实上,直到今天,英国高校中文专业虽然规模不大,但始终是本土相对成熟稳定且成建制、成体系培养中文人才的主要渠道。三是中文进入国民教育体系,即通过颁布政令、制定政策、将中文列入国家考试科目等多种方式,使中文成为各类中小学校合法开设的课程之一。四是目前中国供给的孔子学院、中文教师、中文教材等教学资源,已经最大可能地照顾、适应和融入英国本土教学需求和传统。以笔者为例,两年来除赴任前在国内接受系统岗前英国语言、文化特别是教学适应性培训外,在任期间共接受17次由中外语言交流合作中心、英国汉语教学研究会、英国各大孔子学院等组织的大小不一的岗中培训或在职培训。五是中方提供的教学资源,越来越重视英国本土中文教师的培养培训。以2013年成立的知山大学孔子学院为例,该院设立了本土中文教师培养基地,开拓中文师范专业(本科) 培养模式、(中文专业)研究生教育证书(PGCE)、国际中文教师奖学金培养模式、汉语国际教育硕士模式、本硕联合培养模式等五种培养渠道,皆取得不错的成绩(方丽,2021)。
3.3 英国中文教育本土化建设的不足
本土化建设的不足主要体现在两大方面:一方面,利用本国资源自主开展中文教学不够。调研报告认为,英国中文教育的特点是得益于市场需求、以学生为中心,以及英国政府对华政策及外语教育政策的变化(Zhang & Li,2010)。英国政府及社会各界虽然重视中文教学,大学中文专业历史悠久,且政府投入经费支持“中文培优项目”(Mandarin Excellence Programme),但总体看,与旺盛的中文学习需求相比,英国用于中文教学的经费投入不足,本土中文教学资源建设不够。特别是,英国绝大多数中小学校尚未设置中文教师岗位,原因是中文学分课程需求不足以聘任专职或全职教师,更缺乏英国政府认可的具有中文师范资质的合格教师。据统计,2010年英国中学中文教师仅五六百人,绝大多数为兼职教师,非专职专岗教师,其中来自孔子学院的老师200人左右,其他多数为本地华人,获得英国教师资格证书的人不足200人(张新生,2013)。此外,英国中文教育还存在以下问题:一是缺乏权威的教学大纲和测试系统;二是缺乏充足的教材教学资料;三是缺乏对中文教学的研究与探讨;四是缺乏不同机构之间有效合作,因此造成了资源和时间上的浪费(Zhang & Li,2010)。同时,来自中国的中文教师始终面临适应英国教育体系、教学风格以及课堂管理等跨文化差异问题。
另一方面,21世纪以来英国中文教育蓬勃发展,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中方的资源投入。中方除设立孔子学院提供成建制、成体系教学支持外,还提供了大量中文教师、教材、教学、网络、测试、奖学金、夏令营等方面的资源支持。以师资为例,2017-2019年三年间,中国派往世界各国的中文教师和志愿者共计29703人,其中派往英国2328人,占全球总量的7.84%(见表1),平均每年派赴776人。这一数量规模是比较大的,而且在事实上构成了英国中文师资特别是中小学中文专职或全职师资的主体。
表1 赴英国国家公派汉语教师和志愿者情况表
从近年四大板块中文学习人数及分类看,也可发现中方资源在英国中文教育方面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见表2)。通过孔子学院、孔子课堂及其下设的教学点教授的中文学习者总量约19万人,占据全英约25万中文学习者的76%。
表2 英国四大板块中文学习者情况列表
当前英国中文教育本土化建设存在的两个不足,并不是英国独有的现象。外语教学的普遍规律是:任何一个国家引入一种外语教学的初期阶段,很大程度上需要借助这种外语的母语国资源支撑,特别是教学框架体系以及教师、教材等基础教学资源方面的支撑。
3.4 英国中文教育本土化建设的必要性
语言国际教育和传播的最佳境界,无疑是促进所推广语言融入当地、本土发展,实现所在国家制定政策、投入资源自愿自主开展外语教育。具体说,就是将这种语言成建制、成体系地纳入大中小学或公立私立重要课程,借助所在国家政府、学校、家庭及社会资源发展语言教学。以中国外语教育为例,中国有3亿人学习外语,涉及56个语种,其中大中小学生就有2.6亿人。这种外语教育模式,主要是基于本土需求、借助本土资源自主开展的,因而能实现长期稳定可持续发展。20世纪以来,基于旺盛需求以及中国资源的供给,各国中文教育蓬兴,但是都或多或少存在本土化建设不足的问题,很大程度上制约着国际中文教育的可持续高质量发展。
随着时间的推移,英国中文教学本土化建设不足带来的问题日益凸显:一是外挂式、嵌入式的外语教学,始终存在水土不服的问题,很难融入当地、进入主流成为所在学校外语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中文进入了英国学校,但是能否留得住、发展好还是一个未知数。根据笔者观察和调研,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在英国本土化教学比较成功的外语,如法语、德语等,由于本土师资占比大,因此线下实体教学受到的冲击远比中文受到的冲击小。二是对中方经费、师资等方面的资源长期供给是个较大的考验。事实上,中文教育在英国作为重要外语的需求越来越旺盛。英国文化委员会《2017年面向未来的语言报告》认为,当前10种外语对英国国家和公民未来发展十分重要,排在首位的是西班牙语,第二位就是汉语。调研报告分析预测,2014-2024年,英国中文学习需求年均增长在10%-20%之间,到2024年学习需求人数将达40万人(Zhang & Li,2010)。尤其在英国“脱欧”之后,其国际关系将被重新定义,中国作为英国外交重点之一,中文学习的需求或会继续提升。在提供如此巨大的中文教学资源支持方面,中国面临着更大的挑战。三是容易受到来自政治及意识形态方面的挑战,如原本基于外方需求设立、中外双方共同运行、专注中文教学的孔子学院,往往被误解和指责(唐京华,2016)。特别是后两个弱点,即一旦中方资源供给不足或受到政治挑战,则很容易破坏中文教学的连续性、稳定性。因此,积极推动英国中文教育本土化发展势在必行。
