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季稻北缘区适宜毯苗机插早籼稻品种的筛选与比较
2022-03-13张进山余绪来潘志军吴晨阳张晓红尹玲周兵
张进山 余绪来 潘志军 吴晨阳 张晓红 尹玲 周兵
摘 要:选用11个常规早籼稻品种(系),以浙辐203为对照,通过工厂化培育适龄壮秧进行毯苗机插,考察机插条件下各品种的生育特征、丰产性、适应性和抗逆性等表现,以期筛选出适宜双季稻北缘区毯苗机插模式的高产、多抗早籼稻品种,解决双季稻北缘区毯苗机插配套品种问题。结果表明,中早39、中组143和早籼617的实测产量均超过8400kg/hm2,综合抗性良好,生育期适中,穗粒结构均衡,综合表现优异,可作为双季稻北缘区早稻毯苗机插配套品种。
关键词:双季稻北缘区;早稻;毯苗机插;品种筛选
中图分类号 S511.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22)04-0033-03
庐江县地处我国双季稻种植北缘区,是安徽省最大的双季稻生产县[1]。据统计部门数据,近5年庐江县水稻平均种植面积为9.59万hm2,其中双季早稻种植面积3.29万hm2,约占全县水稻总面积的34.3%。近些年来,随着水稻生产机械化的快速推进,庐江县水稻种植模式逐渐由传统直播、抛栽和育秧移栽等模式转变为工厂化育秧机插秧模式,极大地提升了粮食生产效率,且机插秧模式具有构建优良群体、降低农药投入和提高粮食产量等诸多优势[2]。近年来,本地区机械化栽植技术已有了较多的研究[3-8],但适宜早籼稻毯苗机插的优质高抗配套良种储备仍较少。为此,本试验选用11个常规早籼稻品种(系)为材料,以本地传统当家品种浙辐203为对照,采用毯苗机插模式,综合对比参试品种的生育特征、群体动态、产量构成和抗病性等方面的表现,以期筛选出适宜双季稻北缘区早籼稻毯苗机插配套品种,为早稻机械化生产提供品种支持。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品种 试验选取11个常规早籼稻品种(系),其中中早39、中组143和中嘉早18由中国水稻研究所选育,早籼617、早籼621、早籼715、早籼713和早籼501由安徽省农科院选育,嘉早15-128和嘉育938由嘉兴市农科院选育,对照品种浙辐203由浙江大学选育。
1.2 试验地概况 试验于2019年庐江县郭河镇广寒村进行,前茬为双晚茬冬闲田。田块形状方正,排灌方便,土壤为河流冲击物发育形成的砂泥土,耕层土壤质地为壤质粘土,肥力水平中等,肥力均匀。
1.3 试验设计 试验采用单因子随机区组设计,3次重复,试验区长30.0m,宽3.8m,面积为114.0m2,小区间走道宽40cm,四周设置4.0m以上保护行;参试品种(系)统一栽培管理,工厂化培育毯状秧,采取井关牌PZ80D-25型插秧机栽插,栽植行株距为25cm×11.3cm,每穴栽植4~5个种子苗,基本苗约142万/hm2;全生育期施肥纯N220.0kg/hm2、P2O590.0kg/hm2、K2O205.0kg/hm2;全生育期强化虫害防治,不进行病害防治。
1.4 测定项目与数据分析 按照安徽省水稻苗情监测标准调查记载品种生育进程、出叶速度、茎蘖消长动态、产量及其构成指标,生育后期调查品种抗性,采用Microsoft Office Excel 2013等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产量 对参试品种进行单打单收测产,实测产量超过8000kg/hm2的品种有:中早39、中嘉早18、中组143、浙辐203、早籼617、早籼501和嘉育938,其中中早39、中嘉早18和中组143产量高于对照品种,分别较对照品种增产7.6%、5.0%和4.0%;实测产量小于7500kg/hm2的品种为早籼713和嘉早15-128,分别较对照品种减产14.4%、15.4%(表1)。
2.2 生育期 参试品种于3月25日播种,4月24日移栽,6月14—23日始穗,7月19—27日成熟,播始历期在81~90d。其中,播始历期大于85d的品种有嘉育938、中嘉早18和中早39,最短的品种是早籼617,最长的是嘉育938(表2)。
