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智库定位 传播科学思想
2022-03-11杨柳春武一男张帆
杨柳春 武一男 张帆
《中国科学院院刊》(以下简称《院刊》)是中国科学院主办的综合类科技期刊,定位为“国家科学思想库核心媒体”。作为中国科学院国家高端智库建设的重点媒体平台,《院刊》遵循“传播有价值的科学思想”发展理念,经过不断创新实践,近年来在学术质量、品牌建设、服务能力等方面均取得显著进步,决策影响力、学术影响力、社会影响力和国际影响力得到有效提升。通过广泛汇聚智库思想,深入开展选题策划,精准构建传播体系,《院刊》作为智库期刊的科学决策参考功能不断得到强化,服务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舆论引导作用得到进一步发挥。
近年来,《院刊》始终坚守政治站位,坚持正确的办刊方向,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以服务党和国家的重大决策部署为使命,准确立足智库定位,积极传播科学思想。作为我国高端智库体系化建设中的重要一环,《院刊》始终与时代同行,深入聚焦我国国家战略需求和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点科学问题,系统策划并组织出版了一系列优质主题文章,并荣获“全国百强报刊”,入选“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资助期刊,获得第五届“中国出版政府奖”期刊奖提名奖;于2018年、2019年、2021年三次入选中宣部出版局主办的“期刊主题宣传好文章”,用智库思想服务科学决策,用科学声音引导社会舆论,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
智库研究与传播是智库建设的一体双翼,而智库期刊是智库传播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中国科学院国家高端智库建设的重点媒体平台,《院刊》准确把握聚智善谋咨政的功能定位,依托中国科学院国家高端智库的核心智力资源,围绕国家战略决策、中国科学院战略部署及科学共同体的共同关切,系统组织策划了一系列重大选题,切实践行“战略高度、国家层面、国际视野、历史担当”的价值理念,持续提供高质量的科技政策建议,针对国家战略需求和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热点、难点问题,以科学家前瞻的宏观视野和深厚的科学积累,在不同时期为相关战略决策的研究制定发挥了正确导向和支撑作用。
在面向国家科技战略方向方面。近年来,《院刊》先后刊发王志刚、怀进鹏、侯建国、白春礼、李静海、高福、王志珍、赵忠贤、徐匡迪等领导和院士专家的重要文章,为我国科技发展方向把脉指路;策划了《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科技支撑“一带一路”》、《“科学的春天”:纪念全国科学大会召开40周年》、《中国科学院·改革开放40年》、《中国科技70年·道路与经验》、《精准扶贫重大战略与政策研究》、《“一带一路”建设对策研究》、《服务碳中和目标的海洋负排放技术路径与战略思考》、《碳中和目标背景下的能源转型》、《“十四五”规划的区域战略与空间治理》、《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科技扶贫——中国科学院精准扶贫与乡村振兴理论与实践》、《科技助力“黑土粮仓”建设》等系列专题专刊,以宏大的主题、科学的阐述聚焦科技在实施国家战略的驱动创新作用。其中,《“一带一路”建设对策研究》、《“科学的春天”:纪念全国科学大会召开40周年》、《大国治沙:中国方案与全球范式》等策划入选中宣部“期刊主题宣传好文章”;《精准扶贫重大战略与政策研究》策划获中央领导高度认可,为中国科学院承担国务院精准扶贫第三方评估项目做了很好的铺垫,发挥了智库期刊影响决策的作用。
在面向中国科学院战略部署方面。中国科学院是中国自然科学最高学术机构、科学技术最高咨询机构、自然科学与高技术综合研究发展中心,其科技战略部署或可成为国家战略的先导,发挥着引领和引导的作用。以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为抓手,《院刊》策划并出版了《作物病虫害的导向性防控》、《大气灰霾追因与控制》、《分子模块设计育种》、《科技创新助力构建国家能源新体系》、《科学大数据国家发展战略》、《生物传感与器官芯片》、《环境污染与人体健康》、《生态草牧业高质量发展》等专题专刊,体现了中国科学院作为科技国家队、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实力和担当。
