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课证融合视域下应用型本科高校课程体系构建与研究

2022-03-12任轩熠

中国管理信息化 2022年3期
关键词:职业技能证书课程体系

董 瑞,任轩熠

(1.宝鸡文理学院 经济管理学院,陕西 宝鸡 721013;2.德拉萨大学 教育管理学院,菲律宾 马尼拉 4115)

0 引言

目前,“1+X”证书制度试点已分四批公布了职业教育培训评价组织、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和职业技能等级标准。其中,建筑类专业共涉及七类职业等级证书,职业技能等级标准以行业人才需要为出发点,为高校建筑类专业培养行业需求的人才提供理论依据。应用型本科高校课程体系除服务于学历教育外,还要重点关注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鉴于“1+X”证书制度试点处于起步期,高校面临着人才培养的标准设置如何与行业技能人才需求标准有效对接的问题,致使理论与实践脱节,“高校培养的人企业用不上,企业要的人学校给不了”的尴尬局面仍存在,如何消解此问题,基础在于关乎人才培养全过程的课程体系,核心在于构建什么样的课程体系,这就要求应用型本科院校应重新审视现有课程体系,从而促进学历教育和职业技能教育的有机结合。

1 应用型本科高校课程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

1.1 课证分离严重

从“课证”字面意思来看,课即课程,证即证书,“课”与“证”深层次彰显了应用型人才供给与行业职业技能需求之间的关系。课是专业人才培养的核心要素,证是行业的职业标准,不仅表明持证者具备技术应用能力,而且表明持证者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但职业技能标准与本科教育专业培养目标、教学标准和课程学习目标不一致,致使“课”“证”在设置、内容等方面“课无法为证服务,证无法引导课程”。X 证书是毕业生就业以及毕业后职业生涯发展中的一大核心竞争力,职业等级证书的目的不是要让职业教育市场化,而是促使学校职业教育在具备正规学历教育的统整性和规范性的同时,有面向市场、服务发展、促进就业的针对性和灵活性。此外,课、证分离还加重了学生的学习负担,学生需要额外付出时间、金钱和精力去学习职业技能。

1.2 教学内容与证书考核不匹配

专业教学内容和证书考核不匹配表现为课程教学内容与行业职业技能标准要求不匹配,无法满足产业对人才专业技能的要求,现行高校课程教学内容主要以教材文本知识为主,除原理性知识外,行业所需的工艺、方法更新速度均超越了书本内容。同时课程供给片面,无法满足学生多样化、个性化发展需求,课程体系缺乏系统性和层级性。在“1+X”证书制度背景下,课程内容的滞后性和零散性无法满足证书需求,因而造成学生通过校外培训等方式“即时性”获取证书,在利益目标驱动下,培训机构必定将X 证书的培训做成有“技巧”可依的快速学习,这无疑会导致出现“证能不配”的现象,也与制定“1+X”证书制度的初心背道而驰。

1.3 行业反哺人才培养力度不足

从校企合作到产教融合,学校与企业已逐渐清晰在人才培养中的角色扮演,然而“一头热、两张皮、三不合”等现象的存在,无疑说明了现行产教融合的深度和广度均未达到理想状态。校企合作广度方面,受各自利益目标不同的影响,企业与学校的合作仅建立在“各自利益追求”基础上,诸如企业为了引入专业人才而主动与学校合作,学校为了促进学生就业,主动进入企业建立实践教学基地。产教融合,是企业与学校主动协调合作,对“结果性合作”的追求往往忽略了“人才培养的过程性合作”。

校企分离主要表现为校企合作表面化、学生实习形式化和产教融合班貌合神离等。缺少企业有效参与和行业先进技术引入,导致毕业生适岗能力差、入职后发展后劲不足。究其原因,是高校和企业的目标各不相同,企业更看重短期利益,而学校更注重人才的培养,这也是企业短期利润和教育长期回报之间的冲突问题。企业作为校企双主体协同育人的主体之一,对学生的职业教育流于形式,主体地位缺失,这就导致了课程体系中的实践教学环节弱于理论教学环节,学生应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差。

