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看到的德国婴幼儿入托适应

2022-03-11夏娟

幼儿教育·教育教学版 2022年3期
关键词:适应期托儿所劳拉

夏娟

2018年9月,我进入德国斯图加特的一家托儿所工作。这家托儿所有2个班级,每个班级有10名0—3岁的婴幼儿,配备了3名教师。年龄最小的孩子才9个月大,而年龄最大的孩子已满3周岁,即将升入幼儿园。入职的第一个月,我十分紧张,因为尽管我修完了高级育婴师课程,也曾在国内幼儿园的托班任教,但国内幼儿园的托班面向的是2—3岁的孩子,而德国的托儿所则是0—3岁婴幼儿混龄编班的。要面对那么小月龄的孩子,我的心里不免有些忐忑。

入职两周后,我的班级迎来了新入托的孩子。令我感到有些安心的是,托儿所针对新入托的孩子有一套比较完备、系统的入托适应计划和流程,以帮助这些孩子适应托儿所的生活,接受陌生的教师成为未来几年与自己有亲密关系的人。在过去的两年多时间里,我作为8个孩子的主教师{1},支持他们顺利地度过了入托适应期。我想和大家分享我在德国托儿所混龄班的故事,谈谈我关于婴幼儿入托适应的经验和思考。

0—3岁婴幼儿入托适应的柏林模型

在20世纪80年代的德国,很多年轻妈妈决定在产后重新投入工作,她们将满1周岁的孩子送进了全日托或半日托机构,这促使大量托儿所的创立。很多原先3—6岁儿童班级的教师转到托儿所来做0—3岁婴幼儿班级的教师。然而,孩子年龄不同,托育需求也不同。尤其在入托适应这个环节,很多小年龄的孩子出现了入托后7个月内生病次数增加、发展倒退、亲子关系紧张等问题。面对孩子的不适应,教师也在工作中产生了严重的焦虑情绪。由此,德国柏林自由大学的学者们开展了一系列的实证研究,通过观察、实验、对比、跟踪研究的方法,最终总结出针对0—3岁婴幼儿入托适应的模型,即柏林模型。

柏林模型把支持0—3岁婴幼儿入托适应的工作分为五个步骤。

第一步,入托适应前的准备工作。提前两周与孩子的父母进行谈话,让孩子的父母了解自己的陪伴对孩子入托适应的重要性,以及自己在孩子入托适应的每一阶段可以参与哪些事情。

第二步,入托初适应。入托的前三天,孩子的主要照料人去托儿所全程陪伴孩子进行入托初适应。这名主要照料人可以是孩子的爸爸、妈妈或者祖辈(以下统称陪伴人)。他们是孩子的安全港湾,帮助孩子消除面对陌生环境和陌生成人时的不安全感,进而探索新的环境。入托初适应期间,孩子每天入托的时长是1小时。

第三步,初次尝试分离。在初次尝试分离的那一天,陪伴人先和孩子一起待在活动室一段时间,鼓励孩子参与活动或玩玩具。接着,正式地与孩子告别,比如,对孩子说:“妈妈现在离开一会儿,待会儿来接你。”即使孩子出現哭闹的情况,陪伴人依然坚定地离开活动室,教师代替陪伴人安抚和陪伴孩子。教师会观察孩子与陪伴人初次分离时的行为表现,以此为依据暂定孩子接下来入托适应期的时长。如果孩子没有大哭大闹,能接受教师的安抚,那么入托适应期可以缩短至1周;如果孩子大声哭闹,完全不接受教师的安抚,那么入托适应期会延长至3周。

第四步,入托适应的稳定期。在这一阶段,教师除了陪孩子玩之外,开始接手更多的日常照料工作,如喂饭、换尿布。陪伴人待在活动室陪伴孩子的时间逐日减少,而孩子在没有陪伴人在场的情况下和教师一起待在活动室的时间逐日增加。