在面向学科发展战略及科学共同体的共同关切方面。《院刊》策划并出版了《脑科学与类脑智能》、《青藏高原综合科学研究进展》、《合成生物学》、《行星科学》、《“亚洲水塔”变化及其影响》、《冰冻圈科学及可持续发展》、《中国高性能计算发展战略》等几十个学科发展战略专题,一些选题在引起学界广泛关注的同时,有效推动了相关学科领域的创新发展。例如,2016年《院刊》聚焦“合成生物学”热点问题形成专题策划,并以内参形式与新华社《瞭望》智库联合上报,得到了决策层的高度重视,推动了相关领域的科学立项,发挥了重要的决策参考作用。
2017年第5期《建设世界科技强国》专刊受到时任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的批示,此后《院刊》每年第5期围绕“建设世界科技强国”进行的选题策划,得到科技界及社会大众的广泛关注。2019年,《院刊》以《建设世界科技强国》专刊(2017—2019年)为基础,作为向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中国科学院建院70周年的献礼,出版了《科技强国建设之路——战略与思考》一书。该书作为中国科学院国家高水平科技智库的重要品牌产品,对我国科技创新发展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彰显了《院刊》作为智库媒体服务决策的策划与传播能力。
重大主題宣传是主流媒体引导舆论的主要方式,也是智库期刊履行职责使命的重要手段。《院刊》始终坚持需求导向和问题导向、科学导向和前沿导向、目标导向和政策导向,努力打造多元化传播平台,传播科学声音,策划出版的相关专题文章在社会各界产生了广泛影响。
“一带一路”建设对策研究。2017年5月,“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在北京召开,为响应和支持此次盛会,在中国科学院科学传播局和国际合作局的指导下,《院刊》策划的“一带一路”系列专题专刊分别从政策、科技布局和空间科技多方面对“科技支撑‘一带一路’”进行解读,充分发挥了智库类期刊支撑国家战略与政策的作用。
其中,政策组专题《“一带一路”建设对策研究》指导推进专家是中国科学院“一带一路”战略研究中心主任刘卫东研究员,他是参加2016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出席的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工作座谈会的唯一一名发言专家学者(其他为相关部门和地方领导人)。该组专题文章由刘卫东研究员推荐给了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国家发展改革委等相关国家决策部门和学术界,取得较好的反馈效果;《科技支撑“一带一路”——中国科学院率先行动》专刊,系统梳理了中国科学院2012年以来在“一带一路”沿线相关国家的机构布局和国际合作进展,该专刊成为2017年5月9日国务院新闻办“中科院科技支撑‘一带一路’建设成果发布会”的主要材料,国内外数十家媒体对发布会进行了报道;《空间科技护航“一带一路”》专刊,由中国科学院郭华东院士指导推进,专刊基于2016年5月由中国科学院科学家倡议发起的“数字丝路国际科学计划”(DBAR),邀请了20余个“一带一路”沿线相关国家的科学家撰稿,全方位地介绍了空间技术在助力“一带一路”建设中的能力与作用。专刊在20余个国家空间技术领域产生了较大反响。三组文章从不同角度策划选题,让社会各界更好地了解中国科学院“一带一路”相关工作进展,更加重视科技创新在服务国家“一带一路”战略中的重要作用。
“科学的春天”:纪念全国科学大会召开40周年。1978年3月举行的全国科学大会,是我国科学史上空前的盛会,标志着我国科技工作经过“十年动乱”后终于迎来了“科学的春天”。通过全国科学大会的筹备和召开,我国科技事业恢复了正常的体制和秩序,党和政府调整了知识分子政策,确立了“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級的一部分”和“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等重要论断,是对“十年动乱”中遭到严重破坏的科技工作的全面拨乱反正,也为20世纪80年代科技事业的开放和改革奠定了基础。
