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助力高职校思政课“动态”教学评价体系探究
2022-03-12尹姝然
摘要:在新媒体飞速发展的时代,高职校思政课融合新媒体技术进行教学评价,对贯彻落实《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顺应新时代思政课发展潮流、创新思政课教学评价体系有着重要意义。本文通过对高职校思政课教学评价的现状加以分析,探究创新思政课教学评价系统的必要性,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融合新媒体,助力高职校思政课“动态”教学评价的创新策略。
关键词:新媒体;高职校;思政课;教学评价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22)01C-0013-05
2020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对于教育界,乃至整个教育行业在评价体系的建设中进行了方向性的指引。《方案》对于教育评价有了新的要求,在评价方法上,提倡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更加科学、专业和客观地进行教育评价。在评价方式上,鼓励强化过程性、综合性、科学性的评价。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国家培养新时代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关键课程,能否通过思政课培养学生有理想、有志向、有情怀、有行动的品格和能力,需要通过一套科学系统的教学评价体系加以评判和认定。习总书记曾强调,要运用新媒体,推动思想政治工作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1]。在新媒体生态下,高职校思政课教学评价应与时俱进地与新媒体深度融合,打破思政课传统教学评价的单一和弊端,这对于高职校学生成长发展,实现思政课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有着深远的意义和影响。
一、高职校思政课教学评价的现状
高职校思政课是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主渠道和主阵地,承载着培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使命。但是,目前高职校思政课教学的实效没有充分展现,受多方面原因影响,仍存在学生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兴趣度不强、参与度不高等现象。学校统一的教学评价模式一直是大多数思政课教师所采纳和延续使用的,如学生出勤情况、课堂参与情况、期中和期末考试考查等传统的评价方式,纯粹用分数来给学生下定义的现象屡见不鲜。在高职院校,受职业定向和就业导向的大环境影响,重视专业课学习,轻视基础课教学,重视分数结果,轻视学习过程,这对于思政课教师,无疑是削弱了教学的积极性和职业热情。高职校思政课教学评价体系存在着诸多现实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学评价主体不全面
高职校思政课教学评价,从其主体上看,包括思政课教师、系部领导、学校督导以及学生主体。这其中,以思政课教师评价为评价主体。从评价主体的结构来看不够全面。因此,还应该采纳校企合作的企业导师、定向实习的单位测评、学校辅导员的德育评价、思政课实践基地的教师评价等,由上述评价主体综合考量,给出一个系统、全面、综合的评价。评价主体不全面,致使思政课教学评价作用不能充分体现,思政課教学的实效性及其育人的效果也无法客观呈现。
(二)教学评价指标不科学
高职校思政课不仅仅是一门学科知识传授的课程,更是一门需要体验情感、实践参与、养成品格、价值追求的综合课程,承载着立德树人的重要使命。因此,相比于其他基础课、专业课,思政课教学评价的指标设置要更加复杂。目前,高职校大多采用全校统一的教学评价指标,即平时成绩、期中成绩和期末成绩分别占一定的百分制比例。在平时成绩的指标中,又包含课堂考勤、课堂表现、平时作业、参与活动等方面。这些评价指标更加注重学生对知识理论的理解和掌握,更加注重学习成绩的反馈结果,没有将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的过程纳入考评和量化中,思政课教学指标的设置不尽合理,忽视了学生主体性。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学习,没有得到应有的评价,长此以往,会削弱学生学习思政课的积极性。
(三)教学评价方式不灵活
教学评价的方式会直接影响评价结果的公正性与合理性。单一的评价方式仍被很多高职校所延用,用“一把尺子”、一套标准、一个模式对所有学生进行教学评价,忽视了学生的个体差异性,也导致思政课课程育人、铸魂育人的功能没有充分体现。高职校要通过思政课来培养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的人才,思政课教师所教学的对象是有不同的思想观念、行为习惯、学习基础、情感体验的个体,单一的评价标准不能兼顾施教主体的不同情况,这样就会导致教学评价结果的不公正和不合理。此外,教学评价方式也受到时空的束缚,只关注到课堂内评价,没有课堂外的实践评价和活动任务评价,评价方式不灵活,评价方法不新颖,无法全面、准确地评价高职校思政课教学的真实效果和教学质量。
(四)教学评价效果不理想
