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外向型开放式创新、动态能力与企业创新绩效:一个有调节的中介效应模型

2022-03-08周位纱赵鹏瑾

上海管理科学 2022年1期
关键词:吸收能力开放式专利

周位纱 赵鹏瑾 周 洁

(上海大学 管理学院,上海 201800)

随着市场竞争的日益加剧和科学技术的快速变革,企业面临着产品生命周期逐渐缩短、创新资源分布泛化的挑战,仅依靠内部创新难以建立并维持竞争优势,跨越组织边界利用外部组织和资源成为企业创新实践的必然选择。在此背景下,开放式创新应运而生。根据知识的流向,开放式创新可分为外向型开放式创新和内向型开放式创新,其中内向型开放式创新是指将企业外部的知识、技术或资源等转移到企业内部进行商业化,而外向型开放式创新则指将企业内部有价值的知识、技术或资源等转移到企业外部进行商业化。目前,内向型开放式创新的作用已得到学术界和企业界的广泛关注,但对外向型开放式创新的探讨相对较少。然而企业创新水平的逐渐增强以及生产能力的有限性导致了创新成果无法实现完全转化,因此如何充分发挥外向型开放式创新的作用,已成为企业创新绩效提升亟待解决的问题。

关于外向型开放式创新与企业创新绩效的关系,学术界尚未取得一致性的结论。比如,有研究发现外向型开放式创新对创新绩效具有正向影响,且外向型开放式创新导向与模式的匹配可以实现绩效的最大化,也有学者认为执行外向型开放式创新会消耗资源和费用,进而阻碍员工专注于企业核心业务和进行创新活动,还有研究表明外向型开放式创新对企业创新绩效具有倒U型影响。关于外向型开放式创新影响企业创新绩效的机制,现有学者围绕外部环境、企业导向、商业模式、知识共享和创新策略等多个维度进行了研究,但是对企业自身能力特别是动态能力的作用关注较少。然而在VUCA时代,动态能力使企业实现对内外部资源的协调配置和整合应用,并影响企业自身的创新水平,因此,动态能力在外向型开放式创新与企业创新绩效间发挥重要作用。

基于此,本文从动态能力的视角研究外向型开放式创新对企业创新绩效的作用机制。借鉴以往相关研究,本文将动态能力分为吸收能力、创造能力和整合能力。企业通过外向型开放式创新获取收入的同时,能够利用吸收能力实现外部知识技术的内化,利于创新绩效的提升。此外,创造能力强的企业更易识别新资源和新机遇,加强外向型开放式创新对吸收能力的影响。而整合能力强的企业可以实现技术的快速转化,将从外向型开放式创新中吸收的知识技术资源加速转变为企业创新绩效。因而吸收能力、创造能力和整合能力相辅相成,共同影响外向型开放式创新与企业创新绩效的关系,然而现有研究更多地探讨了吸收能力在开放式创新与企业绩效关系中的作用,对创造能力和整合能力的影响关注较少。因此,本文综合考虑动态能力的三个维度(吸收能力、创造能力、整合能力)的作用机制,深入探讨外向型开放式创新对企业创新绩效影响的内在机理。

1 理论与研究假设

1.1 外向型开放式创新与企业创新绩效

资源基础理论认为稀缺的、有价值的独特资源能够提高企业竞争力,外向型开放式创新有利于企业拓宽产品和技术市场,在为企业提供创新资源的同时,促使企业内部资源合理配置。首先,企业与外部组织进行技术知识转让和交换的过程中,接触到不同行业,形成创新的开放网络,有利于企业内部技术或产品进入新市场,并了解外部企业的知识技术、管理经验等,进而在技术碰撞过程中,产生新思想或组合出新技术,提高创新绩效。其次,通过外向型开放式创新,企业与外部组织更易发展深入合作关系,从而外部组织倾向于为本企业提供所需的互补性资源,丰富企业创新基础,降低创新风险,提高企业创新绩效。再次,企业通过外向型开放式创新将内部非核心技术转移到企业外部商业化,从而将有限资源应用于企业核心技术的开发,实现企业内部资源灵活配置和有效利用,从而促进企业创新绩效提升。最后,外向型开放式创新有利于增强技术知识的流动性,实现技术扩散,将企业技术发展为行业标准,从而激励管理者和研发人员持续创新,实现企业创新的良性循环。且知识流动的增加为企业员工提供更多学习机会,提高企业整体创新效率。因此,提出假设:

