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教育服务地方产业经济发展的路径研究
2022-03-12刘明美赵守东
刘明美 赵守东
摘要:本文通过对职业教育与地方产业经济发展关系及其脱节原因分析,提出契合地方产业经济发展的职业教育要遵循教育规律发展转型或升格为职业本科、构建“一纵三横、分层一体培养”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和加强职业院校内涵建设等。
关键词:地方产业经济;职业教育体系;职业本科教育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22)01C-0058-05
“职教20条”明确指出,“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是两种不同的教育类型,具有同等重要地位”。作为教育体系中与地方经济发展联系最为密切的部分,职业教育的服务宗旨是为促进地方经济发展提供符合区域市场需求的技能型人才,其提供的服务自带明显的职业性,是更“接地气”的办学模式。近年来相继出台的一系列国家政策和职业院校自身的不断变革,使我国职业教育在办学规模上有了跨越式发展,但职业教育与地方经济发展之间并未达到相辅相成的程度,也没有形成完善的共生体系或机制,职业教育在人才培养规格、专业设置等方面与地方经济客观需求的脱节,导致校、企“两难”问题仍较为突出。因此,如何发展适应地方经济需要的职业教育成为政府、企业和职业院校最为关注的问题之一。
一、职业教育与地方产业经济发展的关系
职业教育与地方经济发展呈正相关或共生关系,只有两者协调发展,才能相互促进,否则一方必将成为另一方的阻碍。一方面,对接地方产业、服务区域经济发展是职业院校的办学使命,更是其赖以生存与发展的基础。主要表现在地方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就业流动率及地区差异等为职业教育专业结构调整指明了方向,并决定了职业教育的发展规模、人才培养规格等。如产业经济发达的地区可以为职业教育发展提供更多的财力支持和留下或吸纳更多的高技能型人才;而经济比较滞后的地方不但无法吸引外部优秀人才,本地的高技能人才也会大量流往经济发达地区。另一方面,科学发展的职业教育为新型企业提供了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有利于加速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促进当地经济水平提高;而滞后于产业发展要求的职业教育培养出的人才则不能满足经济发展需要,不仅会造成人力资源、教育资源的严重浪费,更会制约产业发展,阻碍地方经济发展。
二、职业教育与地方产业经济发展需求脱节的原因分析
为培养出地方经济发展所需要的技能人才,政、企、校三方联动进行了积极探索,如政府设置科技成果转化奖,校企合作专项项目,校企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调整或优化专业等,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产业转型和经济发展的加速,使职业院校培养的技能人才仍然无法完全满足地方产业经济发展的需要,存在不同程度的“技工荒”或“毕业就失业”现象,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企业对专业技能型人才的认知不够深刻
有的企业为了提高所谓的“人才档次”,青睐于本科及以上高学历知识型人才的引进;有的企业认为通过系列短期专业培训的初中生员工也能胜任生产中的专业工作,因此不需要招聘薪資相对较高的职业院校专业毕业生。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职业教育培养出的人才在地方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同时也暴露了部分企业对专业技能型人才的认识不够,没有长远的发展眼光。事实上,职业院校学生是地方产业经济发展的主力军,他们在校期间接受的专业教育比本科院校学生更接近于“职业”,比初中毕业后培训上岗的员工掌握的专业知识、技能更加系统和规范,而职业院校开展的劳动教育、创新教育、思政教育等使学生具备了团队合作、自主学习、创新奉献等良好的职业素养和能力。
(二)职业院校培养的人才无法“零距离”适应职业岗位
在产业转型升级加快、经济高质量发展背景下,为满足自身发展需要,大多职业院校在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实训基地建设等方面加强了与企业的合作,但双主体育人的广度和深度不够,许多措施还停留在字面上,毕业学生无法“零距离”适应职业岗位,表现为“毕业就失业或转行”“三天两头换单位”等。排除“不求上进”“好高骛远”的可能因素,更深入的原因是职业院校培养出的学生“相对过剩”了,其专业技能或综合素养可能无法满足企业发展需要。
1.职业院校设置专业与地方产业结构不协调。职业院校设置的专业与地方产业结构不协调是地方经济发展与职业教育脱节的主要体现。国家《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中提出,“职业院校专业结构要更加符合市场需求”,要求职业教育从“广覆盖”向“有质量”迈进,职业院校的专业设置应同时考虑当地产业结构的调整及人才市场的实际需求。开展企业、行业调研是职业院校设置或调整专业、确定人才培养规格的必需工作环节,但受多种因素影响,专业调研工作的科学性、严谨性参差不齐,且多着眼于目前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情况,缺乏广度、深度和代表性,无法高瞻远瞩预测产业发展趋势和为学校未来发展提供科学依据,致使所设置专业偏离或相对迟缓于产业发展趋势,培养出的人才规格相对滞后或无法满足产业所需。
