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台面向东盟周边合作传播的实践和启示
2022-03-11李庆林万卉英
李庆林 万卉英
摘要:近年来,广西广播电视台通过合作传播的方式拍摄了一系列面向东盟的专题纪录片,逐渐探索出了一条对外传播的特色之路。本文以此为切入点,分析广西广播电视台做好面向东盟周边传播中的实践经验及启示,旨在为中国电视节目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提供有益借鉴。
关键词:广西广播电视台 东盟 纪录片 周边传播
自2016年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召开起,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在不同场合强调,讲故事是国际传播的最佳方式。然而,中国故事只有中国人讲是不够的,也要让外国人讲,还可以中外合作来讲。近年来,广西广播电视台(以下简称“广西台”)以“加强对外传播能力建设,讲好中国故事、广西故事,传播中国声音、广西声音”为职责,深耕中国对东盟的传播实践,通过合作传播的方式,走出了一条对外传播的特色之路。
从《寻梦中国·我在广西》系列专题片、《海上新丝路》纪录片,到《光阴的故事》系列纪录片,再到《家在青山绿水间》系列纪录片,广西台从以广西为基点拍摄自治区内人民和东盟人民的温暖互动,到以广西为出发点向外延伸并探索广西在“一带一路”倡议中的地位与作用,再到让广西与东盟国家联动来挖掘广西和东盟国家的历史与现实交往,最终联合东盟各国的摄制团队放眼全国发掘中国脱贫智慧,充分发挥周边传播的合作优势,实现了广西站位与国家站位的内在统一。
1.《寻梦中国·我在广西》——以桂为基的系列专题片。2013年,“寻梦中国·我在广西”主题外宣活动由广西台策划举办。该活动以传播“中国梦”为目标,以专题片拍摄为主要展现形式。活动通过在线发布的方式征集到了广西区内的十位东盟“寻梦人”。他们均为在广西学习、工作、创业的东盟人士。广西台把他们的故事拍摄制作成了十个平均时长为15分钟的人物專题片。专题片以普通百姓的视角和具体而微的视野进行故事讲述,以东盟友人在广西追逐和实现梦想为主线,淋漓尽致地展现了一个充满魅力、活力和机遇的广西。该片由广西台国际频道、资讯频道、公共频道播出,并不断被翻译推介为多国语言在海外播放。之后,该系列片还被制成光盘赠予相关对外传播机构和各国使领馆。其中的《越南传奇艺人武伯牙》等5部专题片被选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海外媒体供片工程”。
2.《海上新丝路》——由桂出发的专题纪录片。2014年4月,在“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后不久,广西台就联合广西新闻网、广西日报等多家区内媒体机构开启了“海上新丝路·东盟万里行”大型外宣活动。此次活动覆盖东盟10国的30多座城市和近200个采访拍摄地点,累计共收获了近6000分钟的高清影像素材、约15万字文字素材和2万多张活动纪实图。通过综合利用电视、报纸、新闻客户端、微博、微信平台等进行报道,该活动全面展现了广西参与共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并与东盟国家友好合作的生动实践与发展前景。在东盟之行中,广西台联合中央电视台一同创作了3集电视专题纪录片《海上新丝路》。纪录片以现实与历史、全球经济与区域经济的结合视角叙述了“一带一路”作为国家倡议的前瞻性和实践性,以及广西作为古丝绸之路始发港之一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门户的战略地位。该片于2014年9月中国—东盟博览会举办之际在中央电视台中文国际频道和广西卫视播出。随后该片被译成多种语言在泰国、新西兰等国家播出。“海上新丝路·东盟万里行”连续开展三年,使广西媒体与东盟各国相关机构结下了深厚友谊。
3.《光阴的故事》——桂边互动的两国合拍片。《光阴的故事》系列纪录片目前包括《光阴的故事》(老挝篇)、《光阴的故事——中越情谊》和《光阴的故事——切水不断》(马来西亚篇)。每部纪录片都是由五洲传播中心、广西台和对象国国家电视台联合制作的两国合拍片。这些片子以横纵结合的叙事手法展开,一方面通过叙述中国和对象国源远流长的交往历史唤起两国人民的共同回忆,另一方面通过展现当代两国交往的新发展、新合作蕴含继往开来的美好愿景。2016年是中老建交55周年,纪录片《光阴的故事》(老挝篇)分别在中国中央电视台、广西台和老挝国家电视台播放。习近平总书记对该片进行了称赞。随后,老挝国家主席本扬访华并将该片的DVD光盘作为“友谊的见证”,赠给了习近平总书记。
