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高本硕”职业教育一体化:逻辑机理与优化路径

2022-03-11孙凤芝吕志琼

中国成人教育 2022年21期
关键词:职业专业教育

○单 怡 孙凤芝 吕志琼

“中高本硕”职业教育一体化是从中职、高职、本科生到研究生四个层级之间的递进过渡和融会贯通,既包括学历和技能上的纵向提升,也包括技能与知识的水平扩展,具有贯通性、应用性和融合性三大特征,体现出多层次职业教育和一体化人才培养的双重维度衔接[1]。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国家高度重视职业教育,不断推动职业教育大改革大发展,在切实落实职业教育类型定位的基础上,从专业目录、课程教学、实习实训等方面系统性、持续性一体化推进,加快建设一体化高质量现代职业教育体系。2019年,《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中明确定位职业教育作为一种类型教育,并指出要提高中等职业教育发展水平、推进高等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和完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有效推动“中高本硕”职业教育一体化衔接,为“中高本硕”职业教育一体化发展指明方向。2020年至2021年,国家先后在各地进行“中高本硕”一体化人才培养试点,如中高“3+3”、中本“3+4”、高本“3+4”和本科层次“职业大学”等举措,为推进“中高本硕”职业教育一体化发展奠定基础。2021年,《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指明要把加强各层次职业教育纵向贯通衔接作为强化职业教育类型特色工作的重要内容[2]。2022 年,《教育部 2022 年工作要点》中提出建立省级统筹、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职教高考”制度,改善普通高考“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问题,职业教育“中高本”一体化培养模式基本形成。可见,国家出台的一系列政策,充分说明了“中高本硕”职业教育一体化人才培养在建设中国特色职业教育体系和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中的重要位置。

目前,关于“中高本硕”职业教育一体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职教高考制度、类型教育和现代教育体系建设等背景下,分析“中高本硕”衔接的人才培养路径、课程体系建设和发展策略等,而相对于“中高本硕”职业教育一体化价值的理性认识较薄弱。因此,本文通过解释“中高本硕”职业教育一体化背后隐藏的价值意蕴,深入剖析“中高本硕”职业教育一体化的内在逻辑机理,探索优化“中高本硕”职业教育一体化发展的实践路径。

一、“中高本硕”职业教育一体化价值意蕴

(一)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必要条件

“中高本硕”职业教育一体化人才培养体系的建立是完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内容。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是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职业教育需求,形成由中职、专科、本科到研究生的有机衔接的一种教育体系[3]。职业教育、普通教育、继续教育相互沟通的现代职业教育系统,涵盖中等职业教育、专科层次职业教育、本科层次职业教育和研究生层次职业教育。“中高本硕”职业教育一体化作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构建的主要载体,以课程衔接体系为重点,从培养目标、专业设置、教学资源、招生制度、评价机制、教师培养、行业指导、集团化办学等领域相衔接,有机衔接了“中高本硕”职业教育的发展,切实增强了人才培养的针对性、系统性和多样化。“中高本硕”职业教育一体化通过打通从中职、专科、本科到研究生的上升通道,打破了中职或高职成才“断头路”的旧有局面,这为进一步创新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

随着我国职业教育步入快车道,单一层次的职业教育体系已经无法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现代产业体系建设和人的全面发展要求,多层次职业教育体系成为培养现代职业教育人才的关键。因此,推动“中高本硕”职业教育一体化发展,统筹协调各层级职业教育有效衔接,是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成的必然要求。

(二)培育工匠人才的关键环节

人才是强国之本、圆梦之基。新一轮的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兴起,国家需要更多技术技能型人才作为支撑。职业教育作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以及人才教育兴国战略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是为我国现代科技发展培养技术技能人才的中坚力量。因此,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是培养现代型新型人才的必经之路。

智能时代的到来,知识、技术和经验更加的多元化和复杂化,知识深度和广度向纵横方向延伸[4]。知识结构的交叉和重构使得简单的职业教育层次已经无法满足现代新型人才培养的需求,亟待更加多样化的办学体系。而“中高本硕”职业教育一体化的建立,为现代新型人才成长搭建了“立交桥”。“中高本硕”职业教育一体化通过建立多层次的职业教育体系来呈现知识的多元形式,将知识脉络串联,使学生灵活运用知识,增强对知识的重组运用。因此,“中高本硕”职业教育一体化培养是畅通人才成长渠道的关键。

