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计划行为理论的农户秸秆还田采纳意愿研究

2022-03-11王洋王泮蘅

河南农业大学学报 2022年1期
关键词:主观意愿秸秆

王洋,王泮蘅

(东北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30)

可持续发展是农业未来发展的内在要求[1],中国用占全球9%的耕地,养活了近20%的人口,但长期粗放式的生产方式导致农业生产与生态环境的矛盾日益突出。人们对耕地的利用不当造成可耕层变薄和土壤肥力下降等问题,耕地质量问题既阻碍农业绿色发展又影响粮食安全。农业绿色生产技术的应用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和重要载体[2]。秸秆还田作为农业产后环节的绿色生产技术,是提高耕地质量措施中最具推广潜力的措施之一[3],也是目前世界上普遍重视的一种秸秆综合利用方式,既能减轻秸秆焚烧所造成的大气污染[4],也具有改良土壤结构和作物增产效果[5]。然而,秸秆的随意丢弃和分散燃烧问题依然严重,解决秸秆综合利用问题成为当前中国农业发展的难题[6]。据估算,中国每年产生秸秆近9亿t,未利用的约2亿t,在秸秆综合利用方式中,秸秆还田是最为经济并可持续的方式[7]。农户作为耕地资源的直接使用者[8],是秸秆还田的行为主体,厘清其采纳意愿与行为特征是技术推广的前提和基础[9]。然而,当前农户依旧处于被动适应的还田状态,主动还田意愿并不高[10]。因此,研究农户秸秆还田采纳意愿的影响因素,有助于针对性地提出政策建议,进而实现意愿的提升,促进耕地保护,耕地质量的提升则可以保障农产品的品质与数量[11],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政策,最终实现农业绿色发展。

现有研究主要从个体特征、家庭禀赋特征及政府规制等方面来探讨秸秆还田意愿的影响因素。曹光乔等[12]运用Logit模型研究发现,政府补贴、户主健康及粮食商品化程度对农户秸秆还田和免耕技术采纳具有正向影响。蔡荣等[13]运用Probit模型,得出户主兼业、受教育程度高、对保护性耕作认知程度高的以及村干部对水稻种植户采纳少耕抛秧技术和秸秆覆盖技术具有正向影响。王晓敏等[14]建立了有序logit模型分析农户技术感知对于采纳秸秆还田技术自觉性意愿的影响。研究表明,经济感知、感知易用性、村干部和技术员影响以及文化程度都对农户采纳秸秆还田技术的自觉性意愿有正向影响,而年龄、农业年收入有负向影响。也有学者从经济学的角度入手。李振宇等[15]分析认为,农户焚烧秸秆是基于私人成本最小化做出的选择,在不考虑社会成本的情况下,焚烧秸秆是最经济的行为,故秸秆禁烧存在制度失灵。徐志刚等[16]将秸秆还田技术视为一项跨期技术,具有收益分为多期、技术见效慢及技术作用周期长的特点,进而重视当期和短期收益且厌恶风险的农户可能不愿意采纳该项技术。

综上所述,农户秸秆还田意愿影响因素研究虽很丰富,但仍有不足。意愿是主客观综合作用结果,现有研究较少从农户主观心理层面上出发来探究意愿。在模型方法选取上,以往研究多选用Probit、Logit模型,与传统二元回归相比,结构方程模型在分析解释变量之间复杂的路径关系之间更有优势。因此,本研究基于计划行为理论,以黑龙江省农户调研数据,从农户主观规范、行为态度、知觉行为控制及采纳意愿潜变量出发,通过建立结构方程模型,实证分析其中的影响路径。

1 理论分析及研究假设

1.1 理论分析

计划行为理论是由AJZEN[17-18]在多属性态度理论及理性行为理论上扩展而来的,其认为行为人行为意愿受到3项因素的影响。一是个人自身对于采取某项行为持有的“态度”;二是源于外在的影响行为人采取某项特定行为的“主观规范”;三是源自于自身的“知觉行为控制”。即行为意愿由行为态度(Attitude toward the Behavior,AB)、主观规范(Subject Norm,SN)和知觉行为控制(Perceived Behavior Control,PBC)3项相关因素相互作用而产生的[19]。一般认为,当个人行为态度越积极时,其采取该行为的意愿越强烈;当周围人群或组织支持鼓励个人行为时,个人越愿意实施该行为:当个人感知到某种行为能够带来收益或正面影响时,其行为意愿越积极[20]。