2017年,习近平主席在越出席APEC会议并进行国事访问之际,《光阴的故事——中越情谊》在越南国家电视台、中国中央电视台以及广西台播映。2020年中马建交45周年之际,《光阴的故事——切水不断》于马来西亚首都吉隆坡举行了首播仪式,中马双方嘉宾及马各界人士近200人出席了活动。
4.《家在青山绿水间》——放眼全国的多国联拍片。自2016年到2021年,广西台陆续与泰国、柬埔寨、老挝等国合作拍摄了《家在青山绿水间》系列纪录片,包括《家在青山绿水间》(泰国篇)、《家在青山绿水间——信任如树》(柬埔寨篇)、《家在青山绿水间——志同气和》(老挝篇)、《家在青山绿水间——更好的日子》(四国合拍篇)。在系列纪录片中,中外联合摄制组深入各国城市乡村,聚焦合建铁路、合建水电站、农业合作、旅游开发、环境保护等项目,以普通民众生活变迁为线索,展示中外携手合作,在青山绿水间建设美好家园的生动实践。在《家在青山绿水间》系列纪录片中,一方面主创团队将视点具体化并更加贴合现实问题。该系列片以脱贫减贫这一具体而实际的发展目标为主题,使得各国在经济发展的现实挑战中更有共鸣;另一方面,纪录片的拍摄地点更丰富多元,不仅仅局限在广西和对象国,而是深入中华大地的各个区域,包括宁夏、浙江、广东、云南、北京等地进行摄制。该系列纪录片分别于相应的时间在广西台和各国国家电视台播出,并通过各国电视台官方网站、Youtube等网络平台在线上播映。
从广西台周边合作传播的相关实践中,可以得出如下启示。
1.逐步深化合作共赢的制作方式。从广西台对东盟传播的多年纪录片拍摄实践中,可以清晰地看到一条单边到双边再到多边的联合制作之路。合作模式主要为“共同策划,联合制作, 两国推广, 同步播出”的全流程互通模式。在各国团队联合制作的过程中所迸发出的是视角的交汇和情感的交融。
合拍纪录片有利于多重视角的交汇,从而更加客观、全面地展现中国。例如,在《光阴的故事——切水不断》中,纪录片开篇以马来西亚驻中国前大使——拿督扎伊努丁·叶海亚的视角进行叙述。通过叶海亚先生的语言,观众了解到了四十多年前中马两国领导人推动双方建交的真实细节和1973年中国乒乓球队访马的生动事例。随后纪录片囊括了多个中马合作交流的生动故事,并通过中马双方故事亲历者的讲述型构了一个情感流通的共同空间。这种多重视角的叙述手法既强化了纪录片的真实感又便于受众接受。
合拍纪录片还利于各方情感的交融。正如《光阴的故事》和《家在青山绿水间》的导演覃彤所言:“这些联合制作彰显了两国合拍的力量。不同文化在互相碰撞中绽放的光芒, 朴实真挚, 打动人心。”广西台在对东盟的传播中充分运用合作传播的理念变传播对象为传播主体,将多国摄制组拉入一个共同的文化场域和叙述语境中,通过一同选题、策划、拍摄、制作的体验,使得合拍过程也变成了一种传播仪式,增强了参与媒体对其他国家的文化共鸣和情感认同,从而在传播者的环节提升了各国媒体的互动性和参与感。在《家在青山绿水间——更好的日子》中,三国记者通过深入中国各地探索脱贫的秘诀,加深了对中国以及中国制度优越性的认识,并能更有切实感和针对性地将中国脱贫故事传播到自己的国家。
对我国的对外传播来说,借他人之口为我说话的形式也更利于国外观众的理解和接受。因此我们在进行对外传播时需要超越“自我—他者”的对立框架,化“自说自话”的单向宣传模式为“有来有往”的双边甚至多边对话体系,从而更好地实现“亲诚惠容”的四字箴言,提升对外传播的效果。
2.坚持进行以小见大的主题展示。中国和东盟各国或领土接壤,或隔海相望。秦汉以来,双方的经贸往来和文化交流业已繁盛,“一带一路”的合作更让双方关系得以跃升。要拍摄对东盟传播的作品,首先应注重的是人文化和故事性的内容向度和主题展示。如果说“讲故事”是我国新时代外宣工作的要求,那么如何“讲好故事”并以小故事呈现大主旨才是问题的关键。
在以往的对外传播中,我们常常只是机械性、模式化、统一型地自我宣传,这种多国一策的宏大叙事无法真正触及对象国基层民众的认知、态度和情感,有时甚至使对方产生逆反心理。广西台拍摄的一系列专题片和纪录片用个体叙事消解了宏大主题的距离感,通过对不同个体鲜活的生活史的探索,展现出一个时代伟大而美好的画卷。例如,在《光阴的故事》(老挝篇)中,通过对“六七学校”历史的挖掘以及老挝对“六七学校”校友聚会的拍摄,以小见大地展现了老挝和中国友好交往、患难与共的历史。
在《家在青山绿水间——更好的日子》中,老挝、柬埔寨和泰国三国主持人深入广西的龙胜、环江、龙州三县以及湖南的十八洞村、宁夏的闽宁镇和广东佛山市,实地走访调研中国精准扶贫的成果与经验。该片分为上中下三集播出,层层递进地展现了外国记者探索“如何发展产业”的中国扶贫之“用”到“如何动员群众”的中国扶贫之“体”的过程。
从符号化的脱贫方法,到“扶贫先扶志”的社会理念,再到民族和区域大团结的精神内核,《家在青山绿水间——更好的日子》将其有机串联,由小到大、由表及里地体现了中国故事中的中国理念和核心价值观,同时也传播了中国和平发展、睦邻友好的意涵。是对习近平扶贫思想的一次成功的国际阐释。
3.努力把握周边传播的良好时机。在当下东盟各国深入交流共同发展的背景下和移动互联网普泛化的环境中,中国对东盟的传播已成为周边外交的关键部分,因此需要形成更加立体化、多样化、交互式的传播逻辑和传播格局,这其中包括传播时机的把握和传播渠道的汇通。
