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赋能乡村文化振兴的推进路径
2022-03-12刘镇周柏春
刘镇 周柏春
摘要:数字赋能乡村文化振兴为乡村文化的传承发扬、数字文化产业的创新发展和乡村文化振兴多元主体的构建提供多种优势。我们应针对数字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数字素养主体支撑不足以及数字传播内容无法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等数字赋能乡村文化振兴中存在的问题,筑牢数字赋能乡村文化振兴的基础设施保障,构建人才支撑体系,优化其传播内容和空间,助力我国乡村文化振兴走上更便捷、更可持续的发展道路。
关键词: 乡村文化振兴;数字赋能;人才支撑
中图分类号:TP399-C1;G249.2
DOI:10.13784/j.cnki.22-1299/d.2022.01.009
乡村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铸魂工程,是新阶段我国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重要任务。数字赋能乡村文化振兴是近年兴起的文化发展趋势,为乡村文化的传承发扬、数字文化产业的创新发展和乡村文化振兴多元主体的构建提供多种优势,对推动我国乡村振兴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一、数字赋能乡村文化振兴的现实意义
乡村文化振兴为乡村振兴提供精神动力和思想基础,是实现文化强国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然要求,通过大数据、人工智能、互联网等数字技术赋能乡村文化振兴,为盘活乡村优秀文化、创新文化产业发展、实现共建共治共享提供有利条件。
●盘活乡村优秀文化
以血缘和地缘关系为纽带形成的乡村是我国许多文化遗产的发源地,诸如民间音乐、舞蹈、文学、戏曲等传统文艺承载着悠久农耕文明留下来的美好记忆,但在当前城市化和市场化浪潮中,这些乡村优秀文化正在湮灭,面临着文化资源流失等严重问题。随着数字赋能乡村文化振兴,这一状况逐渐得到改善。数字赋能乡村文化振兴,数字媒介、平台等为乡村提供多种信息资源,丰富了乡村文化,在实现文化增量的同时,盘活了乡村文化的存量,使具备一定数字素养的村民能够挖掘乡村深藏的文化、拓展其内涵并通过相关技术和平台展现出来。例如2020年4月上线的印迹乡村文化数字平台就是乡村文化资源数字化的便捷载体,让数据有记忆有故事有价值。部分乡村建立乡愁档案馆、数字乡村博物馆、村庄主页等,村史村志、文学艺术、文化名人、传统技艺等将乡村的悠久历史和优秀文化用文字、音频或者视频的方式上传至平台,人们甚至可以通过三维、全息等沉浸式体验场馆里的文化场景,全方位观看传统文化技艺。此外,城乡之间差距仍然存在,城市的教育资源和知识服务都比乡村更丰富,数字赋能乡村文化振兴有助于将城市优秀文化资源引入乡村,丰富乡村的文化资源,弥补城乡之间的文化鸿沟。
●促进数字文化产业创新发展
乡村文化振兴离不开文化产业的发展,数字赋能不仅能够增加文化产品的有效供给,还能促进乡村文化产业和其他产业实现融合发展。一方面,通过电子书籍、电影、游戏以及直播等多种形式将反映乡村文化特色、带有乡村文化印记的文化产品化,以更加生动的形式呈现给村民,增加乡村优秀文化产品的有效供给。例如近些年兴起的视频带货让国内外对我国乡村田园生活、传统文化及产品有了更深刻的了解,并借助淘宝、抖音等互联网平台对外销售特色乡村文创产品,创新文化发展业态。另一方面,在数字技术的驱动下,通过扶持这些带有民族特色和乡村特点的优秀传统文化、传统技艺相关产业,实现与其他产业和外部市场的相互联系和融合,带动其他产业的发展。如文化产业和第一、二产业的有机结合,开发乡村当地传统节日习俗或戏曲、舞狮、武术等民间艺术,将其融入到特色小镇建设、观光旅游和民俗风情体验之中,亦或是通过农村电商、旅游观光等形式实现文化产业与餐饮业、物流运输业、旅游业等融合发展,助力文化资源与现代消费的精准对接。因而,数字文化产业一定程度上能够“推动数字文化在农业、教育、健康等其他领域的集成应用和融合发展,通过‘文化+’提高相关产业的文化内涵、创意水平和附加价值。”[2]
●推进文化共建共治共享
