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注语言实践 提高语文素养

2022-03-10黄惠贤

陕西教育·教学 2022年3期
关键词:吴王语言表达文本

黄惠贤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语言文字的学习,出发点在‘知’,而终极点在‘行’,到能够‘行’的地步,才算具有这种生活的能力。”语文这门课是学习运用语言文字的本领的,语文教学应该从“语文理解”走向“语文实践”。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是语文实践。”在课堂上,教师应更多地关注学生的语言实践,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一、关注语言形式,破译表达密码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及时发现和挖掘文本语言蕴藏的训练点,关注文本语言的表达形式,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紧扣语境,结合课文内容进行语言训练。有意识地帮助学生多积累语言表达形式,不仅能丰富学生的词汇量,还能使他们在语言的迁移模仿中提高表达能力。

例如,苏教版二年级上册《云房子》一课中“有的像大冬瓜那样傻傻地横着,有的像花儿那样美美地开着。有很高的大楼房,有很宽的大礼堂,也有一点点小的,小得只可以住进一只小麻雀”这个句式很有特点。教师可以让学生先读一读,品一品,想一想:“‘有的像大冬瓜那样傻傻地横着,有的像花儿那样美美地开着’能不能改成‘有的像大冬瓜,有的像花儿’?”引导学生发现这两句写出了云房子的不同形态,有的可爱,有的美丽。在此基础上用“有的像      那样      ”句式训练学生说好这个比喻句,既要说出比作什么,更要说出是什么样的形态。最后,教师再引导学生比较:“把第三句改成‘有的像大楼房那样高高的’与第一、二句形式一样好不好?”在反复诵读比较中,学生就会发现句子有了变化,读起来更生动有趣。这时候,再请学生用“有      的       ”进行说话练习。在层层递进的指导中,学生发现了文本语言的表达形式特点,也感知了语言表达的丰富性,提升了语感。在一定的语境中,在两种不同句式的迁移模仿下,学生丰富了对云房子美与多的认识,同时也训练和提升了语言表达能力。

熟悉各种句式,是学生学习语言的重要任务。语文教学就要关注学生的需求,在进行阅读理解的同时,要引导学生提高表达能力。但是语言表达形式方面的训练也要选好读和说的结合点。教师要在适当的时候自然引出表达练习,不能生硬地、单纯地进行训练。教师在指导表达训练时要设计出梯度,使学生在练习的过程中层层递进,不断提高,也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所获。

二、把握语言结构,适時迁移模仿

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关注文章语言结构,对培养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大有裨益。教学内容的确定不是建立在“是什么”的基础上,而是建立在思考“怎样表达”“为什么这样表达”的基础上。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有高度的语文敏感性,去发现文本语言结构的奥秘,让学生在品读体悟中掌握使用方法。

例如,苏教版四年级下册《天鹅的故事》中五、六小节是典型的“点面结合”的写法。四年级的学生能够抓住关键词感受体悟,但是要欣赏“点面结合”的写法,还需要教师的引导。这里的教学可以分四步:第一步,分别朗读描写老天鹅和天鹅群的句子,发现不同,揭示“特写”与“整体”的不同写法;第二步,抓关键词语由表及里、由浅入深体会老天鹅奋力拼搏、无私奉献的精神,感受天鹅群的齐心协力、斗志昂扬,“点”的深度与“面”的广度相融合,使内容理解更深刻;第三步,多种形式朗读“点”和“面”,在朗读中感受“点面结合”的妙处;第四步,适时进行迁移模仿,让学生尝试在生活场景中加入一个“特写”,尝试“点面结合”的写法。

此环节的读写练笔设计,可以使学生在学习中悟写法、练表达。学生的语言学习离不开实践锻炼,要在实践中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根据课文特点,挖掘理解与表达的联系点,为学生创设表达的契机。而把握文章语言结构,学习作者表达的方法与技巧,恰恰是语文学科“工具性”的具体表现。在教学实践中,基于文本的语言结构,教师应巧妙地设计语言训练,设计出适合迁移模仿的随文练笔、练说,引导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活用表达技巧,让学生的习作“有法可依”。

三、品悟语言内涵,赏析积累运用

语言积累的数量是决定一个人语文能力的关键要素。教材中有很多文章的语言是独具魅力的,而且往往是课文的情理意趣所在。抓住这些精彩的语言,反复诵读积累,不仅能使学生快速感悟文本的语言内涵,陶冶学生的审美情趣,而且能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培养语感。苏教版六年级教材中不乏这样的课文,如《青海高原一株柳》中“命运给予它的几乎是九十九条死亡之路,它却在一线希望之中成就了一片绿阴”,《山谷中的谜底》中“确实,有时弯曲不是屈服和毁灭,而是为了生存和更好地发展”,《最大的麦穗》中“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到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的”。对于这样富有哲理的语言,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就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去品读赏析并进行积累。

