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涵化与再生
——河南近代文教园林保护与再利用探研

2022-03-08毛鑫轶郑州大学建筑学院硕士研究生

建筑与文化 2022年2期
关键词:文教河南园林

文/毛鑫轶 郑州大学建筑学院 硕士研究生

郑东军 郑州大学建筑学院 教 授

引言

河南省近代文教园林的发展过程具有特殊性。因为河南地处中原,有着深厚的传统文化,境内南北文化的交融,使其呈现北方园林和南方园林的双重性格;再者,近代的河南政治环境不稳定,经济发展较慢。抗战时期文教园林建设活动几乎完全停止,而且都受到了一定程度的破坏。

1 河南近代文教园林的演进过程

近代中国,政治环境一直是园林及建筑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河南近代文教园林的演进过程“经历了晚清政府、北洋军阀、国民政府以及日据河南四个时期”[1]。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一是缓慢融入期(1840—1911 年):河南在清代后期没有受到很大程度西方文明的影响,经济结构保留“传统手工业和小农经济”作为主体,清代末期河南文教园林既延续了中原园林传统文化及要素,保留了厚重的历史印记,又开始利用纪念性园林,改造新建文教建筑,引入公共服务功能。

二是快速融合期(1912—1936 年):民国初年,“修建平汉铁路、道清铁路、汴洛铁路等建设工程,随之形成了河南近代城镇的基本格局以及经济空间组织的‘十’字形格局”[2]。新的业态、阶级以及文明流入,多元文化激烈碰撞,园林领域文化涵化现象加深,文教园林中引入了西方园林及建筑元素,并与传统园林要素发生融合,形成了极具时代和地域性的特征,出现了以河南大学早期建筑群和开封天主教总修院为代表的园林实例。

三是发展停滞期(1937—1949 年):经过了1927—1929 年冯玉祥第二次主豫时期对于园林的大力建设,河南园林的建设及发展相对稳定,公共功能增强,文化涵化现象加深[3]。部分近代文教园林遭到战火破坏,遗迹无存,文教园林的发展建设也进入了停滞期。

2 河南近代文教园林的涵化类型

文化涵化的过程是指各种的民族在经历文化变迁时,新的文化及其风格特点逐渐融汇至另一方文化结构之中的过程。在文化适应及融汇的进程中,主体和接收方的文化变迁逐渐会经历文化涵化的三个过程,分别是“文化接触、文化融合和文化更新”,这三个过程相互叠交、相互联系,基本上按照循序渐进的过程发生文化变迁和演进[4]。同时,从河南省近代文教园林这一具体视角,对“涵化过程”进行了实际化的剖析,可以看出“这一过程中的主体文化即为河南近代文教园林的地域文化,接收方文化即为文教园林建设过程中的西方文化”。根据河南近代文教园林的涵化的时间和特征将其分为三个类型:代换、并置和整合(表1)。

表1 河南近代文教园林涵化类型(表格来源:作者自绘)

2.1 代换(在旧址中代换)

近代河南早期的文教园林涵化对应于文化涵化过程中的初期阶段,即文化的接触过程。民国初期,在河南园林建设中,一方面继续传承中原园林的本土特色,保留了厚重的地域文脉;另一方面建设了许多商会园林、公共园林,这一时期园林的公共性质增强。

1907 年创建的河南法政学堂,礼堂、教室多为中西合璧的新式建筑,校内新建建筑多为欧式风格,形体高大,装饰华美。1908 年7 月6 日,河南提学使孔祥霖向抚院提出创办“河南图书馆”。1909 年开封第一座向公众开放的图书馆在二曾祠旁的许公祠落成,这是河南图书馆的前身。政府将纪念性园林辟为公共服务场所,河南图书馆在此办公前后近40 年。

河南公立农业专门学校由清代末期的河南大学堂改制而来。1914 年,按照河南民政长张镇芳的指令搬迁校址到开封东南角的繁塔寺明道书院。民国二十年(1931 年),洛阳老城图书馆街建设河洛图书馆,馆西约有14 亩土地,建为花园。花园内修有花坛、水池、假山。水池中央建有四角亭,有曲桥可达。院内种植有女贞、牡丹、月季等花木。

2.2 并置(增添新建)

在文化交融阶段,河南近代文教园林在传承本土文化的同时,本土与西方文化的交融上,各文化形态及要素保持自身民族特色,而且形成并置共存的关系。但总的来说这一时期,河南近代文教园林对待外来的园林文化及要素的交融形式比较有限。