2.3 产量构成要素与理论产量 (1)有效穗数:参试品种(系)单位面积有效穗数在371.3~472.3万/hm2,其中中早39、中组143、中嘉早18和早籼621有效穗数大于420万/hm2,嘉育938、浙辐203、早籼501和嘉早15-128有效穗数小于400万/hm2;(2)每穗总粒数:嘉育938、中早39、早籼713、中组143和浙辐203大于125粒,早籼621、早籼617和早籼501小于120粒;(3)结实率:结实率变幅在57.8%~78.6%,其中早籼617、早籼501和浙辐203结实率大于70%,嘉育938和早籼713小于60%;(4)千粒重:千粒重变幅在23.2~29.3g,其中早籼501千粒重最高,早籼713千粒重最低。(5)产量:综合产量构成指标计算理论产量,理论产量与实测产量结果基本一致,理论产量从大到小依次为:中早39、中嘉早18、中组143、浙辐203、早籼501、早籼617、嘉育938、早籼715、早籼621、早籼713和嘉早15-128,其中中早39、中嘉早18和中组143的理论产量分别较对照品种高7.9%、1.1%和0.6%,早籼715、早籼621、早籼713和嘉早15-128的理论产量分别较对照品种降低14.6%、15.0%、21.0%和21.7%(表3)。
2.4 叶龄茎蘖动态 通过对参试品种(系)叶龄茎蘖消长动态分析发现,主茎叶片总数在12片葉左右;参试品种(系)茎蘖总数变化趋势总体相似,高峰苗时期出现在6月8日左右,高峰值最大的为早籼617,达到684.0万/hm2,高峰值最小的为中组143,为589.5万/hm2;成穗率在45.4%~77.4%,早籼501成穗最差,中组143成穗最稳定。
2.5 纹枯病抗性 抗纹枯病性能是衡量早稻品种综合表现的重要指标之一。调查显示,参试品种(系)纹枯病病株率在26.3%~61.5%;嘉育938和早籼713抗纹枯病性较好,病穗率均低于30.0%,且病情指数低于10;而早籼501抗纹枯病性最差,病穗率大于60%。
3 讨论与结论
科学高效选择和合理搭配品种是双季稻生产安全的重要措施。开展大田环境下毯苗机插品种比较试验,可为研究水稻品种适应性提供重要依据[9]。本研究以11个早稻新品种(系)为试验对象,采取大田环境下毯苗机插模式,通过综合对比分析各品种材料在生育特征、丰产性、适应性、抗逆性等方面表现的差异,筛选出适宜本地种植制度、区域生态条件与生产水平的高产、多抗的早籼稻新品种,为早稻品种搭配和双季高效衔接做好资源储备。产量反映水稻生产的直接效应,产量构成性状是产量内在表现,生育期是确定水稻品种布局的关键因素,抗病性表现是区域种植的必要条件。因此,筛选品种时必须综合衡量,以期取得最佳效果[10-12]。
本次试验结果表明,中早39、中嘉早18、中组143、浙辐203、早籼617、早籼501和嘉育938实测产量均超过8000kg/hm2,且中早39、中嘉早18和中组143均较对照增产4%以上;中嘉早18和嘉育938播始历期超过88d,较对照长3d、5d,中组143和早籼617分别较对照短2d、4d;早籼501纹枯病抗性相对较差,病株率较对照高28.6%,病穗率大于60%,其他品种在强化防治条件下病株率均低于25%,对经济产量的影响较小。
综合来看,中早39、中组143、浙辐203和早籼617的综合表现相对优异,可作为本生态区早籼稻毯苗机插模式配套品种;早籼621、早籼713和嘉早15-128产量性状一般,早籼501纹枯病抗病性较差,中嘉早18和和嘉育938生育期相对较长,作为本地区早稻机插配套品种的合理性有待进一步验证。
参考文献
[1]周兵.不同栽培模式对沿江平原双季稻周年产量效益和资源利用的影响[J].中国稻米,2020,26(04):72-76.
[2]余绪来,吴晨阳,潘志军,等.两类水稻主要栽插机械的对比与应用[J].南方农机,2018,49(04):31-32,85.
[3]杨仁翠,胡顺菊,刘玉贵.适宜机插秧栽培的水稻品种筛选研究[J].河北农业科学,2009,13(06):14-15,17.
[4]胡传高,赵俊.双季稻区早稻品种筛选试验初报[J].安徽农学通报,2019,25(17):78-79.
[5]程建平,吴建平,罗锡文,等.不同种植方式对早稻生长发育特性及产量的影响[J].湖北农业科学,2011,50(03):457-460.
[6]潘志军,吴小文,陈刚,等.不同秧龄对沿江地区双季晚稻秧苗素质及产量的影响[J].中国稻米,2017,23(06):97-100.
[7]张晓红,钱伟,周兵,等.栽培方式对沿江地区早籼稻生长与产量的影响[J].安徽农业科学,2017,45(07):18-20.
[8]余绪来,吴晨阳.双季早稻适宜机插株距研究[J].安徽农学通报,2018,24(02):37-38,90.
[9]柯健,陈婷婷,吴周,等.沿江双季稻北缘区晚稻适宜品种类型及高产群体特征研究[J].作物学报,2021,49(11):142-144.
[10]姚可会.水稻品种筛选试验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2008(19):201,204.
[11]劉远柱,曹先定.水稻品种综合筛选试验[J].热带农业工程,2019,43(01):47-49.
[12]王铁忠,贾仁叨,林贤青.早稻机插秧及其高产栽培技术探讨[J].中国稻米,2009(02):52-54.
(责编:张宏民)
36775003382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