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化阅读与写作共振
2022-03-09唐辉艳
唐辉艳
【摘要】如何提高高三作文备考教学的实效?既不能过于急功近利、“拔苗助长”,又不能循规蹈矩或“无为而治”。笔者认为,生活化阅读与写作,师生情感与思维的共振,是写作激情与能力、态度、情感诸方面被激发与获取的有效手段。高三写作的灵感一旦能激发,定能有效攻破高三作文备考的“瓶颈”,最终让学生驾轻就熟地驰骋考场。高三作文课堂也能灵动而丰实,课堂也可以成为学生写作的“源头活水”。
【关键词】高三作文;生活化;阅读与写作;开源促思;思维共振
我们的教育一直存在一个致命的“时间差”:用过去的知识教当下的学生,当下的学生要面对未来的生活。“学会学习是人面对未来生存的基础”已成了一个毋庸质疑的命题,阅读与写作教学要解决这个问题,首先应致力于缩短甚至打破经典文学作品阅读与当下写作教学的“时间差”,使现实中大多数学生的写作从停留在枯涩阶段而无法自拔,到进入欣喜的“泉涌”阶段,最后进入出精品的“割爱”阶段,努力做到阅读与写作的共振,文学与生活的共享,使语文教学既不过于急功近利、“拔苗助长”——循规蹈矩地一味练习技法,又不“无为而治”——放任学生在阅读与限时作文的练习海洋中遨游。着眼写作激情与能力的提高,兼顾阅读知识、能力、态度、情感诸方面被激发与获取,相信定能有效攻破高三作文备考的“瓶颈”,高三作文课堂也可以成为学生写作的“源头活水”。
一、以多种渠道培养学生的良好阅读习惯
以阅读带动听说写能力的全面提高,以调动学生兴趣和思维来组织阅读写作课堂。高三阶段的阅读不可或缺。要让学生在广泛而自主的阅读中汲取生命养料,充实情感,提高意志品质。但是,这种适当的“放养”并不是“放羊”,不是“无为而治”。教师要有一定的指导和要求,践行“因读而写,以写促读,读写双收”的原则。
多渠道的阅读可以结合当下“互联网+”时代的特点,结合视频、网络新闻、微信朋友圈、QQ空间等,将经典作品阅读与新闻事实阅读相结合,时事热词热议与传统话题相穿插。最重要的是要唤醒学生的“发现”意识,形成“在阅读中思考,在思考中发现,在发现中感悟,在感悟中成长”的良性循环。适当开设阅读专题和激趣活动,一方面鼓励学生乐做精神世界的“美食家”,善于汲取;另一方面促使学生做感悟生活的有心人,成为感悟生命的思想者,善于把感悟之语笔录下来,并进行精华交流或不同形式的“发表”活动等。读与写交相辉映,促使学生保持旺盛的写作激情,为提高写作的质量储备“下锅的米”。没必要每次作文都要学生写成800字以上,要让作文训练方式灵活多变:300-500字、甚至100-200字的小作文在大作文训练中穿插,也能提高作文备考的效率。小作文的类型有:新闻短评、视频观感、构思训练、素材的多向解析、佳段仿写、传统与热点辩论,等等。高三阶段化整为零的小作文训练是提高写作效率的极佳选择。
二、以触动心灵、轻松面对的随笔对话系列为突破高三作文“瓶颈”
开源促思、文字对话,让高三写作也能“为有源头活水来”。“情者文之径”“情动而辞发”,让学生积极投身写作、保持写作热情的根本办法是“激发情感”。学生作文提高的首要就是解决“害怕”这个心理问题,从而产生对写作的亲近感,纠正 “好作文是雕琢出来”的观念,确立“我手写我心”就是好文章的写作方向,让写作踏上“随心所欲”的“有我之境”,从“枯涩阶段”摆脱,轻松面对作文。
正如著名作家胡塞尔说:“我们生活在自己的具体的周围世界之中。而我们的一切关注和努力都指向这个世界。”当学生空发感慨、胡编乱造故事时,不妨把笔伸向生活,从生活中寻找写作的灵感,从亲身经历的事情中悟出人生的道理,从小处感受精彩的世界,让文思如清泉般汩汩流动。鼓励并要求学生每周都有紧扣生活又有思想的文字,教师要敏感地点拨学生,并不断强调,由此彰显真性情;让学生体悟考场作文不是高高在上的圣人所作,而是学生真情实感的自然流露。恰是这样的文字才能打动读者,从而确立关注社会、真情实感的表达才是可喜的正确导向,培养学生认识世界、认识自我的能力。