2 “1+X”证书制度下课程体系建设思路

2.1 以职业技能为抓手,构建与行业对接的课程体系

课程是实现学历教育和职业教育的依托,课程体系设置的优劣直接决定学生在校期间能否获得应该具备的学历知识和职业技能。“1+X”证书制度并不是对学历教育的忽视,X 证书制度只是起导向作用,目的是为了引导高等院校教育责任与教育价值的回归,培养人才时除了关注学生在校期间的知识学习外,还应注重学生长期职业发展,而长期职业发展与其在校期间接受的职业教育密切相关。在课程设置过程中应该先明确人才培养方案中的人才培养目标,依据以知识为导向的人才培养目标和以行业需求为导向的技能等级证书来设置课程体系。在设置课程体系时人才培养目标起纲领性作用,主要负责实践、理论课时的分配,各个教学模块的分配等任务;技能等级证书起辅助性作用,主要负责选修课程的设置及涉及技能证书考核知识点的课程的应用。课程体系设置完成后要分解课程目标,将课程目标转化为若干个支撑课程目标的知识点,明确各个知识点应该归属的课程,进而厘清课程之间的界限,避免课程之间知识点的重复和遗漏等问题,置换、强化、补充和拓展原有课程体系,由众多知识点组成的知识体系一方面可以支撑职业技能标准的要求,另一方面可以更好地回答人才培养方案中培养什么人的问题。课程体系建设思路如图1 所示。

图1 课程体系构建思路

2.2 以教学内容为依托,打造课证融合的教学方式

“1+X” 证书制度下的课程体系构建并不是将原有的知识体系推倒重建,而是在学习知识的基础上同时学习职业技能。因此在“1+X”证书制度背景下建设课程体系必须明确两个问题:一是原有课程体系有什么;二是原有课程体系缺什么。联系课程体系和职业技能体系的关键就是教学内容的知识点和职业技能的技能点。要解决“原有课程体系有什么”的问题应该将课程体系的教学内容做统一梳理,明确各个课程应该涵盖的知识点,对于能与职业技能点对应起来的知识点应该强化、拓展达到能熟练应用的程度,如图2 所示。要解决“原有课程体系缺什么”的问题,应该将课程体系的教学内容与职业技能要求的技能点对应,寻找课程体系尚未涵盖的技能,并以专业(专业群)选修课的形式开设,更新内容陈旧的选修课程,这样既不改变学历教育关于学时学分的规定,又满足了学生对职业技能的需求。以建筑信息模型(BIM)职业技能等级标准为例,按照BIM 职业技能的初、中、高三个等级对应技能点的主要考察内容,找出技能点与课程之间的融合点,然后再对应到课程体系中,就能查找出应该增设的课程,如图3 所示。

图2 课程体系与职业技能体系的对应

图3 BIM 职业技能与课程的融合点

2.3 以教学基地为基础,构建校企命运共同体

作为课程体系的一部分,实践教学环节在“1+X”证书制度的背景下显得尤为重要,而作为实践教学环节不可或缺的主体,企业在育人方面的作用也日益突出。但是校企合作不是简单的责任划分,不能将实践教学的任务强加给企业。找到学校和企业的利益结合点,打造校企命运共同体才能有紧密的校企合作关系。首先要明确双方需求,企业需要有技能的人才,学校培养人才更注重知识性,所以在定培养目标时学校和行业、企业要共同协商,对人才的培养和需求保持一致。其次划分职责范围,校内的理论教学以及实践教学基地负责理论及初步的实践教学环节,企业主要负责实践应用环节,学校为企业输送相对比较成熟的人才。最后要丰富合作形式,通过实践教学基地、企业工程师进学校、企业工艺进课堂、产教融合班等方式强化校企合作关系。

3 结语

对于高校培养的毕业生无法满足行业及企业用人需求这一问题,国家出台了一系列的职业教育政策,“1+X” 证书制度试点工作的开展为职业教育提供了有力保障,但在实施过程中存在学分认证不融通、双师型教师资源不足、课证分离严重等问题。作为培养大学生的重要载体,课程在学历教育及职业教育中占据重要地位,在“1+X”证书制度背景下建设与职业教育要求相一致的课程体系显得尤为重要。“1+X”证书制度课程体系建设,从宏观层面上看存在课、证分离严重问题,从微观层面看存在教学内容与证书考核内容不匹配问题,从平台层面上看存在校企合作不紧密问题。本文提出以职业技能为抓手,构建与行业对接的课程体系;以教学内容为依托,打造课证融合的教学方式;以教学基地为基础,构建校企命运共同体的课程体系建设思路,以期为同类型院校“1+X”证书制度背景下的课程建设提供参考。

猜你喜欢

职业技能证书课程体系
WJCI 收录证书
CSCD收录证书
收录证书
大英县职业技能培训调研
太仓市服装定制职业技能竞赛举行
收录证书
以创新课程体系引领学生发展
民法课程体系的改进和完善思路*——以中国政法大学的民法课程体系为例
努力开创职业技能培训的新局面
加强青少年中医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及其课程体系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