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粘质沙雷氏菌对抗BmNPV家蚕品种皖·丰×润康的致病力测定

2022-03-09童晓琪孙健诚黄德辉

中国蚕业 2022年1期
关键词:家蚕白玉菌株

张 勇 秦 凤 张 彦 童晓琪 黄 浩 徐 浩 孙健诚 黄德辉 石 凉

(1六安市金安区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安徽六安 237000; 2安徽省农业科学院蚕桑研究所,安徽合肥 230061)

家蚕在饲养过程中易受病原微生物的侵染,家蚕核型多角体病毒(BmNPV)病是养蚕生产中最严重的一种蚕病[1],具有极强的传染性和致病性,除彻底消毒和严格按照规范化技术饲养外,培育抗BmNPV家蚕品种是应对BmNPV最经济有效的手段[2]。近年来,我国已先后育成多个抗BmNPV家蚕实用新品种,如华康系列品种[3-4]、华康×湘泰[5]、桂蚕N2[6]、粤蚕11号[7]等已在生产中推广应用。安徽省农业科学院蚕桑研究所育成的家蚕品种皖·丰×润康也具有显著抗BmNPV的效果,其对BmNPV多角体的半数致死浓度(LC50)值在108~1014个/mL之间(未发表),显著强于现行国家蚕品种试验对照种秋丰×白玉。

虽然抗BmNPV家蚕新品种在对BmNPV的抗性方面得到了显著提高,但从近年推广区域的实际情况看,此类品种易受细菌病原危害,在高温、多湿季节或地区尤为明显,常常给蚕桑生产带来一定损失。据报道[8],从养蚕场所分离到的细菌50%对家蚕有致病力,其中80%为沙雷氏菌属(Serratiamarcescens),引起家蚕的灵菌败血病。为了解细菌对抗BmNPV家蚕新品种皖·丰×润康(一代杂交种)的致病力,以粘质沙雷氏菌为试验菌,以秋丰×白玉为对照家蚕品种,于2021年夏季开展梯度浓度的粘质沙雷氏菌悬液经体壁穿刺接种试验,调查了2个家蚕品种的半数致死时间(LT50),以期为抗BmNPV家蚕品种对细菌病的抗性提供相关信息与借鉴资料,为蚕业生产中合理饲养抗BmNPV家蚕品种提供理论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1.1 供试家蚕品种 抗BmNPV家蚕品种:皖·丰×润康,由安徽省农业科学院蚕桑研究所家蚕研究室提供;对照家蚕品种:秋丰×白玉,由浙江省蚕种质量检验检疫站提供。2个品种的家蚕正反交均由6个蛾区混合收蚁,常规催青,正常条件下普通桑叶育饲养至4龄眠,5龄起蚕后供LT50测定试验用。

1.1.2 主要试剂 营养琼脂培养基,南京乐诊生物技术有限公司产品;细菌基因组DNA快速抽提试剂盒,生工生物工程(上海)有限公司产品。

1.2 试验方法

1.2.1 家蚕粘质沙雷氏菌株的分离和纯化 蚕室内采集到自然感染灵菌败血病的病蚕,先用75%的酒精将蚕体表面消毒,在无菌条件下,用昆虫针刺破其体壁,无菌环沾取体液,在营养琼脂培养基上划线,于28 ℃培养24 h后,挑取单菌落。将纯化后的粘质沙雷氏菌株,挑取单菌落制成菌悬液,重复感染健康5龄起蚕,收集死亡症状相同的家蚕个体,按前述方法进行粘质沙雷氏菌的再分离,保留并培养特征完全相同的菌株,即得到纯化的家蚕粘质沙雷氏菌株。

