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拟思考的哲学反思
2022-03-11刘竣博冯志宏
刘竣博,冯志宏
(延安大学 政法与公共管理学院,陕西 延安 716099)
计算机和互联网使人类生活步入了数字化时代,而对数字化时代的哲学思考,导致了“虚拟哲学”的产生。虚拟思考是在数字化为纽带的前提下,基于对相关内容的数字代码的排列、整合,达成了对现实实在性的超越。在数字经济以及人工智能高速发展的今天,社会实践特别是现阶段的虚拟世界对虚拟思考的认识和系统建构提出了进一步的科学化要求。从哲学视角出发,科学论证虚拟思考,不仅是新时期实践发展的必然要求,同时也是由实践思维方式的不断进步所决定的。
一、虚拟思考是虚拟现实中创造性思维活动
(一)虚拟思考非现实物
虚拟现实思考活动是在虚拟空间运用数字化方法,通过连接各种计算机网络节点,并综合运用计算机模拟技术、传感器技术、人机界面技术等各种科学技术手段来形成的一种现实的三维的感觉世界。由于虚拟现实活动的客体和活动领域,都是由人按照自身的意志利用电脑、互联网等现代信息科学技术手段虚拟出来的,而且实践活动的结果也是存在于虚拟的赛博空间之中,因而不会对现实的人和事造成直接的伤害。虚拟思考过程虽然需要大量利用物质化的电子,但物质化电子却没有价值对象而只有载体,产生人在计算机网络运作社会里的虚拟现实,揭示出实践除了具有劳动特性以外,还具有虚拟的本性。
虚拟现实在胡塞尔哲学的时期并没有发生,胡塞尔哲学也就不会同时把虚拟现实和虚拟思考加入到他的现象学的范畴领域当中。于是,怎样定义虚拟现实的本体论地位,也就成为了当代的现象学研究者们需要解决的课题。但只是依靠胡塞尔自身的理论资源,显然是不足的。
在此,本文特别指出,有必要给虚拟现实以一个特殊的本体论地位,才有可能进一步辨析虚拟思考的本质。胡塞尔思想在《经验与判断》中所做的关于经验与想象、现实的世界和假想的世界的相关论述表达了:从这种关联(现实的关联)之中涌现出了一切想像物,但这种想像物的自身却又正好处在这个联系之上,它们都成为了现实世界的假想部分而和经验世界产生了对比,这就是在现实物及其变体之间建立起了一种特别的关联。胡塞尔思想指明:只有当一个人生活在实践中并由此出发插手于想像,同时又把想像与实践活动相对比时,他才能够拥有假想的和现实的概念,在这里,所想像的对象就是一种人在生活经历及其基底实践中被构建出来的某个被体验到的想像的对象,也就是说它的意向对象正好在其中被想象的模态中[1](P6)。在虚拟现实的现实世界里,物体不但可看可听,还具备着特定的可操纵的特性,能够通过虚拟现实技术手段来表现,将其作为具体现实的基础。通过虚拟现实技术手段对现实空间的仿真,也就大大提高了人类的现实机会和扩大了对现实的自由程度。
(二)对思考辩证活动产生影响
虚拟思考对认识的辩证活动形成了深远影响,认识的辩证活动,是指经验与意识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的具体的历史的发展过程,是经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合理认识到再现实的实践、认知、再现实、再认知过程来进行的。虚拟思考的发展,可以使人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合理认识到再现实的升华过程同步进行,从而大大缩短了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合理认识到现实的过程。但是,虚拟思考使得现实、认知、再现实、再认知能够重复实现,从而得到最好的实现和最有机的结合。
二、虚拟思考的特征
(一)思考主体的隐匿性
虚拟思考活动是一个能动的自由自觉的活动,同一般的在人类社会现实中的实际思维行为相比,虚拟思考的能动性、自主性、自由度和积极性都要大得多,拟现实活动的主体主要是由计算机和网络中同现实的人相结合后所产生的人——计算机系统[2](P5)。随着人类社会实践活动的进一步发展,人类的认知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也日益增强,电脑与互联网上的主体功能日益提高,使得人——机主体在虚拟思考中不仅具有了更大的主动性与自由度,还因其在虚拟现实的庇护下享有更多的隐匿性特征。
(二)思考对象的想象性