第五步,入托适应期的结束。这一阶段,陪伴人与孩子分开后不再留在托儿所,但需保持在可以联系到的状态,即有特殊情况发生时能快速回到托儿所。孩子开始将教师视作自己的安全港湾,在伤心时允许教师安抚自己。孩子在分离环节表现出抗拒或哭闹都是正常现象,只要他们在陪伴人离开后能接受教师的安抚并快速安静下来参与活动室内的活动即可。

0—3岁婴幼儿的入托适应故事

在陪伴和支持孩子入托适应的过程中,我感受到,成功度过入托适应期意味着孩子在入托适应期结束后能积极探索活动室里的玩具,在与陪伴人分离后能接受教师的安抚,有兴趣与其他孩子进行互动、一起吃午饭,允许教师帮助其换尿布,以及可以在托儿所安心地午睡。而要达到这一美好的结果,每个孩子所需的时间有所不同,个别孩子可能只需要1周,大部分孩子至少需要2周,极少数较难适应新环境的孩子则需要更长时间。下面呈现的是这一学期我的班级新来的三个孩子的入托适应故事。

■劳拉的故事

劳拉是个女孩,入托时将近3周岁,她的语言发展良好,能较为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并且能独立如厕。她的妈妈是她入托的陪伴人。劳拉的姐姐在同一所机构的3—6岁班。9月1日,劳拉进入托儿所,开始了入托适应。在最初的三天里,她的妈妈每天9:00—10:00送她来托儿所,并全程陪伴。

进入班级的第一天,我带着她和妈妈一起参观了活动室,并向她们介绍了各种不同的玩具。起初,她和妈妈一起待在建构区,在妈妈的陪伴下玩积木。随着对活动室环境和对我的慢慢熟悉以及班里一个2岁半女孩的陪伴,两天后,劳拉已经能够离开妈妈,与我及她的新朋友一起在活动室玩了。她展现出了对乐高玩具、画画、手工和“娃娃家”游戏的强烈兴趣。但她会时不时回头看妈妈是否还待在固定的地方。

在入托的第四天,劳拉的妈妈在陪伴她半小时后告诉她:“妈妈要离开一会儿,待会儿就来接你,再见!”劳拉冷静地与妈妈告别。但在我陪着她玩了几分钟后,她开始哭泣。她哭着问:“我妈妈什么时候来?我想我的妈妈!”我抱着她,告诉她“妈妈再过十几分钟就来”,然后尝试转移她的注意,提议和她一起给布娃娃扎辫子。其间,劳拉时不时地哭泣着问我“妈妈什么时候来”。半小时后,劳拉的妈妈来了,劳拉破涕为笑,奔向妈妈。

接下来,劳拉与妈妈分离的时间逐日延长,由最开始的分离半小时,逐步延长到分离两个小时。其间,劳拉有过数次先安静地玩玩具,后来因为想念妈妈而开始抽泣,进而发展到大哭的情形。她会走到我面前,询问“妈妈什么时候来”。我首先会拥抱她,告诉她什么时间她的妈妈会来,接着根据她对玩具和游戏的兴趣,提出新的建议,比如,和她一起去喂鸡,去花园画画,给布娃娃梳头,引导她暂时放下对妈妈的思念。劳拉也从家里带来了自己最喜欢的玩偶——一只小猪。我会建议她抱抱小猪,以尝试稳定情绪。在她情绪特别激动的时候,我还会问她是否想去找姐姐玩一会儿。

入托适应持续了将近2周,劳拉与妈妈分离后哭泣的次数与时长逐日减少,她能慢慢融入班级的日常活动。初次在托儿所吃午餐时,她表示不想吃任何食物,我同意了,但同时建议她喝点水。有一天的午餐是劳拉最喜欢吃的意大利面,她对我说她想吃,至此,她开始在活动室里和其他孩子一起用餐。之后,她每天待在托儿所的时间进一步延长,她还能在托兒所与其他孩子一起午睡,等午睡结束后妈妈才来接。初次尝试在托儿所午睡时,劳拉同样表达了不想睡觉,只想等着妈妈来接。我同意了,但仍陪她一起躺着。在入托适应期结束后,劳拉每天入托时仍会有短时的哭泣,但她能接受我的安抚来缓解伤心的情绪,并且能参与活动室的活动。

