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重读《访古学诗万里行》:实地与今昔

2022-03-09李煜东

文史杂志 2022年2期
关键词:实地考察杜甫

李煜东

关键词:杜甫;实地考察;今昔对比

1979年至1980年,山东大学萧涤非教授率《杜甫全集》校注组多次赴山东、河南、陕西、甘肃、四川和湖南等地,实地考察杜甫的行踪和遗迹。考察的见闻与思考结集为《访古学诗万里行》一书,1982年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至2014年,历时30余年,校注组最终完成了《杜甫全集校注》。

“访古学诗”的重要目的,是“一面学习杜诗,一面实地考察,倍感亲切,从而加深了对杜诗的理解”。有些杜甫诗句和杜甫的行动,要到实地才能明白,部分有疑之处要到实地才能释疑、破解。

实地勘察是确定诗歌写作地点的重要方法。杜甫居兖州时有《刘九法曹郑瑕丘石门宴集》《题张氏隐居二首》,均提及“石门”,但位置不够明确。最初校注组以为“石门”在今兖州城东泗河边金口坝附近,但到了现场才发现景物与杜诗完全对不上——杜诗云“春山无伴独相求,伐木丁丁山更幽”,“鞍马到荒林”,而金口坝附近既无山,古时也绝非荒林之地。最后,校注组依据孔尚任《出山异数纪》等文献判定“石门”当为曲阜东北的石门山,论证过程略作修改后也写入了《杜甫全集校注》。

实地勘察,亦可辨伪。清·道光《鄜州志》称,在羌村杜公窑的石壁上有“拾遗旧迹”云“长天夜散千山月,远水霞收万里云”。校注组费尽千辛,终于在富县城南七十多里的山里找到了这处摩崖刻石,上面的确刻有“千山月”“万里云”两行模糊的竖排文字,磨损严重。校注组结合文献进行了一些辨析,一方面指出《鄜州志》没有实地勘探过而导致其记录位置大误,另一方面认为旧有诗文都提到墨迹是草书,但现场见到的却是工整的楷书;最后参照杜诗风格,判断《鄜州志》所载为伪句。

实地勘察,可以更易理解杜诗。校注组在白帝庙上俯瞰瞿塘峡,发现江面最窄处仅百米左右,两岸绝壁相对,犹如两扇大门,是为“夔门”,也就是杜甫所说的“三峡传何处,双崖壮此门”(《瞿塘两崖》)之景。不到这现场,是体会不到“众水会涪万,瞿塘争一门”(《长江二首》其一)的气势的。

靠这类实地踏勘而辨析地点的诗,在本书中尚有《陪李北海宴历下亭》《山寺》《上牛头寺》《惠义寺送王少尹赴成都》《聂耒阳以仆阻水书致酒肉》等等,难以备举。正是因为这种“访古学诗”的实地考察能有诸多收获,故今日亦颇有学者承袭此种方法,台湾高雄“中山大学”简锦松教授是其中的佼佼者。他出版了《唐诗现地研究》(2006年),《亲身实见:杜甫诗与现地学》(2018年),《山川为证:东亚古典文学现地研究举隅》(2018年)等书,在亲身考察的基础上,利用日程计算、天文星象、GPS等拓展了实地研究的范围,对杜甫、王维、白居易等人的诗歌进行了分析、辨伪。大陆学者中,王兆鹏、肖鹏近年出版了《重返宋词现场》(2021年),借助现场图片、卫星地图和调查细节,对范仲淹、苏轼、辛弃疾、欧阳修等广为传颂的名作进行了分析,纠正了部分误解,亦值得学习和借鉴。

如果说“访古学诗”乃在杜诗研究的情理之中,那么今日更有另一角度可供来者重读本书。校注组在1980年访杜甫之古,而时隔40年后的2021年,校注组记录的所见所闻也变成了“古”。于是今天我们读这本书也就成了另一种“访古”——“访古”之书本身变成了“古”,变成了一种史料。

校注组的见闻可以与今日现场作对比,见证历史的发展与时代的繁荣。比如在西安,1980年的曲江,是出大慈恩寺,经过曲折不平土路后的一处大麦田;今日之曲江,业已重建为大唐芙蓉园和曲江文化公园,景色说不定比盛唐更靓丽。1980年的昆明池是干涸的,而今日的昆明池已经修建为七夕公园。校注组在昆明池搜寻杜诗“织女机丝虚夜月,石鲸鳞甲动秋风”中的“织女”和“石鲸”不得,最后只在当时的省博物馆看到已经风化为大石条的“鲸”,大失所望。现在,这条石鲸就放在陕西历史博物馆门口,参观者“跃”过石鲸便可走进历史。至于织女石,1980年,校注组无法得见是因为博物馆干部为了解决善男信女每天烧香的纠缠,只得将之埋入地下。现在,织女石已重回石婆庙,香火很旺。1980年的华清宫,可以在“已是彩色水磨石”的“莲花汤”里洗浴一次,但需要30分钟而大排长队。校注组对“莲花汤”予以批评,指出“莲花汤”实乃玄宗所用,贵妃所用的应叫“芙蓉汤”或“海棠汤”。不过实际上,校注组所见的“莲花汤”有可能是为了吸引眼球而造的现代物。迟至1982年,考古队才发现了唐华清宫的遗址,在发掘中陆续发现多个汤池遗迹。其时这些汤池遗迹,方包含有“莲花汤”“海棠汤”。

校注组从奉节坐船下三峡,中午过巴东县,随后进入西陵峽。“进西陵峡不太远的江北岸,就是秭归县”,“过了秭归就是香溪”。笔者对照地图,却一时摸不着头脑:若论县政府所在地,应是过了香溪才到秭归,而且秭归在江南岸。经过一番研究,原来是秭归县政府所在地发生了变化。秭归县政府原在归州镇,的确在香溪上游,且在江北,这应是校注组所见之秭归。1991年,县政府决定迁至更下游的剪刀峪,即今县所在,1998年迁徙完毕。这里就在三峡大坝附近,说不定秭归县政府的迁移就与三峡大坝修筑有关。

校注组善记风俗。有一些风俗始终没变,比如天水仍旧喜欢吃“呱呱”。前年笔者曾在天水吃到“呱呱”,有点像凉粉和锅巴的结合物,但不知为何叫“呱呱”。检索相关资料,也只说是一种传统美食。校注组在天水也吃到了“呱呱”,据他们说,取名与制作方式有关:“用大盆盛着,卖时用手抓碎装在碗里,再以非常灵巧的动作加上各种作料,现卖现抓”,“后来打听到这就是‘抓抓’,只不过当地人把‘抓’发成‘呱’的音了。这种‘抓抓’就是西北少数民族抓饭的一种”。不知是否如此,但不失为一合理的解释。

有一些商品和风俗,大概今日不易见到了。校注组在洛阳时曾买到“邙山牌”香烟。鉴于邙山以“葬在邙山”著称,这个牌子似乎在以一种冷幽默的方式告诫烟民“吸烟有害健康”。不过,“邙山牌”香烟现已停产,只能在一些烟标收藏者那里看到了。

3840501908231

猜你喜欢

实地考察杜甫
杜甫的一生
杜甫改诗
萧梅老师实地考察相关论文综述
徐州博物馆公示语英译问题研究
杜甫与五柳鱼
电商精准扶贫的现状分析和对策解析——基于井冈山市的实地考察
Foreign Experts on Sightseeing Tour around Zhejiang
实地考察对思政课能力本位的项目化改革的意义思考
杜甫的维稳观
实地考察中原古战场 进行开放性学术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