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教融合背景下课后延时服务中开展青少年体育活动的困境与思考
2022-03-12童伟李世宏赵双
童伟 李世宏 赵双
(1.江苏省常熟中学 江苏苏州 215500;2.上海体育学院 上海 200082;3.昆山市柏庐高级中学 江苏苏州 215300)
培养学生体育核心素养、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提升学生体技能关键能力、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是体教融合的重要内容[1]。为进一步深化体教融合,满足学生发展需要,减轻学生学业负担,“双减”政策应运而生,“双减”政策是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强化学校教育,着眼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重要举措[2]。“双减”政策要求全面压减作业总量与时长,通过开展适宜的体育锻炼,保障课后服务时间,以此来满足学生的基本运动需求[3]。部分学校在课后延时服务中开展体育活动时存在诸多困境,具体表现在体育活动的项目、活动时间、活动形式、师资力量、场地器材、学训赛衔接、家校社资源联动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困境。因此,为进一步深化体教融合,提升延时服务中体育活动的教学质量,保障课后服务条件,应突破困境,坚持以学生为本,提高家校社共育意识,明确家校社联动意义,尽快构建家校社联动机制,拓宽课后服务资源与渠道,从而确保“双减”工作平稳有序地开展与落实。
1 课后延时服务中开展青少年体育活动的困境
1.1 学校体育资源供需失衡
提升学校课后服务水平,满足学生多样化需求是“双减”政策的重要内容[4]。虽然“双减”政策从颁布到实施已有不少时间,但由于地域差异,课后服务质量水平参差不齐,尤其是课后延时服务中开展体育活动的情况。
1.1.1 体育活动资源短缺
第一,课后延时服务中开展体育活动受阻。课后延时服务中开展体育活动有利于学生利用活动时间提升体技能水平及培养运动兴趣。市区内大部分中小学均开展了课后延时服务中的体育活动,部分乡镇中小学尚未开展,而是设置成班级自习来让学生补作业,甚至部分班级设置的是教师授课。而“双减”政策规定,要为学有余力的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自习或授课容易导致学生久坐不动,缺乏一定的体育锻炼,这势必会对学生的身心健康造成不利的影响。
第二,体育活动的项目及活动时间受到限制。在课后延时服务开展过程中,部分学校的体育活动项目限制性较强。部分小学开展的项目多为跑、跳类,且每周一轮。初中开展的项目多为与体育中考相关的跳绳、垫排球等项目。活动项目较为传统,尚未设置较为新颖的、满足学生运动需求的新兴类体育活动项目。部分学校的体育活动时间较为紧凑,课后服务时间一般设置为1h,但轮到体育活动的班级活动时间有所缩短,学生需要花一半时间在班级内写作业,一半时间进行体育活动,其体育活动时间得不到保证。
第三,体育活动形式较为传统。开展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成长。在课后服务中开展体育活动的主要目的在于让学生参加适宜的体育锻炼,减轻学生学业压力,培养学生运动兴趣,满足学生多样化的体育运动需求。然而,部分学校在开展课后延时服务体育活动过程中,体育活动的形式多为传统体育课模式,即大班制集体授课。尚未设置体育类社团、兴趣小组等活动形式。传统的体育活动形式并不能满足学生个性化的运动需求。此外,师资力量安排尚不全面,活动过程中,往往1名教师负责几个班的学生活动,活动质量难以保证。体育活动服务渠道尚不完善,导致师资力量匮乏,尚未聘请具备资质的退休教师或社会专业人员。
第四,部分体育活动的场地及器材难以满足运动需求。无器械项目主要以短跑、跳远类为主,实行分组轮换制。器械类项目如排球、篮球等项目,部分学校在进行集体练习过程中,仍然采用分组轮换的教学方法,学生体育学习的密度及技能提升的速度受到严重影响。
第五,特殊天气体育活动的安排尚且缺失。特殊天气包括雨雪、雾霾等天气。大部分学校针对特殊天气的安排均以室内自习为主。尚未设置室内体育健身操、室内体育游戏等体育活动,如室内运动损伤急救类视频教学、防身术视频教学等。
