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低净空区无处理超软地基吹填研究
2022-03-12金晶张健
金晶,张健
(中港疏浚有限公司,上海 200002)
0 引言
围海造地地基的水深浅区域已经基本开发完成,淤泥层厚达10~20 m 的填海工程较为常见[1-2]。在超软地基上回填过程中,需要结合地基处理以保证原始地基的稳定,防止出现淤泥包以及保证后续加载后的稳定性。但是由于受工期以及其他因素的制约,地基处理无法及时完成的情况下,需要优先填海再进行地基处理,增加了填海过程中的难度[3-5]。本文以香港国际机场第三跑道填海工程(以下简称香港三跑工程)为例,研究超低净空区无处理超软地基吹填,以期能为后续类似工程提供借鉴。
1 项目概况
香港三跑工程地处香港离岛区大屿山赤鱲角现有机场岛以北,总投资约2000 亿元港币,业主方为香港机场管理局,主要施工内容包括填海造地、海堤施工、地基处理(水上/陆地水泥深层搅拌桩、排水板、碎石桩)以及排水系统的结构建造等,填海面积约650 hm2,回填砂量约9200 万m3,是香港20 世纪90年代以来最大的综合性大型填海项目。
由于香港三跑工程回填区紧邻现有运行机场,为了确保安全,香港民航管理局对于机场附近的净空高度有严格的管制,限制高度随不同的区域复杂多变,中部区域限高范围示意图见图1。
图1 香港机场限高范围示意图(中部区域)Fig.1 Schematic diagram of height limit range of Hong Kong International Airport(middle area)
2 超净空区情况简介
根据设计要求[6]在地基处理前及大规模回填前,先施工2 m 厚的砂垫层,根据地上建筑物重要性以及工期的紧迫程度,不同区域的地基处理分为:水下DCM(Deep Cement Mixing,深层水泥搅拌)、水下+水上DCM、PVD(Prefabricated Vertical Drain,预制垂直排水板)+水上DCM 区(原方案为PVD+碎石桩、PVD+堆载);其中,水下地基处理在砂垫层完成后施工,水上地基处理在回填至+3 mPD(香港高程基准面)后施工。
2.1 土质情况
根据项目前期的勘察报告,回填区原海床面基本为淤泥,部分区域作为其他疏浚工程的倾倒区,淤泥厚度在10~30 m 之间,地质条件差,极易在回填过程中发生滑动等不利局面,需要配合地基处理同步进行。
2.2 原设计方案
回填区北侧布置为跑道等重要建筑物,基本为水下DCM,且转换率较高,回填施工过程中地基稳定性较高;回填区南侧限高要求更严格,未来成陆后建筑物重要性相对较小,设计原方案为PVD+堆载,PVD 区在低净空区域可作业时间仅限跑道关闭时,工期冗长,本文主要讨论南部的区域回填以及地基的稳定性。另外,现有机场的排水系统布置在北侧,与填海区相连,而排水系统需要在所有地基处理、新回填区的海堤施工完成后进行,故需预留一个排水渠以供机场系统的排水。
2.3 设计方案优化
2.3.1 方案优化考虑的主要因素
排水板施工难度主要集中在靠近机场的D3a、D2 以及E 区部分,由于受限高影响,E 区的排水板施工仅能在机场跑道关闭时才能施工,一周仅4 d,每天的有效工作时间不足3 h,在面积仅为10 万m2左右的情况下,工期长达6 个月,加之后续交付标高的堆载、静置、卸载,工期将严重拖长,且卸载后的砂料无法处理(按节点要求其他区域已经交付)。
2.3.2 设计优化方案
为缩短工期,针对排水板施工区做出优化:
1) C、D 区的排水板仍施工,但是减少间距,满足回填+3 mPD 需要;
2) 减少排水板施工的区域,在回填至+3 mPD 后,进行陆地DCM 施工;
3) 取消E 区排水板施工,回填至+3 mPD后,再进行地基处理,建议业主采用高压旋喷桩。
优化方案的分区示意图见图2。
图2 设计优化后地基处理方案(南部)Fig.2 Ground improvement plan after design improvement(south area)
2.3.3 优化方案稳定性计算
1) 分析断面选取
由图2 可知,稳定性最差的为E 区未经处理前直接进行回填至+3 mPD 的区域。本文主要针对断面1 和断面2 进行分析、计算。
2) 边界条件
①施工荷载
根据设计文件,施工荷载不得超过20 kPa;距斜坡50 m 处,不超过5 kPa。
②潮位(水位)
香港潮位最高潮为+2.5 mPD 左右,故设计要求,最不利条件按施工至+2.5 mPD 以及潮位为+2.5 mPD 时计算,具体见表1。
表1 不同回填阶段的设计潮位/水位Table 1 Design tide level/water level at different backfilling stages