(三)缓解中考分流压力和教育焦虑的内在要求

职业教育是教育阶段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普通教育是两种不同教育类型。长期以来,人们一直存在对职业教育的刻板印象,认为职业教育是“低人一等”的教育,大多数的父母不愿意自己的孩子上职业学校,这就出现了高考“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问题。然而,“中高本硕”职业教育一体化的培养,真正实行了职业教育的纵向贯通,增强了职业教育的吸引力,既能改善人们对职业教育的刻板印象,又能有效缓解中考分流压力和“教育焦虑”。

随着职业教育的深化改革,国家不断推出各种新政策。“中高本硕”职业教育一体化培养体系的建立,通过打通职校生的升学渠道,满足更多职校生接受高层次教育的需求,让更多的学生和家长认可职业教育,选择职业教育,从而形成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协调发展的良好局面。

二、“中高本硕”职业教育一体化逻辑机理

(一)类型教育发展逻辑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职教改革秉承的重要逻辑主线是寻求职业教育从“层次”向“类型”的转变,逐步呈现出“类型教育”特征[5]。职业教育类型化定位,有着坚实的理论逻辑。

凯兴斯泰纳对职业教育的类型属性做出了定义,他把职业教育界定为“基于外向的定向活动”,把普通教育界定为“基于内里的定向活动”,根据“职业”与“学术”这两种教育类型的区别,提出建立从初等到高等的职业教育体系的建议,从而形成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两条平行的轨道[6]。陆俊杰从“因材施教”理论拓展来解读职业教育,指出将“材”延伸为“学材”“教材”,从教育内容的角度分析可以发现“普通教育侧重陈述性知识学习,而职业教育侧重程序性知识学习”,也就是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在“教材”“学材”方面具有类型意义上的区别[7]。

从技术知识的角度看,首先,技术知识与思维模式的独立性决定了职业教育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体系的相对独立性。技术哲学家通过论证技术知识与科学知识二者关系,得出二者有本质区别,技术知识无法简单从科学知识中推理获得,在内容上具有独立性的特征[8]。斯托克斯等在实证研究的基础上建立技术与科学双轨道模型,确立了技术知识的独立地位,从而为确立职业教育类型属性提供了有力的知识论基础[9]。其次,徐国庆在研究中指明技术知识形成过程的复杂性这一特点决定了职业教育办学形态的类型化。智能时代下,职业朝横向与纵向融合,技术知识的广度与深度拓展,技术知识中经验含量拓展,技术知识形成过程更加复杂化。但是短期培训与单一学制层次的职业教育都难以满足,这也决定了职业教育办学层次需要多样化。最后,获取技术知识的途径也更加多元化,包括企业和职业院校。这种多元化的特性也决定了职业教育的跨界性和管理方式的类型化[4]。

作为一种教育类型,我国职业教育在发展中逐渐呈现“纵向延伸”的特点,加强各级职业教育层次之间的衔接成为职业教育政策的重要特征[10]。职业教育走向类型化,纵向贯通,可以明确各层次的属性、角色和职能定位。类型属性理论恰好为职业教育构建“中高本硕”多层次的贯通培养模式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支撑。在这种创新模式下,学生通过长周期的理论教学和实践学习,获得系统的知识基础与操作技术技能,建立职业认同感。

(二)人才培养发展逻辑

育人是职业教育的基本职能。但职业教育作为一种跨界教育,跨越了两种边界,即学校与企业、学习与工作之间的边界[11]。这也意味着职教需要重视企业、工作和职业要素的构成领域以及学校、学习和教育要素的构成领域,具有其独特的人才培养体系。