H1:外向型开放式创新对企业创新绩效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1.2 吸收能力的中介作用

吸收能力是指企业对外部技术识别、同化、转化及应用的能力,在企业通过外向型开放式创新回收资本的过程中,能够提高对外部资源的吸收效率,而资源的多样性与异质性决定企业创新绩效。因此,本文探讨吸收能力在外向型开放式创新对企业创新绩效影响过程中所起到的中介作用。

一方面,外向型开放式创新对企业吸收能力有着直接影响。首先,外向型开放式创新使企业拓宽技术商业化渠道,因而会接触到各式各样的企业,同时也接触到多样化的技术知识资源。此时企业会提高对外部技术知识的判断能力和区分能力,并加强对外部技术知识的同化与转化,在实现技术外部商业化的过程中获取互补性资源,增加企业所获利益。这个过程为企业积累相关的知识和经验,增强企业吸收能力。其次,外向型开放式创新通过将知识技术进行转让或许可,提高企业技术开发效率,增加企业收入,所得授权收入反过来又可以应用于研发活动,研发能力的提升提高知识吸收利用效率,进而提高企业吸收能力。由此,本文认为外向型开放式创新提高了企业吸收能力。

另一方面,吸收能力对企业创新绩效有着直接影响。首先,吸收能力使企业有效识别和获取外部有价值的新技术知识,并对其进行消化和应用,以产生新思想与新技术,拓宽企业技术轨道,从而减少对以往成熟技术的依赖性,避免企业陷入技术锁定的陷阱,实现企业创新能力的提升。其次,吸收能力强的企业通常拥有丰富的技术开发经验和完善的管理机制,向外部转让技术的质量与过程进一步得到保障,增强外部技术接收者的信任度,从而使企业从外部获取更多商业信息和异质性资源特别是隐形的技术知识资源,促进企业内部不成熟技术思想成熟化。由此,本文认为吸收能力提高了企业创新绩效。

H2:吸收能力在外向型开放式创新与企业创新绩效的关系中起中介作用。

1.3 创造能力的调节作用

创造能力是指企业应用创新资源研发新产品和识别新市场的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企业员工的能力素质和企业知识基础。一方面,创造能力较强时,企业拥有更多创新意识强且工作经验丰富的员工,他们有效识别新市场的能力也使他们有效识别外部企业价值和外部异质性资源,因而利于找到最合适的外部合作者。除此之外,这些高素质员工善于运用自身经验与能力推动有价值知识技术向企业内部转移,因此,创造能力可以提高企业从外向型开放式创新中吸收新技术知识的频率和效率。另一方面,企业内部知识基础影响企业对外部技术知识的识别吸收,创造能力强的企业往往具备更多专业化的知识技术,可以提高对外部技术知识的理解和转化能力,使企业通过外向型开放式创新更有效地提升吸收能力。因此,提出假设:

H3:创造能力在外向型开放式创新与吸收能力的关系中起正向调节作用,即创造能力越强,外向型开放式创新对吸收能力的影响作用越强。

1.4 整合能力的调节作用

整合能力是重组和优化企业内部异质性知识技术资源,并将其应用于新技术开发的能力,反映出企业内部资源配置效率。在外向型开放式创新中,知识或技术转移既可能发生在相同行业的企业之间,也可能发生在不同行业的企业之间,使得企业在此过程中吸收的有价值知识技术具有一定的多样性与差异化,导致与企业所需的知识技术并不完全匹配,因此整合这些复杂多样的知识技术对企业创新尤为重要。而在整合能力强的企业中,能够更有效地对这些异质性知识技术资源进行协调管理和重新配置,并针对新技术再次重新分配企业内部资源,促进企业内外部不同知识间的融合和集成,从而提高资源应用效率,加快新技术的开发和新产品的商业化,为企业创新绩效的提升奠定基础,因而整合能力能够加强吸收能力对企业创新绩效的正向影响。因此,提出假设:

H4:整合能力在吸收能力与企业创新绩效的关系中起正向调节作用,即整合能力越强,吸收能力对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作用越强。

1.5 有调节的中介作用

如前文所述,本文认为外向型开放式创新通过吸收能力的中介对创新绩效产生间接影响。同时,创造能力强化外向型开放式创新对吸收能力的影响,整合能力强化吸收能力对创新绩效的影响,因此,本文构建了一个有调节的中介模型。

首先,当创造能力较强时,外向型开放式创新、吸收能力与创新绩效之间的间接效应更明显。具体而言,创造能力有助于推动企业设计研发,加速创新成果转化,不仅增加企业资金需求、资源需求和市场需求,还使企业清晰认识到所需资源的具体类型和详细要求,强化企业对外部资源的识别能力。且在创造能力较强的情况下,企业具备丰富的知识库,善于发现有利的外部市场,使得企业在技术外部商业化的过程中,更多地通过重要资源的同化和转化,来提升企业创新绩效。相反,在创造能力较弱的情况下,企业知识基础相对薄弱,且对资源和市场的需求降低,从而在外向型开放式创新中减少对外部企业和资源的关注,不太可能通过吸收能力提升创新绩效。

其次,当整合能力较强时,外向型开放式创新、吸收能力与创新绩效之间的间接效应也会更明显。具体而言,整合能力有助于企业重组和优化内外部资源,并将新资源应用于新技术开发中,因此能够对企业通过外向型开放式创新吸收的异质性资源,进行整合和再利用。在整合能力较强的情况下,企业资源利用率提升,反过来促进企业在外向型开放式创新过程中吸收更多外部资源,且外部资源转化为创新绩效的进程加快。相反,在整合能力较弱的情况下,企业获取的资源无法实现完全转化,减弱企业吸收外部资源的动力,从而抑制企业在外向型开放式创新中通过吸收能力提升创新绩效。

基于此,提出假设:

H5:创造能力调节吸收能力在外向型开放式创新与企业创新绩效之间的中介作用。当创造能力较强时,吸收能力在外向型开放式创新与企业创新绩效之间的中介作用将会增强;反之,减弱。

H6:整合能力调节吸收能力在外向型开放式创新与企业创新绩效之间的中介作用。当整合能力较强时,吸收能力在外向型开放式创新与企业创新绩效之间的中介作用将会增强;反之,减弱。

综上,本文的研究框架如图1所示。

图1 研究框架

2 研究设计

2.1 样本与数据来源

本文选取高新技术企业为研究对象,相比传统行业,高新技术企业创新能力更强,创新成果更丰富,也更有可能导致技术与创意的闲置,因此外向型开放式创新对高新技术企业发展尤为重要。本文数据来源于上海市科委等相关统计部门,包括上海市7494家高新技术企业2017年的数据。

2.2 变量测量

(1)因变量:企业创新绩效。结合徐蕾和李明贝的研究,本文采用专利申请数量(包括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和外观设计专利)衡量创新绩效。

(2)自变量:外向型开放式创新。根据外向型开放式创新的定义,借鉴以往研究,从技术转让及承包和专利转让及许可水平两方面衡量外向型开放式创新,其中技术转让及承包水平采用技术转让及承包收入加1取自然对数衡量,即ln(技术转让及承包收入+1),专利转让及许可水平采用专利转让及许可收入加1取自然对数衡量,即ln(专利转让及许可收入+1)。

(3)中介变量:吸收能力。借鉴Hu等的研究,本文采用研发投入经费加1取自然对数衡量,即ln(研发经费+1),企业研发支出越高,吸收能力越强。

(4)调节变量:创造能力、整合能力。借鉴赵凤等、郭晓川等研究,本文采用本科以上员工数量与总员工数量之比衡量企业创造能力,采用无形资产价值与总资产价值之比衡量企业整合能力。