1.1.2 学、训、赛衔接不紧密
教会、勤练、常赛是新课标的重要内容之一。部分学校在课后延时服务中开展体育活动时,尚未能体现这一要求。体育教师的人员安排、体育活动项目的设置、体育活动形式的限制、活动内容的教授等是教会、勤练、常赛的主要限制性因素。部分学校存在不教不练、既教也练但不赛等情况。学生学习技能后,教师没有安排适当的比赛,无法帮助学生在比赛情境中进一步提高技能水平,学生的竞技能力也就无法得到体现。活动比赛是检验学生体技能水平最好的教学手段,因而学训赛衔接不紧密,无法检验学生体技能的实际水平。
1.2 家校社联动共育不足
1.2.1 家校社联动意识薄弱
完善家校社联动机制,密切家校社沟通,创新协同方式,实现家校社共育是强化配套治理,提升支撑保障能力的重要举措[5]。家校社联动意识不足,导致部分学校尚未制定家校社联动机制,仅仅依靠校内培育。创新培养方式有所欠缺,未能聘请具有体育特长的优秀家长或者社区体育指导员进行相关体育活动的指导与体育活动项目的开发,对青少年开放的社区体育活动服务站点建设有所不足。
1.2.2 家校社联动机制缺失
完善家校社协同机制是“双减”政策完善配套治理的重要内容[6]。经调查,大部分义务教育学校尚未构建家校社联动方案,仅靠校内进行教育教学。开展课后延时服务体育活动时,仅仅依靠学校部分体育教师带领学生进行集体活动,体育教师资源的匮乏加上体育活动项目的单调乏味,不利于激发学生运动兴趣,抑制了学生的运动意愿。家校社联动机制尚未构建,很多具有体育特长的家长未能参与到学校课后延时服务开展的体育活动之中,体育特长项目包含很多学生喜爱的轮滑、武术、街舞、花样篮球、象棋等项目,相比传统的跑、跳、投等项目更能激发学生的运动意愿,能够有效满足学生多样化的运动需求。同时体育家庭作业的完成需要家长的参与和监督,只有家校协同培育,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同时,学校尚未充分利用社区资源,包括社区体育场地器材、社区体育指导员等。例如,部分学校在开展课后延时服务体育活动时,场地器材尚未能够满足学生的运动需求,未能与社区进行沟通,体育服务站点尚未建立,社区体育社会指导员人才资源未能充分挖掘,社会资源未能充分整合利用,校方未能与青少年活动中心、社区体育馆场所等进行有效合作,缺乏互动交流。家校社联动机制的缺失导致校方仅靠学校资源进行体育教育教学,未能有效整合家长与社区层面的体育资源,同时,它对“双减”政策拓宽课后服务渠道具有严重影响,不利于学生课后服务平台的建设。
2 课后延时服务中开展青少年体育活动的对策
“双减”政策的实施旨在减轻学生作业负担,深化改革校内外教育教学,丰富学生课余生活[7]。开展课后服务体育活动有利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提升学生体技能水平,增强体质,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基于此,学校应完善课后服务实施方案,提高课后服务质量,整合校内外体育资源,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后体育活动。
2.1 优化学校体育资源,满足学生体育活动需求
第一,丰富体育活动项目,提高体育活动质量。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项目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运动兴趣,增强学生的运动意愿,还能促使学生在活动中提升体育关键能力。学校在保证运动基础的情况下,应重视体育活动的多样化,主要包括体技能、专项运动能力、健康教育、体育文化、体育品德等体育活动项目。因此,在必要的运动基础活动项目之外,可以开设如提高专项技能的体育专项运动活动项目、增强团队凝聚力的团体活动项目、吸引学生兴趣的新兴类体育活动项目、增加学生健康教育知识的运动损伤急救类体育活动项目等。通过设置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项目不仅能够快速提升学生体育活动兴趣,也能让学生在活动中学到并掌握相应的体育知识与技能,促使学校在课后服务中开展青少年体育活动时能够基本满足学生的运动需求。