基于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成长规律的角度,心理学范畴中技能分为心智技能和动作技能,其中前者属于认知范畴,后者属于一种习得性能力,其形成需要一个长期反复实践和练习的过程。根据心理学家加涅的观点,认知学习具有累积性或等级性规律的特征,并且只有通过一定阶段的学习准备后才能习得新知识与技能[12]。尤其是在信息化时代,随着信息技术日益发展,获得技术知识与技术技能则需一个更加复杂漫长的过程,倘若要培养高水平高质量的技术技能人才,也就意味着单依靠中职或高职专科职业教育来培养这类人才是远远不够的。对此,为了更好地符合技术与技能型人才培养的成长规律,构建“中高本硕”多层次的一体化衔接的职业教育系统是很有必要的。从学段教学规律看,职业带理论根据知识和技能结构的差异将技术技能人才分类[13],但随着科学技术不断发展应用,职业带中所体现出的人才类型也会随着技术的发展而变化,形成了更加细化的职业带人才类型划分。在此基础上,我国学者翟希东联系我国职业教育发展实情,鉴于实际工作岗位胜任能力要求,将细化的职业带中的操作工人、技术工人、技术员、技术师等四种人才纳入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范畴,并分别与“中高本硕”不同层次相匹配,这揭示了不同学段中的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规律[14]。周文斌指出通过职业教育系统的学习与培训后,具有一定潜能的人更趋向于成为高技能人才[1]。对此,为了实现职教学生职业能力的连续性,“中高本硕”各层次职业教育要贯彻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教学原则,立足于职业带不同区域的划分,在不同的阶段中,贯通培养与之相对应类型和层次的人才。

马斯洛提出了需求层次理论,将人的需求按从低到高层层递进的方式分为五种,其中自我实现的需要是最高层次的需要。他指出,每个人都愿意挖掘自己的潜能以实现自我价值,但潜能层次水平参差不齐[15]。受人本主义教育思潮影响,职业教育也开始关注人本身的发展以生涯为导向,把服务于人的发展作为终极追求与价值取向,以职业教育的方式实现人的生命价值和改善人的生活品质,进而促进个人生涯的可持续发展[16][17]。对此,职业教育“中高本硕”一体化贯通衔接,可以很好地缓解当下过分关注学生就业而压缩学生升学发展空间的问题,可以促进学生生涯的多样化发展,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需求,为那些“有学习意愿、想要进一步接受更高层次的职业教育”的职教学生实现自我人生价值和社会价值创造机会、提供平台。

“终身教育”一词最早由保罗·朗格朗提出,主要是指人在各个阶段所获得的各种教育的总和[18],而这种总和并不是简单的相加,它要求各类各层级教育之间沟通与衔接。所谓的衔接,强调了从低一层次向高一层次逐级顺畅、无重复地贯通,是终身教育的重要环节,是知识能力提升的量的累积,注重学习者的可持续发展。而在当下教育面向终身化方向发展的大背景下,职业教育作为终身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将终身教育理念纳入职业教育改革中,有利于培养具有终身学习能力的高质量技术技能人才,从根源上提高职业教育的职能[19][20]。因此,从职业教育内部层次来看,实现“中高本硕”一体化衔接,学生不仅能够习得更加系统化、体系化的专业知识,掌握与时俱进的技术技能,不断适应职业发展的动态变化,而且可以扩宽基础文化知识面,综合素质得到提高。

(三)社会经济发展逻辑

职业教育本身具有很强的职业性、实用性的教育属性,旨在满足学生的谋生性职业发展需求。显然,职业教育与社会经济和技术发展密切相关。

“中高本硕”职业教育一体化衔接是历史必然和时代趋势。互联网时代背景下,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智能机器人与其他各种智能装备技术开始得到更为广泛的推广应用。趋势表明,智能化时代新兴产业的崛起会催生更多新的职业岗位,而这些新岗位也会要求从业人员掌握更加高标准的相关技术知识与技能水平,导致未来部分人工岗位、传统职业将会为人工智能所替代。与此同时,人工智能和大数据分析等科学技术也将会进一步融入职业教育的课堂,相关的教育信息技术也需要配备高素质人才,需要有系统的知识储备,仅仅依靠单一结构的中高职层次的职业教育是难以满足这种需求的。目前,高技能人才供需结构矛盾在我国十分突出。据人社部统计数据显示,技术技能人才的求人倍率超过2,其中高级技能求人倍率高达3.11[1]。为了更好地满足服务经济社会的刚性需求与适应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所带来的劳动力结构动态变化,这种知识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的经济发展方式要求职业教育承担新的责任担当,加强“中高本硕”职业教育一体化衔接,从数量和质量上对高技能应用型人才培养规格提出更高的要求,以此缓解就业市场上出现的供需不匹配的矛盾。