目前,计划行为理论在研究行为参与人的行为意愿上的成果已较为丰富。姚增福等[21]通过构建结构方程模型,研究影响种植大户行为意愿的内生性因素,得出行为态度、主观规范和知觉行为控制对显著影响行为意愿。劳可夫等[22]通过构建绿色消费行为影响模型,得出绿色消费态度、绿色消费主观规范和绿色消费知觉控制三者之间相互影响且关系显著。时鹏等[23]通过构造方程模型探讨了易地扶贫搬迁农户意愿的影响因素。崔悦等[24]运用多群组结构方程研究了不同类型农户耕地保护意愿与行为。王海滋等[25]构建结构方程模型探究了农户耕地转出和转入意愿。大量研究表明,计划行为理论在解释行为人意愿上具有很好的适用性,但是该理论用在秸秆还田意愿上较少。农户采纳秸秆是农户有计划的行为决策,是自身主观规范、行为态度及知觉行为控制三要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1.2 研究假设

主观规范是个体行为受到其他群体及社会系统等外部的压力,反映了社会群体组织和社会环境等对主体特定行为的影响,主要体现为命令性规范和示范性规范。命令性规范表现为政府对农户行为的引导、监督和约束,示范性规范主要体现在邻居朋友和一些组织机构对行为人的影响。主体行为意愿会受到外在环境对某项行为的支持或不支持的的影响,对于某项行为的主观规范越强时,其行为意愿也越强[26]。对此,提出假设H1。

H1:农户强烈的主观规范对其秸秆还田采纳意愿具有显著正向影响。

行为态度是个人对某项行为持有的正面或负面的认知与评价[27]。农户行为态度对耕地保护意愿的影响,表现为农户参与耕地保护时对该行为影响自身利益所产生的喜恶程度的主观感受[20]。作为理性经济人,行为态度取决于农户对采纳某项行为的预期收益和具有的生态效益的认知程度。对此,提出假设H2。

H2:农户正向的行为态度对其秸秆还田采纳意愿具有显著正向影响。

知觉行为控制是指主体感知到执行特定行为的容易困难程度,它反映的是主体对促进或阻碍行为因素及其影响强度的影响[28]。主要体现在“控制信念”和“感知强度”上,“控制信念”是指约束或促进行为的各种因素,包括信息获取、生产技能和参与成本等[29],感知强度则表现为对某项行为采纳的了解程度。已有研究表明,农户感知到掌握丰富的资源和机会,即自身控制信念和感知强度高的话,则有能力控制各种农业投资行为中的因素,便会有信心采纳秸秆还田技术[30]。基于此,提出假设H3。

H3:农户强烈的知觉行为控制对其秸秆还田采纳意愿具有显著正向影响。

无论是来自外部政府宣传教育或命令性监管,还是农户自身对政策及生态环境的感知,都会通过影响农户的行为态度来影响农户秸秆还田采纳意愿。因此,提出假设H4。

H4:农户行为态度、主观规范及知觉行为控制是两两相关的。

基于上述分析,构建出农户秸秆还田采纳意愿分析框架(图1)。

图1 基于计划行为理论的农户秸秆还田采纳意愿分析框架Fig.1 Framework for analysis of farmers’ willingness to adopt straw returning to the field based on planned behavior theory

2 数据来源、变量选取与模型构建

2.1 数据来源

本研究采用的数据源自于本课题组于2020年1—2月对黑龙江省农户进行的实地调研与电话回访,调研样本通过分层随机的方式进行选取。为确保所获问卷的质量,在调研开展前,课题组对调研员进行了问卷内容系统培训,包括问卷内容、访谈方式和记录方式。经过样本核实与数据校正,在剔除信息不全面、数据不合乎逻辑的样本后,结合本研究需要,最终获得385个有效样本。

表1给出了样本基本特征,受访者以男性居多,占比74.6%,以中年人为主,整体受教育程度低,以初中及其以下为主。

表1 样本的基本特征Table 1 Basic characteristics of samples

2.2 变量选取

根据以上分析,本研究选取了采纳意愿、主观规范、行为态度及知觉行为控制4个潜变量,共计13个可观测变量,均采用李克特5级量表对可观测变量进行测量,变量定义及赋值如表2所示。

表2 变量定义与赋值Table 2 Definition and assignment of variables

2.3 模型构建

结构方程最早由瑞典科学家KARL G.JORESHOG提出,是一种融合了因子分析和路径分析两种统计技术的多元线性回归模型的拓展模型[31]。与普通回归分析相比,其最大的优点是可以同时处理多个因变量,且容许解释变量和被解释变量含有测量误差,并将测量误差纳入模型,使估计结果更为准确[32]。

X=ΛXξ+δ
Y=ΛYη+ε

(1)

η=Bη+Γξ+ζ

(2)

