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读三查”教学法在中职语文教学中的实践
2022-03-09石磊
摘要:以多元智能理论为理论支撑,针对当前中等职业学校语文学科课堂教学中存在的常见问题,以《中等职业学校语文课程标准》(2020年版)为依据,结合语文课堂教学实践,创造性提出了中职语文“七读三查”教学法通式,并对“七读三查”教学法的教法程式、学法指导等进行了实操性解读。
关键词:“七读三查”;中职语文教学法;教法程式
一、“七读三查”教学法的内涵
语文课程是中等职业学校各专业学生必修的公共基础课程。语文的基础性地位决定了它不像其他专业课一样具有学之既得、得之即用的显性特征。因此,中职语文课程很容易被边缘化、简单化,使得教师教学兴趣不高、学生学习兴趣不浓。这就需要一线语文教师加强学习,探究规律,根据学情改进教法程式,在中职语文课堂教学实践中不断创新教学法。“七读三查”教学法就是中职语文课堂教学的一次成功实践。它创造性地把一节课分成“预读、听读、速读、研读、展读、品读、拓读”七个阅读环节,在学生学习过程中,让教师“查课前《预习案》、查课中《探究案》、查课后《作业案》”。该教学法的本质是让教师走出知识本位、技术主义的教学模式,根据学生认知特点和能力水平组织教学,重视启发式、讨论式教学;在强化学生关键能力培养的同时,加强其必要的语文基础知识教学和语文基本技能训练。
二、“七读三查”教学法的产生背景
(一)中职语文教学面临的现实困境
从生源上看,进入中等職业学校学习的学生往往不是出于自身兴趣选择的,而是中考后被动接受的。加之他们人生目标缺失,对单纯知识性的学习存在逆反情绪,这使得学生对语文学习兴趣不高。从教师教学的角度看,近些年,职业教育的办学理念、教育观念、教学标准一直处于变动中,因此,有很多教师及教学研究者在中职语文教学改革的道路上做了很多探索。这虽然丰富了中职语文教学的内涵、路径,但也为教师的课堂教学带来了选择困惑。
(二)语文课堂教学实践存在的不足
“七读三查”教学法从教学细节处入手,针对的是中职语文课堂中难以有效解决的问题:一是教师教学着眼于课文单篇,着眼于语文知识的点,习惯照本宣科,缺乏延展度,从而导致课堂教学内容单一。二是教师课堂定位不准,授课时总是一味灌输,与学生缺少有效的沟通,进而造成实际教学手段与学生学习特性不相符,无法有效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生被动学习现象严重。三是教师自身思维观念比较保守,不能快速吸收新知识、新理念、新技术,不利于中职学生的多样化发展,使得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受到较大局限。
(三)“七读三查”教学法的优势
针对上述中职语文教学的短板,“七读三查”教学法意图实现以下突破。
一是实现教师教学方式的变革。首先,在教学功能上,教师从以传授知识为中心向以提高能力为中心转移。其次,在教学内容上,教师从以知识体系为主线的分科性学科教育,向以核心素养为主导的综合性、问题性教学转型。再次,在教学评价上,教师从统一的标准化教学,向多样化、个性化、选择性的因材施教转型。二是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学生的学习环境从“教堂”转向“学堂”。每个学生不是被动而是能动地学习,不是竞争性而是合作性学习;不是靠单向传递、孤独地记忆知识的学习,而是基于双向性、多向性对话的学习。学生学习方式从“教得”转向“习得”,感受和理解知识产生、发展的过程。“七读三查”教学法建立在充分尊重每一位学生个性化学习的基础上,能更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通过语文知识的持续积累,最终实现自身价值。
三、“七读三查”教学法的理论视角
多元智能理论认为,人有八种基本智能,人人都有具有这些智能的潜能。而这八种智能可大体归纳出多元性、平等性、复杂性、差异性和发展性五个基本特征。多元智能理论的基本观点为中等职业学校教学改革提供了新的思路。一是人的智能发展与中职生所需的社会能力存在一致性,有利于明确教学目标,规范培养方向;二是能让我们正确看待中职学生的巨大差异性,从而做到因人施教、层级发展;三是没有升学压力的中职课堂更容易体现课堂师生的平等性,从而构建丰富生动的教育教学实践。多元智能理论为重新认识和定位中职语文教学的功能和作用,重新认识和定位中职语文教学改革的方向和目标,最终建构自主、合作、探究的中职语文教学模式提供了重要理论依据。
根据发展多元智能的要求,笔者以“目标+项目”教学模式为导向,以“行动过程的学习”为策略,展开具体教学实践。在具体教学目标的设计上重点关注两个方面:一是研究分析教学内容,充分发掘其中涉及的多元智能因素,在此基础上确定要实现的智能发展目标;二是根据学生的智能特点设计不同的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方式,确定不同智能类型学生应该实现的发展目标。依据教学目标创建多样性和创造性的教学项目,以学生的“听、说、读、写”为依托,设计符合学生学习规律和中职生成才规律的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语言理解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发现与鉴赏、文化传承与参与等语文核心素养。在具体的教学实施过程中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注重学生“习得”过程,教为主导,学为主体,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语文知识的学习中。