“人力资本理论之父”舒尔茨认为,个人的收入水平取决于其人力资本水平,其中人力资本的代理变量主要使用教育这一指标,揭示了教育作为现代人力资本理论的核心概念,对个人收入和经济增长的影响[21]。现代人力资本理论要求加大教育投资、顺畅有效地衔接教育,这有益于培养高技术技能人才,改善劳动质量和提高整个经济活动的劳动生产率,进而提升整个国家的经济竞争力,获得职业教育的经济效益性。根据劳动力市场理论,劳动力市场可以分为“主要劳动力市场”和“次要劳动力市场”,其中前者以工作待遇高为显著特征,但也对人才的培养规格和职业素养要求更高,而后者与之相反[22]。这也启示职业教育贯通衔接“中高本硕”,可以打破职业教育学历的瓶颈限制,实现更大程度的上升,通过衔接更高层次的职业教育,促进学生就业率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进而推进经济增长率的提高,获得与之预期的因社会学历程度而分配的工资段区间。职业教育阶段学生在工资待遇、职务晋升等方面也将享有更平等的机会。

总而言之,在社会经济发展环境复杂变化的外因与职业教育系统自身发展需要的内因联合驱动下,从上述类型教育发展逻辑、人才培养发展逻辑、社会经济发展逻辑等三个维度来阐述“中高本硕”职业教育一体化衔接的逻辑机理,构建全面系统、层次清晰、益于衔接、可持续发展的职业教育系统。

三、“中高本硕”职业教育一体化衔接的主要局限

“中高本硕”在职业教育模式中是一种新颖模式,是为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而做出的创新式探索,打破了传统教育模式,有助于为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实现内涵式发展。目前,“中高本硕”的立交桥已经在实践中得到了初步的衔接,但衔接的过程中仍然存在不少局限与制约因素,主要概括如下。

(一)资源、内容、专业衔接整合度欠缺

虽然职业教育的经济功能实质上是为区域经济而服务,但各层次院校主体是在政策背景下凝聚,对一体化衔接的统一认识程度还是远远不够的。资源上,“中高本硕”不同层次的职业教育资源没有得到有效的整合,尤其是区域间各院校之间没有搭建资源共享平台,而且学校和企业间的资源也缺乏优化整合。内容上,各层次课程体系的匹配度较低,缺乏标准化的课程划分依据,存在内容重复过多、部分脱轨断层等现象。理论知识与实践缺乏有机联系,理论授课在情境中没有得到良好的应用,而职业教育中的实践也没体现指导价值,导致职教学生无法内化生成一体化知识体系。专业上,受传统职教办学体制的影响,中高职和本硕层次在职业教育的专业建设方法和模式上截然不同,导致中高职层次与本硕层次间专业目录衔接不顺畅,专业目录关联度不高,专业衔接缺乏整体性。而且专业的衔接范围也是有局限的,由于不同层次院校的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规格不同,不可能所有专业都实现一体化衔接培养。

(二)人才培养目标、生源结构与质量衔接失配

通过对比“中高本硕”不同层次院校的人才培养方案,发现人才培养目标缺失贯通性。例如,中高职层次的职业院校主要是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生产实践问题的能力,而本硕层次侧重于培养学生研究与创新能力,通过掌握理论知识指导生产实践,解决技术难题。由于人才培养目标的差异性,低层次职校学生在学习与实践方面无法适应高层次院校的科研创新要求。招生过程中,中高层次院校与本硕层次院校的招生方式不同,招生对象范围侧重点也有所不同,学生分数的离散程度较大,生源质量差距较大,这也导致学生文化基础差异较大。从某种程度上说,学生来源不同和生源结构不同是导致“中高本硕”课程结构衔接错位与课程教学体系不匹配的重要因素。