(1)式为反应潜变量和观测变量关系的测量方程,其中ξ为外生潜变量;X表示外生潜变量的观测变量;ΛX、ΛY分别表示外生潜变量和内生潜变量与其观测变量间的载荷系数矩阵;δ为残差;η为内生潜变量,表示农户秸秆还田采纳意愿;Y表示采纳意愿的观测变量;ε为残差。

(2)式为反应潜变量之间关系的结构方程,B、Γ分别表示内生潜变量间的路径系数矩阵和外生潜变量间的路径系数矩阵;ζ为残差。

3 实证分析

3.1 信度和效度检验

信度检验选用内部一致性系数Cronbach’s α测度。一般认为,Cronbach’s α值在0.65以下是不可信的,0.65~0.70为最小可接受,0.7~0.8认为相当好,0.8~0.9认为非常好[33]。信度检验的通过,意味着问卷结果符合模型一致性与稳定性的检验要求。通过SPSS24.0得到检验结果,如表3所示,Cronbach’s α系数处于0.758到0.867之间,均高于0.7,说明本研究的量表具有较好的信度。

一般而言,通过KMO检测和Bartlett球形检验来验证数据的有效性。由表3可知,就共同度而言,大部分测量题项均高于0.6(只有PBC3为0.534,低于0.6),表明所有的测量题项均能各自被这4个潜变量较高程度地进行解释。同时,4个潜变量的KMO均介于0.652到0.714之间,由p值可知,Bartlett球形检验均在0.001的水平上显著,具有良好的效度,故适合做因子分析。

表3 信度与效度检验结果汇总Table 3 Summary of test results for reliability and validity

3.2 模型整体适配度检验

通过AMOS22.0进行模型估计,拟合结果表4所示。由表4可知,除了RMSEA=0.083>0.08和NFI=0.856<0.9,未达到理想标准以外,模型其余拟合指标都达到了标准,表明模型拟合较优,模型与数据基本切合[34]。

表4 模型适配度评价和拟合效果Table 4 Evaluation and fitting effect of model fit

3.3 模型路径分析与假说检验

模型路径系数及假说检验同样采用AMOS22.0进行估计,估计结果如表5所示。可知行为态度、主观规范及知觉行为控制均显著正向影响秸秆还田采纳意愿,路径系数分别为0.320、0.412和0.208,假设1、2、3得到了验证。

表5 模型路径系数与假说检验结果Table 5 Path coefficient efficient and hypothesis test results

表6给出了4个潜变量之间的相关系数矩阵。可知农户的主观规范、行为态度及知觉行为控制既相互独立又相互影响,故假设4得到了验证。其中主观规范与知觉行为控制间的相关系数为 0.338,表明农户受到的来自社会外界压力(监督和示范)会对其知觉行为控制造成影响,感受到外界压力越大,农户对于政府推广绿色生产的政策、感知秸秆处理不当会带来环境问题等知觉行为控制则越强烈,并正向影响采纳意愿。行为态度与知觉行为控制间的相关系数为 0.276,知觉行为控制越强烈,越会强化农户对于秸秆还田的正向行为态度,最终也作用于采纳意愿。因此,在秸秆还田采纳过程中农户主观规范及知觉行为控制越强烈,对秸秆还田持有的行为态度也就越正面,从而更愿意投入人力、物力和财力响应秸秆禁烧,并采纳秸秆还田。

表6 变量相关系数矩阵Table 6 Correlation coefficient matrix for variables

3.4 模型估计结果分析

采用AMOS22.0得到估计结果见表7。由标准化载荷系数和t检验可知,观测变量均通过了显著性检验。

在行为态度潜变量的3个观测变量中,“农业绿色生产技术能够减少环境污染(AB3)”的标准化载荷系数最高,达到0.874,对行为态度影响最大且显著;秸秆还田能够提高耕地质量(AB1)的标准化载荷系数(0.81)大于能够提高粮食产量(AB2)的标准化载荷系数(0.607),表明农户更赞同秸秆还田能够带来耕地质量的提升。生态效益的标准化载荷系数高于经济效益的标准化载荷系数。经济效益对于农户行为态度影响小于生态效益,可能是由于农机操作员还田未达到标准或者还田成本高,使得农户对于秸秆还田的经济效益认可低。

主观规范观测变量的标准化载荷系数分别为:政府有关环境保护和治理的宣传教育的影响程度(0.763)、政府对秸秆焚烧的监管力度(0.786)和邻里朋友秸秆还田对您的影响程度(0.714)。由此可知,采纳意愿受政府监管力度影响最大,其次为宣传教育,邻里朋友则影响最小。另外,宣传教育的影响小于政府监管影响,这可能是由于当前环境保护和治理的宣传教育方式较为单一,未能有效引导农户秸秆还田行为。

