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为新时代新青年明德、立传、画像

2022-03-11陈敏

传媒 2022年3期
关键词:时代

陈敏

近年来,《中国青年》杂志始终坚守“推动社会进步,服务青年成长”的宗旨,高擎理想信念,坚持思想引领,团结青年跟党走;始终做青年的良师益友,讴歌青年英雄,自2018年以来推出了系列青年榜样,描绘了无愧于祖国、无愧于时代的青春图谱。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也是“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交汇的关键之年。《中国青年》杂志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聚焦青年所思所盼所想,推出了一批精品力作,期刊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和公信力显著提升。2021年,《中国青年》编辑部荣获“全国巾帼文明岗”荣誉称号,《中国青年》杂志入选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主题宣传精品期刊。推出的《百年青年英雄》专刊入选中宣部“青少年期刊讲党史”主题宣传重点选题;荣获第二十八届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BIBF)“2021中国精品期刊展”荣誉期刊;《以前你们保护“90后”长大,现在“90后”保护你们》一文获评2021年中宣部第五届“期刊主题宣传好文章”。

《中国青年》杂志以栋梁气魄为骨,以先锋品格为魂,守正创新、奋勇拼搏,努力展示中国青年的昂扬精神,力争为新时代新青年画像、立传、明德。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时而作。”文艺与时代的相互映射,唐代大家白居易在千年前如此诗意表达。

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今天的中国共产党依旧面临复杂的挑战。作为一本1923年创刊、三次停刊三次复刊、历经99年风霜依然锐意向前的青年刊物,《中国青年》深入研究青年在走好新时代“赶考路”遇到的问题,精心策划统筹了一系列主题文章。时代是出卷人,我们是答卷人,“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我才之多少,将与风云而并驱矣。”既要呈现时代的真实风貌,又要抒发主体的情理志气。

聚焦“庆祝建党百年”重大主题,感悟历史穿透力。《中国青年》精心策划,第12期特别推出《百年青年英雄——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专刊,从三个维度,用48篇文章、100余张图片、约10万字篇幅向党的百年华诞献礼,该专刊入选中宣部出版局“青少年期刊讲党史”主题宣传活动。

第一板块“百年英雄:勇于追梦,永远年轻”致敬青春,挑选了48位英雄的青年时期来呈现,谱就一首用信仰、勇气、智慧、力量写就的青春史诗,再现其当时心、当时路,与当下青年共鸣,思考信仰奥秘;第二板块“百年经典:知所从来,明所去处”选材独一无二,立足于《中国青年》近百年社史,撷取陈独秀、毛泽东、瞿秋白、朱德、刘少奇、周恩来等,时任正定县委书记习近平,以及著名作家朱自清、郭沫若等在本刊发表过的文章、家书等,再现名篇名段,展现“苦难中铸就辉煌、挫折后毅然奋起、探索中收获成功、失误后拨乱反正、转折中开创新局、奋斗后赢得未来的百年”,为青年们注入精神动力;第三板块“百年解读:伟大成就,中国密码”篇章,是一堂知名学者为青年打造的生动党课。从播下革命火种的小小红船,到领航复兴伟业的巍巍巨轮,百年慷慨长歌,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胜利因何而来?其实是我们党经历一次次挫败,经受时代的重大挑战,正视每一次的困难后,进行深刻的自我革新甚至自我革命,才扛住磨难,成就辉煌。

后续又推出《红在中国——共产党人的百年精神谱系》重大专题,分为“革命斗争”、“艰苦创业”、“改革开放”和“新时代伟大奋斗”四个篇章,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今天的中国共产党依旧面临复杂的挑战,《中国青年》希望激发年轻人去探寻这条道路的曲折性和复杂性,真正读懂中国共产党的伟大,让红色基因、革命薪火代代相传。

