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中培养学生想象力的途径和方法
2022-03-13石欣怡
石欣怡
学生的想象力不是凭空的,需要教师的巧妙设计和苦心经营,通过各种方法有目的地进行专门引导。教师要从大处着眼,整体把握,明确想象力培养在课标中的具体要求,然后在遇到诸如二年级下册第四单元这样的包含“想象”“想象力”为语文要素的单元时,以语文要素为抓手,集中进行想象力训练。同时,教师还应有阶梯螺旋式上升的意识,将想象力训练落实到日常的教学中。
一、大处着眼,整體把握
近年来,很多教师正由过去的“填鸭式”教学向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的教学模式转变,强调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动性,旨在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其中,对学生想象力的培养和训练也被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一线教师放到了更重要的位置上。想象是人对头脑中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创造的过程,它不仅能够让主体感知已存在的事物形象,还能让他们探索未接触、未感知甚至是不存在的事物。爱因斯坦认为:“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世界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培养和发展想象力,是启迪思维、开发智力、培养创新潜能的重要前提。
在教学中,文学作品创作和赏析处处离不开想象,因而语文学科在学生想象力的培养和运用上具有其独特性和天然的优越性。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中的相关内容也印证了这一特征并提出了相关要求。“总体目标与内容”部分指出:“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在实践中学习和运用语文。”具体到各学段各方面,低年级“侧重考察学生能通过朗读和想象等手段,大体感受作品的情境、节奏和韵味”,中年级要求学生“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展开想象,领悟诗文大意”,高年级要求学生“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作品的情感”。在写作上,教学要“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鼓励写想象中的事物”。以上是课标中明确出现“想象”一词的相关要求和实施建议。事实上,不论是识字写字、阅读、习作还是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教学中的方方面面都需要学生想象力的介入。如果教师能够恰当地进行引导,学生的想象力也能在课堂中得到充分的开发和培养。
二、以单元说明为抓手,集中落实语文要素
1.重视联系,做好铺垫
统编本教材较以往教材在结构上的一个明显变化,是采用了双线组织单元结构。各单元内容均由隐线“人文主题”和明线“语文要素”来组织。二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以“童心”为主题,以“运用学到的词语把想象的内容写下来”为要素,编排了四篇课文,旨在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能力和语言运用能力。在此之前,与想象有关的语文要素出现了两次:二年级上册第七单元“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二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读句子,想象画面”。从“展开想象”到“想象画面”再到“把想象的内容写下来”,这种编排思路,体现了由易到难、螺旋式上升的梯度认知发展规律。
