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厦门市同安区莲花镇 优化“微治理” 激发“新活力”
2022-03-12
编者按:近年来,莲花镇创新推行“邻长制”,构建“村党组织—村民小组长—邻长—村民”乡村治理体系,形成“以邻为轴、责任到人、监管有力”的治理方式,激发了农民群众的内生动力,搭建了党组织为民服务新载体。
福建省厦门市同安区莲花镇辖19个行政村、1个社区、153个自然村、202个村居民小组,户籍人口约4.7万人,常住人口约3.1万人。20个村(居)级党组织中,党委6个、党总支7个、党支部7个,现任村(居)“两委”成员127人,共推选602名邻长,激发党群“共治共管”活力。为解决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问题,莲花镇党委聚焦基层治理力量欠缺、手段粗放、群众参与意识不强等难题,以“邻长制”为抓手,激发村民群众的内生动力,搭建党组织为民服务新载体,持续推动近邻党建工作向农村拓展延伸。着力构建“村党组织—村民小组长—邻长—村民”乡村治理体系,激发党群“共治共管”活力。
“邻”聚党心,促引领
以基层党组织为核心,下沉重心、延伸触角,打通党建引领乡村治理“全链条”。一是织密体系。专题召开“邻长制”推广部署会,划分邻区、设立邻长,构建“党组织—村干部—邻长—村民”四级联动体系,带动广大群众积极参与乡村治理,激发党群“共治共管”活力。二是压实责任。将602名优秀党员群众推选为邻长,明晰8项职责,引导邻长带头当好政策规定的宣传员、遵规守法的监督员、村情民意的观察员、上报情况的信息员、沟通协调的联络员、矛盾纠纷的调解员、防火救灾的安全员、人居环境的检查员(“八大员”)。借助高山党校、初心使命馆等教育资源,组织邻长重走访贫问苦路、重温总书记殷切嘱托,夯实投身乡村治理的思想根基。三是激励担当。设立邻区公示牌,颁发邻长证,制作“邻长喊你来登记”红马甲,提升邻长履责意识和身份认同。强化正向激励,邻长优先推荐参与评先评优,优先作为入党积极分子培养考察,优先列入村级后备干部储备。
“邻”聚民心,促和谐
以“增进邻里感情,提升服务能力”为理念,增强服务实效,进一步凝聚民心。一是促交流。以凝聚“邻里心”为主线,邻长牵头组织开展中秋博饼、露天电影放映等各类活动,以常态化、日常化活动促进邻里间互相聊心事、唠家常,增进邻里间的相互了解;邻长也从家长里短中听出“民声”,精准掌握村民所思所想所需,形成了浓厚的“邻里共融共治共享”氛围。二是强服务。创新“我爱我邻”服务模式,发放邻长联系卡11236张,推行挂牌服务,制订邻区“需求清单”“服务清单”,征集“微建议”“微心愿”,邻长带头对接落实,群众满意度显著提升。2021年春节期间,邻长入户发放口罩16000余份,助力疫情防控网进一步织密。三是共商议。邻里事,邻里了。坚持“有事好商量,邻里共商议”的理念,探索“邻里更近,议事更简,评价更准,公开更明”的工作机制,搭建邻里议事平台,依托党群服务站、文明实践站等场所,成功调处纠纷40余起,实现“小事不出邻、大事不出村、矛盾不上交”。
“邻”聚力量,促和美
发挥邻长、党员干部、群众、社会等各方力量,形成强大合力,打造“多元共治”模式。一是带头示范。党员干部、邻长积极带头开展环境整治宣传、带头开展家园清洁行动、带头维护日常环境卫生“三带头”行动,打造生态宜居村庄。建立环境卫生评比红黑榜,邻长率先亮出自己家门口的环境卫生,实时通报进度,采用包村领导、包村组长、党支部监督的方式,压实整顿责任,全村每周组织一次检查督导。二是群众参与。在邻长、党员等带动下,村民逐渐从“站着看”向“跟着做”,再向“主动做”转变,主体意识得到进一步激发。结合文明城市创建活动,开展人居环境大整治,做好房前屋后文章。三是社会助力。共建单位、社会各界不仅在环境整治中结合“洁净家园”行动开展文明志愿活动,还大力支持村庄发展,厦旅集团派驻12名骨干,协助村民打造“听风阁”等48栋精品民宿;厦门农商银行提供小额贴息贷款400多万元,为52户茶农解决资金难题。
“邻”聚发展,促业兴
紧贴村情,善谋发展思路,发挥村民所长,助推业兴致富,实现邻里合心、收入称心。一是谋定后动。村庄发展,只有“汇聚民智”才能“落地有声”。邻长、党员干部充分利用农闲时间、茶余饭后召集邻区村民共话村庄发展。鼓励村民群众在“微心愿”征集中建言献策,依托老人协会、乡贤理事会、村民理事会、高山议理堂(“三会一堂”),吸收老党员、老干部、老模范、老军人、新乡贤、返乡人才、共建单位建议,形成“红色教育、乡村旅游、生态民宿、农产销售”四业并进的良好格局。二是典型带动。军营村第四邻区邻长高树足是全国农村青年致富带头人,采取“公司+基地+农户”模式,与村民签立订单1.28万亩,收购近5000亩野茶树茶青,带动周边村民增收200多万元。白交祠村第六邻区邻长杨志成不仅自己率先开起了农家乐,还主动给邻居村民传授厨艺、经营技巧,带动3户村民也开办起了农家乐。三是合作联动。搭建“共享技能”平台,鼓励邻里分享本事技能,共享资源技术,提升村庄发展水平。例如,村民们在茶叶烘焙技术切磋观摩活动中都拿出了自己的看家本领,共同研究、提升制茶水平,促进茶叶质、量双提升。
“邻”聚乡情,促文明
坚持以文化为引领,以乡亲乡情为纽带,传承乡村文明,营造邻里相亲的良好氛围。一是携手爱心互助。融入“爱心厦门、同安在行动”建设,邻区里组建“爱心帮帮团”,发动新乡贤、共建单位、社会组织参与成立“邻里爱心基金”,在节假日为贫困村民、残疾人家庭送上油、米以及温馨的祝福,为孤寡老人、行动不便的村民打扫卫生,给小孩赠送文具、图书等,营造邻里一家亲的氛围。二是立规引导风尚。制订村规民约,推进移风易俗,培育向上向善的邻里文化。将家风家训与核心价值观和法律法规相融合,制订村规民约,编制“邻长顺口溜”,通过“村务通”、村村响广播广为宣传。邻区间互相监督,对违反移风易俗、红白喜事大操大办的进行劝阻。形成不攀比、不比场面的氛围,近一个月来就停办、简办婚丧喜事10余场。三是共育文明乡风。邻区内的农家乐、民宿共同遵守诚信经营公约,不缺斤短两、不宰客、不哄抬价格等,倡导礼貌用语、文明待人。同时,开展“邻里节”,鼓励群众成立褒歌表演队、广场舞队等文艺队伍,让群众在“文化共享”上各得其所,在“文化参与”上各显其能。连续多年举办高山“春晚”,群众自编自导,反映乡风新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