2.职业院校培养的人才规格没有紧跟产业经济发展。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简单的“专业技术人才”这一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目标渐渐不能满足社会需求,而拥有良好职业素养、品格和较强专业能力,团队合作、自主学习等综合能力的人才成为用人单位新宠。部分职业院校仍然紧抱着“职业院校看技能”的老旧思想,课程设置、教学实施等多侧重于学生专业技能的学习和掌握。同时为提高学校知名度,在专业技能大赛上投入太多精力、物力和人力,而对学生终身发展所需、不分专业学科的通用核心素养培育却因其不易衡量性和不可观性而不够重视。职业教育与地方经济发展的共生关系强调了只有两者协调发展才能相互促进,否则一方必将成为另一方的阻碍,并导致“两难矛盾”突出、职业教育资源浪费和产业转型升级、地方经济发展受到制约。
三、多措并举打造契合地方产业经济发展的职业教育
(一)构建“一纵三横、分层一体培养”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职业教育的教育性、专业性和职业性彰显了其重要性和不可替代性,随着传统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规格无法满足社会经济发展问题的凸显,国内外教育界开始关注教育体系层次贯通、普职融通和职业教育与社会培训融合等举措以解决职业教育的问题。2018年初发布的瑞士《2030职业教育发展使命宣言》提出了核心任务之一:与其他教育融通衔接,加强职业教育的垂直和水平融通,形成弹性灵活的教育体系,为个人发展提供个性化的学习路径[1]。国务院在《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提出,“到2020年,形成适应发展需求、产教深度融合、中职高职衔接、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相互沟通,体现终身教育理念,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目前,我国职教人才的成长和发展通道尚未完全打通,大量低端单一的技能人才培养结构远远满足不了中高端复合型技能人才的需求,存在纵向衔接体系没有贯通,横向衔接体系没有建立,职教师资培养渠道匮乏等问题[2]。我们依托江苏教育改革发展战略性与政策性课题“构建‘一纵三横、分层一体培养’的江苏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研究”,以类型教育为范畴,以就业导向、产教融合为前提,探究了“一纵三横”(一纵:中、专、本、硕贯通培养;三横:产教深度融合、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彼此沟通、职业教育和社会教育互为补充)分层一体化贯通培养的举措、制度体系、运行体制等,在纵向职业教育层级贯通、横向普职教育衔接融通和职教与社会化培训融合发展视域下,尝试构建具有针对性、整体性、进阶性、衔接性、贯通性的现代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以培养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产业结构调整和社会发展要求的高端技能型人才。
(二)发展职业本科教育
发展职业本科教育是经济社会发展和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构建的现实诉求,是基于对高技能人才、高质量就业和高质量发展“三高”的迫切需要。2015年,教育部出台《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地方普通本科高校转型发展已被视为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推动高等教育结构调整的战略突破口[3]。
本科层次职业教育具有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的双重属性,与其他职业教育相比,职业本科教育的“高等性”主要体现在:(1)对接产业高端领域,培养创新型高技能人才;(2)突出特征是使用新技术,是“用脑”的技术,不再停留在“操作层面”;(3)从跟跑企业、适应产业上升到超前引领产业发展,从点对点双向、特定的合作上升到深度产教融合,工学结合从技术操作层面上升到知行合一、手脑并用的创造性层面。与普通本科相比,职业本科教育学习的不是普适性知识,而是面向职业或行业的职业内容,并带有强烈的就业导向[4]。
目前的“3+2专升本”和“3+4中职升本式”高职本科都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职业教育本科,职业教育本科的建设应以行业产业发展需求为依据,以地方普通本科高校转轨为主体、部分优质高职院校升格为辅助,统筹规划,协调推进[5]。针对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存在转轨内生动力不足、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尚不清晰、保障政策体系尚不完善等问题,从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基于综合素质的学生评价体系的构建、“学术型”教师队伍转型等入手,同时对转型本科院校要给予更优惠的保障政策,并完善行业、企业参与办学的保障机制和构建一体化衔接机制等[6]。另外,发展职教本科要走升级与转型并行的多元化发展道路,要按照“不求最大,但求最优,但求适应社会需求”的办学理念,瞄准技术变革和产业优化升级方向,推动普职融通,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的有效衔接,提高质量[7]。
