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常见病的预防管理中发挥幼儿主体作用
2022-03-11■文/张露
■文/张 露
在家庭独生子女多的社会现状下,幼儿园多以“服务赢口碑”为办学宗旨,对幼儿身体健康的教育及对幼儿常见疾病的预防管理多由幼儿园、教师和家长负责,在此过程中,幼儿只是被动的接受者。这并不符合教育“授之以渔”的原则,无法对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形成实质性的积极影响。《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提出,既要高度重视和满足幼儿受保护、受照顾的需要,又要尊重和满足他们不断增长的独立要求,避免过度保护和包办代替,鼓励并指导幼儿自理、自立的尝试。《3~6岁儿童学习和发展指南》提出,要鼓励幼儿做力所能及的事情,对幼儿的尝试与努力给予肯定,不因做不好或做得慢而包办代替。《幼儿园工作规程》提出,幼儿园日常生活组织,要从实际出发,建立必要合理的常规,坚持一贯性与灵活性相结合,培养幼儿的良好习惯和初步的生活自理能力。
一、幼儿对常见疾病的自我预防
(一)引导幼儿认识常见疾病
1.联系生活经验,初步认识常见疾病。引导幼儿学会自我预防常见疾病是幼儿疾病教育的第一步。幼儿常见疾病包括口腔溃疡、皮疹、感冒等,幼儿在成长过程中大多经历或听闻过这几类疾病,对其一般症状有些许了解。如感冒伴随着咳嗽、身体无力等症状;皮疹伴随着瘙痒、水泡等症状。依托此类经验,教师可通过幼儿感兴趣的方式引导其深入地认识常见疾病。
例如,在“认识常见疾病”的教学活动中,笔者先让幼儿依次分享了自己的患病经历,并对幼儿提到的病症进行了归类。如一名幼儿分享道:“有一次,我发烧都进医院了,我的嗓子就像火烧一样,药很苦,我实在不想吃。”由于是自己和同伴的亲身经历,幼儿大都听得很认真。待幼儿分享完后,笔者向幼儿播放了一段完整的真人感冒记录视频,以再次加深其对感冒病症的印象和认识,使他们能提高警醒,做好感冒预防工作。
2.通过探究原因,深入观察。幼儿除了要认识疾病产生后身体出现的症状,还要认识疾病产生的原因,如此,幼儿才能知道疾病是可以避免和预防的,也能知道如何预防常见疾病。
例如,在初步认识感冒的病症后,笔者向幼儿提问:“大家有谁知道我们为什么会感冒吗?是什么东西进入了我们的身体,改变了我们身体原有的状态?”借助一名幼儿给出的“细菌、病毒”的答案,笔者向幼儿展示了细菌和病毒的实体模型,并结合人体模型展示了细菌与病毒进入人的身体之后,破坏人的免疫系统的过程。该实验生动有趣,吸引了幼儿的注意力。紧接着,笔者又向幼儿提问:“那这些细菌和病毒为什么会进入我们的身体呢?我们到底做了什么,才给了它们入侵我们的机会?”依托自己的生活经验,有些幼儿说道:“妈妈说我不爱吃蔬菜、不爱喝牛奶才老爱感冒。”“有一次我衣服穿少了,就着凉感冒了。”笔者对幼儿的表述进行了转化和引导,并总结道:“身体抵抗力的下降会导致人体更容易被各种病原体侵入,而身体抵抗力下降最主要的原因是缺乏科学的生活方式,如不吃青菜、不喝牛奶、没有做好保暖工作、不按时睡觉等。”如此,幼儿便能明白如何有效预防感冒。
(二)助力幼儿树立健康意识
1.通过家园反复强调。经过对常见疾病的认识,幼儿可初步形成健康意识与疾病预防意识,疾病预防意识的形成首先依托于幼儿对预防措施的重复接触,这就需要教师与家长共同助力幼儿树立健康意识。
例如,在幼儿吃饭、睡觉、活动之前,笔者都会举行“饭前一说”“睡前一说”“动前一说”的仪式。如“饭前一说”,提醒幼儿“要吃蔬菜、多吃肉、要喝水、不挑食、不手抓,这样才能长高高、变壮壮、不感冒、不拉肚,远离细菌病毒”。此外,笔者还将这些内容编成朗朗上口的儿歌,利用儿歌引导幼儿进行身体活动,在快乐的氛围中帮助幼儿树立健康意识。与此同时,笔者还会与家长建立紧密联系,让家长在家庭生活中也要多注意养成幼儿健康的生活习惯,以此帮助幼儿更快地树立健康意识。
2.通过家园实践活动。在幼儿常见疾病中,感冒、腹泻、消化不良等类型疾病的发病率较高,幼儿对其较为熟悉,因而可通过教师、家长的重复强调帮助幼儿树立健康意识。但皮疹、脑膜炎等疾病并不常见,对这些疾病的预防也不能单单通过引导幼儿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去实现,还需要家园联合举行相关的实践活动,让幼儿在亲身经历中获得预防经验。
例如,基于脑膜炎的复杂性,笔者动员幼儿园和家长共同举行了一场名为“脑膜炎去去去”的实践活动,依据脑膜炎的四种预防方式,如注射疫苗、公共场所做好防护措施、保证个人卫生、按时体检,通过家园共议制定了以下活动流程。笔者先带领幼儿依次进入预先设置好的3个场所,即疫苗接种站、人潮拥挤的商场、医院,然后带领幼儿在场所内开展角色扮演活动,如扮演疫苗接种站的医生、商场中的行人、医院的患者,结合此类形象化的环境与环境中的角色,告诉幼儿预防脑膜炎需要提前做好的准备。此后,为检验幼儿是否掌握,同时也为帮助幼儿巩固预防知识,家长可带领幼儿再次进入模拟场所,让幼儿自主表述预防措施及这么做的原因,让幼儿将脑膜炎的预防措施深深根植于脑海中。