1927 年冯玉祥主政河南时期,7 月份开封河南省博物馆落成。1961 年,河南省博物馆随着省会的改变迁至郑州。原址现状保存较好,现作为开封市豫剧院。该馆的大门和内部建筑采用了当时流行的中西结合式建筑风格。大门两旁对称设置一对石狮,路灯结合大门的方形立柱设置,颇有时代新意,外围墙上雕刻有菱形花纹。内部建筑大多设置有圆形立柱以及西式的上下券廊,整栋建筑形象庄严肃穆[2]。

1937 年7 月,正值国家危难之际,太和寨有一乡绅慷慨捐赠钱财,创建了宛属蔚文中学,原址就是现在的转楼。社旗县太和转楼是中西建筑风格完美合璧的杰作,整体布局采用天井院,整体形象和遵义会议会址大楼相类似。拱顶廊宽而明亮,建筑楼角、屋檐、窗檐采用砖砌筑,门窗、楼梯、栏杆均是木结构,雕刻精美,楼板是在厚木上铺青色方砖而成,天花板以及墙面涂有白石灰,看起来豪华优雅,以其特别的建筑形象以及丰厚的文化价值而闻名。

2.3 整合(中西融合)

处在文化更新阶段的河南文教园林,基于中原传统的历史文化与自然条件,延续中原传统园林的同时,借鉴了西方园林及建筑风格和要素,将厚重的传统文化与外来园林形式融糅,形成中西合璧、折衷融汇的时代园林特征。

民国初年政府规划出河南留学欧美预备学校范围,李敬斋先生主持了整体校园规划工作。河南大学近代建筑组群中每一个建筑都具有中原建筑的朴实雄浑、庄重典雅风格又兼具近代文教建筑的实用功能,采用了西方引进的新型结构和建造技术。河南大学近代建筑组群是“中国传统和西方建筑文化”整合的优秀实例,又初步尝试传统中国装饰手法和新型近代的材料技术的整合,这不仅反映了中原厚重的精神和文化,也使这些文教园林及建筑成为了近代园林文化整合的空间现映[5]。

鸦片战争后,天主教和中国群众及中国文化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为了缓和这一矛盾,在文化宗教园林的建设中尽量采用中国传统风格,这一时期外国教会在中国建设宗教、学校等文化建筑群和园林,设计思想引用了外国建筑师的灵感,并使用了水泥、钢筋、玻璃等新型材料,风格上却采用中国式的大屋顶,采用斗拱等构件,形成了折衷东西、融汇古今的特殊形制,这一时期文化整合的经典代表有开封市顺河区东郊乡羊尾铺村的天主教河南总修院。

3 河南近代文教园林的再生特征

河南处在中原,传统地域文化厚重,中原园林一直以来都融合了南方园林和北方园林的多重文化及要素。近代时期,西方文化、建筑技术与造园手法逐渐影响中国,由此造就了河南传统文教园林的近代特征。近代多元文化的汇集使得其呈多样化和差异性展现,近代城市建设也对河南近代文教园林的再生提出了新的要求,也成为了其演变的重要因素。

3.1 文化观念民俗化

近代时期的河南得益于交通优势蓬勃发展,民俗文化的构成主体市民阶层逐渐兴起,这些阶级也成为河南近代文教园林民俗化再生的转型动力。近代河南大众对于文教园林建设及教育等领域开始有崭新的诉求,政府也希望能通过这些领域的建设进行近代中国的城市、教育等的转型和更新,因此向大众开放的园林类型以及在园林建设中加入民俗化的场所和功能成为首要选择。1927—1929 年间,冯玉祥二次主豫,在他的引导下河南逐渐出现“中山化现象”,一些传统的文教园林在逐步开放的同时也纳入了市民公园的功能[3]。

3.2 场所性质公共化

河南近代文教园林的建设趋势,根本原因来自于城市功能的更新、城市环境恶化、人口增多以及中上阶层的休闲生活需要。河南由于铁路带来的经济发展,近代的资产阶级也开始追求新型的城市生活方式,开始倾向于对公共开放的园林及场所建设投资,是其场所性质公共化发展的经济基础。除新建的教育园林外,传统的文教园林场所也逐渐开放,在原有空间中赋予时代性的功能和场所性质。尽管当时的文教园林设施都比较简陋,但就其场所的公共性质而言,己经是河南园林、教育以及城市建设领域的巨大进步了。

