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水六君煎制方思想及证治特点探析
2022-03-12秦欢施庆武曾妮吴承艳
秦欢,施庆武,曾妮,吴承艳
(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药文献研究所,江苏 南京 210023)
金水六君煎是《景岳全书·新方八阵》中和阵的第一方,治疗喘证疗效显著,临床沿用不衰,因此2018年入选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第一批《古代经典名方目录》。原书记载该方“治肺肾虚寒,水泛为痰,或年迈阴虚,血气不足,外受风寒,咳嗽呕恶,多痰喘急等症,神效。”[1]943笔者通过对张氏著作和相关中医古籍的研究,发现该方的配伍独特,蕴含深意。尤其是方中用大剂量熟地、当归等温补阴血药配伍陈皮、半夏等燥湿化痰药,似有化解养阴则滋腻生痰,化痰则温燥伤阴矛盾之思。若不能深刻理解该方的制方思想,则在临床上难以精准使用。故本文针对以上情况,探析金水六君煎的组方特点、制方思想及主治特点,以期对该方的临床精准使用和新药的研发,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撑与文献参考。
1 组方特点
1.1 以二陈汤、贞元饮为基础
《景岳全书·新方八阵》载金水六君煎:“当归二钱,熟地三、五钱,陈皮一钱半,半夏二钱,茯苓二钱,炙甘草一钱。水二盅,生姜三、五、七片,煎七、八分,食远温服。”[1]943该方是由二陈汤与贞元饮加减而成。
二陈汤出自《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治痰饮为患,或呕吐恶心……脾胃不和。半夏汤洗七次、橘红各五两,白茯苓三两,甘草炙一两半……生姜七片,乌梅一个,同煎六分,去滓,热服,不拘时候。”[2]脾为生痰之源,脾不健运则湿聚为痰。故方中用半夏燥湿化痰,降逆止呕;生姜既助半夏祛痰化湿,又制半夏之毒;陈皮苦辛,理气行滞;茯苓健脾渗湿,四药合用,温燥行运则脾肺之痰可消。
贞元饮为张景岳治疗虚喘的自创方,由“熟地七八钱,甚者一二两,炙甘草一、二、三钱,当归二、三钱”[1]941组成,具有补肾纳气,滋阴养血之功。“治气短似喘,呼吸促急,提不能升,咽不能降,气道噎塞,势剧垂危者。”[1]941张氏以二陈汤合贞元饮,演化出金水六君煎,燥湿化痰,补肾纳气。该方功效看似平和,实则蕴含深意。
1.2 以熟地、当归大补真阴
金水六君煎以温润之熟地大补真阴,张氏认为它禀“至阴之德”,可“补五脏之真阴”,《类经图翼·真阴论》云:“精藏于此,精即阴中之水也;气化于此,气即阴中之火也。”[3]真阴为气化之源,精虚累及火气不充,温化水饮无力,而成痰浊,故以大剂量熟地味厚性沉配合性温味辛的当归,填精补血以培育真阴之基。
但仍有医家持怀疑态度,认为熟地滋腻而生阴霾,故痰湿停聚,肺肾虚寒当禁用,陈修园《景岳新方砭》批评其“若用当归、熟地之寒湿助其水饮……燥湿二气,若冰炭之反,景岳以骑墙之见,杂凑成方,方下张大其说以欺人。”[4]严苍山认为“真属虚寒者……切莫用熟地、当归,以助阴霾为患,用者审之。”[5]张氏在应用此方时如何避免以上所说问题?熟地的用量是关键。张氏在用方时熟地用量灵活变化,从三钱到五钱不等,对比贞元饮中熟地七八钱至一二两,可知张氏用此方时根据阴虚之轻重而增减熟地用量,有学者认为张氏将熟地与半夏的用量比例保持在3∶2至5∶2之间独具深意,这一用药细节,使得熟地滋补阴血而不助湿,半夏燥湿化痰而不伤阴,二者润燥相得,互相佐制,是张氏透析熟地与半夏药性的真知灼见[6]。