1.2.2 粘质沙雷氏菌的分子鉴定 为进一步确定得到菌株的种属,利用16S rDNA方法对其进行鉴定。用细菌基因组DNA快速抽提试剂盒提取分离菌株的基因组。设计16S rDNA通用引物,上游引物27F:5′-AGAGTTTGATCATGGCTCAG-3′,下游引物1492R:5′-TACGGCTACCTTGTTACGACTT-3′,进行PCR扩增。PCR反应条件:96 ℃预变性5 min,96 ℃变性20 s,55 ℃退火20 s,72 ℃延伸30 s,35个循环,72 ℃延伸10 min,16 ℃终止反应。取3 μL的PCR产物进行1%琼脂糖凝胶检测,PCR产物委托生工生物工程(上海)股份有限公司进行测序,测序结果在NCBI进行Blast比对鉴定菌株。

1.2.3 菌液的制备 将分离纯化后的家蚕粘质沙雷氏菌株用营养琼脂培养基培养,挑取单菌落制成菌悬液,采用平板菌落计数法[9]计算菌悬液浓度,用无菌水稀释成1×107、1×106、1×105cfu/mL等3个试验所需的浓度梯度菌液。

1.2.4 粘质沙雷氏菌对家蚕不同品种的致病力测定 将粘质沙雷氏菌悬液每个浓度设3个重复,每个重复30头5龄起蚕,采用体壁穿刺法接种[10],试验组每只家蚕经体壁用微量注射器注射接种1 μL菌液,对照组每只家蚕从体壁注射接种1 μL无菌水。接种后所有家蚕均用正常桑叶在24 ℃下饲养,连续观察24 h,每1 h定时记录家蚕幼虫的死亡头数,并将死亡的蚕体挑出单独放置,观察是否为灵菌败血病感染致死。

1.3 数据分析

试验数据采用SPSS 24.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建立直线回归模型,计算LT50,以LT50为判断粘质沙雷氏菌对不同品种之间致病力强弱的指标。

2 结果与分析

2.1 分离菌株的分子鉴定

该菌株在营养琼脂培养基上形成圆形的红色菌落,菌落边缘整齐、湿润。分离得到粘质沙雷氏菌的PCR产物,测得序列为1 477 bp,对结果进行NCBI-blast,对BLAST结果进行分析,发现分离菌株16S rDNA序列与Serratiamarcescensstrain S7.1 chromosome亲源关系最近,其相似性达到100%,综合其生物学特征,分离菌株被鉴定为粘质沙雷氏菌(Serratiamarcescens)。

2.2 不同家蚕品种注射不同浓度的粘质沙雷氏菌悬液后的发病情况

注射粘质沙雷氏菌悬液后,不同浓度菌液均引起2个品种的家蚕快速发病死亡,而注射无菌水的对照组均未发病。发病初期蚕体僵硬、胸部膨大,蚕体缩短,吐出肠液,死亡,几个小时后皮肤松弛,病蚕尸体逐渐软化全身变成红色。粘质沙雷氏菌对2个家蚕品种5龄幼虫均有较强的致病力,随着粘质沙雷氏菌菌液浓度的增加,对家蚕的致病力逐渐增强,以1×107cfu/mL浓度下的致病力最强,致死时间最短,皖·丰×润康正反交平均最早在注射后13.0 h发生死亡,而秋丰×白玉正反交平均时间为13.5 h。

2.3 粘质沙雷氏菌对皖·丰×润康的致病力

从表1可以看出,随着粘质沙雷氏菌菌液浓度的降低,其对皖·丰×润康和秋丰×白玉的致病力均逐渐减弱,LT50逐渐延长。其中以1×107cfu/mL浓度的致病力最强,其对皖·丰×润康正反交幼虫的LT50分别为15.6 h和14.4 h,对秋丰×白玉正反交幼虫的LT50分别为16.2 h和15.7 h;以1×105cfu/mL浓度的致病力最弱,对皖·丰×润康正反交幼虫的LT50分别为16.9 h和16.0 h,对秋丰×白玉正反交幼虫的LT50分别为17.0 h和16.9 h;1×106cfu/mL浓度的致病力介于1×107和1×105cfu/mL之间,对皖·丰×润康正反交幼虫的LT50分别为16.2 h和15.5 h,对秋丰×白玉正反交幼虫的LT50分别为16.4 h和16.2 h。粘质沙雷氏菌对皖·丰×润康和秋丰×白玉正反交之间的致病力略有差异,同一浓度下,反交的LT50均短于正交。另外,感染同一浓度粘质沙雷氏菌后,抗BmNPV家蚕品种皖·丰×润康正反交的LT50平均比对照家蚕品种秋丰×白玉正反交的LT50缩短0.6 h,说明抗BmNPV家蚕品种皖·丰×润康对抵御粘质沙雷氏菌没有优势。