(三)师资队伍纵横衔接不足

相较于中高层次院校,本硕层次院校对教师的要求也更高,对教师的科研创新能力、开发整合教学资源的能力以及系统把控能力等方面的要求也更高。不同层次院校的职教教师,在纵向沟通上,缺乏深度的交流互动,在人才培养、教学过程、教学方式上缺乏实时讨论;在横向沟通上,同一层次同专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缺乏案例分享,不能及时反馈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暴露的问题,而且专业授课教师与企业外聘兼职教师间融合性较差,企业实习基地指导教师很少有机会在课堂上授课,学校教师也很少有机会在企业实战。

(四)教学过程动态监控和职业素养衔接缺乏

在一体化人才培养衔接的维度上,虽然人才培养目标是共同制定的,但是在教育管理过程中教学计划实施缺乏监控,考核评价方式较单一,学生考核的过程性评价不足,忽视学生能力动态上的评价,并且由于校企双方关注利益点不同,考核缺乏统一的标准,影响人才培养质量与“中高本硕”一体化衔接的效果。目前,不少职业院校在教学过程中更加注重技术技能的培养,不重视职业素养教育。绝大多数院校仅通过文化课或文化活动这种方式来开展,却忽视了在操作实践中融入职业素养教育[23]。因此,职业素养教育没有获得较好的实践效果,最终导致学生的职业认同感较低,没有转化为内在规范,不利于职教一体化人才培养。

四、“中高本硕”职业教育一体化衔接的优化路径

(一)鼓励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加强产教融合协同培养

为了更好地实现区域内职业教育资源共享,鼓励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所谓的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就是要打破各级学校、各个部门之间的界限,优化资源配置,形成集约化办学优势,实现资源共享、规模经营、优势互补,从而提高区域职业教育的整体实力,增强服务区域经济的能力[24]。通过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为“中高本硕”一体化衔接提供一个大平台,集约资源,为“中高本硕”一体化衔接提供一个大办学框架。

为了更好地整合学校与企业双方的优质资源,可搭建产教学研一体化平台,让学生在生产、研究、应用等领域开展教学活动,体验不同部门、不同岗位、不同方面的实际教学模式。首先,学校要与企业共建校内、校外实训基地,提升实训装备能级,吸收企业的实训教学理念和管理规范,在这两种不同的教学场地和教学环境间贯通培养,从而实现人才链与产业链的有效衔接。其次,加强学校教师和企业实训基地指导教师的双边互动,强化导师沟通机制。学校要派专业教师深入企业参加生产实践,体验企业生产氛围;企业派专家开设专题讲座,参与教学管理与培训,注重在产教融合实践中增强职业素养教育。另外,校企可以依托良好的沟通机制共同开发远程教学系统、智能化教学产品,实现以产促学、以研促教、联合培养,引领产教融合模式不断革新和发展。

(二)加强专业建设联动,构建有机衔接的课程体系

专业是“中高本硕”各层级院校贯穿的主线索。首先,为了更好地提高专业衔接的整体性,在专业设置上,应该秉承规范科学的原则,以经济发展对技术技能人才需求的类型层次为导向,整体上设计分层清晰、衔接恰当、系统规划的专业目录,减少重复和同质化专业。其次,增强专业布局的针对性,推动专业结构合理化,在专业布局上针对区域经济发展趋势,紧密围绕产业发展需求方向,尽量选择与产业紧密对接或者行业岗位技术含量高的职业。再次,强化专业建设特色,在选择一体化衔接的试点专业时,需要充分调研并在各级院校共同协商交流后进行合理选择专业。最后,举办专业建设研讨会,不断完善修改专业建设标准。各院校内部可以增设专业课选修制,并且邀请其他专业院校教师授课,加强双方或多方院校间专业联动。

课程内容建设是“中高本硕”衔接的核心内容。构建有机衔接的课程体系,是指对相关内容进行有机整合,而不是将各个层次的教育内容简单相加。整合范围既包括了“中高本硕”各层级的专业课程的有机衔接,也包括了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的有机衔接。“中高本硕”各个层次职业院校要依照对口专业设置课程,在科学定位中高职人才贯通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的基础上,以综合职业能力的层次化培养为指向,遵循“专业对口、课程对应、内容区分、由浅入深”的原则一体化设计“中高本硕”相互衔接、循序渐进的课程体系,充分体现课程结构和内容的类型定位。不同层次院校要共同探索课程一体化设计,把握公共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专业实践课程等的比重、考核目标与课程标准,设计具有针对性的职业素养学习课程板块。组织教师根据学生的培养目标和成长规律特点综合开发教材的一体化,重新编排课程内容。

