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聊医生那些“职业病”
2022-03-08郭潇雅
文/本刊记者 郭潇雅
要实现“全民健康”,首先要保证医生的身心健康,应该给医务工作者更多的关注、关心、关爱。
严格来说,因接触粉尘、放射性物质和其他有毒、有害物质等因素而引起的疾病,才被法律定义为职业病。但若仅按“职业病”这3个字的字面意思来看,却正应了那句网络流行语:三百六十行,行行都有病。当然治病救人的医生也不例外。
骨科医生小陈对《中国医院院长》杂志记者说:“不少人认为医务人员的身体应该是非常健康的,因为他们对疾病更警惕,更能及时采取合理有效的治疗措施,日常保健知识也更加丰富。然而,事实并非如此,很多医生都正在承受着‘职业病’的折磨。”
小陈表示,成为骨科医生后,需要长期低头做手术,导致脖子经常性疼痛,检查后得知颈椎出现了问题。同时,对于骨折复位手术,需要在X光下进行透视复位,长期“吃射线”对人体的危害非常大,自己已经出现了免疫力下降的状况。此外,作为一家大三甲医院的医生,急诊多、夜班多,饮食和睡眠极不规律,不仅消化系统有问题,而且还失眠健忘、精神衰弱。“年龄越大,疾病越多,这可真是拿命在救人呀!”
身体健康难以保障
外科医生容易得颈椎腰椎病和泌尿系统结石;内科医生容易患消化系统疾病;手术室医生容易下肢静脉曲张;放射科医生血液系统疾病概率大;口腔科医生接触有害物质,容易慢性中毒;药房医务人员每天和药物打交道,身体容易过敏……
有专家为此专门做了梳理,认为危害医生的“职业病”主要体现在3个方面:一是因长期保持强迫体位导致的颈、肩、腰部的骨骼肌肉系统的损伤,最直接的表现就是颈椎病和腰椎病;二是巨大工作压力导致的内分泌失调,以及饮食不规律导致的胃肠消化系统疾病;三是药物过敏、院内感染,以及医用工具意外伤害,包括锐器伤和射线暴露。
这位专家表示,一项针对某三甲医院针刺伤相关调查发现,外科医生针刺伤发生率为36.0%,而内科医生为11.3%。另一项研究针对南京某三甲医院800名医务人员在过去的一年中发生医疗锐器伤的调查显示,共有373名医务人员有过医疗锐器伤经历,发生率为58.19%。2009年,一项针对338名确诊为颈椎病的在岗外科医生的疾病临床特征分析表明,工龄超10年的外科医生明显多于工龄小于10年的外科医生,外科医生患颈椎病的严重程度跟工作的年限和年龄有明显关系。
北京某医院心外科医生小张对此表示认同,他告诉记者,刚参加工作时,并没有觉得有多累,但干了五六年后,由于长期低头做手术,颈椎出现了问题,于是就去了正骨医院看病,骨科医生摸了摸小张的骨头说:“你这年纪轻轻的,颈椎腰椎怎么退化得这么严重,已经跟五六十岁人的骨头状态差不多了,想纠正太难了。”
小张说,身体遭受的第二次“暴击”是在2015年底,当时他在做一台心脏搭桥手术,但手术过程并不是太顺利,从下午5点一直到第二天早上8点才完成,眼见着患者被送进病房后,他一直悬着的心才落到肚子里,却突然感觉胃痛难忍。去消化科检查后被告知,患上了慢性胃黏膜糜烂和胃溃疡,吃了半年药才见好。
小张对记者说,由于做的都是心脏搭桥类的大手术,精神始终处于高度紧张中,一方面要专注于做手术,另一方面还会担心是否会出现医患纠纷,所以血压常处于波动状态,往往手术台上血压160,下手术后130,回到家中110。长此以往,波动的血压就会变成稳定的高血压,不可逆了。
“还有个段子是讲心外科医生的,用患者腿上的静脉血管搭桥,做完后医生的腿却静脉血管曲张。意思是站的时间太长了。”小张说道。
他建议,作为医院管理者,要重视医生的“职业病”,保障医生的权益,解决医患纠纷之类的后顾之忧,让医生安心做临床业务。希望医院成立相关部门,对于一些病种可以认定为“工伤”,在本院治疗产生的医药费应适当由医院承担。
心理问题更需关注
如果说各个专业的医生容易患上不同类型的“职业病”,那么抑郁、焦虑等心理问题,可以说是医护群体的“通病”。2018年,Medscape发表了题为“National Physician Burnout &Depression”的调查,这个调查包括了来自29个科室的1500名医生,其中大部分医生认为自己的抑郁和工作有直接关系。值得注意的是,仅有9%的男医生和13%的女医生曾经寻求过专业帮助。
首都师范大学初等教育学院助理教授、北京有爱心理咨询公司首席心理咨询师毛新瑞博士告诉记者,医务人员常见的心理问题包括紧张焦虑、抑郁悲伤、创伤后应激反应。
焦虑的原因是医疗行业的不确定性。在诊疗过程中医生面临着很多不确定性,许多疾病无法根治或者难以洞悉确切的病因。同时,医疗服务供求矛盾和医患之间不确定的关系,使得医生工作压力进一步加大。焦虑的症状表现为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下降、协调感降低、易怒、抱怨增多。
抑郁悲伤的原因在于医疗工作的客观性。医学面对的是生命和健康,风险性大于其他行业,通常在面临患者和家属的生死离别后,医务人员都会有无能为力的感受,这些压力长此以往会造成医生消极抑郁的情绪。抑郁的症状表现为担心恐惧、情绪枯竭、委屈无助、挫败自责。
此外,医生还有一定概率引发创伤后应激反应。创伤后应激反应主要表现为3类症状:一是重新体验,表现为头脑里不自主地闪现与创伤有关的情境或内容,甚至感觉创伤性事件好像再次发生一样;二是回避和麻木,主要表现为长期回避与创伤有关的事件或情境,回避创伤的地点或有关的人或事,甚至出现选择性遗忘;三是警觉性增高,主要表现为过度警觉,容易被惊吓,伴有注意力不集中、激惹性增高及焦虑情绪。
毛新瑞认为,以上3种情况都会造成医生工作效率下降、误诊率上升、拒绝变革等。当慢性的压力持久存在而得不到缓解,最终将会使医务人员身心疲惫,出现工作倦怠的现象,甚至会引发高血压、心脏病等身体疾病。
为此,毛新瑞提出3点建议,首先,医务人员要加强心理保健知识,通过保健操、深呼吸、静坐冥想等方式使身体得到缓解和休息。对于已经出现心理症状的医生,可采取认知行为疗法、正念放松训练、表达性治疗等来干预。同时,要有科学合理的膳食计划,注意低脂低胆固醇的饮食,避免给心脑血管增加更大的负担。
其次,构建医务人员的社会支持网络,许多研究已经指出了社会支持能有效缓解压力带来的身心伤害。一方面和谐的人际关系避免很多无益的压力源,另一方面又为医生应对其他的压力提供外在资源。
再次,作为医院管理者,应引入新的工作制度和模式,减少或祛除结构性、体制性的因素,推行人力资源管理改革,设专职或兼职的心理治疗师,负责医务人员的心理保健、危机干预,组织各种形式的压力管理、心理疏导活动,设立心灵抚慰室,结合医院文化建设,将心理健康列为员工培训的常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