第二,优化活动项目内容授课形式,满足学生个性发展需求。课后服务体育活动中,仍有不少学校的体育教师在开展体育活动时进行大班制体育教学,忽略了学生个人体技能水平的差异性,未能因材施教、分层教学,导致部分学生学而不获。为促进学生个体发展,拓展体育活动内容形式,应优化活动项目内容。因此,在课后服务体育活动中,要改变传统体育课授课模式,应由教师主导转向教师指导,通过设置体育类社团、体育兴趣小组、体育专项队等组织,由社长或组长带领组员完成有规模的、有组织的、有兴趣的、自愿的,由体育教师布置的或者组员提前设置的体育活动内容,在活动过程中,学生依然是主体,教师只负责指导。这一模式相比部分学校在课后服务中开展体育活动时的大班制授课模式,更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活动中去,更能满足学生运动需求。
第三,加强学训赛紧密衔接,提高体育核心素养。教会、勤练、常赛一体化,有助于帮助学生培养核心素养。课后服务体育活动过程中,不仅要让学生参与到体育活动中去,还要让学生参与体育活动比赛,将学训赛紧密衔接起来,在比赛情境中提高学生的体技能水平,促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学生参与到体育活动中本身就是学习的过程,无论是自学还是教师指导学习,学生均能有所收获。教师通过系列手段,强化训练学生获得的知识与技能,帮助学生更快、更好地掌握。通过开展体育知识竞赛或者体育体技能活动竞赛,利用教学比赛的情境促使学生学有所练,学训赛一体化,将知识与技能、体能与技能、学练与比赛等紧密衔接,相互融合,让学生不仅能够掌握体育知识与技能,还能够运用所学体育知识与技能在真实情境中运用自如,通过对抗、比赛等方式快速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因而,在课后服务体育活动中,要重视教学比赛在培养学生核心素养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促使学生学有所获、训有所得、赛有所悟。
2.2 强化家校社联动,整合家校社体育资源
家校社联动是推动协同育人共同体建设的重要举措,是开展课后服务的重要渠道[8]。第一,从学校层面分析,学校的体育教师资源、场地器材资源、体育活动项目资源等均有限,仅靠学校进行课后服务体育活动对学生进行体育教学、训练、比赛、体育作业监督、评价等,难免“力不从心”。第二,从家庭层面分析,部分家长具有一定的体育特长,而且部分体育特长项目较为新颖,未能在学校课后服务体育活动中指导学生进行相应的体育活动,实则是体育人才资源的浪费。第三,从社会层面分析,部分社区具备资质的社会体育指导员,也未能参与学校的教育教学,倘若社区提供部分场地器材,也能够有效缓解学校体育资源的压力。因此,通过整合资源的方式将家庭、学校、社会三者紧密联系,推动教育教学资源最优化,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体育知识与技能,帮助学校建设高质量的教育教学联动体系,家校社联动具有重要意义。
2.3 拓展课后服务体育活动渠道,构建家校社联动机制
2.3.1 家校社之理念联动
理念联动是家校社联动的思想基础。家校社联动的主要目的在于协同多元化教育资源共同服务于学生,以便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9]。首先,学校、家庭、社会应具有协同共育理念,通过多方合作,共同完成学生们的教育教学。开展课后服务中的体育活动时,家校社三方应理念一致,主要在于开展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满足学生运动需求、增强学生体质、提升学生体技能水平、帮助学生全面发展等体育活动理念。其次,多元化沟通与培训是理念联动的前提,学校应主动联系一些具有体育特长的家长,表达合作理念与合作期望,邀请家长参与到学校课后服务开展的体育活动教育教学中,以帮助学生参与在校期间接触不多的体育活动,丰富学生的课余体育生活,提升体育活动的活动质量。最后,通过与社区联动,阐述联动意愿与联动价值,挖掘潜在体育活动资源,包括体育场地与器材、社区体育指导员等。因此,家校社确立联动意愿,理念一致,形成多方合力,这样才能更好地整合体育资源,促进学生健康成长,让“双减”工作平稳有序。
2.3.2 家校社之管理联动