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不仅要感知文本内容、语言知识,更多的是要感受文字背后的观点传递,以及怎样“为我所用”。“能用起来的知识”才能成为学生感兴趣的知识,这些被活用的知识往往能促发学生生成“自己的知识”。以《青海高原一株柳》为例,品读到“命运给予它的几乎是九十九条死亡之路,它却在一线希望之中成就了一片绿阴”时课文已学完,学生已经被这株柳树的坚韧打动。这时候,教师布置学生根据文本语言内涵,写写课文带来的启示。“在人生的道路上,生活中不可能事事顺利,命运也不可能处处公平,但只要心中一直充满希望,凭着毅力与韧劲去努力,生命就会创造出奇迹。”“在漫长的人生路上,难免会有崎岖和坎坷,但只要有像柳树那样坚毅的品格,用勇气和毅力去战胜一切困难,希望之光定然会驱散绝望之云。”等等。这是建立在语言理解和鉴赏之上的表达,显然学生的语言积累被激活。通过语言实践,学生与文本对话,体验文本蕴含的哲理。像这样的语言实践点的落实,可以培养学生的语感,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四、寻找语言留白,完善阅读体验

文本的留白,留给读者的是思想和想象的空间。“无字处皆有意。”作者的留白,无不寄托着深厚的思想感情。作为教者,我们应引领学生以探求的心态去补白,把自己的理解和感情与课文融为一体,完善阅读体验。

例如,《螳螂捕蝉》这篇课文第一自然段中讲到众臣力谏吴王时,只有寥寥几笔。此处正是课文留白处,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想象:你觉得大臣们是怎样劝谏吴王的?想象一下场景。杨胜威同学是这样写的:“清晨的第一缕曙光照耀着这片土地,纪律森严的士兵守在城墙内外,面无表情的脸上庄严肃穆。高高的城墙隔绝了外面欢乐的世界。文武百官躬身站在下面,静候吴王的到来。吴王一甩袖子,坐上了金光闪闪的龙椅,脸上带着一抹笑,却仍让人压力倍增,不自觉想要臣服。吴王慢悠悠地開了口:‘朕决定出兵攻打楚国,众爱卿意下如何?’大臣们立刻交头接耳,窃窃私语,朝堂上乱成了一锅粥。半晌,才慢慢恢复平静,大臣们个个盯着自己的脚尖,久久不敢出声。‘既然无人反对,那朕就下令,出兵攻打楚国’。大臣们憋不住了,一个文官站了出来:‘大王,臣以为,这件事还是从长计议为好。’‘哦,爱卿何出此言?’吴王盯着那个文官,不怒而威。文官有些脸色苍白,却不得不硬着头皮说:‘攻打楚国虽然取胜的希望很大,但您这样,会让百姓寒心呢!到时候其他诸侯国乘虚而入,后果将不堪设想。’立即传来阵阵吸气声。吴王心中恼怒,强压下怒火,沉声说道:‘还有哪位爱卿想说?’一位武将大步流星走上前,向吴王抱了抱拳:‘大王,臣以为,现下吴国实力还不够雄厚,应当养精蓄锐,先使吴国富国强民,才是当务之急。’吴王一拍桌子,冷哼道:‘那众爱卿认为朕做错了?’吴王用如刀一样锋利的眼光,四处扫射,所看之处,大臣们无一不低下了头,恨不得把自己缩成鸵鸟。吴王怒火中烧,正要发难,丞相终于开了口:‘大王,请息怒。’吴王脸色这才缓和了些,却仍是阴沉沉的。‘大王,请听老臣一句劝。如若攻打楚国,吴国就会兵力空虚。若让其他国家钻了空子,到时腹背受敌,守不住这吴国,要那楚国又有何用!’吴王横眉竖目,厉声喝道:‘好!好极了!这是朕打下的江山,是死是活都是朕决定的。谁敢来劝阻我,我就处死他!’说完,气势汹汹地离开了朝堂,留下一干仍在瑟瑟发抖的大臣们面面相觑。”

这段对课文留白的想象描写恰恰是学生读完课文后,对吴王专横固执、蛮不讲理的人物形象的一种补充。显然学生已走进文本,并与作者展开了心有灵犀的对话,这是对课文内容的再创作,也是对课文情景的一种完善。情景教学理论特别强调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与灵活性。为此,教师在课堂上要有意识地引领学生解读空白,进行朗读、想象、构思,增强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像这样的读写结合,显然升华了学生的人文感悟,提高了学生的表达能力。

语言实践,是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基本条件。在阅读教学中“聚焦语用,关注表达”是我们一线教师早已达成的共识。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关注课文的语言表达,并不失时机地进行语言实践训练,让学生在语言训练中自主、自在地进行语文学习实践,全面提高语文素养。

作者单位   江苏省南通市海门区麒麟小学

3048501908289

猜你喜欢

吴王语言表达文本
文本联读学概括 细致观察促写作
吴王光鉴铭文复原考释
孙武为何敢于斩杀吴王宠妃?
挖掘文本资源 有效落实语言实践
搭文本之桥 铺生活之路 引习作之流
数学课堂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与研究
编写剧本台词 提升语言表达能力
文本与电影的照应阅读——以《〈草房子〉文本与影片的对比阅读》教学为例
语言表达综合训练
小小主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