实践对象、过程和结果的虚拟是不同于现实实践的又一重要特征。在现实化思维中,认识形态是用物质性的工具手段在物理空间上观察事物实体相对状态的变化,思考结果就是得到全新的事物实体或者是实现人们对事物实体存在状态的全新理解。而虚拟现实思维则是在虚拟空间运用数字化手段,通过连接各种计算机节点,并结合计算机模拟技术、生物传感技术、人机界面技术,以及各种科学技术手段所形成的一种现实的三维空间的感知世界。
虚拟思考的客体和活动领域,都是由人按照自身的自由意志利用电脑、互联网等现代信息科技手段虚拟出来的,而且实践活动的结果也是存在于虚拟的赛博空间当中,所以没有对实际的人和事物产生直接的影响。虚拟思考确实需要借助物体上的电子,但物体上电子却没有价值对象而只有载体。赛博空间中的所有场景,都是运用了VR技术(虚拟现实技术)对现实世界的数字化虚构,互联网参与者也只是通过暂时的游离物理实体进入赛博空间,在虚拟游牧中找到了栖息的家园。
(三)思考场域超时空性
虚拟思考摆脱了对具体现实人物或事物的空间限制,因此能够为我们创造出虚拟现实中满足主观意志需要的各种机会,并提供理性认识进一步深化的新环境。虽然虚拟思考也能够把实际问题加以类比,但更多的时候是指现实中无法满足的各种可行性,包括了现实中存在和不存在的各种可行性。由于虚拟现实的引入,首先打破了在物质实体条件下只能依赖单一途径进行发展可能的旧模式,使实际的内容发生了质和量的重要变革,并且在可能形成新的关系存在的虚拟实践中,使现实主义的发展具有了多种可能性,最后促使主体拥有更大的选择空间。
(四)思考模式去中性化
虚拟思考摆脱了对具体物品或事情的时间空间限制,因此可以为人创造在虚拟现实环境中实现主观意志要求的各种可能性,并提供了理性认识进一步深化的新条件。虽然虚拟思考也能够对实际思维加以类比,但更多的时候是指在现实中无法实现的各种可能性,也包括了现实中的各种可能性和不存在性。由于现实虚拟的引入,首先颠覆了在物质实体条件下仅仅依靠一个途径选择并发展可能的旧模式,从而使得现实思考的内涵出现了质与量上的重大变化,进而在能够形成全新的关系与实在的虚拟思考中,使现实性的发展过程融合了各种可能性,最后导致现实主体得到了更大的选择空间。
三、虚拟思考的内涵
互联网的发展给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带来极大改观,并在很大程度上转变并重塑了人们的思考方式。在网络的现实世界中,虚拟生活和现实生存间的相互转换产生了即刻性和超时空化。进入新世纪后,互联网+成为了网络思维进一步发展的必然结果,在网络的促进下,经济社会发展中不但形成了新的经济增长点,推动了社会和谐发展,也促进了经济发展与社会管理的发展。
虚拟思考是伴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也伴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以及虚拟现实而形成的概念,它的产生主要是以计算机仿真环境为基础,通过由虚拟的角色化身为载体的方式进行的思维形式。
(一)海姆定义价值下的虚拟思考
虚拟现实(VirtualReality)从科学技术层面上讲,就是指人们利用计算机科学技术和新型的传感器设备所构建起来的,能够让人与之发生相互影响的人造环境,就是人在通过计算机生成环境并与其相互作用的技术与环境[3](P2)。美国思想家迈克尔海姆曾感慨道:如果西方文化被实在的意义困惑了2000年,那么我们不能指望我们在2分钟,甚至在20年弄清楚虚拟现实的意义[2](P13)。
尽管如此,海姆仍然从语义的视角,下了一个自己觉得不是多么了不起的定义:虚拟实在是实际上而不是事实上为真的事件或实体。他只轻描淡写地指出:任何模拟都会使某些东西看上去是现实的,但事实却不是[2](P27),这就将模拟等同于虚拟,海姆也警觉到了,他就此总结出七个特征,作为对虚拟现实的本质规定,即:模拟性、交互作用、人工性、沉浸性、遥在、全身沉浸和网络通讯。
(二)胡塞尔本体论下的虚拟思考