从书本的备考扩展到生活的思考,不读“死”书、不“死”读书,学生定是喜欢这样的标准和做法的。因为“90”后有些个性的他们恰恰不愿意读“死”书,以此鼓励他们放下包袱,大胆表现自己的所思所想。写作备考的方向对了,之后的努力就能事半功倍,正如那句话说的:“方向比努力更重要”。
作文的基础在哪里?在生活里,在真实的情感和思考里。有的教师没有真正理解这一点,在他们的课堂上,生活的内容仅仅成了点缀,而不是本体。作文教学的本来面目就是教会学生大胆并善于思考、表达。我们要始终把提高思维水平作为首要目标,让学生明白:高考作文最核心的能力考核是思考能力。
学生的随笔,教师一定要有“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回应,尤其是在课堂进行集体点评与优秀作品展示,可以事半功倍。教师对内容与情感态度,都要给予客观的点评,这是学生能否坚持写下去的关键。
学生写随笔有利于提高学生对生活的观察思考与表达的能力,这已是语文教师的共识。但是,有的教师的批改作文时却草草了事,打上一个等级,或是几句千篇一律的表扬。长此以往,学生的劳动不能得到教师的充分回应,也降低了学生写作兴趣的“火候”。有深度与细节的批语,让学生的写作由独白走向对话,学生写作兴趣与质量的提高才更有可能。笔者对学生的习做到每篇必评,有时在课堂上展示师生的文字交流,尽力做到师生思维和情感的共振,而学生则会以期待教师评语的心理来写随笔。随笔火花,激情迸发。如此,教师与学生一起加入到思考生活、书写思考的队伍里来,在高频率、有深度的交流中互动,触动心灵,让高三学生走出写作的枯涩阶段,进入写作的“泉涌阶段”。
三、利用生活素材,储备更多的“源头活水”
让高三学生在紧张的备考中,放下戒备,“广积粮”,才能“深挖洞”,这在考场也能轻松应对。
1.教师要随时展示自己对生活的思考。教师真诚自然的尝试,恰是打通学生善于思考的“点穴手”,让学生明白:从生活中思考,然后写作,这不仅可以提高思考质量,还可以提升生活质量。师生一起“广积粮”,定能促成学生的“深挖洞”。如,最近热议的话题、校园发生的新闻事件都可以作为谈资,激发学生对生活的关注与思考,也让学生感受到教师在与他们一起触及生活与生命的脉搏。如,笔者经常向学生展示博客中的文章,不一定文采斐然、字字珠玑,但是学生却非常有兴趣进行阅读。这大大地增进学生对教师的感情、对语文持久的兴趣,更激发了他们写作的兴趣。每年高考语文考试一结束,经常会有学生对笔者说:“老师,我借鉴了您的那篇《……》。”结果证明,他们的高考作文分都不低,说明教师平时的思考很容易与考试作文命题者殊途同归、异曲同工。可见,作文题在生活中,在师生的对话中,在师生的思考共振中。
2.教师要与学生一同思考。在探讨作文立意时,笔者尝试写“下水”作文,更多的时候是写成作文提纲,与一些优秀的作文一起给学生作参考。每次改完卷后,笔者若对学生的构思不满意,就会尝试写记叙文、议论文几种构思,学生马上豁然开朗。有时是结构提纲,有时只是題目与主要素材,有时是“下水”作文,有时是标题与中心思想;长短不一、形式各异。但是同题异构,可以产生强大的精神共振之力,收到激发思维、增强记忆、举一反三的效果。久而久之,语文作文课堂就不再是只有生硬技巧的解说,不再是只对学生范文指指点点的“高高在上”,也不再是生硬说教的“不食人间烟火”,而是充满师生对话的温度、充满对社会人生的关注与期盼,这才是真正的生活化语文。
总而言之,生活化阅读与作文的共振教学是一个全面而细致的“工程”,高三作文备考教学更是要在效率上下功夫。教师要注重激发学生的思维,用心、用情地驾驭,着眼学生的写作激情与能力的提高,兼顾学生阅读知识、能力、态度、情感等方面的激发与获取,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只有让学生体会到思维与表达的无穷魅力,才能使他们感悟“生活即语文,人生即文学”,从而有效提高他们的作文写作能力,让他们不仅能在高考中自如发挥,也为提高语文核心素养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