近年来,教育部门大力推进思政课教学改革,逐步提升了思政课教学的质量。然而,在高职校思政课教学评价效果上仍不理想。在对思政课进行教学评价时,最重要的部分就是学生学习的反馈及效果,而就现状而言,高职校教学评价体系并没有将学生学习反馈的效果放在重要位置,导致教学评价的重点无法呈现出来。具体实践中,思政课教学评价很大程度上向教学方式与方法、教学手段、教师教态、案例选取契合度等方面倾斜,忽略了最重要的学生学习的反馈与效果。如何将学生的学习效果以一种相对有效的方式进行教学评价,充分发挥思政课评价效能,则是教学评价最应该直面的问题所在。
二、创新高职校思政课教学评价体系的必要性
(一)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基本要求
高职校思政课教学评价改革是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政策,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的具体举措,对高职校上好思政课有了新的时代要求,因其鲜明的育人特征,对青少年一代,不仅是一种知识的传授,更是一种价值观的引领。思政课具有育人兼育心的功能。在育人方面,通过思政课的知识传授,让学生对党中央的大政方针有正确的知晓和理解;在育心方面,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观念,开阔的视野和宏大的格局,引导学生坚定“四个自信”,在知、情、意、行上充分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积极践行,投身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之中。因此,对于高职校思政课的教学评价,不能单一的、简单的套用学校统一的固有评价范式,应当对传统的评价体系进行有针对性的创新改革,更好地服务思政课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二)适应信息化教学改革的必然要求
近年来,作为培养未来人才的教育领域,数据革命正在重新塑造教育信息和教育过程的格局体系,今天我们所制造的数据,比过去两千年的总和还要多。通过信息化手段,对海量信息的存储和智能分析,让看似杂乱无章的个体学习行为呈现出背后的秩序和规律,最终提升学习效率。在信息化教学改革的背景下,国家也越来越重视思政课的教学意义及其教学效果,并且通过出台多部官方的政策文件,鼓励学校进一步将思政课与信息技术相结合,运用新媒体,上活思政课。新媒体平台使用云端技术能够把所有的数据进行收集、整理、储存、服务。智慧校园的云端服务器融合计算、存储、网络为一体。教师的电脑、学生的PAD、家长的手机、学校里的各种电子设备,可以通过新媒体学习平台,在动态的数据变化下,实现数据的互联互通。因此,适应信息化要求,高职校思政课教学评价也开始进行由“静”到“动”的转变,由量到质的飞跃[2]。融合新媒体,在教学评价的维度和深度上进行实践探索,是新时代思政课进行教学改革的时代诉求和必然要求。
(三)顺应思政课教学变化的现实需求
新媒体作为网络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第五媒体,兼具交互性与即时性,海量性与共享性,拥有着广大的用户群体,应用于各种领域和行业。作为互联网的媒介和载体,大量的信息资源以交互式应用APP和应用平台的搭载传递给使用者,其中包括教师群体和学生群体。这一颠覆性的时代变化也要求思政课教学顺应时代的发展,将新媒体、新技术与思政课教学互联互通,应用各种新媒体教学平台,突破传统课堂教学的束缚,实现可以即时互动的,线上线下混合式的教学模式。较之传统的思政课教学评价,这一改变使得教学评价更趋向于多样性和过程化,评价过程不再是某一次考试成绩或者某一次作业评判,而是时时刻刻的“动态”评价形式。应用于新媒体平台的数据推送,实现了网络学习平台的可视化的动态评价数据,对比单一式评价体系而言,更加地科学和个性化[3]。因此,融合新媒体,是高职校思政课教学评价顺应时代发展,适应信息化和大数据时代教学改革的现实需求。
(四)培养时代新人教学目标的社会需求
高职校思政课教学目标通常分为三级目标,分别是知识目标、情感态度目标、素质目标。长期以来,一直存在着知识考察有余,素质考核不足,情感考量缺位等问题。在思政课教学评价中,对知识掌握和理解的评价多数是通过学期末成绩的考评为主,对情感态度的评价很难有具体的量化评价指标;对素质能力的评价也仅仅是通过某一次或某几次的活动得以体现,而某一次的实践活动,不能全面和科学地量化学生一学期的综合表现,难以公平准确地评价学生知识掌握程度和思想品德态度,不利于培养兼顾品德与技能于一体的社会主义栋梁之才。新时代,高职校思政课的育人目标是为国家培养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在此目标下,思政课教学评价迫切地需要利用新媒体新技术的强大功能,以科学的、全方位的,综合的动态评价体系去提升思政课教学评价的实效性。
三、新媒体助力高职校思政课“动态”教学评价的创新策略
(一)更新思政课教师评价理念,创建思政课“动态”评价标准
思政课教学离不开教师,思政课教师既是教学活动的总导演和总设计师,也是推动思政课创新发展的探索者、实践者和领路人。以崭新的思维、前沿的理念、创新的方法,将新媒体融合到思政课评价体系中,跳出传统教学评价既定模式的束缚。在思政课教与学的过程中,以饱满的热情不断解放思想,更新教学理念,提高新媒体素养意识,才能充分发挥新媒体融合教学评价的功效与作用。与此同时,思政课教师要持续性地学习与新媒体新技术相关的知识,加强对新媒体的认知,熟练运用新媒体技术。
