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寻汉语言文化国际传播的路径

2022-03-11李春燕

传媒 2022年3期
关键词:汉语言文化教学

李春燕

“语言”作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国家文化深度的展现,也是一个民族身份的重要象征。语言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不仅可以有效增强国民对国家与民族的认同感,同时还可以在对外输出的过程中塑造良好的民族文化形象,并以此来增强国家的文化软实力。尤其是“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合作倡议(简称“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汉语言文化如何在走出国门的过程中进行有效的海外传播?应该选择怎样的传播路径?传播效果又如何……这一系列关于“汉语言文化”的海外传播话题得到了海内外学界的普遍重视与探讨。正是沿着此议题的研究进路,汉语言自身所富有的重要文化价值,同样得到了海内外学界的普遍关注。2021年5月3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次集体学习会议上强调,“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是加强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重要任务。”汉语言文化走向国际正是“讲好中国故事”的重要任务之一。立足于此背景,探究汉语言文化的海外传播策略,是推进中国故事走向国际成为了当前富有学术价值与现实意义的重要课题。由刘淑妍、陈毅立、刘怡菲所著的《“一带一路”与中华语言文化国际传播》一书,在“一带一路”倡议的背景之下,聚焦于汉语国际传播及教育等议题,从中欧文化比较、跨文化传播交流、汉语国际教育模式、国际学生管理培养等多个方面展开了系统的探索,全面搭建起了汉语言文化传播的研究体系,并深度思考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海外传播的方法论。总体来讲,本书作为一本论文集,共选择了26篇关于汉语言文化海外传播的优质文章,分别从“一带一路”与中华文化国际传播、海外孔子学院与跨文化比较、汉语国际教育三个维度对该话题进行了观察与思考,具有重要的现实实践与指导价值。

立足传播生态,借助政策东风。自2013年“一带一路”倡议被提出以来,至今该倡议已发展8年有余,一直是我国对外讲好中国故事的重要途径。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倡议之中所提出的时代课题一样,该倡议承担着重要的对外文化传播的重任,即向沿线国家说明并传播中国价值观,并以推进沿线国家求同存异、和谐发展为重要目标。汉语言文化对外传播正是“一带一路”倡议在文化层面上的应有之义。正如书中所言,在对外文化传播过程中,要充分加强政府层面的政策沟通,从国家层面为人文交流奠定坚实的政策基础。因此,当前在推进汉语言文化走向国际过程之中,应加强这一传播与我国对外政策总体基调及目标的适配度,从而更好地借政策之风将东方文化吹向世界的舞台。同时,本书还深刻洞察了“国际政策”之于汉语言文化对外传播的重要价值与意义,书中26篇文章均建立在“一带一路”这一深刻的倡议政策背景之上。总体来讲,汉语言文化的海外传播并非是独立的对外传播行为,而是一个具有系统性的生态任务,应是由多个主体共同配合完成的任务。

提升问题意识,评估现实挑战。传播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具体传播情境的详细掌握。尤其是进入新时代以来,国际形势日益复杂,汉语言文化相较于以往在对外传播过程中面临着更多的不确定性与未知风险。对此,本书三位主编在章节设置上体现了深刻的问题意识,即在本书开篇就系统梳理了在“一带一路”人文交流过程中所存在的挑战与对策,这些建议对当前文化传播具有较好的现实指导意义。具体而言,“讲好中国故事”所面向的对象是与我国文化存在一定差异的国外受众,其在文化、经济、政治乃至制度等各方面均与我国存在较大的不同点。正如本书所指,当前汉语言文化传播面临着“沿线国家文化及宗教差异”、“政治体制不同”、“经济发展不平衡”、“国际传播能力不足”四个严峻问题。从这四个具体问题出发,在未来汉语言文化对外传播过程中,除要重视最为根本的内容传播以外,还需将更多的视线聚焦于传播的具体情境以及行为本身,以更为系统的视角来进行文化对外传播。也就是说,只有提升问题意识,深刻把握传播过程中的各种风险与挑战,才能更加有针对性地提升文化传播效果,做到讲好中国故事,实现有效传播。

以“人”为媒,提升主体传播能力。推进中国文化的国际传播,核心在于“人”。纵观各类传播模式,“传者—受者”始终是核心关系所在。本书三位主编同样关注到了传播主体之于传统文化海外传播的价值与意义,在书中利用多篇章节围绕“汉语文化教育教师—国际学生”两个主体进行了全方位的探讨。从传播学视角来看,在汉语言文化传播路径中存在“两级传播”的特征:汉语言教师面向国际学生的首次传播;国际学生面向海外大众的“二次传播”。由此可见,两个主体在其各自的传播路径中均承担着重要的角色与传播任务,那么如何有效提升“汉语言教师”的教学传播质量以及国际学生的“学习”及“二次传播”动力,对汉语言文化海外传播的质量与效果十分重要。