■莉莉的故事

莉莉是女孩,27个月大,入托时她已能说单个名词或动词,例如水、鞋子、洗手,因此她基本可以表达自己的需求。她已经不用尿不湿了,在成人的帮助下能坐在马桶上如厕。莉莉入托的陪伴人是她的妈妈。她的姐姐也是在同一所机构的3—6岁班。她是9月18日进入托儿所的,在最初的三天里,她的妈妈每天9:30—10:30送她来托儿所,并全程陪伴。

莉莉刚进入新班级时一直待在妈妈身边。她要么坐在妈妈身上,要么倚靠着妈妈,同时观察着其他孩子的活动。在妈妈的陪伴下,她对活动室里的玩具产生了兴趣,能摆弄各式积木,并且特别喜欢画画,尤其喜欢紫色。莉莉每天在进入活动室的前15分钟里都不愿意离开妈妈,15分钟之后,她可以离开妈妈,和我一起坐在桌子旁画画,但她会时不时地回头找妈妈,或者跑到妈妈的身边待一会儿。

莉莉第一次尝试和妈妈分离时,她妈妈很干脆地和莉莉道别,并告诉她:“妈妈要离开一会儿,半小时后就来接你,再见!”她听到妈妈的道别就开始大哭。我拥抱着她,安慰她,并向她解释妈妈待会儿就会来接她。经过几分钟的安慰,她由最开始的大哭转为时不时的抽泣,并且一直依偎着我,对玩具也没有兴趣了。但看到妈妈准时来接她,她又马上开心了起来。

经过几天的分离尝试,莉莉已经知道妈妈肯定会来接她了,但是每天她还是会在分离的时刻大哭一会儿,然后转为依偎着我,时不时哭泣一会儿,并一次次用自言自语的方式跟我确认“妈妈会来接我”“妈妈待会儿就来”。经过几天的适应,莉莉能在分离后较快停止哭泣,并在我的陪伴下玩玩具,也能时不时地参加班级的活动。想要如厕时,她会找到我表达想法,让我陪伴她去厕所。午餐环节,莉莉不愿意吃任何食物,但会喝点水。每天她依旧会问我很多遍“今天妈妈什么时候来接”,并且时不时地自言自语:“吃完饭,妈妈接。”

经过2周的入托适应,莉莉开始尝试在托儿所午睡。起初她也不愿意睡觉,但愿意依偎着我一起平静地躺着。终于,她能时不时离开我和其他孩子一起玩了,但必须确认我一直和她待在同一个房间。如果我要去其他地方,她会马上放下正在玩的玩具,跑到我身边,跟着我一起去。到入托适应的后期,莉莉会在午餐环节尝试吃一点点她喜欢的食物,比如米饭和面条。

■安娜的故事

安娜是个女孩,刚满1周岁,是家里的第一个孩子。她还不会独立走路,目前只能说“dada”,就是爸爸的意思。她在家没有使用过安抚奶嘴,也没有其他的安抚物。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她很少与除父母之外的其他人接触,连祖父母也接触得很少,对爸爸妈妈有强烈的依恋。安娜是10月4日进入托儿所的,她的入托陪伴人是她的爸爸,最初的三天里,她在托儿所的时间是每天9:30—10:30。

入托第一天,安娜在爸爸的陪伴下走进了活动室。前5分钟,她一直皱着眉头,坐在爸爸身上。她的爸爸和我给她介绍活动室里各种各样的玩具。5分钟后,她开始自己去拿玩具,表情也由最开始的紧张严肃逐渐转为面带笑容。安娜充分展现了对攀爬、钻隧道、音乐、律动的兴趣和与其他孩子互动的愿望。入托的第一天,她就和我玩了起来,时不时也会寻找爸爸并与爸爸一起玩玩具。