数字赋能乡村文化振兴有利于改变过去村民参与程度低、政府全权包办式乡村文化建设模式,让政府、村民及社会组织共同进行文化建设、参与文化治理、享有文化发展成果。在文化共建方面,以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等为代表的新兴科技的出现和乡村数字化的逐步推进,使不少乡村都搭建了互联网平台。通过数字技术实现建设与管理的信息化,让村干部、村民、新乡贤、乡村文化能人甚至是务工游子等文化建设主体能够通过线上线下结合的形式,了解家乡文化发展现状并建言献策。在文化共治方面,数字技术具备智能性、开放性和共享性等特点,与多元主体协同治理的制度体系相耦合,能够为乡村基层党组织、村民、村企、社区等治理主体共同参与乡村文化治理提供技术支撑,助力乡村文化治理网络的建设。在文化共享方面,以往乡村的许多优秀文化资源出现失传现象,并且一些文学艺术、传统技艺的流传面积小,现在通过数字化开发和保护,用多媒体呈现,能够使得这些珍贵的文化资源最大程度实现人人共享。不管是村庄内部,还是各个乡镇村庄之间乃至国内国外,都能通过微博、抖音、媒体官方网站、云演播等互联网平台观看,实现精准服务,为不同人群推送其需要的文化产品、活动等。
二、数字赋能乡村文化振兴的困境
数字赋能乡村文化振兴目前还处于发展阶段,在推进数字赋能乡村文化振兴的过程中,仍存在一系列薄弱环节有待改善。
●乡村数字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
国家推进涵盖5G网络、人工智能、物联网等在内的新型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推进构建智能化、数字化的乡村文化建设技术体系。长三角、珠三角等发达地区的乡村发展较为迅速,基本实现了数字化设备的普及和应用,率先步入数字化时代,借助数字赋能推动乡村文化的发展。但是需要注意的是,“现阶段,我国乡村数字基础设施建设仍面临着顶层设计缺失、资源统筹不足、基础设施薄弱、区域差异化明显等诸多挑战。”[3]据CNNIC发布的第4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0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已达9.89亿,而农村网民仅3.09亿,农村地区互联网普及率仅为55.90%。”[4]乡村数字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存在明显不足,大部分起步晚、投入低、资源有限,没有建成相应的文化信息服务平台,也没有配备高科技装备,无法全面挖掘、掌握和弘扬乡村已有的优秀传统文化和技艺,更不能利用先進的人工智能技术为这些文化资源进行包装、推广甚至销售,导致诸如“相亲相爱、敬老尊贤、邻里和睦、相互帮扶,这些在乡村热土中生根发芽的优秀传统文化”[5],还有“说书唱戏、歌舞杂技、楹联灯谜、武术游艺、剪纸泥塑、面人刺绣、插花编织等各种优秀传统文化娱乐方式”[6],没有得到全面弘扬,不能充分发挥其凝聚人心、教化群众、淳化民风的作用,从而无法形成乡村“数字+文化”的整体合力。
●乡村数字素养主体支撑不足
数字赋能乡村文化振兴,需要懂技术的具有较高数字素养的主体,能够利用数字技术和平台进行相关文化信息接收,对乡村优秀文化进行深入挖掘、弘扬。2021年3月中国社科院信息中心发布的《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中国乡村数字素养调查分析报告》指出:“城乡居民数字素养差距达37.5%,农民群体的数字素养得分仅为18.6分,明显低于其他职业类型群体,比全体人群平均值(43.6分)低57%。”[7]一方面,城乡差距的存在和城市化的推进,促使大批乡村青年纷纷奔赴城市,留守乡村的村民趋向老龄化、幼龄化。受乡村基础设施建设不足和文化素质低的影响,致使留守乡村的村民数字素养普遍较低。他们大多拥有智能手机、电脑等相关电子产品,但由于他们的数字化水平、智慧化应用能力和数据化分析技能不够,使这些电子产品对他们而言只是通讯、网购、娱乐工具,并不能真正成为他们用来掌握和传播乡村优秀文化知识、文化技艺、文化产品的互联网工具。另一方面,很多乡村由于经济、区位等多种因素影响,不具有引进外来高数字素养人才的优势。同时,由于乡村对数字人才重视不够、管理服务不到位,导致有些乡村少数高数字素养的村民被埋没,部分引进的人才利用效能不高,未能充分发挥其作用。由于高数字素养的本土人才和外来人才的技术支持不足,数字赋能乡村文化振兴任重道远。