2018年是“科学的春天”40周年,《院刊》作为“国家科学思想库核心媒体”,于2018年4月出版纪念专刊,邀请当年参加全国科学大会的老院士、老领导及有关部委现任领导和院士、专家以访谈和文章的形式,回顾40年来科技发展成就,展望未来科技发展道路,以纪念“科学的春天”及改革开放40周年。其中,《“科学的春天”亲历者访谈》组文展示了徐匡迪、杨乐、何祚庥、王元、吴明瑜、罗伟等6位亲历者参与全国科学大会前后的所思所感。专刊策划的核心思想:一是纪念那个改变科学乃至改变中国的“春天”,再次呈现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的对我国科学技术事业历史性转折的重大意义;二是纪念邓小平同志在全国科学大会上提出的“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著名论断,为20世纪80年代面向经济建设的科技体制改革奠定了思想理论基础。此组文章获得了科技界的高度认可,并被2018年中国科学院第十九次院士大会选作会议资料发放给全体院士。
大国治沙:中国方案与全球范式。2021年,《院刊》报送的《大国治沙:中国方案与全球范式》入选第五届“期刊主题宣传好文章”,体现了《院刊》围绕主旋律,讲好中国故事,将荒漠化治理之“学术中的中国”、“理论中的中国”和“实践中的中国”跃然纸上的期刊担当。
我国是世界上荒漠化面积最大、受影响人口最多、风沙危害最重的国家之一。目前全国荒漠化土地总面积261.16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27.2%,得益于我国政府将防治荒漠化作为一项重要战略任务,通过全民动员以及一系列举措,成功遏制了荒漠化在我国的扩展态势。20世纪末,全国荒漠化土地面积年均扩展1.04万平方公里,而今已缩减为年均2424平方公里;沙化土地面积也由年均扩展3436平方公里减少到1980平方公里,实现了由“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的历史性转变。
为充分展现中国为实现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目标所作的贡献,传播荒漠化治理中的中国智慧与中国实践,经过深入调研,结合联合国“世界防治荒漠化和干旱日”,《院刊》邀请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荒漠化研究所所长卢琦和原联合国荒漠化公约办公室官员杨有林作为专家参与调研和讨论,策划了《荒漠化治理与可持续发展》专题,《大国治沙:中国方案与全球范式》为开篇文章。
文章聚焦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目标,系统解读了中国治沙的顶层设计,参照中国70年防治荒漠化的“四梁八柱”方略和经验,为全球荒漠化治理开出“四味良药”:制定公约议定书,统一全球履约和守约“度量衡”;构建全球观测网,遥看旱地变化方寸间;编制全球自然沙漠(遗产)名录,为后代留下一片原生沙海;启动“全球治理”行动,力争实现2030土地退化零增长目标,为全球荒漠化治理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与此同时,为聚焦联合国2030可持续发展目标——实现全球土地退化零增长,在全社会范围内提升公众对防治荒漠化的认识与关注,《院刊》与新华网共同发起了“国策论坛:荒漠化防治与绿色高质量发展——2020年‘世界防治荒漠化和干旱日’在中国”直播活动(2020年6月17日),邀请文章作者就我国治沙研究与实践进展进行主旨演讲。据统计,高峰时段共有200余万观众在线关注此次直播活动。
近年来,《院刊》策划出版重大选题近百个,每个专题、专刊基本都是由我国该领域的领衔科学家或院士指导推进;一系列重大选题广泛覆盖了科技领域的各个方面,从学科发展战略、科学服务国家战略等方面进行了深入阐述,得到了国家决策层和相关部委,以及科技界的一致好评,在国内科技智库期刊领域处于“领跑”地位。
进入新时代,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挑战,《院刊》将进一步强化其作为中国科学院国家高端智库建设重点媒体平台的科学性、思想性、战略性,继续与中国科学同行、与科学家同行,努力建设战略有高度、思想有深度、内容有广度、传播有速度、服务有温度的“五有”期刊。准确把握“国家事”、“国家责”的内涵要求,助力国家高端智库体系化建设。聚焦世界科技前沿、聚焦经济主战场、聚焦国家重大需求、聚焦人民生命健康,立足智库定位,传播科学思想,为构建科学权威的话语体系,提升意识形态工作的科学化水平贡献智慧力量。
作者杨柳春系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中国科学院院刊》副主编(执行)
武一男、张帆系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中国科学院院刊》编辑
【编辑:鲁艳敏】
37155003382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