初次尝试亲子分离那天,她和爸爸先一起进入活动室。和她在一起玩了半个小时后,爸爸与她道别并离开。安娜当时正和我在积木区玩玩具,几分钟后才意识到爸爸离开了,于是她开始大哭,我尝试了各种措施仍旧无法安抚好她的情绪,于是我不动声色地请同事通知她的爸爸可以来接她回家了。爸爸一出现,安娜马上停止了哭泣,和爸爸开心地摆手、眨眼睛,并开心地与我道别。

在接下来的入托适应过程中,安娜一直处于有时能接受我的安抚、有时又不接受的交替状态。若她前一晚睡眠质量较高,那么第二天爸爸离开时,她会先大哭一会儿,然后接受我的安抚,慢慢地对玩具产生兴趣,进而停止哭泣。若她前一晚睡眠质量不高,那么爸爸离开时她就会大声哭泣,拒不接受我的安抚。遇到这种情况,我便会通知她的爸爸来接她回家,第二天她还是会继续来托儿所。

有一天,安娜的爸爸生病了,换成她的妈妈来陪伴她。结果,这一天安娜一下子退回到入托之初的状态,全程黏在妈妈身上,完全不愿意去玩活动室里的那些玩具,也不愿意到我身边来。并且,在她的妈妈尝试与她分离的时候,她尖叫着大哭起来。而她的妈妈由于是第一次陪伴她入托适应,不知道如何应对这样的状况,便和安娜一起哭了起来。后来,我和安娜的爸爸妈妈进行了沟通,解释了陪伴人的更换对于孩子的入托适应是有影响的,因为不同的陪伴人与孩子相处的模式是不同的,孩子前面积累的对于入托的积极经验有可能因此而需要重建。于是,在接下来的日子里,安娜的爸爸继续成为她的固定陪伴人。

此外,安娜在入托适应中期因为生病而停了几天没来托儿所。当处于入托适应期的孩子病愈回到托儿所时,我通常会给孩子1—2天的时间让孩子重新适应,恢复对我和活动室环境的熟悉感,再开展下一步工作。我们针对安娜的情况,通过与其父母的沟通,决定将她的入托适应期延至3周。由于安娜刚满1周岁,还不会表达自己的需求、兴趣,所以我花了更多时间与她建立联结,熟悉她的喜好。通过一段时间的相处和互动,我发现安娜对户外花园和运动特别感兴趣,所以有时我会在园所的花园门口等着她和爸爸来托儿所。她与爸爸分离后,会直接推着“娃娃家”的布娃娃到花园里玩。经过家校不断的沟通合作,安娜终于能够在与爸爸分开后参与活动室的活动了,会和其他孩子一起唱歌,会主动地玩玩具。安娜第一天在托儿所吃午餐的时候,表现出了对吃饭很大的兴趣。刚开始,她坐在椅子上自己吃,吃累了,就转身向我伸出手臂,示意要坐在我的腿上,让我来喂她。午餐结束后,安娜的爸爸来接她回家。

安娜的入托适应进入了尝试在托儿所午睡的阶段,考虑到在家午睡时,爸爸通常会先用背带背着她,哄她睡着,然后将她放到床上睡。因此我也在安娜第一天在托儿所午睡时尝试给她使用睡袋,抱着哄她睡。很快她便入睡了,但我一把她放到床上,她就醒了,然后大哭。事后,她的爸爸告诉我,安娜需要大人轻手轻脚地把她放到床上才可以不被吵醒,可是我尝试了好几次都没有成功。于是,第二天,我尝试帶她在卧室里玩,让她熟悉卧室的环境,熟悉自己的床。从第三天开始,我尝试陪她在卧室的床上午睡。我把窗帘拉开一道缝,让卧室不至于那么黑。穿上睡袋后,她躺在床上,我一边用手抚摸她的肚子,一边轻柔地唱歌。安娜没有哭,很安静地躺着,看着窗帘那边透进来的光线,不一会儿就闭上眼睛睡着了。