表1 粘质沙雷氏菌对皖·丰×润康正反交的半数致死时间(LT50)

3 讨论

沙雷氏菌属是养蚕环境中广泛存在,同时具有较强致病力的一种病原菌。本研究结果表明,抗BmNPV家蚕实用新品种皖·丰×润康正反交在粘质沙雷氏菌菌液浓度为1×107cfu/mL时LT50最短为15.6 h和14.4 h,在菌液浓度为1×105cfu/mL时LT50最长为16.9 h和16.0 h;粘质沙雷氏菌对秋丰×白玉的致病力作用出现相同的趋势,在相同浓度下抗BmNPV家蚕品种皖·丰×润康正反交的LT50平均比对照家蚕品种秋丰×白玉正反交的LT50短0.6 h,说明抗BmNPV家蚕品种皖·丰×润康对细菌病更加敏感,对抵御粘质沙雷氏菌没有优势。

BmNPV病毒的感染取决于宿主和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宿主因素包括家蚕自身抗性的差异和免疫调节机制,调节抗病毒免疫反应,决定病毒的清除和传播。有研究表明[11],细菌及其产物会对病毒的稳定性和传染性产生不利影响。通过小鼠粪便移植将分节丝状菌转移至易感动物体内,可以保护易感动物免受甲型流感病毒(Influenza A virus)、水泡性口炎病毒(Vesicular stomatitis virus)和呼肠孤病毒(Reovirus)的感染[12]。Surfacetin是枯草芽孢杆菌产生的一种具有膜破坏特性的环状脂肽,可破坏冠状病毒粒子的完整性[13],并损害几种包膜病毒的传染性,包括基孔肯雅病毒(Chikungunya virus)、克里米亚-刚果出血热病毒(Crimean-Congo hemorrhagic fever virus)、杜贝病毒(Dugbe virus)、埃博拉病毒(Ebola virus)、甲型流感病毒、马雅罗病毒(Mayaro virus)、尼帕病毒(Nipah virus)、乌纳病毒(Una virus)和寨卡病毒(Zika virus)[14],但抗病毒宿主影响细菌的传染力相关文献在国内外还未见报道。

家蚕品种间对BmNPV抵抗性存在显著差异,可以利用高抗BmNPV的品种资源,通过杂交、回交等技术手段,将抗BmNPV基因导入实用性基础品种中,培育出抗BmNPV生产实用新品种。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和蚕业生产方式的根本性变化,养蚕从业人员老龄化成为普遍现象;新型蚕业经营主体发展迅猛,轻简化、规模化养蚕在一定程度上带来蚕病高发的风险,也对家蚕品种的抗病、抗逆性提出更高要求,推广抗BmNPV家蚕品种成为养蚕生产中最有效的途径和手段,也是确保其高产稳产的重要措施。因此,弄清细菌对该类品种的致病规律,对蚕病综合防治和蚕茧高产稳产都有积极意义,而细菌对抗BmNPV家蚕品种致病的分子机制值得进一步研究。

猜你喜欢

家蚕白玉菌株
基于SVM的家蚕中毒分类识别研究
家蚕原原种“871”“872”种性变化分析
植物根际促生菌Bacillus mycoides Gnyt1菌株生物学特性比较研究
菌株出马让畜禽污染物变废为宝
抗BmNPV家蚕新品种“川抗1号”的育成
家蚕猝倒病的发生与防治
春 笋
白玉羊首瓜棱形壶
英国红松鼠携带麻风病菌株
A White Her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