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组织学与胚胎学课程思政探索*

2022-03-12冀凯宏仵敏娟韩超峰

解剖学杂志 2022年6期
关键词:胚胎学组织学专业课程

徐 莎 张 莉 熊 俊 冀凯宏 仵敏娟 韩超峰 王 越

(海军军医大学,1 基础医学院组织胚胎学教研室,2 转化医学研究中心,3 上海市胰腺疾病研究所,4 影像医学系病理学教研室,上海 200433)

高等医学院校是培养医护工作者的摇篮,优秀的医学人才不仅需要拥有精湛的医疗技术,更应怀揣“医者仁心”和“家国情怀”。作为工作在高等医学院校一线的基础医学专业课程教师,更多关注的是在“大变局”的关键时期,如何围绕“立德树人”开展专业课程教学,培养出更多优秀的医学人才。2017年以来,“课程思政”[2]进入了教师的视野,并开始尝试将其融入本专业课程教学。经过5年的教学探究,笔者认为专业课程教学有利于夯实学生的医学基础、启发学生的临床思维、培养学生严谨的治学态度,是学生从事未来职业的基础,在融入课程思政之后,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引导学生树立为人民健康服务的信念。笔者以下总结这5年以来,在组织学与胚胎学课程思政教学中的探索和取得的一些成效。

1 明确组织学与胚胎学课程思政的建设目标

组织学与胚胎学课程面向大学一年级新生开设,刚入大学的新生还停留在高中阶段的“刷题思维”,尤其看重卷面成绩,课后与教师的交流也主要集中在学科知识相关方面,迫切需要完成高中生向大学生的彻底转变,同时需要不断提升思想道德修养,树立理想信念和增强自信。基于上述这些原因,帮助医学生筑牢医学根基,在课程思政设计上,笔者所在教学课题组以学生的关注点为主要出发点,选取富有生动性、时代性的思政元素,譬如,人口老龄化带来的以肿瘤、心血管疾病等健康问题日益严峻,基于“大健康”和“提高人民生活品质”的目标和内涵,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对这些元素进行思考。如在结缔组织章节引入间充质干细胞制剂在临床治疗上的应用,一是帮助学生从组织学与胚胎学的专业角度认识干细胞的特性及其随之而来的伦理学问题,同时了解它的临床应用价值与前景,这样就增强了学科知识元素、“大健康”思政元素以及社会需求这三方面的内在联系,使思政教育的作用发挥于无形之中,为培养仁心仁术医学人才发挥切实作用。

本专业课程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具备判定器官组织正常微细结构的能力,明确人胚胎发生发育规律和出生后各阶段的正常微细结构差异的能力,为后续阶段的正常机能学科、异常形态学学科和机能学科、以及临床各学科的学习奠定基础。基于此导向,本专业课程思政教学的建设目标为让学生领悟人体“精密构建、分工协作”所蕴含的哲学意义,明晰生命乃至器官组织的“生生不息”,具备“常怀敬畏”的感恩之心,以及初步掌握能够实现广大人民群众有效健康保健的能力,并立志投身“大健康”建设。

2 把握组织学与胚胎学课程思政的着力点

2.1 提升学生的医学人文素养

医学的本质,其核心在于对人的关怀,特鲁多的铭言“有时治愈,常常帮助,总是安慰”揭示了医学的真谛。关怀的前提是如何看待生命。组织学与胚胎学是研究机体正常微细结构与功能的关系,以及胚胎发生发育的过程及其变化规律。在教学设计中强调结构是功能的基础,为功能服务。结构正常则功能正常,带领学生探索人体这一精密的“仪器”;结合胚胎发育的精妙动态过程,引领学生以科学的态度敬畏来之不易的健康生命。例如,在课程第一堂总论介绍中,强调机体的正常运行离不开各器官、系统的分工协作,处于整体协调一致的动态平衡之中;正是在九大系统环环相扣的运作下,生命才得以延续,从而让学生发现自然之美,以审美的眼光欣赏生命;而生命自有其发展规律,微细结构异常则导致功能异常,这是疾病症状出现的原因。在联系临床疾病与其相关形态结构异常的同时,使医学生对生老病死的自然规律有更深刻理解,在他们步入生命学科的伊始,以医学专业态度,从患者的角度理解生命、尊重生命、关爱生命,重视患者的心理因素。