首先,对于汉语言教师而言,除了通过依靠自身完备的汉语言专业知识来为国际学生提供高质量的汉语授课以外,教师还需进一步的突破自己单一的教师角色,即通过扮演“文化交流的使者”、“探究者”身份,在教学过程中充分理解“国际学生”的不同文化背景,尽可能的消解在汉语言文化教学传播过程中可能存在的文化差异与摩擦,从而提升国际学生对汉语言文化的接受度以及增强国际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传播欲。

其次,本书提到,在推进汉语言文化传播过程中,还应通过多个策略来有效提升国际学生学习以及传播的意愿与动力。正如本书第五章所述,目前影响国际学生学习汉语言文化的影响因素主要有四个,分别是“交流语言不通”、“教学内容陈旧”、“跨文化适应下的文化休克”、“教学顶层设计不足”。对此,针对上述问题,本书认为对外汉语教学机构及教师可以通过完善教学制度层面的顶层设计、提升课堂的教学质量、加强校园国际文化建设、丰富第二课堂活动等传播策略来有效提升國际学生对汉语言文化的认同感,继而培养出“知华、友华”的国际学生,引导他们主动讲好中国故事,向世界传递中国声音。

用好发展平台,推进“孔子学院”传播新发展。从本质上来讲,上述以“人”为媒的汉语言传播方式更多在“人际传播”中进行。作为一种非制度化的传播形式,人际传播虽有助于提升传播的说服力,但在文化传播的过程中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和随意性,很难实现汉语言文化的持续传播与输出。对此,本书中篇围绕“海外孔子学院”进行了大篇幅的分析与论证。具体来讲,“孔子学院”在创立之初就以“促进汉语言文化走出国门,增强世界真正了解中国”为使命与初心。从2004年创立至今,短短十几年的时间,孔子学院在全世界就已开设了五百余所机构,在汉语言文化教育顶层设计层面愈发成熟,也形成了系统稳定的传播机制。基于这一现实背景,本书强调“孔子学院”作为当前我国对外文化传播的优质资源,应得到进一步的关注与运用,用好这一发展平台,充分发挥其在汉语言文化传播中的专业化优势。

进入新时代以来,我国国际地位得到大幅提升,外部环境也发生了剧烈变化。对此,对外传播工作者应意识到国际形势发展的动态性,立足新的时代情境,及时剖析对外传播的困境,从而更好地发挥汉语言文化传播作用。正如书中所提,当前孔子学院存在发展布局不均衡、供需关系不平衡的内部问题,以及文化生态不一、舆情多变的外部问题,这些问题构成了孔子学院发展途中必须面对的无形之墙。针对诸多问题,本书结合现实情境指出“孔子学院”应充分利用我国“一带一路”倡议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目标所搭建出的发展平台,优化发展布局,突破发展困境。此外,本书立足于新时代国内外传播情境,指出在我国文化教学主题和内容上应转向“当代中国发展与变革”,巧用汉语言文化教育来向海外受众传递中国的发展理念与愿景,展现中国的风貌与大国风采。

以教代传,完善国际教育。纵观全书,作者采用大量的篇幅论述了“国际教育”之于文化传播的重要作用与意义。由此可见,“教育”在诸多文化传播策略中处于了核心地位;而在教育传播中,教育课程设置的质量高低则又决定了传播的效果与作用。基于此,本书下篇围绕“汉语国际教育——理论与实践”进行了十分系统的梳理,从全球语言视角下的中文国际化进程到具体教学过程中对课程设置及内容设置的变革,研究兼顾了宏中微观各个层面。其中,本书立足于同济大学的汉语国际教育经验,对中国概况类的课程创新提供了四条具体策略。一是在教学理念上要继续加强本土化与国际化的结合。尤其是进入数字时代以来,互联网进一步放大了中西方之间的文化差异,那么为了解决汉语言文化在传播过程中的障碍与误会,必然需要在传播中国文化的过程中,找到与世界各国文化之间的共同之处,从而实现文化共荣。例如,本书正探讨了儒学“仁”与基督教“爱”的共同点以及老子和弗洛伊德的世界观异同,这意味着,中国文化若走出国门,必然要先与世界接轨和结合。二是在具体课程设置上要增强教学计划的丰富性。在汉语言国际教育中,我们所面向的国际学生是来自世界不同国家、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学生。因此,对外汉语教学机构及老师在进行课程设置时要学会“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针对不同文化背景的学生作出差异化教学,从而更好的实现教与学的适配,并促进汉语言文化的有效传播。三是在人才培养体系上要引入国家通识化教育体系。四是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搭建中外融合学习社区,充分利用中外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的人际沟通來提升汉语言文化的传播效果。

“立足中国大地,讲好中国故事”。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提升,向世界传递中国声音、展现中国真实形象成为加强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时代议题。总体来讲,本书立足对外汉语教学的经验,提出加强对外传播的相应策略,是一本非常值得汉语国际传播从业者与研究者学习的佳作。

作者单位 广州商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3030500338239

猜你喜欢

汉语言文化教学
初探汉语言文学中语言的应用与意境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国潮热”下的文化自信
现代汉语言变化与社会生活关系
谁远谁近?
“自我诊断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在遗憾的教学中前行
计算教学要做到“五个重视”
汉语言文学学习策略浅谈
教育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