(5)控制变量。本文控制以下变量:1)企业年龄,采用企业成立年份到2017年的时间长度衡量;2)是否在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内,如果企业在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内,赋值为1,否则赋值为0;3)是否为上市公司,如果企业为上市企业,赋值为1,否则赋值为0;4)企业规模,采用企业员工总数加1取自然对数衡量,即ln(企业员工数量+1);5)企业性质,如果企业是国有企业赋值为1,否则赋值为0;6)企业出口额,采用企业出口销售收入加1取自然对数来衡量,即ln(企业出口销售收入+1);7)行业类型,采用15个虚拟变量表示样本中的16个行业,1指此行业,0指其他行业。

3 实证结果及分析

3.1 描述性统计与相关分析

本文运用STATA16.0软件对样本数据进行处理分析,各变量的均值、标准差与相关系数如表1所示。对数据分析发现,只有一个相关系数大于0.5,其余均小于0.5,说明变量之间不存在严重的多重共线性。此外,技术转让及承包、专利转让及许可均与创新绩效和吸收能力显著正相关,吸收能力与创新绩效也显著正相关,这些结果初步支持了研究假设。

3.2 假设检验

企业创新绩效以专利申请量来衡量,属于非负的离散变量,且变量方差大于期望值,存在过度分散的现象,因此对于以企业创新绩效为因变量的模型采用负二项回归模型;吸收能力为连续变量,因此以吸收能力为因变量的模型采用OLS回归模型。为避免多重共线性对回归结果的影响,对交互项进行中心化处理,同时回归中对模型应用稳健性标准误来降低异方差影响。

3.2.1主效应和中介效应检验

主效应和中介效应检验结果如表2所示。模型1中仅加入控制变量,模型2在模型1的基础上加上自变量,结果表明技术转让及承包与企业创新绩效显著正相关(β=0.049,p<0.01),专利转让及许可与企业创新绩效显著正相关(β=0.126,p<0.01),假设H1成立。

本文应用中介检验三步法来检验吸收能力的中介作用。由于H1得到验证使得第一步成立,由模型5可知,技术转让及承包与吸收能力显著正相关(β=0.032,p<0.01),专利转让及许可与吸收能力显著正相关(β=0.086,p<0.01),因而第二步成立;由模型3可知,吸收能力与创新绩效显著正相关(β=0.377,p<0.01),技术转让及承包和专利转让及许可均与创新绩效显著正相关(技术转让及承包β=0.036,p<0.01;专利转让及许可β=0.113,p<0.01),但与模型2相比,回归系数减小,因而第三步成立。综上三步回归分析结果,证实吸收能力在外向型开放式创新和企业创新绩效关系中起到部分中介作用,假设H2成立。

表1 描述性统计与相关分析

表2 主效应和中介效应回归结果

3.2.2调节效应检验

调节效应检验结果如表3所示。由模型6可知,技术转让及承包与创造能力的交互项对吸收能力有显著的正向影响(β=0.078,p<0.01),表明创造能力正向调节外向型开放式创新中技术转让及承包与吸收能力的关系;由模型7可知,专利转让及许可与创造能力的交互项对吸收能力影响不显著,表明创造能力对外向型开放式创新中专利转让及许可与吸收能力的关系没有调节作用,因此假设H3得到部分验证。对此可能的解释是专利具有公开性的特征,国家知识产权局会对专利的基本信息进行披露,但专利也受到法律的保护,因此掌握该专利的其他企业会因为缺少专利使用权而无法使用,而技术属于企业的私密资产,一般不会被泄露,因此相比之下,在专利的转移中,企业间需要进行的交流互动降低,不利于创造能力发挥调节作用。此外,由模型8可知,整合能力与吸收能力的交互项对企业创新绩效有显著的正向影响(β=0.336,p<0.1),表明整合能力正向调节吸收能力与企业创新绩效的关系,假设H4成立。

表3 创造能力、整合能力的调节效应回归结果

为更清晰地显示创造能力和整合能力的调节作用,以高于均值和低于均值一个标准差为基准,分别绘制创造能力和整合能力的调节效应图。由于在回归结果中,创造能力对专利转让及许可与吸收能力的关系没有调节作用,因此只绘制创造能力对技术转让及承包与吸收能力的调节作用,如图2所示,整合能力的调节作用如图3所示。