“时间周边”和“事件周边”是中国传播学者陆地在其“周边传播”理论体系视野下提出的一对概念。时间周边是从纵向角度把握事件的传播峰值前后形成的信息波动和传播效应;事件周边则是从横向角度出发探讨因事件而产生的横向多元效应。
在时间周边上,通过对特殊时间的把握,纪录片的播出更易于唤起两国人民的集体记忆,从而使观众诉诸两国源远流长的交往和互动,产生历时性的共情感。例如,《光阴的故事——中越情谊》在越南国家电视台、中国中央电视台以及广西台播出期间正值习近平主席在越南访问并参加APEC会议。这部讲述中越深情厚谊的纪录片在此期间通过主办国国家电视台播放,其传播效力和传播意义都非同一般。
在事件周边上,广西台运用一国一策的横向多元传播逻辑因地制宜地选择传播内容和传播方式,并契合各国时政。例如,在《家在青山绿水间》(泰国篇)中,影片通过将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和泰国提升人民生活质量的“皇家计划”政策联系起来,使两国观众在政策和事件上产生共鸣感。另外,合拍纪录片联合制播的模式也有利于其后续在各国的播出推广,各国国家电视台和各国网络媒体的联合播发使纪录片的传播效果有所增强。
4.不断获得相关部门的立项支持。对外传播纪录片创作耗时费力,不确定因素多,各个部门的指导和支持十分重要。广西台在合拍纪录片的制作和传播中得到了中宣部、外交部、国家广电总局、自治区党委宣传部等单位的大力支持。2013年“尋梦中国·我在广西”品牌传播活动和2014年“海上新丝路·东盟万里行”的大型对外采访活动都是在自治区党委宣传部的直接领导和支持下进行的,这也为后续纪录片创作的提质升级奠定了基础。2015年之后,中宣部、外交部、国家广电总局等中央部门也对广西台的外宣纪录片提供了支持。例如,《家在青山绿水间》系列纪录片的制作就得到了中宣部“纪录中国”传播工程项目提供的资金、立项等多方面的帮助。这个系列开播时反响热烈,人民网、中国新闻网、广西新闻网、广西日报等媒体分别进行了报道,广西台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多项实践得到各方肯定。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次集体学习时指出,要采用贴近不同区域、不同国家、不同群体受众的精准传播方式,推进中国故事和中国声音的全球化表达、区域化表达、分众化表达,增强国际传播的亲和力和实效性。在中国纪录片的对外传播能力建设中,核心目标仍然是“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从而让世界认识和理解一个更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
广西作为中国对东盟周边传播和周边外交的前哨,在对东盟的传播实践中具有显著的地缘优势。在新时代的周边对外传播中,广西台等边疆地方媒体作为实践主力军发挥着外延和边锋的作用,从纪录片的立项、制作到推广、播出的全线合作也让中外媒体平台建立了牢固的协作基础,从而增加了双方多次互动的可能性和可行性;并与中央媒体形成合力,打造了一个复调联通的传播格局。这一成功实践使我们看到了中外合拍纪录片的优越性。在未来中国对东盟的传播实践中,一方面需要形成更有针对性和体系化的传播目标和更加多元、立体的传播格局,另一方面也需要建立可持续、精确性的效果评估机制和参照标准,有的放矢地整合多种资源与多种渠道进行有效传播。在创作主题上,不仅要体现“同饮一江水”的地域共边和文化共鸣,更要展现利益的共享和命运的共通。从文化共同体到利益共同体再到命运共同体的呈现能力,正是以纪录片为媒介的中国对外传播体系在新时代中国软实力建设中被赋予的新使命和新责任。
作者李庆林系广西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
万卉英系广西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硕士研究生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周边传播理论与应用研究”(项目编号:17ZDA288)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颜兵,覃彤.“一带一路”倡议下广西电视台对东盟传播策略研究[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18(06).
[2]陆地.周边传播理论的创新与活力[J].青年记者,2019(36).
【编辑:沈金萍】
31015003382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