虽然安娜的入托适应期延长了,但她最终还是很好地适应了托儿所的生活。

对0—3岁婴幼儿入托适应的思考

我所在的班级这一学期一共接纳了5个新入托的孩子,我成了其中3个孩子的主教师,但我所在的班还有5个之前已入托的2—3岁孩子。我们一方面要组织班级原有孩子的一日活动,另一方面又要帮助新入托的孩子适应托儿所的生活。因此,我们采取的是从9月开始每隔两周收一名新入托孩子的策略,即为每个孩子预留了2周的入托适应时间。3个新入托孩子的年龄各不相同,但总体来说,其入托适应过程有很多相似之处。由此,我总结出了以下几点经验。

1.孩子入托前尽可能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

家长和教师面对面的谈话有助于缓解家长和孩子对入托的陌生感和焦虑感。在谈话过程中,教师向家长充分介绍托儿所的一日流程和孩子入托适应的过程,家长也可以向教师介绍孩子具体的发展情况,以及询问一些自己关心的问题。此外,教师可以针对每个孩子的特点提出一些入托前家长可以在家与孩子做的准备工作,例如培养饮食习惯、睡眠习惯,调整在家的一日时间安排;还可以鼓励家长时常带着孩子来托儿所周围走走看看,以增加孩子对托儿所的熟悉度。

2.固定一位入托适应陪伴人

固定的入托陪伴人对孩子快速适应托儿所有特别大的帮助。孩子与每位照料人会形成固有的相处模式和依恋关系。在入托适应过程中,孩子、陪伴人、教师三者之间又会形成新的互动模式。在此过程中如果频繁更换陪伴人,会将孩子之前建立的关于入托适应的互动模式打乱。以安娜的入托适应为例,由于陪伴人的临时更换,造成孩子、陪伴人、教师之间已经建立起的良性的互动模式被打破,孩子的入托适应过程也因此延长。

3.入托适应陪伴人和教师有不同的角色定位

很多家长在孩子入托适应初期会很困惑,觉得为什么孩子总是黏着自己,不独自去玩或找教师玩。有的家长希望帮助孩子快点与教师熟悉起来,因而看到孩子靠近自己时,会远离孩子,或者拒绝和孩子一起玩,把孩子推向教师。其实,在入托初适应的这三天,陪伴人的角色是孩子探索陌生环境的安全港湾,孩子黏着家长是正常的现象,他们需要依靠来自家长的关注和鼓励,来获得探索陌生环境的勇气。当孩子寻求陪伴人的关注或身体上的亲近时,陪伴人应接受并给予回应。之后,随着孩子对教师和新环境的熟悉,陪伴人的陪伴原则是,选择一个固定的角落坐下来,即不主动陪孩子在活动室玩,当然也不去和其他孩子玩或自己低头看书、玩手机等,而是保持目光的跟随,时刻关注着孩子。尤其当孩子每次回过头来寻求与陪伴人的眼神交流时,陪伴人应给予积极的回应,这会减轻孩子的焦虑感。而教师也会从旁观察陪伴人与孩子的互动,由此增进对孩子的了解,为教师接下来成为孩子新的安全港湾打下基础。

4.亲子分离时正确的方式

很多孩子虽然前一天入托适应的表现非常好,但第二天刚进入活动室时又会表现出抗拒或者紧张的状态。因此,在初次尝试分离前,家长需要先待在活动室里一段时间,鼓励孩子玩玩具或参与活动室里的活动,然后正式地与孩子告别,比如,对孩子说:“妈妈现在离开一会,待会来接你。”即使孩子哭闹,家长仍旧要坚定地离开。每个孩子的亲子分离适应期长短都不同,这与孩子的性格、发展水平及家庭中的亲子关系模式都有关联。因此,家长和教师每天都要保持密切沟通,结合孩子入托初适应的三天里的表现,灵活调整分离的计划。