图2 创造能力的调节作用

图3 整合能力的调节作用

3.2.3有调节的中介效应检验

本文运用PROCESS程序,应用BOOTSTRAP方法,基于5000次BOOTSTRAP样本检验有调节的中介效应。由于创造能力在外向型开放式创新中专利转让及许可与吸收能力之间没有调节作用,因此只考虑创造能力不同的情况下,技术转让及承包通过吸收能力对创新绩效的影响作用,如表4所示。技术转让及承包通过吸收能力对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在低创造能力时不显著(β=-0.018,95%的置信区间为[-0.109,0.069],包括0),在高创造能力时则显著(β=0.124,95%的置信区间为[0.074,0.196],不包括0),且调节中介指数显著(β=0.254,95%的置信区间为[0.077,0.473],不包括0),有调节的中介效应成立。因此创造能力调节吸收能力在外向型开放式创新中技术转让及承包与企业创新绩效之间的中介作用,假设H5部分成立。

表4 有调节的中介效应检验结果(创造能力为调节变量)

当调节变量为整合能力时,有调节的中介检验结果如表5所示。技术转让及承包通过吸收能力对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在低整合能力时显著(β=0.117,95%的置信区间为[0.070,0.179],不包括0),在高整合能力时仍显著(β=0.138,95%的置信区间为[0.078,0.244],不包括0),调节中介指数不显著(β=0.183,95%的置信区间为[-0.183,0.952],包括0),有调节的中介效应不成立。此外,在专利转让及许可通过吸收能力对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中,调节中介指数仍不显著(β=0.434,95%的置信区间为[-0.548,2.376],包括0),有调节的中介效应不成立。因此整合能力不能调节吸收能力在外向型开放式创新与企业创新绩效之间的中介作用,假设H6不成立。

表5 有调节的中介效应检验结果(整合能力为调节变量)

4 研究结论与启示

4.1 研究结论

本文以上海市7494家高新技术企业为样本,从动态能力的视角出发,理论探索并实证检验了外向型开放式创新对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机制和边界条件。在以往关于动态能力的相关研究中,大多将动态能力视为一个整体,难以体现每个维度发挥的不同作用。本文综合已有研究,将动态能力划分为吸收能力、创造能力与整合能力三个维度,证实了在外向型开放式创新战略下,动态能力是导致企业创新绩效存在差异的重要因素。本文拓展了现有研究视角,进一步丰富了外向型开放式创新、动态能力与企业创新绩效的相关研究成果,具体得到了以下几点研究结论:

第一,外向型开放式创新(包括技术转让及承包、专利转让及许可)对企业创新绩效有显著正向影响。虽然一些学者认为外向型开放式创新有丢失核心技术、降低竞争优势的风险,致使许多企业抗拒进行外向型开放式创新,但整体来看,外向型开放式创新实现技术外部商业化,为企业带来研发资金和异质性资源,从而使企业获得新的竞争优势,这可能是外向型开放式创新能够提升创新绩效的重要原因。该结论进一步印证了Cheng和Huizingh、马文甲等、任之光等学者的观点,拓宽了外向型开放式创新的研究视域,丰富了外向型开放式创新影响企业创新绩效的相关文献。

第二,吸收能力在外向型开放式创新(包括技术转让及承包、专利转让及许可)与企业创新绩效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虽然企业可以利用外向型开放式创新获取资金与资源以提升创新绩效,但这一关联很大程度上是通过企业内部吸收能力实现的。企业通过外向型开放式创新增加与外部企业的接触交流,提高了识别、同化和转化外部知识与资源的能力,而企业只有认识到外部资源的价值,并将其吸收到企业内部,才能实现创新绩效的转化。该研究结论支持了高俊光等、张振刚等学者关于吸收能力的中介效应的研究结果,这一打开“黑箱”的过程为外向型开放式创新与企业创新绩效之间内在作用机理提供微观证据,有助于深入解读企业创新绩效提升的路径与过程。