特邀专家纵深解读,增强理论说服力。《中国青年》杂志特邀多位著名专家、学者,深入发掘重点人物,为青年讲好党史故事。如邀请北京大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院副院长、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韓毓海,撰写10万余字的长文《重读毛泽东》连载刊发,以历史时期为经,以人物事件为纬,两相结合,开合大气,既有史学的严谨,又有思想的火花,给读者以画龙点睛的思考提示,其中《“说空话”与“办实事”》篇章被共青团中央微信公众号、光明网等主流媒体全文转载,并被学习强国首页推荐,阅读量近千万,深受读者好评。

做好脱贫攻坚主题宣传,提升价值引领力。2020年,《中国青年》精心策划了《脱贫攻坚 青年力量》专刊,举全媒体之力,从三个角度切入。一是实地真情。“沿着总书记的足迹——回访习近平到过村庄的年轻人”、“山西灵丘、石楼:返乡青年创业记”、“乡村振兴,徐徐展开的青春”等三个板块,所有记者都扑到实地采访,深入基层,聚焦扶贫青年干部和乡村振兴榜样,提问解问,温暖向上,展现乡村治理和发展智慧,积极践行习近平总书记打赢脱贫攻坚战战略部署;二是理论解读。“脱贫攻坚中的青年力”板块是份独家调研报告,展示决战脱贫攻坚进程中广大青年的自我定位、思想认同与价值实现等情况;三是图片报道。“小康生活的幸福读本”强调视觉冲击力,用扶贫前后对比照,唱响时代主旋律。专刊推出后,学习强国、光明网等进行了转载、传播,并入选中宣部“决胜全面小康、决战脱贫攻坚”主题优秀选题资助项目。

抓好青年典型报道,扩大社会影响力。“青年是时代的晴雨表”,为积极引导广大青年配合国家重大政策措施落实,《中国青年》杂志陆续推出《一则关于科技强国的青年梦想》、《共迎三孩时代》、《“双减”政策落地!“变”与“不变”》、《共同富裕,青年读本》、《致敬功勋模范,高扬青春理想》等重大专题报道;同时持续报道优秀青年,记录各领域、各战线、各地区优秀青年奋进新时代、建功新征程的先进事迹,聚焦大国工匠、大国重器、奥运冠军和行业精英等。其中,2019年、2020年《中国青年》杂志集中报道的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舟曲县扶贫办副主任张小娟入选“全国脱贫攻坚楷模”。2020年7月以来,经《中国青年》杂志第一时间全过程、大篇幅、深层次采访宣传的第72集团军某合成旅原下士班长王亮2分钟勇救4条命的先进事迹,在社会上产生巨大影响,汇聚了青春正能量。后王亮荣膺2021年度第八届全国道德模范(见义勇为类)。

毛泽东在《反对党八股》中列出了党八股的“八大罪状”:空话连篇,言之无物;装腔作势,借以吓人;无的放矢,不看对象;语言无味,像个瘪三;甲乙丙丁,开中药铺;不负责任,到处害人;流毒全党,妨害革命;传播出去,祸国殃民。这“八大罪状”,产生的根本原因就是因为内容离主题太远。如何避免下笔千言,离题万里?内容选材要严,紧扣主题。

一是牢记优秀作品来自人民、来自生活,把握时代底色。人民是时代的主角,为时代画像,就要为人民画像,而青年是一个时代的底色,是人民最为勃勃有生机的力量。《中国青年》探索新青年与新时代之间的关系,他们就宛如浪花和江海之间,滴水映海,澎湃成势。只有反映新时代的真实作品,才能抵达新青年的灵魂,要把报道同国家前途、青年愿望紧密结合起来。正如韩毓海教授指出的:“讲好中国故事,不是讲好中国概念,离开感性经验,就不能达到理性,而只能达到知性——真理是人人心里都有的,靠外面硬灌,那是灌不进去的。”