金水六君煎作为张氏和阵第一方,有别于现代和法的和解与调和之意,张氏的和法之意更为广博,包含其他各法,适用于各种复杂病证,以调平阴阳,恢复元气为目的:“和之为意广矣……其于补泻温凉之用无所不及,务在调平元气。”[1]尽管如此,但和法应用不能过泛,也不能作为不顾攻邪的权宜之策。故需对该方的制方思想、证治特点进行更深入的解读,才能和之有据,使临床应用更为准确。
2 制方思想
2.1 金水相生,土运四方
金水六君煎以“肺金”和“肾水”命名,以二陈汤燥湿化痰,健运脾胃为主要组成部分,反映肺、脾、肾在喘咳病证中独特的病理联系。正如张氏指出“虚损咳嗽,虽五脏皆有所病,然专主则在肺肾。盖肺为金脏,金之所畏者,火也,金之化邪者,燥也……正以肾水不能制火,所以克金,阴精不能化气,所以病燥,故为咳嗽、喘促……宜金水六君煎。”[1]282提示肾水不足,不能克火,火灼肺金,肺失宣发肃降,则咳嗽痰喘。故金水六君煎中熟地、当归以滋肾水、保肺金。此外,脾土为津液运化的枢纽,津液不运,则化为痰湿,“若脾气微虚,不能制湿,或不能运化而为痰者……宜六君子汤或五味异功散之类主之,金水六君煎亦妙。”[1]520所以该方在滋肾同时,以半夏、陈皮、茯苓、生姜燥湿运脾,以杜生痰之源。诸药合用,恢复金水相生,土运四方的生理功能。
2.2 重视阴阳,补精化气
《太极图说》阐释了阴阳化生之理:“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分阴分阳,两仪立焉”[7],此说被后世医家所借用。人体中的太极即为命门中的元气,动而生阴阳,肾为真阴、真阳之本,气化之源。金水六君煎的组方思想深刻地反映张氏的阴阳观:“有以虚损而生痰者,此水亏金涸。精不化气,气不化精而然,使不养阴以济阳,则水气不充……”[1]520张氏以补肾立法治疗虚痰之本,熟地配伍当归,滋阴养血,补精化气,以顾其本,水充金固,则痰湿不生。
3 证治特点
3.1 主治广泛
《景岳全书》共64卷,集张氏医学思想之大成。其中记载金水六君煎多达19处,涉及《杂证谟》中《非风》《厥逆》《伤风》《虚损》《咳嗽》《喘促》《呕吐》《恶心嗳气》《嘈杂》《痰饮》《肿胀》《头痛》《声喑》等病篇;《妇人规》中产妇外感风寒;《小儿则》中小儿慢惊风以及外感热嗽病;《痘疹诠》中痘疹喘急;《伤寒典》中阴虚之人受寒等,见表1。
3.2 证治要点
张氏运用异病同治的思想,将金水六君煎广泛应用于内科、儿科、妇科等各科病证,如伤风、嘈杂、恶心、厥逆、反胃、产后喘促、头痛、喘促、声喑、虚损、咳嗽、肿胀、喘急、呕吐、痘疮喘急、小儿慢惊风、小儿外感发热、小儿喘急、伤寒等。上述病证,虽病情各异,归纳起来以痰、寒、虚为病证要点。
3.2.1 虚 金水六君煎所治病证有“阴气不足”的咳嗽[1]187、“阴虚血气不足”的喘咳[1]202、“虚在阴分”的呕吐[1]354以及“脾肾阴分虚寒”的嘈杂[1]382。从虚的角度看,该方多用于“虚在阴分”者。虽然也有肺肾虚寒、脾肾虚寒者,但也强调“阴分虚寒”,从熟地与当归的配伍也可看出此方的重点所在。该方所治阴虚为肾阴亏虚、血气不足证,常见外感之后,咳喘日久不愈,形寒怕冷,咳痰量多等虚弱表现。