●传播内容不能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
数字赋能有利于盘活乡村优秀文化,增加乡村数字文化及产品的有效供给,但这并不意味着其挖掘和呈现出来的乡村文化、乡村生活和相关文化产品都能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一方面,乡村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和具有高数字素养主体的不足,导致一些乡村文化资源的数字化停留于表面,其挖掘过于浅显,并没有深入探究其背景、演变过程以及更深层次的文化本质和人文精神。数字信息平台创作的一些数字文化产品,由于无法通过冲击人们的视觉听觉激发其内心情感,无法调动人们的积极性和参与性,影响其文化体验感和获得感,不能满足人们更深层次的精神需求。另一方面,现实中由于互联网的开放性、便捷性和自由性,使得人们可以随心所欲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想法,也容易受到他人观念的影响,因而呈现出来的文化价值观念良莠不齐。例如某些“乡村网红”在抖音、快手、微博等各个平台通过拍摄乡村美食、传统习俗、非遗文化或是记录日常,一定程度上增强了乡村文化的吸引力、传播力和影响力,但其片段化、碎片化和断章取义的拍摄往往难以传达乡村文化的整体风貌和精神实质,甚至可能陷入追逐经济利益或关注度的怪圈,丢掉乡村文化的本色,无法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
三、数字赋能乡村文化振兴的路径突破
数字赋能乡村文化振兴为乡村文化建设提供全新模式和发展机遇,开启了乡村文化振兴的新篇章。要实现数字赋能乡村文化振兴的新突破,应以问题为导向,探索切实可行的破解路径,为数字赋能乡村文化振兴,提供基础设施保障、人才支撑保障和方法保障。
●强化数字赋能乡村文化振兴的基础设施保障
完善的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是有效推进乡村文化振兴的坚强支撑。在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下,为切实提高数字赋能乡村文化振兴的效果,必须立足于我国乡村之间在经济发展水平、教育环境、资源配备等方面的差异,对乡村数字基础设施建设进行整体统筹。首先,“落实农村宽带通信网、移动互联网、数字电视网等‘三网’信息化建设”,“加大优质‘三农’信息进村入户工程实施力度,不断增强基础信息的支撑能力”。[8]同时,避免资源浪费,部分乡村基础设施可实现共建共享,“规避重复化建设,既有利不断提升这些数字基础设施的实效性和经济性,又能够节省资源和优化升级”。[9]其次,根据不同村庄村民的差异化需求,搭建多元化乡村数字文化信息服务平台。利用现有文化资源优势,加大县级融媒体、乡村数字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纪念馆、农家书屋、网络课堂等建设,以数字化平台支撑文化数字化。同时,做好文化的数字化服务,通过云服务构建立体式文化信息服务模式,及时捕捉人们的多元文化需求,从而形成文化信息资源的精准对接。最后,注重推进城乡数字文化资源的互联互通。乡村文化振兴既要振兴本土文化,也要借鉴和融合城市优秀文化,通过互联网建立以乡村为导向的文化资源配置机制、连接城乡文化资源交流中心、打造“互联网+文化产品”平台,在不断引进城市优秀文化的同时,向外输出乡村优秀文化,促进城乡文化之间的互联互通,为人们提供更加丰富更加优秀的文化信息资源。
●构建数字赋能乡村文化振兴的人才支撑体系
人才是数字赋能乡村文化振兴的动力源泉。打造具备较高数字素养的人才队伍是实现乡村文化振兴的有力保障,也是推进乡村人才振兴的必然要求。因此必须重视乡村数字人才的内部培养、外部引进,并提高差异化管理水平,增强专业人才的利用效能,为数字赋能乡村文化振兴构建坚实的人才支撑体系。首先,注重加强本土高数字素养人才的培育。在义务教育阶段加大信息技术的学习力度,通过信息化人才下乡活动,加强信息知识普及和专业化培训,加大信息化主题宣传,使他们能够利用相关数字工具和手段宣传和弘扬乡村优秀文化,化解其数字素养相对不足的问题。其次,健全乡村对高数字素养人才的引进和激励机制。构建数字赋能乡村文化振兴的人才支撑体系,不仅要重视本土人才的开发和培养,亦需要加大人才引进力度。出台一些优惠政策,健全相关引进机制,鼓励专家、学者以及大学生或志愿者到乡村发展,并为其提供更好的生活环境和生活保障,吸引并留住外来人才。最后,注重高数字素养人才的差异化培养和利用。乡村文化振兴需要的数字人才类型多样,如乡村文化管理需要数字管理人才,文化创作需要数据化处理、产品研发人才,文化服务需要数字化运营及营销人才等。因而在培养本土或引进外来人才时,要注重差异化培养和岗位精准性配备,以更好发挥其专业知识和技能,提高人才利用效率。