根据胡塞尔的本体论思想,人们可在宏观上对自然本体进行这样的分类:现实的(real)、实项的(reell)、观念的(ideal)[4](P7)。在这三者中间,又有着更严格的区别。用最为言简意赅的话来讲,即:所谓实在的物质是指在宇宙之间的所有存在物;实项的是指处在内在时间之中的自然存在物;观念的则是指超时空的自然存在物。本体是诸事实的普遍性或共同体性质,是诸变项中的不变因素,胡塞尔自己也说道:即对本体的设定和首先是对它的直观把握,丝毫不包含对任何个别的事实存在的设定,本体丝毫不包含有关事实的断定。如果观念的存在必然是完全无空间的时间法规性,而现实的存在又必然有时间法规性的话,那么,实项的存在则只有时间上的法规性,而无空间上的时间法规性[5](P4)。假如我们以时段性事件为线索,再回过头来对这三个不同的自然存在物加以观察的话,就会发现:实在之物与实项之物,都是能够在时间上定位的(即它们都在时间上占据着一定的位置,只不过在此需要注意的是:实在之物所占据的是客观时间位置,而实项之物所占据的是内在时间位置,客观时间和内在时间在胡塞尔那里有着严格的区分,限于篇幅,在此不再具体交代)[6](P10)。
在胡塞尔眼中,人们首先了解的是意识之内的现象,而对于超出意识以外现象的存在,人们归根到底也仅仅是根据意识现象所进行的一种合理判断而已[4](P7)。虚拟现实是不是真的能够归属在上述的三个本体论存在之上。虚拟现实中也并非绝然没有时间上的法规性的,因此,在虚拟现实网络游戏里面,其中的游戏人物之间也可能存在特定的空间和时间。
(三)技术论、工具论下的虚拟思考
学界中技术论的一派认为虚拟现实是信息系统等技术革新下的产物,虚拟思考亦是依托于技术得以可能出现。因为,虚拟现实都是建立在计算机基础设施之上并以之为载体的,而计算机、网络通讯系统都是通过将图、文、音、像等数据统一转换为数字信息而传输,各种数据的信息均被统一转换为0112进制的数字化构成方法与表达方式,在这种意义上讲,虚拟无非是数字化方式的构成[7](P6)。因为虚拟现实中的东西,不是原来的东西,而是抽象的某种数字化形式的存在,它以数字联系去取代原来事物的实际联系[8](P154-156)。
从这种视角讲,对于虚拟思考本质的反思与符号化定论倒不如数字化构成说。但如果沿着数字化、符号化理论再进一步抽象,便是信息了。因为无论是数字化、符号化都是将人的思想信息外化与表达的有效方法,而且,虚拟世界远远不止于是现实世界与人之间的中介;而是由现实世界、人、计算机网络等共同建构的相对独立的信息系统[9](P13),虚拟现实本质上是在人和电脑之间建立的信息系统。为防止上述符号化定义更容易脱离虚拟现实体系特定的时间和技术条件约束,技术论者们还特别明确了这一系统的设施载体,并指出了虚拟现实体系是作为信息的虚拟世界和作为载体的虚拟技术设施的统一体。
此外,在学界中秉持工具学说的一派,则认为人类中介系统的革命这一观点,是效用的视角对虚拟现实本质思考的结果[10](P2)。这和上述的观点是互相联系的,由于整个语言、符号以至信息,都是可以作为人们思考的媒介系统。
四、虚拟与现实的关系
(一)现实是虚拟的前提和基础
当代形态的虚拟是人类长期实践的结果和必然产物,电脑网络的出现,以及它为人类活动所提供的虚拟空间都是现代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的结果。而且,人类实践活动的对象、规模、方式等也都是历史的产物,受一定历史条件的制约,并随着社会历史条件的变化而变化。现在人们通过互联网生产、分配和传递信息,这也只是人类实践活动的一个新领域、新形式[11](P54)。另外,从虚拟的生成环境来看,现实也是虚拟赖以存在的源头,现实为虚拟准备了必要的主体条件、物质条件和社会坏境。可以说,不管人类的实践有多少虚拟成分渗入其中,最终还得进行现实的实践,因为虚拟所遭遇到的困难、挫折和失败最终还得在现实中加以克服,通过虚拟所获得的经验也只有在现实的实践中才能得以确证。
(二)虚拟并不能真实地改造现实世界
虚拟是用数字化手段在电脑的虚拟空间进行的,实践的对象、过程和结果都是由数字转换成的、显现在荧屏上的虚拟影像[12](P5)。但人类决不可能长久地生活在虚拟现实中,人们需要现实的面包和水等等。虚拟的许多结果必须转化成物质性存在才能为主体所享用。虚拟只是一系列现实中的一个环节,它能增加人们的实践经验,却并不能真实地改造现实世界[13](P10)。人们只有将在虚拟中所积累的经验运用到现实的实践活动中去,才能切实地改造我们的现实世界。
“虚拟思考”以及“虚拟实践”只是对人类认识与现实的社会实践连接环节的丰富和扩展,它不可能独立于现实实践,更不可能取代现实实践。而随着虚拟现实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日趋成熟,“虚拟思考”将更加密切地联系于现实实践、扎根于现实实践,更全面地服务于现实实践,更大程度地丰富人类的现实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