知觉行为控制观测变量中,秸秆还田技术获取容易程度(PBC2)的标准化载荷系数最大,为0.793;农业绿色生产资金补贴获取容易程度(PBC3)的标准化载荷系数最低,为0.657。知觉行为控制受秸秆还田技术获取的容易程度对农户秸秆还田采纳意愿影响最大,其次为农户对于秸秆焚烧会带来环境污染的行为感知,说明了技术服务的可获取性是农户可采纳的前提。理论上补贴能够降低成本,从而提高意愿,而农业绿色生产资金补贴的获取容易程度影响最小,可能是由于农业绿色生产补贴额度低或获取难度大。以调研区域为例,黑龙江省出台的《2020年黑龙江省秸秆综合利用工作实施方案》文件中指出,秸秆还田作业补贴共计6类,其中补贴额度最高的作业方式为玉米秸秆全量翻埋还田作业及松耙碎混还田作业,省级每公顷补贴也只有600元,补贴额度最低的作业方式为水稻秸秆翻埋还田和原位搅浆还田,省级每亩仅为20元。同时,秸秆还田补贴的最终获取需严格确保达到作业标准后才可享有,以玉米秸秆全量翻埋还田为例,作业标准为翻埋作业深度达30cm,达到待播状态后省级每公顷补贴600元,对于农户而言,补贴资金获取因需满足严格的作业标准而难度增大。

表7 模型估计结果Table 7 Model estimation results

4 结论与政策启示

4.1 结论

(1)行为态度、主观规范及知觉行为控制均正向影响农户秸秆还田采纳意愿,且彼此之间两两相关,其中主观规范对农户秸秆还田采纳意愿影响最大。

(2)农户秸秆还田采纳意愿受政府秸秆禁烧监管政策这一命令性规范影响最大,邻里朋友影响最小,政府宣传教育的影响介于两者之间。

(3)农户对秸秆还田持有正向的行为态度越强烈,其秸秆还田采纳意愿也越高。农户作为理性经济人,会基于自身利益最大化原则做出行为决策,实证结果表明,与提高耕地质量和粮食产量经济效益对比,农户更认可秸秆还田具有的生态效益。事实上,秸秆还田会带来土壤有机质含量增加,提升土壤肥力,改善耕地状况,进而增加产量,然而这些成效在短期内难以显现出来。因此,农户对于秸秆还田的经济效益认知较低,而对于直观可见的生态环境效益认知较高。

(4)秸秆还田技术的可获取性和便利性对农户秸秆还田采纳意愿具有明显的影响,农业绿色生产补贴资金获取容易程度对于农户秸秆还田意愿影响最小。

4.2 政策启示

(1)继续实施秸秆禁烧监管政策,强化监管政策的约束性作用。首先,各地要根据地区发展状况,制定出相应的秸秆禁烧工作方案,并将监管责任层层分解,落实到村干部。其次,坚持疏堵结合原则,既要加强政府监管检查力度,又要通过政策引导,通过奖惩制度结合,奖励做得好的农户,以激发出农户采纳秸秆还田的自觉性。最后,对于秸秆还田工作量大的重点地区,更要定期进行巡查,严禁秸秆焚烧。

(2)加强宣传教育和秸秆还田示范区建设,提高农户对于秸秆还田经济效益的感知。研究表明,农户对于秸秆还田具有的经济效益存在认知模糊,对此,一方面,加大政府宣传教育力度,通过手机、电视、微信公众号等多渠道宣传手段,以喜闻乐见的方式普及秸秆还田具有的节本增效的好处。另一方面,积极建设秸秆还田示范区,通过建立示范样板,发挥政府组织领导优势,定期组织周边农户参观秸秆还田示范区的还田成效,并总结地区还田经验以进一步推广。

(3)加大政府推广和补贴力度,加强农户对秸秆还田的知觉行为控制。一方面,政府要因地制宜地根据地区自然环境特点,推广适宜的秸秆还田农机设备,鼓励农机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服务主体积极为农户提供秸秆还田服务,确保农户可获取到适宜的秸秆还田农机设备及技术服务。另一方面,政府要不断完善相应的政策补贴制度,结合各地区农业经济发展的差异性情况,制定出台不同的补贴标准。通过补贴措施,减轻农户采纳成本,以激励农户积极采纳秸秆还田技术。

猜你喜欢

主观意愿秸秆
健全机制增强农产品合格证开证意愿
不同社会阶层体育消费意愿和行为的比较研究
秸秆计划烧除 吉林打算这样干
后印象
有主观小量倾向的“数+量/名+之+形/动”格式
挣多少钱,才可以买到快乐
九台区秸秆利用取得新成效
对立与存在
SONG OF SMOG AND FIRE
An Analysis on Deep—structure Language Problems in Chine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