四、“七读三查”教学法的运用策略与实践
(一)“七读三查”教学法的教学要点
“七读三查”教学法的教学要点在于“抓两头、促中间、做四评、防十假”。“抓两头”即一头抓课前导学案编制,一头抓课前的达标测评。“促中间”即使学生课中学习追求自主性、主动性、生动性,创建“情感、动感、灵感”的三感课堂。“做四评”即一是自学三要:要围绕导学案预习、要自主解决40%-70%问题、要标注出疑难问题;二是课堂三看:看自主程度、看合作效度、看探究深度;三是小组三评:合作的情感、交互的动感、探究的灵感;四是展示三性:选择“近共性”问题、强调学习者之间的互动性、追求生成的价值性。“防十假”主要包括:防止小组学习中的“假合作”,课堂教学中的“假目标”,自主学习中的“假自学”,成果展示中的“假展示”,当堂训练中的“假检测”,合作研讨中的“假民主”,小组探究中的“假研讨”,课堂评价中的“假评价”,课堂提问中的“假问题”,三查过程中的“假检查”。
(二)“七读三查”中职语文教学法的教法流程
“七读三查”中职语文教学法的教法程式分三个阶段,即“课前-课中-课后”。课前以学生“独学”为主,并依托《预习案》让学生独学不偏离课堂教学方向,又有课前知识延伸;课中以学生“对学群学”为主,并依托《探究案》,让学生在“对学群学”中学会学习和合作,在掌握学习方法的过程中让学生学到知识;课后,以学生“独学”为主,并依托《训练案》让学生巩固知识,进行课后拓展性学习。
(三)“七读三查”中职语文教学法的教法实践
以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国家规划新教材《语文》(基础模块上册第三版,主编倪文锦、于黔勋,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年6月版)第五单元阅读与欣赏部分第十七课《致橡树》(作者舒婷)为例,课堂教学实践步骤如下。
步骤一,“预读”教法程式。课前,通过“课堂派”课程网络平台、班级QQ等发布《预习案》,学生课前学习。
步骤二,“听读”及“查课前《预习案》”教法程式。听师范读,课件呈现视频,播放音乐,让学生在配乐中一边欣赏视频一边跟随老师的范读,带着“你感受到了什么?”的问题一起走进舒婷的内心世界,并谈谈感悟。
步骤三,“速读”教法程式。收集展示学生通过课前学习在“课堂派”课程网络平台、班级QQ、微信群中提出的疑难问题,形成《探究案》。经过筛选,根据不同学情选择五个有梯度、有代表性的问题,形成课中《探究案》,呈现在课件上。
步骤四,“研读”教法程式。实施“组内同质,组间异质”学习。对照《探究案》,每组同学围绕自己选择的问题,通过抓重点词句进行品味等方式研读课文,先自己思考,不能解决的小组讨论学习,或请求同伴、教师帮助。教师现场指導与答疑。
步骤五,“展读”及“查课中《探究案》”教法程式。汇报探究学习成果。以学习小组为单位,代表汇报,学生补充,师生导正,总结探究学习成果。最终形成《探究案》的答案。
步骤六,“品读”教法程式。组织学生开展“开火车”读、比赛读、分组读、分角色读等多形式朗读。师生互评,领悟意境。
步骤七,“拓读”与“查课后《作业案》”教法程式。查课堂《作业案》并让学生讨论“你觉得校园爱情可靠吗?为什么?”等问题。学生畅所欲言,充分讨论,其他学生补充完善,师生点评,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爱情观、人生观、价值观。
最后,布置课后《作业案》。针对不同学情分层设计课后《作业案》,通过“课堂派”课程网络平台、班级QQ、微信群进行作业发布、评改、讲评,通过生生、师生互助、教师指导等方式实现差异化教学。
五、“七读三查”教学法的改革成效
通过在河南信息工程学校19级和20级各个班级开展“七读三查”教学法的教学实践发现,学生对中职语文课堂教学的参与度明显提升。以某省属中职学校1587名一年级学生为测试主体,按照学号顺序抽样30%发放中职语文课程课堂教学效果调查问卷530套,收回有效问卷518套。问卷统计显示,92.1%的学生认为该方法能调动自己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同时,问卷中学生对课堂教学合作性学习、“习得”认可度以及学习效果等的调查内容表明,该教学法在教学功能上,能够使教师从以知识传授为中心向以能力为中心转移;在教学内容上,能够使教师从以知识体系为主线的分科性学科教育,向核心素养为主导的综合性、问题性教学为主转型;在教学评价上,能够使教师从统一的标准化教学,向多样化、个性化、选择性的因材施教转型,实现了教师教学方式的变革,有助于教师在学生成长中扮演好辅助者、引导者的角色,不断改善中职语文教学效果,帮助学生获得全面的发展。
基金项目:2021年河南省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基于核心素养的活动型思政课程课堂构建的实践研究”,项目编号:豫教[2021]57945。
作者简介:石磊(1970-),女,河南郑州人,高级讲师,研究方向:中职语文课堂教学。
(责任编辑 张萌喆)
14195005202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