科学的管理体系有助于教育教学,管理联动是家校社联动的重要主要组织结构。家校社联动需要构建必要的联动组织[10]。学校应发挥教育主阵地作用,通过体育分管校长牵头,中层领导负责实施与监督,体育教研组长负责计划与组织,体育教师负责执行。同时,学校应选拔具有体育特长的家长,由家长选出代表,负责与校方沟通,为部分具有体育特长的家长进行排课,参与课后服务体育活动的教育教学。学校应主动联系所在社区负责人,由社区安排场地器材或社区体育指导员进行指导,社区指导员入校参与学生的课后服务体育活动的教育教学。通过构建联席会议等形式,加强学校、家庭、社会三方的共同管理与联系,对课后服务中的体育活动进行统筹安排,保障体育活动丰富多彩。
2.3.3 家校社之资源联动
体育资源是保障体育事业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家校社资源主要包括人才资源、后勤保障资源、体育活动课程资源。
首先,人才资源主要包括具有体育特长的家长、体育教师、社区指导员、体校优秀教练员、退休教师、志愿者等,家校社管理联动中的管理组织者,应主动挖掘相关体育人才,充分利用社会与家庭体育人才资源,配足配齐体育活动任课教师,奠定课后服务体育活动的体育人才基础。
其次,后勤保障资源主要包括场地器材保障、体育活动时间保障、服务经费保障等。场地器材资源主要依靠学校现有场地器材资源和社会提供相关场地器材资源,场地应合理规划与布局,最大化利用,及时补充与更新器材,联动管理组织应统筹兼顾,确保课后服务时的体育活动具有一定场地器材资源。体育活动时间保障主要是保障课后服务时开展体育活动过程中要有一定的活动时间,严禁在体育活动时间内进行班级自习或讲授文化课,严禁缩短体育活动时间,以保障课后服务时开展体育活动的时间相对充足。服务经费保障主要是对付出育人活动的相关人员给予一定的经费补助,以激励相关人员更好地服务于学生。校方应制定相应的补贴激励机制,给予相关人员一定的酬劳,确保课后服务体育活动可持续发展。
最后,体育活动课程资源需要进行一定的拓展与开发,在具有一定体育知识与运动能力的基础上,开展一些民族传统体育或者新兴类体育活动项目,如体能类的健身健美、团队合作类的击鼓颠球、益智类的定向越野、技能类的体育比赛等。通过整合家校社资源,密切家校社联系,保障资源最优化。
2.3.4 家校社之学、训、赛联动
教会、勤练、常赛是体育核心素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家校社在参与课后服务中的体育活动时,要摒弃“放羊课”“安全课”“单一技术课”等,重视学生运动基础,教会学生体育知识与运动技能。通过设置相应的练习组数,帮助学生养成勤练的运动习惯,安排相应的教学比赛,将学、训、赛三者一体化,帮助学生在比赛情境中提升自身的运动能力,形成关键的运动品质,养成良好的运动习惯和健康的体育行为。因此,学、训、赛联动,有利于帮助学生形成体育素养,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关键能力,培养学生终身体育能力,从而更好地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2.3.5 家校社之反馈联动
反馈联动主要包括家长反馈、社会反馈、学校反馈、学生反馈。通过管理联动中的联席会议,针对开展的课后服务体育活动现状,定期进行沟通交流,做到查漏补缺与举一反三。家校社反馈内容包括授课人员的反馈、活动内容的反馈、场地器材安排的反馈、活动质量的反馈。学生参与活动的反馈可通过课中、课后进行反馈,也可利用问卷形式进行反馈调查。通过多方反馈不断进行调整与优化,开展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努力提高课后服务中体育活动的质量,满足学生的运动需求,增强学生的运动意愿。
3 结语
“双减”政策坚持以学生为本,立足学生身心健康成长。总之,在课后服务中开展体育活动,目前仍存在师资力量、活动项目、活动形式、活动时间、活动场地器材等困境。通过优化校内体育资源与构建家校社联动机制等手段,能够丰富课后服务中的体育活动项目、拓展体育活动渠道、提升体育活动质量,对增强学生活动兴趣、强化学生运动意愿、提高学生体技能水平、提高学生参与体育比赛活动意愿等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家校社联动是“双减”政策整合资源的重要手段,是加强学校、家庭、社会相互联系的重要桥梁,家校社协同共育,能够为学生参与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提供重要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