2.2 促进学生构建正确的价值取向

组织学与胚胎学课程的开设对象是大一新生,处于该年龄段的大学生正是价值观成形的关键时期。因个体的动态发展和人自身的复杂性,存在多样化的价值关系和价值标准,必然会发生碰撞与冲突。为此运用科学研究中最常用的辨证思维,借用与知识体系相关联的经典人物事迹作为实践指南,引导学生辨析价值冲突,形成正确的价值判断及价值选择,从而实现医德医风教育的渗透,这是引导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方式[3]。例如,在免疫系统章节中引入新冠疫情发生之初炎症因子风暴致多脏器衰竭是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在这样的特殊情况下,医护卫勤人员这些“最美逆行者”挺身而出,是值得学生终身学习的“医者精神”榜样,为学生树立一个个标杆,有利于他们构建正确的价值取向。

3 进行组织学与胚胎学课程思政教学的实践

3.1 加强课程思政教师团队的建设

医学生的培养需遵循专业课程教学的规律,让学生逐步具备各阶段的能力,教师的职责是守好各自的一段“渠”,种好“责任田”。教师是课程思政教学的主体,其自身的思政文化修养和思政教学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课程思政教学的成效。习近平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调研时指出,教育是一门“仁而爱人”的事业,有爱才有责任。时刻不忘初心,牢记立德树人的使命感,把对教学的热爱,对学生的热爱倾注在教育事业上,才是打造出高质量课堂的前提。教师是授业者,具备过硬的医学专业知识是基本素养,而课程思政更多的是体现个人的通识底蕴。“通识”在于既广又通,不仅学识广博,又能通达融合[4],是需要长期不断累积、更新的知识体系。通过学习传统文化、历史、哲学、美学,增强教师的发散思维,拓宽思政的深度与广度;研读高等教育学、高等教育心理学等,了解大学生的学习心理,把握教育教学规律;与思政课程教师沟通探讨,提升课程思政的责任意识与教学能力。课程思政教学是个系统工程,需要教师团队的力量。加强课程思政的责任意识,打造有理想、有情怀、有担当的教师队伍,是高效开展课程思政教学的基础。

3.2 挖掘课程思政的元素,并与本专业课程元素融合

课程思政是为了实现立德树人,其本质还是教育。思政元素的发掘需以培养什么样的人为出发点,把政治认同、国家意识、文化自信等立体多元的思想政治教育导向与本课程固有的知识有机衔接,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作为重要的基础医学形态学课程,根据理论课和实习课的教学侧重点进行课程思政的设计。理论课堂主要让学生了解学科的发展历程,掌握各系统器官的正常组织结构与功能。在绪论章节的教学设计中,针对学科建立和发展作出的历史性贡献,举例介绍我国组织学先驱马文昭院士和中国克隆之父童第周院士的人物事迹,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文化观,让学生增强“文化自信”;在消化系统章节引入吴孟超院士提出肝脏“五叶四段”的理论,启发学生的临床思维、创新思维;在血液章节引入诺贝尔奖获得者屠呦呦和青蒿素,教导学生科学研究需要坚韧不拔的精神……此类学科历史、科学人物事迹等经典元素都可以从学科知识结构层面引入,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在课程思政教学扬帆启航,引领学生树立正确的国家观、民族观,增强他们的使命感,实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价值塑造的多元统一。实习课堂则侧重强化学生判定器官组织正常微细结构的能力,在学生实践绘画组织结构图的过程中,有意识地塑造他们的科学诚信正气,培育严谨求实的科研精神。