从课文内容来看,本单元编排的四篇课文都充满了丰富的想象,但想象的角度各不相同,也就各具特色。儿童诗《彩色的梦》描写了小朋友用彩色铅笔在白纸上画画时的丰富想象;《枫树上的喜鹊》一文中的想象集中于“我”对喜鹊生活和所说的话的猜想;《沙滩上的童话》一文中的想象则是孩子们在沙滩上编故事的过程;《我是一只小虫子》则直接把自己想象成小虫子,以小虫子的视角描述了生活中的苦与乐。在理解这些本身就富于想象的课文的过程中,学生的想象力非常容易被调动起来,而课后习题的设置更是对语文要素的落实起到了助推作用。教学《彩色的梦》时要求学生展开想象,仿写段落;教学《枫树上的喜鹊》时引导学生顺着“我”的思路,对喜鹊“鹊!鹊!鹊!”叫声的含义进行想象;教学《沙滩上的童话》时鼓励学生根据开头编故事。“语文园地四”的写话部分出示了四幅插图,通过“小虫子、蚂蚁和蝴蝶用鸡蛋壳做了哪些事情?它们有什么有趣的经历?”等问题,启发学生进行写话练习。这些任务的布置看似单篇独立,与课文内容相关,但它们之间在想象力的训练上却有紧密的承接、递进关系。
教师在教学中经常会遇到的一个问题就是在想象力训练的环节中,学生不知道说什么、写什么,这其实很大程度上要归咎于教师在训练前没有对学生进行恰当的引导和思路的启发,或者引导、启发的不到位。而二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编排恰好给教学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抓手和思路。如果教师能吃透教材的编排意图,顺着这条螺旋式上升的线索,精心地设置教学环节加以配合,将每个想象力的训练点都训练到位,引导学生掌握想象的方法,一步步打开思路,放飞想象的翅膀,那么学生一定会在之后的想象训练中有不一样的突出表现。所以,教师要重视各学段、各单元、各篇文章之间的联系,落实好每一课的教学,为学生之后各方面语文素养的提升做好铺垫。
2.多层次设计教学环节,实
现想象力阶梯式提升
若想将本单元“想象力的培养”这一语文要素切实落实到每课时的教学中,教师在执教时要采用不一样的点拨方式和环节设计。接下来,笔者就以《沙滩上的童话》第二课时教学中的三个想象力训练点为例进行说明。
(1)抓住词句,引导学生扩想。文中小伙伴们在沙滩上编的故事开头第一句就是“这城堡里住着一个凶狠的魔王”,但小伙伴们没有接着对魔王的样子和性格进行详细描述,插图中也未涉及,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抓住“凶狠”一词,引导学生进行想象“这个凶狠的魔王长什么样”,对学生来说从较简单的想象点出发进行训练。学生们此时会给出丰富的答案,如魔王长着长方形的脸、三角形的眼睛;他的眼睛里闪着红色的光;魔王有尖尖的獠牙;他的脸上还有刀疤……一般情况下,学生会调动此前看动画片或课外书时的经验,会先从面部特征上进行想象,教师可以借助评价语进行归类,再引导学生从外貌方面进行扩展,想象其他方面的特征。这样,学生的思维会渐渐打开:魔王长着一头红色的头发,穿着黑色的长袍,手里拿着一件非常厉害的武器,嘴里还发出恐怖的声音……学生的想象扩展到衣着、外形、武器、声音等方面。在一名学生回答的过程中,其他学生的思维也得到了启发,在教师及时的评价和肯定中,学生们发现“原来这样想象也可以”,这无疑是对他们大胆拓展想象空间的鼓励,所以后面学生给出的答案必然会越来越精彩、更有创意。这其实就是在课堂上快速地形成一个简短的头脑风暴的过程,既离不开教师的适时引导,也得益于学生之间的互相启发,充分发挥了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性。同时,对魔王凶狠模样的发散想象有助于激发学生对魔王的厌恶之情,在后文得知公主被魔王抓走时,低年级学生的正义感很容易被调动起来,所以这一环节的设计不仅是对学生想象力的训练,也为后续学习进行了充分的铺垫。
(2)抓住情节的“空白”,启发学生想象。公主被抓走了之后,小伙伴们经过讨论,决定用挖地道的方式营救公主。在这里,教师可以带着学生加入文中小伙伴的行列一起讨论,主动思考营救方式,训练学生的想象、创新和思辨能力。
师:你同意挖地道这种方法
吗?为什么?
生:同意。因為这样可以不引起魔王的注意。
生:不同意。因为这样难度太大了,而且容易误伤公主。
在这里,学生不是被动接受文中小伙伴的营救方式,而是跳出课本的局限,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根据生活经验,理性且独立地去判断事情的可行性。
师:如果是你,你会用什么方法营救公主?
