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绛:平淡人生中的坚守与执着
2022-03-13
作家名片
杨绛(1911年7月17日—2016年5月25日),本名杨季康,江苏无锡人,中国女作家、文学翻译家和外国文学研究家,钱锺书夫人。
杨绛通晓英语、法语、西班牙语,由她翻译的《堂吉诃德》被公认为最优秀的翻译佳作,到2014年已累计发行70多万册;她早年创作的剧本《称心如意》被搬上舞台长达六十多年,2014年还在公演;她93岁出版散文随笔《我们仨》,风靡海内外,再版达一百多万册,96岁出版哲理散文集《走到人生边上》,102岁出版250多万字的《杨绛文集》八卷。
写作风格
一、主题思想
女性意识:杨绛利用散文形式进行温婉的自省,进而确立了女性意识。
在《回忆我的姑母》一文中,杨绛回忆了姑母杨荫榆的一生,写作时,她没有刻意回避姑母的缺点,而是用朴实的文字刻画了一个真实的反叛型知识女性的形象,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儒家美学:杨绛的文学创作浸润着深厚的东西方文化,流露出超凡脱俗、温柔敦厚、含蓄内敛的情感表达。在西方自由人文精神的关照下,杨绛的小说和散文都表现出了对人性、自然和艺术的发现,然而,真正促成杨绛独特创作艺术特征的因素是儒家思想,杨绛的为人为文都贴合儒家思想中的“中庸之道”。
二、艺术特色
沉郁淡泊:通读杨绛的散文,浓烈直白的抒情、冷嘲热讽的锋芒、有理有据的辩论、声嘶力竭的宣泄并不多见,但细细品味就会发现,锋芒、宜泄、温暖、激情随处可见,这就是淡泊之中蕴藏着的浓郁的和谐。
含蓄深情:杨绛的文字凝练而含蓄,把自己的同情与深情深藏于简简单单的几个字中,既不会暴露出对丑恶的极度厌恶与愤怒,也不会让浓烈的情感如瀑布般宣泄出来。她的文字如水般平缓而深沉,圆润而醇厚。杨绛极擅长用短句作为情感表达的结尾,冷峻而含蓄,让情绪点到为止,以淡然的语调将往事的痛苦与哀伤一笔带过,体现了文字的“中和”之美。
写人艺术:杨绛笔下的人物形象具有特殊的审美张力,并通过特有的个性特征使读者获得美的享受。杨绛在写人的时候,尤其注重人物性格的独特性,再现人物的言语、神态、动作等细节,让读者在舒缓的叙述中感受到真实的情感。
人物故事
苏东坡有诗:“惟有王城最堪隐,万人如海一身藏。”北京三里河的国务院宿舍区,是杨绛居住了37年的地方。院子外国务院部委云集,院子里满是翻新外墙的脚手架,103岁的杨绛静悄悄隐身在一片喧闹中。
前几年,院子里的邻居还能见到杨绛,她散步、锻炼,尤其喜爱跟小孩子玩。近来,邻居也少见她了。杨绛的“隐”并非因为年岁高了,而是她习惯了。“钱锺书先生在时,他们夫妇就常年生活在这种状态里。”朱虹说,“很难把他们同整天跑这个会那个会,到处演讲的‘专家’联系起来,他们跟这些事一点儿关系都没有。”
杨绛,一向温厚幽默,但容不得假与恶,尤其容不得对丈夫钱锺书的任何冒犯。去年,她做了一件全社会关注的事——通过法律程序,紧急叫停某拍卖公司对钱锺书、钱瑗以及自己的私人信件的拍卖,并在今年4月最终打赢官司,获得20万元赔偿。她当然不是为了赔偿,而是为了守护已故的丈夫和女儿。
还有一件事,杨绛已坚持了13年。2001年,她和清华大学签订协议书,将钱锺书和她当年上半年所获稿酬72万元及其后他们发表作品获得的报酬全部捐献给母校,设立“好读书奖学金”,帮助爱好读书的清贫子弟完成学业。随着钱、杨稿酬的不断累积,“目前本金达到1400万元”。而且,杨绛还会和获得奖学金的“小友”“读书的种子”见面聚谈。
她静悄悄地隐身,又在静悄悄地影响这个时代。
(节选自傅小平《杨绛:这个时代最惦记的隐士》)
经典掠影
读书苦乐
读书钻研学问,当然得下苦功夫。为应考试、为写论文、为求学位,大概都得苦读。陶渊明好读书,如果他生于当今之世,要去考大学,或考研究院,或考什么“托福”,难免会有些困难吧?我只愁他政治经济学不能及格呢,这还不是因为他“不求甚解”。
我曾挨过几下“棍子”,说我读书“追求精神享受”。我当时只好低头认罪。我也承认自己确实不是苦读。不过,“乐在其中”不等于追求享受。这话可为知者言,不足为外人道也。
我觉得读书好比串门儿——“隐身”的串门儿。要参见钦佩的老师或拜谒有名的学者,不必事前打招呼求见,也不怕搅扰主人。翻开书面就闯进大门,翻过几页就升堂入室;而且可以经常去,时刻去,如果不得要领,还可以不辞而别,或者干脆另找高明,和他对质。不问我们要拜见的主人住在国内国外,不问他属于现代古代,不问他什么专业,不问他讲正经大道理或是聊天说笑,都可以挨近前去听个足够。
我们可以倾听前朝列代的种种遗闻逸事,也可以领教当代最奥妙的创新理论或有意惊人的故作高论。只要话不投机或言不入耳,不妨及早抽身退场,甚至砰一下关上大门——就是说,啪地合上书面——谁也不会嗔怪。这是书以外的世界难得的自由!
壶公悬挂的一把壶里,别有天地日月。每本书——不论小说、戏剧、传记、游记、日记,以至散文诗词,都别有天地,别有日月星辰,而且还有生存其间的多个人物。我们不必巴巴地赶赴某地,花钱买门票去看些仿造的赝品或“栩栩如生”的替身,只要翻开一页书,走入真境,遇见真人,就可以亲亲切切地观赏一番,别说些什么“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我们连脚底下地球的那一面都看得见,而且顷刻可到。尽管古人把书说成“浩如烟海”,但书的世界却是真正的“天涯若比邻”,这话绝不是唯心的比拟。世界再大也没有阻隔。佛说“大千世界”,可算大极了。书的境地呢,“现在界”加上“过去界”,也带上“未来界”,实在可以算是包罗万象,贯通三界。而我们却可以足不出户,在这里随意阅历,随时拜师求教。是谁说读书人目光短浅,不通人情,不关心世事呢!这里可得到丰富的经历,可认识各时各地、各种各样的人。经常在书里“串门儿”,至少也可以脱去几分愚昧,多长几个心眼儿吧?我们没有如来的慧眼,把人世间几千年积累的智慧一览无余,只好时刻记住庄子“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的名言。我们钻入书中世界,这边爬爬,那边停停,有时遇到心仪的人,听到惬意的话,或者对心上悬挂的问题偶有所得,就好比开了心窍,乐以忘言。这“乐”和“追求享受”該不是一回事吧?
(作者杨绛,选自《二十世纪中国著名作家散文经典》,有删改)
赏读
读书有苦更有乐,苦乐甘甜人自知。读书有苦,需要我们坚持;读书有乐,能让我们穿越时空,与先贤圣人对话,一洗尘心。
文章把读书比作“‘隐身’的串门儿”,比喻贴切,令人深思。
思考
1.“我觉得读书好比串门儿——‘隐身’的串门儿。”请结合选文,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结合全文,你认为文中所写的读书的乐趣在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3465003382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