在高职校思政课教学评价标准的制订上,要充分挖掘新媒体平台可加以量化的评价标准。利用现在已经相对成熟的雨课堂、蓝墨云班课、超星泛雅课堂、问卷星、抖音短视频、微信等新媒体应用,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形式,充分发挥学习平台动态智评的功能,改变传统单一的评价模式,建立学生个性化“成长档案袋”,以动态成长轨迹的形式形成关注学生个性发展的数据库,全面科学地衡量学生的发展,代替片面追求考核成绩的评价模式。以学生为中心,用学生熟悉常用的新媒体应用,实时地形成评价数据,激发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在参与中体会收获、学习、成长的快乐。
(二)利用新媒体应用学习平台,服务思政课“动态”评价体系
新媒体的飞速发展,丰富了高职校思政课的教学资源,服务于各学科教学的学习平台也在不断地发展和涌现。利用平台大数据进行思政课教学评价,建立动态数据共享的融合关系,由学生学习内容转化成数据分析的评价结果,师生、生生时时共建的学习资源转化成时时积累的数据资源库,为获取准确的教学评价结果奠定了动态评价数据基础[4]。
新媒体助力思政课“动态”教学评价,利用在线学习平台,为教学评价带来了多样性和科学性的指导,这同时要求思政课教师充分开发教學资源,完成思政课精品在线课程的研发和设计,更好地体现教学评价的多样性和个性化,着眼于学生的差异性,进行分层次课程设计。充分利用学习平台中小组讨论、互动答题、问题讨论、分组任务、在线投票、课堂测试等不同模块,将动态生成的在线评价结果记录在个性化“成长档案”中,经过一段时间的评价积累,综合地对思政课教学进行科学合理准确的评价,让新媒体在思政课教学评价环节发挥最大应用效能,更好地服务于思政课动态评价体系。
(三)强调过程与结果并重,注重思政课“动态”评价效果
高职校思政课教学评价,是一种兼具价值判断和服务教学决策的活动。其根据思政课教学目标,对教学过程以及产生的教学效果进行判断,对学生的学习活动以及教师的工作过程进行评价。在价值判断上,主要考核学生的学习目标是否按要求达成,教师的教学过程是否完整,教学的效果是否明显。传统的思政课教学评价十分注重学生认知层面的结果性评价,通过长此以往形成的教学规律,对学生以考试的方式进行统一的考评。这种教学评价体系注重结果却忽略了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动态过程[5]。
因此,高职校思政课教学评价应直面这一问题,让评价结果与评价过程兼顾,综合全面地对教学进行系统地评价。具体实际操作中,可结合高职校实际授课情况,将学生课前自学、学生自评、课中互学、小组互评、课后实践、导师点评、平台智评、考试与考核等方面全面综合地进行个性化的动态评价,充分体现在思政课学习活动的全过程看到学生的点滴变化和成长,对各个学习环节进行评价,以此发现问题,实现有针对性的改进和提升。
(四)坚持监管与分析相结合,呈现思政课“动态”评价结果
在信息化时代,教学评价融合新媒体,思政课也逐渐媒体化,逐步形成了思政课网络教学新形态。新媒体助力思政课教学评价,拓宽了思政课教学的视野,丰富了思政课教学素材,充实了思政课教学形式,开阔了思政课教学场域[6]。但是,新媒体毕竟是网络资源的共享载体,在大量的资源中,各种文化的交融,多元意识形态碰撞,需要高职校及其思政课教师对新媒体教学平台进行严格的把控和监管。新媒体学习平台是一个师生、生生共建共享的开放平台,学生在使用过程中发布的图片、转载的文章、共享的链接,都需要思政课教师进行跟踪监管,及时清除不合时宜不恰当的内容。因此,在使用新媒体技术助力思政课教学评价时,要严格把控意识形态,坚持网络监管与评价数据分析相结合,在避免数据依赖、标准单一和经验主义倾向的同时,得出一个科学、准确、形式多样的,表现学生学习成长轨迹、全面衡量学生发展的动态评价结果。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
[2]付安玲.大数据时代思想政治教育评价的数字化变革[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9(4).
[3]沈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与新媒体新技术相融合的若干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2017(3).
[4]翟中杰.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导论[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17:122.
[5]林成策,林毅.高校思政课教学评价体系构建研究[J].齐鲁师范学院学报,2014(2).
[6]于春玲,汪晶晶.大数据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学评价探析[J].河北民族師范学院学报,2019(2).
责任编辑:王新国
本文系2020年度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思政专题项目“新媒体生态下创新高职校思政课‘教’与‘学’路径探究”(项目编号:2020SJB0242)阶段性研究成果。
收稿日期:2021-12-01
作者简介:尹姝然,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徐州经贸分院(江苏徐州,221000)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思政教育、法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