生:可以用火攻,往魔王的城堡投火球、射火箭。
生:用水淹城堡。
生:先派几个人吸引魔王的
注意,其他人暗中营救公主。
学生以文中小伙伴提出的如何救公主为契机,进行讨论,充分发挥想象力,在教师的引导下,设计出和课本内容不同却合理的解决方式。这既是对学生想象力的拓展训练,又因其需要一定的合理性,所以难度较第一个想象点有所提升。
(3)抓住诱发因素,引导学生遐想。如果说前两个想象点是教师对学生“引”和“扶”的过程,那最后一个想象点则是完全“放”给学生的。课后习题给了两个开头,让学生续编故事。值得注意的是,这里的编故事训练不同于简单的续写故事,而是给了学生一个全新的情境,从零开始进行想象,对二年级学生来说难度较大。如果在课堂中,教师在完成课文的教学后出示题目,直接让学生开始讨论,这时的学生还沉浸在沙滩的情境中,便会感到突然,不知从哪里开始想象。所以,在这一环节,教师的引导就变得十分关键。教师可以播放一段沙漠风光的视频,然后给出问题:“除了视频里的样子,沙漠里都会有什么?”学生可能会说:“仙人掌,骆驼,蝎子,绿洲,白骨……”这个问题看似容易,但在拓宽学生想象空间上有很大帮助,给了学生一个想象的抓手,也在无形中为学生圈定了一个范围,保证学生创编的故事具有一定合理性,而非毫无依据地胡编乱造。接着教师再引导学生小组合作编故事,然后进行汇报、交流。
生:从前,一头顽皮的骆驼和其他伙伴一起旅行,但它光顾着玩,和大部队走散了。它面对着黄沙万里,瞬间慌了神,心想我不该因为贪玩而走丢了。这时,它发现其他伙伴回来找它了,顽皮的骆驼喜极而泣,发誓以后再也不贪玩了,要一直和伙伴们在一起。
生:在一片广袤的沙漠里有
一颗小小的仙人掌,它虽然个头小,但一直坚强乐观地生活着。有一天,沙漠突然迎来一阵狂风暴雨,不久,长出一株美丽的芦苇,小仙人掌忙热情地介绍自己,小芦苇却傲慢地说:“我不想和你这个浑身长满刺的丑八怪做朋友。”小仙人掌难过地低下了头。后来,这片沙漠很久没有下过雨了,小芦苇逐渐失去了精神,再也无力傲慢了,同时,小仙人掌茁壮地成长着,终有一天,它成为了沙漠中一道美丽的风景线。
如果教师在本课之前的一系列想象力训练和在本课中一步一步的想象引导是成功的,那么学生在这个环节一定会有出色的表现。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能切实得到想象力的开发和提升。
三、阶梯贯通,理念先行
课标提出:“阅读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这种综合能力的培养,各学段可以有所侧重,但不应把他们机械地割裂开来。”想象力的训练也是如此,教师可以把前文详述的这种语文要素和“想象”有关的单元作为抓手,集中设计想象力训练,但不能仅仅局限于此,而要恰当把握时机,将对学生想象力的培养贯串在教学的方方面面中。比如在教学《夜宿山寺》(二年级上册)一文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李白的视角,想象李白站在高山上会看到什么,星星、月亮、云朵、房子……让学生进入情境,切实体会“危楼”之高。在分析“恐惊天上人”一句时,教师可以问问学生:“天上可能有哪些神仙?都在干什么呢?”学生:“哪吒在降妖除魔;嫦娥在跳舞;玉兔在捣药……”这既是对学生想象力的训练,也是为学生创设情境的方式,其中还透露着中国传统神话因素。其实,小学生尤其是低年级学生的想象力非常丰富,教师要做的就是通过日常的想象力训练激发学生的潜能,打开学生思路,保持并拓展学生原有的想象空间,鼓励他们大胆、合理地进行想象,从而更好地体会人物情感,提高阅读和写作的综合能力。再比如,在教学《穷人》(六年级上册)一课时,教师可以以课文富于戏剧性的结尾“桑娜拉开了帐子”为抓手启发学生想象:“渔夫看到西蒙的两个孩子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做些什么?这时桑娜会怎样想?她和渔夫会说些什么?他们之间又会发生怎样的故事?”然后鼓励学生进行想象续写。
除了前文所述的策略,教材中还有很多可挖掘的资源供教师开发,进行想象力训练。教师要先树立培养学生想象力的意识,在教学中多思考、多留意、多开发,注重各学段的阶梯贯通,寻找恰当时机进行拓展,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创新意识。
教师要通过各种方法活跃学生的思维,使想象力成为学生学习中的助力,帮助他们运用“想象力”的翅膀,在知识的天空中尽情“飞翔”,也使教学焕发出无穷的魅力。■
(作者单位: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第一小学)
责任编辑 张 艳
3417500338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