③综合安全系数
根据香港设计相关规定,正常情况下综合安全系数取1.3,极端情况下取1.1。
④原始水深情况
根据浚前测图,断面1 平均原始水深为-4.75 mPD;断面2 平均原始水深为-8.33 mPD。
⑤不同填海阶段设计要求的淤泥土抗剪强度
根据项目的技术要求,不同填海阶段设计要求的淤泥土抗剪强度见表2。
表2 不同阶段设计要求的淤泥土抗剪强度Table 2 Shear strength of silt soil required by design in different stages
3) 计算结果
利用PLAXIS 2D 软件对各阶段的最大位移以及稳定性进行计算,断面1 和断面2 汇总结果分别见表3 和表4。
表3 断面1 计算结果汇总表Table 3 Summary of calculation result of section 1
表4 断面2 计算结果汇总表Table 4 Summary of calculation result of section 2
由表3 及表4 可知,总体上分阶段施工后,整体是稳定的,优化方案可行。同时,应该注意到0~+2.5 mPD 阶段稳定性的安全系数最低,断面1 和断面2 分别为1.230 及1.387,施工中应该特别注意。很明显,设计优化带来了工期节约等优势,但也大大增加了未处理区域的回填难度。
3 方案实施
3.1 方案简介
1) 砂垫层~-1 mPD
受限高以及现场机场北侧现有海堤布锚影响,使用泵砂船+摊铺头工艺进行分层回填,回填厚度不大于1 m,砂垫层施工完成已经静置超过3 个月。泵砂船通过管线与摊铺头相连,平板驳通过安装的GPS-RTK 进行平面定位,通过绞锚系统,控制移动速度V(移动速度V 由设定的铺砂厚H、产量Q,及铺砂宽度L 确定,V=Q/(HL)),通过摊铺管控制砂料水下释放的位置,进行分层施工。摊铺头施工示意图见图3。
图3 摊铺头施工示意图Fig.3 Diagram of spreader construction
2) -1~0 mPD
施工方法基本同砂垫层~-1 mPD。但是由于香港潮差较低,拖轮及锚艇受吃水限制,施工至0 mPD 难度较大。现场实际过程中,仅能有小部分区域施工至0 mPD。
3) 0~+3 mPD
香港最高潮位基本在2.5 mPD 左右,为了保证后续地基处理的施工,故需要施工至+3 mPD(计算时考虑不利影响所以按+2.5 mPD 进行计算)。由于施工区未能完成施工至0 mPD,再加上如2.3.3 中所述,0 mPD 施工至+2.5 mPD 的稳定性安全系数较低,常规施工方案可能导致不利地基稳定的结果发生。同时考虑到南侧排水渠的重要性,施工期正值香港雨季,所以采取了以下方案:
①由图2 可知,E 区中间DCM 区域将未经地基处理区域分成东西两部分,业主要求的交地顺序也较高,故在施工安排中先形成陆地,控制南侧边线,防止排水渠被回填料淤塞;
②考虑到限高因素影响,总体使用水力吹填方法,利用吹填管线可以灵活布置,避免超高;由于水力吹填边坡较缓,有助提高地基稳定性[7-8]。
③第一步:先在D 区最北侧用水力吹填布置一道小围堰,形成一定的反压效果并保护已施工完PVD 的区域;其中规定好管线布置轴线,根据前期实验,管线中心线两侧15 m 可形成较理想的+3 mPD 平台,可向陆地机械提供足够的工作面。
④第二步:在回填区最南侧布置一道小围堰,挡住将来水力吹填中细颗粒流入排水渠,避免出现淤积;其中,水力吹填1.5 mPD 以下部分,配合陆地机械补足+3 mPD,一方面避免水道淤积,另一方面避免陆推方式单次加载过高,边坡不足导致的地基滑动问题。
⑤第三步:吹填2 道围堤中间区域,吹填过程中每隔一段时间调整吹填管的朝向避免集中加载;24 h 密集观测;每日产量不得超过5000 m3。
⑥将施工区域划分成每段约100 m 长的施工段,使用分叉管安排流水施工,避免因第三步的产量限制导致总体产量降低。
⑦吹填完成后安排陆地机械整平。
⑧未处理区西侧与东侧使用相同方法,对称布置。
3.2 实施效果
通过上述方案及措施,在无地基处理的吹填中,在超软地基上回填厚达8 m 砂层,施工中未出现淤泥包及地基滑动现象。完成情况见图4。
图4 现场完成情况图Fig.4 Completion chart on site
4 结语
在超软地基上进行吹填过程中,不可避免地遇到各类棘手问题,本文对因各种因素导致的需要在无处理的情况下进行回填层厚达8 m 砂层的区域进行计算、方案研究、方案实施并采取了一定措施确保了地基的稳定,尤其是克服高难度超低净空区的限制,节省了近1 a 时间的总工期。可以为后续的类似工程提供一定的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