3.3 重要的城市空间

近代文教园林是河南近代城市发展十分有价值的文化资源和遗产,各个地方都应探究其作为传统文化风貌的遗产价值,从而才能使当地地域文化延续传承最大化。文教园林及其建筑建设与近现代城市空间和教育领域的交流互动,是近代河南城市更新发展的关键动力[6]。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天主教河南总修院,为中西结合的砖木及砖混结构建筑,整体风格肃穆庄严,庭院开阔,是西方建筑功能和局部特征与中国古典建筑巧妙结合的成功建筑作品,是近代中原文化的城市空间现映。

4 河南近代文教园林保护与再利用策略

4.1 地方特色再生

河南文教园林在近代的地方特色,首先在功能上表现为继承发展和创新的园林功能,文教建筑布局逐渐园林化,公共性质增强;其次是园林要素虽然受到西方的影响,但仍然保留传承了中原地域文化,文教建筑的布局沿用中国传统园林布局,同时又在文教建筑中引入西方建筑元素,形成了极具特色的中原文教园林风貌;最后在文教园林设计思想和造园要素方面,由于社会制度和经济格局的演变,园林文化的设计思想和建造技术也随之改变,这就导致文教园林的基础和根本发生了质变,造园思想和要素逐渐从传统的模拟自然到几何原型的转变,最终形成由多元到融合的特点。

4.2 价值重点再生

近代河南文教园林产生于厚重的中原地域文化背景,价值内涵丰厚。河南近代文教园林的功能价值表现在开放的公众性、增加了城市公共空间与民俗活动场所、同时孕育近代城市生活意识、传播近代文化转型的功能,是近代河南园林意识公共性转型的一个重要标志[7]。河南境内南北文化交融,近代文教园林呈现北方园林和南方园林的双重性格,加上近代西风东渐,经过中西两种园林及建筑的文化交融、碰撞与发展后,融汇成折中主义的近代河南园林的文化价值,形成了极具特色的中原园林建筑风貌。建筑展现出庄重浑厚、典雅美观、朴素实用的特征,不仅有地域环境赋予的沉稳大气、内敛雄浑的中原地域价值,而且有外来文化刺激下的机变灵活、丰富多姿的特性。在这样的背景下,近代河南文教园林对如今的园林及其建筑有很重要的指导意义。

4.3 分类保护再生

对于代换类型的文教园林:应以“不改变原状、真实性、完整性、最低限度干预、保护文化传统为主要保护原则”。从整体到各部分要素,充分发挥其所具有的价值。应当兼顾其历史沿革中的传统园林和近代园林特征,充分调研收集历史资料,将其所蕴含的文化价值和传统真实保留。

对于并置类型的文教园林:对能够代表时代特征、地域技艺和具有文化特色的文教园林结构体系进行最大限度的原状保护。根据当代功能使用需要,历史文化价值较低的文教园林,结构体系允许在一定范围改动,但要尽量保留原有风貌。

对于整合类型的园林:尽可能完整全面地收集保存原有的历史和地域资料,在此基础上充分真实地进行文教园林的修缮和保护。此类园林的修缮要尽量延续原有材料,或者使用新型技术手段和材料还原旧有材料的质感和工艺,所使用的新型材料其质感、色彩、工艺的整体效果,要兼顾风貌与更新利用。

结语

根据上文提出的河南近代文教园林的涵化模式(即“代换”“并置”“整合”),再结合人文、环境、时代等方面的再生特征,河南近代文教园林的保护与再利用要从设计思想以及社会背景出发,依托河南近代文教园林的本土文化语境,谨慎地吸收、合适地借鉴外来文化及形式,在园林的整体布局、设计手法、园林功能、技术材料等方面均应保持以传统本土文化思想为主导,进而采取合适形式进行外来文化的“本土化”涵化。在当代的保护和再利用则需要在继承传统文教园林文化的同时尝试融入当代的功能、元素及技术手法等,在守旧与创新中找到时代化的平衡点,形成新时代“和而不同”的河南文教园林设计。

猜你喜欢

文教河南园林
中外合作办学者主体资格与责任分析
清代园林初探
王文教 中国羽毛球事业的奠基人
古代园林里的“美人”
河南:严守食品安全“第一道防线”
河南:过大年,逛庙会
户外大型定制树屋
和千年园林的今世之约
河南:走进就业的春天
放歌河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