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必修二》(高中粤教版)第四章第一节《功》(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2022-03-09彭欢
彭欢
一、教学内容分析
1.《物理课程标准》对本节的要求:理解功的概念并能用来解释现象和进行相应的计算。
2.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节内容是本章机械能和能源的开篇,是本章学习的基础。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过功的特殊计算式W=Fs、力的分解、力的等效替换等知识。在此之后,学生要学习动能定理、能量守恒等重要知识。
3.教材的编写思路:功是能量转化的量度。本节围绕如何计算一般情况下力对物体做的功、功有正负之分和如何计算合外力做的功来展开。首先,依据物理学科的“从特殊到一般,从简单到复杂”的认识规律,让学生从初中学过的功的特殊计算式W=Fs过渡到功的一般计算式;其次,根据α的不同取值,得到功有正负之分的结论,了解正功、负功的物理意义。最后,根据功是标量,得出两种计算合外力做功的方法。
4.教材特点:(1)注重知识衔接和连贯性;(2)对以往知识的回顾和渗透;(3)注重知识在实际情景中的应用。
5.教材处理:(1)对功概念的引入,考虑到学生在初中掌握得较好,由学生总结归纳。(2)结合力的分解,推导功的一般计算式。(3)充分结合生活中的情景,让学生准确理解和真切感受功。
二、教学对象分析
1.学生的兴趣:功在现实生活中随处可见,学生对这节内容不陌生,加之初中有所了解,所以学生对本节内容有较强的学习兴趣。
2.学生的知识基础:学生已经学过功的概念、功的特殊计算式W=Fs、力的分解、合力与分力的等效替换等相关知识。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
3.学生认知特点:(1)只知道力的方向与位移的方向一致时如何计算力对位移所做的功。但实际生活中,更多的时候力的方向与位移的方向并不一定在一条直线上时,就需要用到功的一般计算式。(2)不知道功有正负之分,正功、负功有什么物理意义。让学生正确认识正功、负功的物理意义才能为接下来理解功是能量转化的量度打好基础。(3)对合外力做的功,学生不知道如何处理,合外力做功的计算直接影响对接下来动能定理的理解。
三、教学目标
1.物理观念:理解功的概念和做功两个要素,会利用公式进行有关运算,逐步形成能量观念。
2.科学思维:理解正、负功的含义,灵活运用解释相关现象,提取重要信息建构物理模型,培养学生模型建构的科学思维。
3.科学探究:基于观察到的物理现象,能提出问题,给予相应的解释。
4.科学态度与责任:认识到做功的本质是力在位移上的累积效果,逐渐形成探索自然的内在动力。
四、教学重点:功的计算方法及正功、负功的物理意义。
五、教学难点:利用功的定义式解决有关问题及求合外力所做的功。
六、教学策略设计
根据《课程标准》要求,教学中以知识和技能为载体,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深入理解交流与合作的研究方法,充分体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教学原则。本节课采用以讨论交流的科学探究方法为主,情景激学、比较、阅读、讲解等方法为辅;设计简单、易操作的实例演示,能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保护学生的学习兴趣;用计算机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创设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学生阅读量,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也可节省许多板书时间,让学生在课堂中能有更多的时间自主讨论学习。在教学中,关注不同学生的个性差异,因人而异,根据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不同,让他们承担不同的任务,创造机会,鼓励他们发挥所长,获得成功的喜悦,以促进全体学生共同发展。
七、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杠铃。
八、教學流程图
九、教学过程设计
十、教学反思
本节课以“学习进阶理论”为指导,带领学生从初中、高中必修教材已学的相关知识逐步过渡、整合到“功”的相关概念及应用中。发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思想,让学生成为规律发现的亲历者,体验进阶学习的成就感。课程实施下来,师生配合高效、有序,完成既定教学目标,让学生掌握知识、规律的同时,核心素养、物理观、科学探究精神均有所提升。如果能将“功”的相关知识与实际生活更紧密地联系起来,贯穿在练习中,学生的体验感应该会更好。
[本文系广东教育学会“十四五”教育科研重点课题“基于学习进阶的高中物理教学设计实践研究”(课题编号:GDESH14002)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