二是牢记走入基层,增强四力,保持育人本色。“脚上有多少泥土,心中才会有多少真情”,只有深入青年之中,挖掘足够素材,与青年的生活、情感相互交融,才能驾虚游刃,创作出足以凝聚青年,引导青年的好文章,把青年故事写在祖国的大地上。2021年7月份,河南遇到特大暴雨灾情,《中国青年》杂志迅速派出4人前线报道小组,深入采访,推出“抗洪救灾 青春逆行”系列报道,共推送抗洪原创报道21条。其中,《背靠子弟兵,你永远可以放心长大》被多家媒体转载,影响广泛,标题来自一位武警朋友圈的一句话,也将“保家卫国,保卫人民”的种子撒播到更多青年心中。

三是牢记视角独特,阐幽显微,彰显立场红色。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战“疫”成为一场大考。曾被舆论质疑为“垮掉的一代”、“佛系一代”的“90后”,能不能扛住这场疫情大考?历史是人民书写和创造的,人民才是真正的英雄,这个真理,能不能经由《中国青年》来体现?

以《以前你们保护“90后”长大,现在“90后”保护你们》为例,当时战疫题材各家媒体都在跟进,面对能够深入医院蹲守、优势巨大的中央媒体,《中国青年》没有采取宏大叙事,而是聚焦主动抗疫的“90后”普通青年。2020年,“90后”恰好在21~30岁之间,正是风华正茂,而“90后”的战疫故事,代表着时代气质的横截面。

在疫情暴发后,《中国青年》全媒体迅速行动,与浙江、湖南、湖北、福建、山东、安徽、江西、上海、新疆等各地团委联系,搜集线索,采编了第一批“90后”抗疫青年,并拿到相关照片、誓词、家书、诗歌等感人素材。该篇文章找准切口,深度掘进,不足3000字,却讲述了14个“90后”的动人时刻。从医护人员、消杀人员、志愿者到铁路人,从北到南,跨越行业,縱横万里——行业各异,故事各异,却因情怀同频共振,勾描出一张“青年一代”的战疫地图,既是回应质疑,更是以青年群像与时代同步伐。过去,有人说他们是娇滴滴的一代;但在和平年代突发的危难时刻,他们成了抗疫一线的主力军,不畏艰险、冲锋在前、舍生忘死、保家卫国,他们正是创造历史的人民的一份子。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提高质量作为文艺作品的生命线,内容选材要严、思想开掘要深、艺术创造要精,不断提升作品的精神能量、文化内涵、艺术价值。《中国青年》也一直在这条道路上努力探索。

一是鲜活素材视觉化呈现。《以前你们保护“90后”长大,现在“90后”保护你们》的讲述,就以两张普通“照片”开始。当疫情让人们恐慌无措时,让照片自己倾诉,读者能于静谧处听取低沉深情的乐章。如一位浙江的护士长,穿戴着密不透风的隔离防护服来回忙碌,因缺氧多次眩晕,但她坚守岗位,顶多坐在椅子上短暂地靠墙休息。这一幕,被她的同事,一位瞒着家人报名抗疫的“90后”二孩妈妈拍摄了下来。文章开场如默片,没有铿锵口号,只流淌着疫情下互相守护、艰难支撑的常态化生活。拍摄者和被拍摄者,都是普通青年,记者隐退到幕后,以平实简洁的记录,致敬疫情大考下的不凡之举。

二是严肃话题通俗化表达。文章《以前你们保护“90后”长大,现在“90后”保护你们》中,鞍钢的一位护士身处当时的疫情风暴眼武汉时,给辽宁的母亲写下了一封家书:“如果谈自私,我是有爱的人要守护,想战斗在疫情一线,不让疫情扩散到你们身边;如果谈信仰,我是义无反顾的,电影《风声》里的那一句记忆犹新:亲爱的人,我对你们如此无情,只因民族已到存亡之际,我辈只得奋不顾身挽救于万一……妈,您懂我吗?我不仅是您只懂买买买的女儿,我的心里也有家,也有国。”英雄本色和家国情怀,就在最后一句轻轻道来,却击中人心。类似这样的年轻人,同类异质,多人叠加,形成聚合放大效应。天南地北的故事,如随手采撷的珍珠,看似偶然,却蕴含着必然的底层逻辑,那就是在国家危难面前,这一代青年是靠得住的。