4.英国中文教育本土化建设的思考和建议
分析英国中文教育本土化存在的问题,并不是否认其在本土化建设方面的成绩,也不是呼吁减少对英国中文教育的支持力度。无论从承担中文母语国责任的角度,还是从英国作为中国重要国际伙伴和合作对象的角度,中国都有必要继续加大对英国中文教育的支持力度,并且继续和英方一道积极推进英国中文教育的本土化进程,甚至可将英国打造成为中文教育本土化建设的样板国家。为此,笔者建议重视如下三个方面的工作:
4.1 英方加强政策和资源供给
前文提到,英国政府较为重视和支持中文教育,并且在提供经费支持、纳入国家考试等方面做出了很大努力。但是,中文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教师、教材、教学、考试、学科建设、质量评估等多领域,需要不断加大政策和资源供给支持。要使中文教育获得的支撑与将中文作为重要战略语言的需求相匹配,英国政府及社会各界需要优先加大三项政策和资源供给:一是加大对分门别类研发各类本土化大中小学中文教学标准、教学大纲、课程大纲、考试大纲等项目的支持力度,培育较为系统和权威的英国本土化中文教育框架体系,使中文教育获得良好的法律基础和政策支持。二是考虑到越来越多的中学计划开设中文课程,并计划将其作为学校学分课程以及推荐学生参加GCSE或A-Level考试(Zhang & Li,2010),因此通过制定特殊政策、提供经费资助等方式,支持和鼓励公立以及私立中小学设立专职或全职中文教师岗位至关重要。三是加大人才培养和储备力度,解决本土中文教师数量不足、质量不高的问题,重点是结合中文教学特殊性改革或单独设置英国政府认可的中文教师资格(QTS),同时支持更多英国高校设立培养中文师资为主的教育研究生证书(PGCE)课程,或认可中英高校联合培养的中文专业学生获得的研究生学历证书。
4.2 中方加大资源供给侧改革
在持续稳定支持并不断加大对英中文教学资源供给的基础上,积极进行供给侧改革,重点支持英国中文教育本土化建设:一是加大本土教师培养培训资源供给。本土教师是外语教育本土化建设的基础和关键(陆俭明,2019)。此前中方的资源供给模式,在某种意义上出现了“学生导向”即“规模导向”的现象,更多关注的是学习人数、学习规模的扩大。但是,集中资源支持培养本土教师比培养学生更节省成本,起到“授人以渔”的良好效果。同时也能避免外派教师存在的适应性、流动性、短期性,以及来自政治化风险的问题。在措施上,可考虑选派高级中文教师重点开展本土教师培训项目,优先支持孔子学院设立本土教师培训项目,鼓励中英高校合作设立中文师范专业项目,特别是支持现有英国高校中文专业和与中文教学相关的教育研究生证书(PGCE)课程等项目。同时,积极探索资助部分大学设置中文教席岗位和中小学设置中文教师岗位的可能性。二是加强“请进来”资源供给。适量增加英国学习者在中国或中文母语环境下,进行沉浸式中文学习和文化体验的项目比重,如资助志于从事中文教学工作的英国学生通过中文教师奖学金来华留学,资助英国本土中文教师来华研修和访学等。三是加大在线资源供给。当前新冠肺炎疫情出现反复,线下实体教学出现较大缩水。英国是线上教学资源比较发达和丰富的国家,对英国加强在线教育资源供给和合作,特别是引入人工智能(AI)、虚拟现实(VR)等科学技术,促进在线中文教学情景化、实操化甚至是游戏化,培育双语/多语互教互学语伴的网络教室/虚拟社区,增加师生以及生生之间的互动,提升在线中文教学的在场性、对话性、实操性(张鹏,2020a),对于推动英国中文教育本土化建设还是十分有益的。
4.3 中英共建精品示范项目
中英双方若想在中文教育方面合作久远,需要找到最佳契合点。2016年,英国教育部投入1000万英镑实施“中文培优项目”(MEP),致力于移除中文教学相关制度障碍、建立学校主导的可持续型中文教学模式、加强中文课程体系建设和师资培养、积累推广语言教学实践经验,目标是到2020年共培养5000名流利使用汉语的中学生,具体由英国文化委员会(British Council)、伦敦大学教育学院孔子学院和中国教育部中外语言交流合作中心(原孔子学院总部)共同实施。目前,该项目在既定时间内达到预期目的、获得圆满成功,受到中英双方政府、社会各界及普通民众好评。MEP项目由英国政府制定专门方案、投入专项经费、依托本国机构,同时获得目,也是中英中文教育合作乃至整个国际中文教育的成功典范。目前,这一项目已经进入持续运行阶段,带来的启发则是,中英双方乃至中国与世界各国在中文教育合作方面,可本着自愿、互利和共赢原则,选择一批中文学习需求量大且较稳定的中小学校进行试点,将中文列为学分课和考试课,精心实施中文教学和文化体验,打造一批数量不多、规模不大但质量上乘、效果显著的中文教学示范学校、示范班次、示范项目,同时发挥这些优质精品项目在整个国家中文教育中的示范引领作用。
英国中文教育是目前各国中文教育的一个缩影,其在本土化建设方面取得的经验值得总结和推广,存在的不足需要反思和分析,而推动本土化建设的各类具体举措尤其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共同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