有的孩子在与陪伴人分离后可以继续在活动室里玩,有的孩子在与陪伴人分离时会哭闹,但之后能接受教师的安抚并安静下来,对于这样的孩子,初次分离的时长可以达到30分钟。但如果孩子哭闹得太厉害,不接受教师的安抚,教师则可在孩子出现激烈反应的2—3分钟后,请陪伴人回到活动室,并对孩子说:“妈妈/爸爸现在来接你回家了!”此处很关键的一点是,家长和教师要给孩子建立一种“妈妈/爸爸虽然离开了,但还会回来的,妈妈/爸爸回来时,就会接我回家”的概念。即使有的孩子只与陪伴人分离了几分钟,也算经历了一次分离尝试,待陪伴人再次出现,当天的入托适应便应就此结束。因为这个环节的重点是让孩子接受亲子分离,教师不必纠结于孩子当天在托儿所待了多长时间。如果陪伴人听到孩子大声哭闹后再次出现,且继续陪孩子在活动室里玩,孩子会认为“只要我哭得足够大声,妈妈/爸爸就会再来陪我玩”。这会造成孩子入托适应过程的延长。

教师和家长还需要注意的是,如果初次尝试分离的日子恰好排在周一,那么考虑到孩子在周末两天没有接触托儿所环境,教师应再等待一天,到周二再安排初次分离。

5.确定孩子入托适应期长短的几个信号

若陪伴人在活动室时,孩子频繁地寻求与陪伴人的眼神交流和身体上的亲近,见到陪伴人离开便大声哭闹并且无法冷静下来,这些信号显示,家长需要花约1周时间全程陪伴孩子留在活动室,入托适应的总时长需要延长到3周。若陪伴人待在活动室时,孩子并不积极寻求与陪伴人的互动及身体上的亲近,在初次分离时能够安静下来继续玩,则孩子的入托适应时长可以缩短到1周。

6.不同年龄段婴幼儿的入托适应各有侧重

大部分孩子入托适应的模式和流程基本相似,但不同年龄的孩子所表现出的具体行为反应和需求有所不同。

1岁孩子入托适应最大的难点在于他们还不能用语言表达自我,主要的情绪和想法都通过哭泣来表达。此外,对1岁孩子来说,前一天的睡眠质量和身体状况会大大影响其第二天入托的适应情况。因此,教师和家长在孩子入托适应期间要密切交流孩子前一天在家的情况,教师也可以从家长那里了解孩子在家时生活方面的习惯、喜好以及特有的安抚方式,灵活调整入托适应计划。

2岁孩子入托时已经基本能够表达自己的需求和情绪,但他们对父母亲的依恋以及还没有萌发出的与同龄人游戏互动的兴趣,也会给入托适应带来影响。因此家长可以在家帮助孩子找一个安抚物,可以是玩偶、书本以及其他任何有助于孩子情绪安定的物品。教师在孩子哭泣时要给予孩子更多的耐心,比如主动的安慰、拥抱,语言上的交流,游戏时的陪伴,帮助孩子释放想念家人的悲伤情绪,逐步接受新环境,让孩子对教师产生信任感。

3岁孩子入托时已经能理解和表达很多事情,比如,妈妈什么时候会离开,什么时候会来接自己。但他们面对父母的离开同样会感到伤心。教师和家长首先应该允许他们难过时哭泣,同时要与他们进行充分的交流和沟通,还可以通过小小的奖励来表达对孩子表现的肯定。另外,为孩子寻找合适的小伙伴一起玩,也能有效帮助孩子缓解亲子分离焦虑。

3784500338205

猜你喜欢

适应期托儿所劳拉
友谊的牢笼
How to Pick the Right Nursery for Your Child? 如何挑选合适的托儿所?
我讨厌打嗝
只有一个人做对了
节日里的托儿所
当年那些托儿所
一年级小学生适应期存在的问题对策研究
探寻高一学生如何顺利度过数学“适应期”
女教师产后返岗适应期的“危”与“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