思政素材不止是“大事件大人物”系列。教师在课后也需有意识地实质性介入学生日常生活,建立深度联结,寻找学生生活中可作为思政元素的切入点,让他们引起共鸣,接地气、走进学生的心坎里,进而对学生的思想意识、行为举止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①在呼吸系统这一章节,以“环境因素与呼吸系统疾病”相关思考题或视频在课前发布给学生,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后(包括预习、查阅文献资料、互联网检索等),在课堂教学中结合专业知识点进行相关话题的讨论,引出时下许多年轻人参与支付宝蚂蚁森林的公益种树项目。这项公益旨在阻止荒漠化进程,防治空气污染,保护生态,与国家推行的“做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者推动者”相契合。学生热衷的“蚂蚁森林”这类思政元素源自生活,从而让大学生的日常活动与社会接轨,增强他们的社会参与感和责任感。通过这一类生活隐形素材的挖掘并加以显性升华,实现思政的“入脑入心”与“润物无声”。②个体成熟的价值观是建立在充分了解世界的基础上,而校园环境相对封闭,教师可以把当下社会性议题或者网络媒介热搜的话题带入课堂。譬如在胚胎学章节引入基因编辑婴儿引发的伦理及道德问题,启发学生辩证思考“科技这把双刃剑”这一话题,既丰富思政的形式及内涵,又达到德育教育的与时俱进,教育学生深刻认识不可碰触的“道德底线”。

本专业课程思政教学成功的关键点是搭建自然科学和思政之间的桥梁,结合本专业特色,立足教书育人的使命,提炼思政价值,拓宽本专业课程的广度、深度和温度,实现科学教育与思政教育的全方位育人。

3.3 开展课程思政的教学评价,反哺完善教学

建立评价反馈机制是课程思政教学中的一项重要环节。课程思政是新时代教育教学的科学创新,传统的评价标准不能直接生搬硬套。课程思政成功的关键点在于教学设计。开课前,教师在立足本课程教学目标的前提下,需把握现代组织学与胚胎学与时代发展的触点,抓取知识元素与思政元素之间潜在的关联,将其转化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体化的有效教学载体,力求思政教育导向与课程固有知识有机融合。同时,收集学生对医学学科、医生职业的认识,以及希望从这门专业课程学习中想要的收获,了解当前学生的思想层面与需求,作为背景评价。在课程中期,组织学生参与课程讨论,教师通过抛出各种与专业密切关联的社会性话题,譬如人工流产,观察学生的言行,获取对知识层面的掌握程度、课程思政对思想启迪与价值引领的程度,以便在后阶段的课程思政教学中及时调整,让课程思政形成持续改进的良性循环。课程结束后,鼓励学生深入思考并总结思想变化或是收获,以此确认学生是否达到本专业课程思政的目标,形成终结性评价,并作为日后教学的第一手资料,反哺并完善课程思政教学。以学生课前到课后一系列的思想发展作为过程性评价,实现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发展的目标。

医学具有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双重属性[5],其发展历程中蕴含着科学性、人文性以及社会性,将这些丰富的内涵凸显出来,寓道于教、寓德于教,使学科与思政交融,提升课程思政的多元化,从而实现学科教学与德育渗透的双丰收。本专业课程——组织学与胚胎学,其本身就蕴含着丰富的哲理,同时课程思政教学需要系统化,贯穿于专业课程教学全过程,即在课程开课、课程进行中和课程结课的各个阶段始终贯穿统一的本专业课的课程思政主线——“精密构建、分工协作,生生不息、常怀敬畏”,并在每堂课中将这一主线加以细化、拓展,将本专业课程元素与课程思政元素有机结合,潜移默化地“三全育人”和“立德树人”,夯实医学根基,加强学生德育方面的培养,促使学生拥有成长型思维,真正成为优秀的医学人才。

猜你喜欢

胚胎学组织学专业课程
武汉大学泰康医学院(基础医学院)人体解剖与组织胚胎学系
《呼吸道感染牛分枝杆菌对肝脏和肠道影响的病理组织学观察》图版
基于“互联网+”的应用经济学专业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小脑组织压片快速制作在组织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
中美综合大学在音乐专业课程上的比较与启示
组织学与胚胎学无纸化考试的实践与体会
项目教学在组织胚胎学实验教学中的实践与探索
中俄临床医学专业课程设置的比较与思考
虚拟组织学血管内超声在轻中度冠状动脉病变患者中的应用价值
康复专业课程多媒体教学新模式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