(三)合理安排人才结构,完善衔接保障机制

“中高本硕”职业教育一体化衔接需要制度机制的保障。首先,要完善招生制度,从源头上为一体化衔接“中高本硕”创造条件,也是生源衔接的有力保障机制。一方面,为了改善职业教育招生吸引力不足的局面,急需适当改革招生制度,放宽报考条件,扩大自主招生规模,拓宽职教学生升学渠道。各层次院校可共同合作设立专项奖金,表彰处于上升通道的职教学生,拓展招生来源。区域内各院校共同构建招生宣传共同体,制定招生简章,利用新媒体等手段统一招生宣传,建立招生激励制度,以此拓展招生来源。另一方面,为了保障衔接生源的优质性,“中高本硕”各层次学校要积极探索建立协同招生合作机制,统一制定招生计划和确定招考形式。例如,本科层次院校可以在中高职院校中设立职业技能大赛,获得择优选拔招生的资格。招生过程中可以增加面试环节,让学生和院校之间双向了解,也可以在相应的下一层级学校中设立咨询驻点,便于获取信息,从而规避风险,找准学生个性与能力倾向适配专业。其次,要制定灵活退出机制。由于“中高本硕”一体化,学制较长,针对部分中途想要自动退出的学生或者想要转专业的学生,完善人性化的退出机制。同时,为考试不合格的职教学生制定分流渠道的制度安排。既可以保障招生生源的优质性,又可以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解除学生想升学又怕不适应而不上的后顾之忧,形成一种“向上可升,向后亦可退”的前后贯通局面。

(四)建设师资协同队伍,保障师资衔接力量

师资是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关键因素。职业教育要实现各层次衔接培养,构成“中高本硕”一体化职教体系,打造一支“纵向协同、横向融合”的师资团队将是必然要求。因此,纵向上,为了推动不同学段教师的协同交流,急需组建优秀教师学习团队,成立专业教师指导委员会。搭建区域内衔接“中高本硕”师资的共建共享学习资源平台,定期召开教师研讨会,鼓励纵向上教师深度沟通交流,就职业教育衔接过程的问题讨论,实时动态反馈与调节,共同探讨人才培养方案。除此之外,对于部分理论知识要求高的课程,聘请本硕较高层次的教师到中高职授课;而对于技术性操作要求高的课程,聘请中高职教师到本硕层次现场讲解。横向上,为了增强专兼职教师队伍的融合性,学校要充分调度师资队伍,组织开展思想动员大会,倡导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鼓励学校教师与企业导师共同合作开发教学资源、协同开展教学活动。让企业实习导师走入课堂,学校教师到企业实践中研究。

(五)优化教学评价过程,完善教学评价标准

教学实施过程中,教学评价是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环节,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法宝,也是促进“中高本硕”一体化的有效手段。采用大数据和信息系统,适度根据教学实施标准调整教学计划实施、变更、修订等过程,掌握各层次职业教育教学运行与学生成长情况,实现对教学全过程的监控管理。在实践实习课程的评价过程中,也可以请企业人员给相关课程命题,共同商讨教学评价标准,对学生的职业能力进行量化考察,全方位评价考核学生。运用数据信息平台实时记录学生的学习情况,涵盖学生的各科理论与技能水平方面的成绩、课程学分以及职业素养情况,采用百分比形式计算学生成绩,为每位学生制定专属“成长记录袋”,来动态掌握学生的综合知识、技能与学习态度等情况。另外,增加职业素养教育的随堂测试,根据学生的反馈及时调整教学方式,并适当提高职业素养测评在教学评价中所占的权重,培养学生的职业认同感。

猜你喜欢

职业专业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专业降噪很简单!
专业化解医疗纠纷
职业写作
更聚焦、更深入、更专业的数据分析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