第三,创造能力不仅正向调节了外向型开放式创新(包括技术转让及承包)与吸收能力的关系,还正向调节了外向型开放式创新(包括技术转让及承包)→吸收能力→创新绩效这一中介机制。企业创造能力越强,其知识基础越丰富,对异质性资源的需求也更清晰和强烈,从而提升企业在外向型开放式创新过程中吸收转化外部资源的效率,进一步提升创新绩效。然而当应用专利转让及许可水平表征外向型开放式创新时,创造能力的调节作用不显著。可能由于专利信息会进行公布,相较于技术转让及承包,在专利转让过程中所需进行的交流互动减少,因而不利于企业通过外向型开放式创新吸收外部资源。这一结论揭示了创造能力是外向型开放式创新影响吸收能力的一个重要边界条件,细化了外向型开放式创新通过吸收能力对创新绩效的影响路径。

第四,整合能力正向调节了吸收能力与企业创新绩效的关系。企业整合能力越强,越有利于对吸收的外部资源进行重组与优化配置,并加速企业内外部资源的整合和利用,进而实现了创新绩效的提升。此外,整合能力不能调节外向型开放式创新(包括技术转让及承包、专利转让及许可)→吸收能力→创新绩效这一中介机制,这与预期假设略有不同,可能由于创造能力能够提升对资源的需求和识别,从而直接推动该中介机制,而整合能力则通过资源的后期优化间接推动该中介机制,导致该中介机制更多地受到创造能力的影响,受整合能力的影响相对较小,因而整合能力对吸收能力在外向型开放式创新与企业创新绩效间的中介作用调节不显著。该研究结果明确了整合能力在吸收能力与企业创新绩效关系中的重要作用,扩展了影响企业创新绩效的因素,补充和丰富了现有理论。

4.2 管理启示

本研究对企业通过外向型开放式创新提升创新绩效具有重要的管理启示:

第一,企业应加强对外向型开放式创新的重视,加速制定相关战略计划。通过将企业内部闲置的、非核心的技术知识转移到企业外部商业化,优化企业内部资源配置,同时可将所获技术转让收入作为企业内部技术研发资金,提高企业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此外,企业需不断拓宽技术外部商业化渠道,与外部技术接收企业保持密切交流,建立长久的合作关系,以获取更多有价值的异质性资源,丰富企业创新知识基础,降低创新风险,提高企业创新绩效。

第二,企业需注重外向型开放式创新战略与自身动态能力的匹配,以提高对环境风险的适应性,增强外向型开放式创新提高企业创新绩效的效率。首先,在产品生命周期缩短和创新要求不断提高的背景下,增加企业研发投入,从而增强吸收能力,促进企业对外部创新资源的识别和获取,为提高企业创新绩效提供支持;其次,增加人力资本投入,引进更多高学历高素质人才,提高整个企业的知识基础,并定期对员工进行培训,提高员工创新意识和学习能力,进而提高企业创造能力,以更好地了解有价值的新技术,提高企业通过外向型开放式创新吸收外部异质性资源的效率;最后,合理配置企业资源,确保资源运用的灵活性,提高企业整合能力,从而更有效地对外部获得的多样化技术知识整合应用,以提高企业创新绩效。

4.3 局限与展望

本文存在以下不足与局限。首先,本文选择高新技术企业为研究对象,而高新技术企业与非高新技术企业在创新方面存在一定差异,因此未来研究可以选取非高新技术企业为样本或在高新技术企业样本中加入非高新技术企业,以探讨结论的普适性。其次,本文只考虑了外向型开放式创新中专利和技术的转让与许可,未来可加入外向型开放式创新的其他形式,例如技术联盟等。

猜你喜欢

吸收能力开放式专利
专利
开放式数字座舱软件平台IndiGO
小学作文开放式教学的思考
发明与专利
开放式计算机实验教学自主学习平台
开放式弹簧机数控系统开发
金融环境对OFDI反向技术吸收能力的再探索
技术转移二元视角:吸收能力与释放能力的作用
企业知识搜寻、吸收能力对产品创新绩效的影响研究
吸收能力的研究评述——基于知识创新的动态理论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