(三)帮助幼儿养成良好习惯
1.家园共督塑造幼儿健康行为。“意识”在脑海中再稳固,也只是一种思想,无法确保幼儿能够真正落实在行动上。因此,在对幼儿的健康和预防意识进行强化后,教师和家长还应共同培养幼儿良好的疾病预防习惯和健康行为习惯。
例如,在每日开展教学前,笔者都会准备一张“幼儿一日健康行为记录表”,该表分为幼儿姓名、饮食状况、睡眠状况、活动状况四栏,除幼儿姓名外,每一栏又有多项内容,如幼儿饮食状况一栏分为是否吃蔬菜、是否吃肉、是否剩饭、是否喝水、是否挑食等;幼儿活动状况一栏分为穿衣是否适当、活动完是否自觉洗手等。在对此进行记录的同时,笔者还会根据情况提醒和表扬幼儿,如提醒幼儿外出时要加衣,表扬幼儿不挑食等。在放学后,笔者会将每名幼儿的记录表发给家长,让家长在家中也要纠正幼儿不健康的生活习惯。
2.家园共同培养幼儿的自觉性。幼儿尤其喜欢模仿教师和父母的行为。因此,教师和家长应以身作则,做好疾病预防行为。
例如,在对幼儿的疾病预防行为进行监督的同时,笔者也会让幼儿监督笔者的行为。为激发幼儿监督的积极性,笔者还会在每天的学习活动开始前,为幼儿监督代表分发小红花贴纸,如果幼儿发现笔者的某一种疾病预防行为习惯做得很好,幼儿监督代表可以给笔者颁发一朵小红花。但若他们发现笔者某一种行为习惯欠佳,幼儿监督代表就收回一朵小红花。在放学时,由全体幼儿统计笔者的小红花数量,并给笔者当日的表现打分。在家中,家长和幼儿也可以进行类似这样的活动,形成互相监督的机制,让幼儿自觉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
二、幼儿对常见疾病的自我管理
(一)活学活用使幼儿及时发现疾病
在对幼儿常见疾病的管理中,教师和家长一般作为主力军,在发现疾病后,会带领幼儿治疗疾病,这确实是家长和教师应尽的义务,但这也会让幼儿对家长和教师产生依赖,不利于幼儿独立健康成长。因此,培养幼儿对常见疾病的自我管理能力应从使幼儿自觉、及时发现疾病开始。
例如,在教幼儿预防疾病的过程中,经过教师和家长对感冒预防措施的重复强调及对幼儿感冒预防行为的共同监督,幼儿已经具备了自觉预防常见疾病的基础。教师和家长此时只需要提醒幼儿在身体出现不适时及时报告。同时,为鼓励幼儿及时报告,笔者还和家长一起商讨了奖励措施,若幼儿能及时报告身体的不良症状,教师和家长将各给出10张小红花贴纸的奖励。除此以外,笔者还会要求幼儿每日打健康卡,促使幼儿认真感受自己的身体状况。
(二)树立榜样使幼儿积极配合治疗
发现疾病之后便要治疗疾病,在此阶段,幼儿自主性的发挥主要指向对治疗过程的积极配合,具体表现为积极配合打针和吃药、遵守饮食禁忌等。但一些幼儿因为疼痛、药苦等,不会积极配合治疗。对此,教师和家长可以通过榜样示范法,利用幼儿好胜心激励其克服内心障碍,从而使其主动配合治疗。
例如,班内一名幼儿在感冒后引发轻微的咽炎,其家长请笔者在幼儿园提醒幼儿按时吃药。但脱离了父母的管控后,无论笔者怎样劝慰,幼儿始终不愿意吃药。对此,笔者向其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老师之前班级里有一个女孩叫红红,有一天,她突然发烧了,但她的父母忙于工作抽不出时间过来接她,于是老师就带她去了医务室。医生给她开了药,打了针。那么长的针头扎进她的皮肤里,可她硬是没喊一声疼,吃药的时候也没说药苦。后来老师就问她为什么能那么坚强,她说因为不打针不吃药,病就好不了,与其哭喊,不如乖乖地把针打了,把药吃了。老师后来把她的故事讲给了其他人听后,大家都夸她非常勇敢。老师相信你也和她一样坚强勇敢,对不对?”该名幼儿说道:“老师,如果现在我把药一口吃掉,我是不是很棒的好孩子?”笔者肯定地说道:“当然!”该名幼儿果然立刻就把药吃了。由此可见,榜样示范法能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让幼儿主动配合治疗。
(三)充分鼓励使幼儿坚定抗病意志
疾病治疗需要一个过程,因此,幼儿要在一段时间内忍受疾病带来的痛苦,这无疑是对幼儿意志力的考验。对此,教师和家长可采用鼓励法,使幼儿坚定抗病意志。
例如,在幼儿生病时,笔者会向幼儿介绍细菌的外部特征,告诉他们其实真正的细菌是很小的,从而让幼儿知道细菌和病毒是可以被战胜的。笔者还会和家长一同鼓励幼儿,对幼儿说:“看我们家孩子,真棒!一直坚持吃药、吃饭,我们是抗病小英雄!”有了家长和教师的鼓励,幼儿会更有信心,其抗病的意志也会更坚定。
保护幼儿少受病痛的折磨是教师和家长的共同责任,但该责任绝不仅仅是对幼儿当下的保护,更重要的是对幼儿自我保护能力的培养,让他们学会自主预防疾病,并能及时发现疾病,使其积极配合治疗,从而实现身心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