3.2.2 痰 金水六君煎可“治肺肾虚寒,水泛为痰”[1]943,又可以治“阴气不足,多痰兼燥而咳者”[1]187,甚至用于“外感风寒,咳嗽多痰,喘急而阴虚血气不足”者[1]202。从痰的角度看,该方多用于阴虚或虚寒的痰多咳嗽,但也有“兼燥”的情况,此燥乃“阴气不足”所致。故该方所治痰证是肺肾虚寒或阴血不足之证,常见痰多色白,涩滞不易出,或咯吐无力,但与一般所认为的痰质黏稠涩少,不易咯出,咽干口燥,甚至咳唾血丝的燥痰证不同。
3.2.3 寒 金水六君煎可治“脾肾虚寒,痰滞咳嗽而恶心”[1]366者,又可用于“风寒袭于皮毛……咳嗽甚而声喑”[1]477以及“风寒外感,邪气入肺而喘急者”[1]656。从寒的角度看,该方既可治脾肾虚寒之咳嗽,也可治风寒袭表犯肺所致的咳喘等证。张氏认为“外感之嗽,凡属阴虚少血,或脾肺虚寒之辈,则最易感邪。但察其脉体稍弱……而咳嗽不能愈者,悉宜金水六君煎加减主之”[1]331,该方治疗外感风寒总属因虚感邪之证,多见喘急声重、气粗胸胀,或咳嗽痰滞而恶心,咳嗽严重而声哑,日久不愈而脉弱者。
4 后世加减法
金水六君煎结构合理,配伍巧妙,应用范围广泛,被后世医家接受和推广,灵活运用于各科。详见表2。
表2 后世医家对金水六君煎的加减运用概况Table 2 Summary of the use of Jinshui Liujun Decoction by later physicians
由表2可知,金水六君煎被后世医家作为基础方进行广泛应用,常用于脾肾虚而兼咳嗽、产妇哮喘突发、年老痰咳、儿童夜咳等病证。如阳衰痰浊见喘息郁闷、痰中带血者,可选用熟地炭、当归炭,取其补益精血的同时又止血不留瘀之效;又将陈皮用甘草、乌梅、川贝、青盐加工炮制,以取青、盐陈皮“消痰降气,生津开郁”[17]之功;配伍川贝、生薏苡仁、杏仁,可增加原方清热润肺之力。再如肺肾虚寒的伤寒热病,一方面可加苏叶“降冲逆而驱浊,消凝滞而散结”[18],配伍生姜温散痰凝;另一方面加胡桃“补气养血,润燥化痰,益命门……治虚寒喘嗽”[19];配伍杏仁止咳降气,增加原方温散表寒、温肾降气之力。还如阴虚劳复的温热病,原方去半夏,防其辛燥易引动温邪之弊,针对温热不解,加川石斛“入脾而除虚热,入肾而涩元气”[20],生地、丹皮治血中伏火,豆豉、葱白解表散邪,加强其生津凉血祛邪之力。
综上可见,在临床实践中,后世医家针对具体病证,“以古方为规矩,合今病而变通”[21]。既详古方之奥义,又将金水六君煎的药味、炮制、组成、剂量等有所变化,提示后学,面对蜂起的病症,宜紧守肺肾虚寒、痰湿壅滞的病机线索,将金水六君煎适当加减,不可执方论病。
5 结语
金水六君煎是张氏创制的和法第一方。全方扶正祛邪,脾肾同治,不专治肺,而喘咳自除。药物配伍刚柔并济,燥润同施,各展其长,同归于和。张氏以及诸位医家将该方灵活应用于真阴虚寒所致的痰喘证,恰合和法“和其不和”的深意。临证应用该方时,应该围绕张氏“养真阴化痰”的制方思想,挖掘其配伍规律,才能精准使用。本研究也提示后学,对名家名方的学习,不仅要了解其组成用法、功用主治等知识,更重要的是理解医家的制方背景、立方思想以及应用规律等隐含的信息,这样才能师古而不泥古,将名方灵活应用于临床实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