●优化数字赋能乡村文化振兴的传播内容和空间
首先,优化乡村优秀文化的数字化传播内容。数字化时代最不缺少的就是各种信息和资讯,但缺少的是优秀的、有价值的传播内容。在深入挖掘乡村优秀文化及其背后的动人故事和不朽精神的基础上,取其精华、去其糟粕,通过图文、直播、短视频等文化传播的数字载体,让人类的优秀文明成果得以更好展现,充分发挥其滋养人心、服务社会的功用。其次,优先增强有关“三农”题材的优质数字文化创作和产品供给,满足乡村不同人群的多种生活需要。完善乡村数字文化产品的数字化营销、个性化定制、虚拟化体验等服务,实现村民的相关文化权益。最后,营造清朗的乡村文化数字化传播空间。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强调:“加强互联网内容建设,建立网络综合治理体系,营造清朗的网络空间。”[10]这同样是用数字化呈现符合人民精神文化需求、符合我国社会主流价值观的乡村优秀文化的内在需要。依法打击乡村非法宗教活动及其他不法组织的渗透活动,坚决遏制封建迷信、赌博暴力等消极落后文化的数字化传播,不断规范乡村数字化网络空间,提高村民的数字安全意识。同时加强对数字平台的监管,使数字平台成为有效传播乡村优秀文化和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窗口。
基金项目
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中国共产党百年推进城乡融合的基本历程和经验启示研究》(22NDJC099YB)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公报[J].中国民政,2021,(21).
[2]文化部关于推动数字文化产业创新发展的指导意见[J].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报,2017,(28).
[3] 奋斗新时代奋进新征程[EB/OL].http://news.cssn.cn/zx/bwyc/202103/t20210312_
5317577.shtml.2021-03-12.
[4] 中共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委员会办公室,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第4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http://www.cac.gov.cn/2021-02/03/c_1613923423079314.htm.2021-02-03.
[5] 王娟.文化引领乡村振兴的有效途径[J].人民论坛,2018,(16).
[6] 吴文科.乡村要振兴,复兴优秀传统文化是重心[J].人民论坛,2018,(9).
[7] 李晨赫.乡村振兴亟待弥补“数字素养鸿沟”[N].中国青年报,2021-03-16.
[8] 常凌翀.数字乡村战略下农民数字化素养的价值内涵与提升路径[J].湖南社会科学,2021,(6).
[9] 杨宝珍,吴旻倩.数字乡村战略背景下乡村經济发展的优势、困境与进路[J].农业经济,2021,(7).
[10]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17-10-18.
作者简介
刘镇,浙江农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20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特色城乡融合理论与实践。
周柏春,浙江农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管理学博士,马克思主义理论博士后,研究方向:城镇化、乡村建设与公共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