三是平实内容精细化修改。鲁迅曾说:“写完后至少看两遍,竭力将可有可无的字、句、段删去,毫不可惜。宁可将可作小说的材料缩成速写,决不将速写材料拉成小说。”毛泽东说:“文章是客观事物的反映,而事物是曲折复杂的,必须反复研究,才能反映恰当。”好文章必须反复雕琢,遣词造句匠心独具,使得读来字字珠玑,行云流水,满纸流芳。如“英雄从不穿铠甲披披风,都是挺身而出的普通人,不辞风雪,但为同胞归”,读来流畅,在对比中强化画面感。

以文弘业、以文培元,以文立心、以文铸魂,好的报道才能真正写到民族复兴的历史上、写在人民奋斗的征程中。

创新必须敏感,唯有如此,才能把握到时代脉搏的跳动,通过新的表达,表述新的故事。创新必须守正,大树枝干越是深入云霄,是根在泥土里扎得越深。守正的根基,就是《中国青年》始终与党中央的宣传工作部署保持一致,始终用青年化视角阐释“国之大者”。

创新需守正,线上线下联动。与时俱进,要思考哪些是需要变化的,哪些是不能变的。媒体形式是常变的,而内容深刻与快速呈现等要求是不变的,这也是媒体传播的核心能力。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中国青年》抽调骨干联合成立了“抗疫青年专题报道组”,迅速推出了“阻击疫情中的年轻人”8大系列报道和1部重点报告文学,采取图、文、音视频、漫画等多种形式传播,被学习强国、光明网、中国青年网等多家新媒体平台转载,社会反响热烈。此后《中国青年》连续三期推出抗疫专刊《2020,青春战疫》、《战疫有我 青年力量》、《阻击疫情 青春担当》,精彩讲述了抗疫一线广大青年的报国志和战役心,并被直送武汉江汉方舱医院,为患者送去精神陪伴,用新青年的生命体验,与时代精神共鸣。

创新需立体,开展红色活动。文艺是时代的号角。作家、艺术家应该成为时代风气的先觉者、先行者、先倡者。2021年,《中国青年》也特别将目光聚焦于作家、艺术家等新兴青年群体,并创新开展了“百年传承跟党走·新兴青年央企行”红色采风活动。该活动于2021年4月12日启动,由共青团中央社会联络部指导,中央企业团工委、中青总社联合主办,首站走进中国电信。新兴青年们身份多样:网络大V、作家、主播、音乐人、画家、诗人、非遗传承人、文创青年等;报道方式多样:从北京、瑞金、到上海,年轻人走进党的一大会址、团中央机关旧址、李白烈士故居等,开展实地走访和5G+VR直播云上采风。之后《中国青年》杂志以“六个一”(一幅画、一首诗、一首歌、一本画册、一个纪录片、一个专题报道)方式集中呈现,微信公众号则用图文、短视频等方式记录了这场学思践悟之旅,微话题阅读量超过2200万。

从“为有牺牲多壮志”的革命时代,到“风卷红旗过大关”的新时代,《中国青年》心系民族复兴伟业,把握民族复兴的时代主题,热忱描绘新时代新青年的不俗气象。路漫漫其修远兮,愿与同道中人共求索。

作者系《中国青年》杂志编辑部副主任

【编辑:鲁艳敏】

3391500338218

猜你喜欢

时代
最美新时代
壮丽七十载奋斗新时代
壮丽七十载 奋斗新时代
追求健康的时代,你喝啥
e时代
e时代
e时代
进入多彩眼妆时代
雌雄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