(三)加强职业院校内涵建设,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产业结构升级和社会经济的发展急需高等技能型人才,也需要操作层面上的技能型人才支撑。不走或无法走升格道路的职业院校要成为企业用人的首选和成为“不可替代”,需要不断加强内涵建设、提升自身吸引力,培养出地方产业经济发展所需要的技能人才。
1.校企深度融合,实现共同育人。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校企双方要积极挖掘更多的利益共同点和结合点,增强合作的内在动力,形成稳定的“利益共同体”。为解决校企合作校“热”企“冷”问题,2014年教育部下发《关于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的意见》,对全国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做出了部署,这是国家推进职业教育创新发展的主要戰略选择,促进职业教育主动服务当前经济发展要求,由经验体系下的企业师傅和知识体系下的校内指导教师组成“双导师团队”,共同完成学徒培养的“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备受校企双方青睐。现代学徒制在遵循职业教育发展规律的基础上耦合产业发展逻辑,提高了人才培养的供需适配度,其与产业发展具有天然的共生关系[8]。而进一步推动现代学徒制的实践进程需要明晰产业界对现代学徒制专业布局、师资团队等内容的根本要求,从利益驱动、协调合作、双师教学、资格互认等维度构建起现代学徒制与产业发展的融合机制。学校依托江苏省首批现代学徒制试点专业——畜牧兽医专业项目实施,与南京卫岗乳业有限公司通过共同制定相关运行、管理、保障制度和实施“师带徒跟岗实习”等举措将更多的教学工作搬到了企业生产现场,促进了企业参与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全过程,实践了学训交替“双主体”人才培养模式与长效机制,提升了学徒生的职业能力[9]。
2.发挥学校特色及优势,打造服务区域经济的专业或专业群。职业院校设置专业与产业协调发展能使地方职业教育和区域产业经济相互促进、良性循环,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针对目前高职专业设置与区域产业对接中存在专业设置重复及集中度高、专业结构与区域产业结构耦合度低、专业建设相对滞后及缺乏前瞻性等问题[10],职业院校在专业设置时应将科学、严谨的企业现场调研和搭建校企人才供需信息平台相结合,以增强专业设置的有效性,同时还可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等功能统计当前企业发展的新模式、新业态,了解产业发展趋势,前瞻性设置或调整专业,超前设计、超前培养。产业专业群建设是近年来高职院校教育教学改革中不断探索与实践的重点,产业专业群打破了专业间壁垒,实现了群内各专业的技术互通和资源共享,提高了学生的综合专业素质。学校结合涉农专业优势,明确学校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独特定位,同时依托区域内的产业集群打造了特色鲜明、行业优势明显、影响力高的园艺技术专业群和畜牧兽医专业群,以更强的服务社会能力助推了淮安地区园艺、畜牧产业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鄂甜.瑞士职业教育发展的2030愿景与战略原则[J].世界教育信息,2018(10).
[2]张荣. 高职院校专业设置与区域产业协调发展研究[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1(5).
[3]钟昆明,王光明,李伟.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深化与突破[J].教育与职业,2017(21).
[4]曾天山.职教本科的优势在哪里[N]. 光明日报, 2021-08-17.
[5]宋连喜,綦颖.从职教体系构建视角看职业教育本科发展[J].辽宁高职学报,2019(5).
[6]刘晓,乔飞飞.发展本科层次职业教育:路径选择与机制保障[J].职教论坛,2015(22) .
[7]教育部印发《意见》整体部署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J].教育与职业,2014(31).
[8]刘晶晶. 我国现代学徒制建设的产业逻辑与融合机制[J].职教论坛,2021(6).
[9]何东洋,李慧.学训交替双主体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以畜牧兽医专业为例[J]. 江苏教育:职业教育版,2018(11).
[10]张荣.高职院校专业设置与区域产业协调发展研究[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1(5).
责任编辑:章跃一
本文系2020年江苏教育改革发展战略性与政策性研究课题平行研究课题“构建‘一纵三横、分层一体培养’的江苏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研究”,淮安市社科类课题“基于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研究”(项目编号:2021C77)阶段性研究成果。
收稿日期:2021-11-18
作者简介:刘明美,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淮安生物工程分院(江苏淮安,223200)科研处副处长,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教学改革与实践;赵守东,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淮安生物工程分院(江苏淮安,223200)副校长,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