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荃:安抚苏州 全活吴民
2022-03-08孙中旺
孙中旺
明清鼎革之际,江南城市纷纷起兵抗清,遭到清军的野蛮屠杀,苏州周围的江阴、嘉定、昆山等地均被屠城。苏州城也曾在南明军队、清军及反清义军之间反复争夺,能够幸免于屠城之难,和一个苏州士绅的努力有关,此人就是周荃。
周荃(约1604—1672),字子静,一字静香,晚号花溪老人。康熙《浒墅关志》载其居于浒墅关南冈,但道光《浒墅关志》作者凌寿祺曾查阅浒墅关的《周氏家谱》,并未查到周荃之名,“询之故老,佥云附会”,所以凌寿祺认为周荃“为浒人别无确据,存以俟考”。不过周荃后来在苏州城居住的芳草园中,有名为“南冈草堂”的景点,疑与浒墅关南冈有关。虽未能确认其为浒墅关人,但为苏州人是毫无疑问的。
关于周荃的出身和早年的经历,史料中留下的痕迹颇少,清初苏州人褚人获在《坚瓠集》九集卷二《功名预定》中有记载云:
吾郡周子静名荃,天启末,父以吏员为某县典史,衙署有大树,仆偶溺其上。树神附其身,大怒曰:“何为污我? 当杀之! ”典史具公服拜求之,神曰:“尔小官,谁理汝?”时长子子丹,名葵,年逾弱冠,已游庠,荃亦总角。乃试令二子拜求,神曰:“既宪副公拜恳,姑恕之。”仆遂无恙。葵意“宪副”谓己,甚自矜诩。及鼎革时,金陵失守,荃安抚苏州有功,命为开封守,升青州兵备,竟符“宪副”之称。
褚人获和周荃为同时代人,此记载虽然荒诞不经,但从中也透露出不少信息,如周荃之父曾经担任过县典史的官职,其兄周葵也曾为秀才,家中有仆人侍候,周荃出身于士绅家庭当无异议。值得一提的是周荃之兄周葵,与钱谦益、柳如是夫妇多有交往,仅在《东山酬和集》中就留下了他撰写的两首诗歌,钱谦益也曾到虎丘附近周葵的寓所中,为其所藏的万寿祺《野果山禽图》题跋。
☉ 周荃书画
南明弘光王朝初建时,周荃任通判之职。弘光元年(1645)五月九日,清军攻下南京,弘光帝逃亡。时任南明礼部尚书的钱谦益见大势已去,率先投降,为了劝说常、镇、苏、松四府放弃抵抗,也为了“市德于东南”,就派自己素所亲信的崇明人黄家鼒为安抚正使,周荃为安抚副使,和一个吴姓参将一起,于五月二十五日抵达虎丘,开始招抚苏州之事。关于周荃安抚苏州,陈名夏有记载云:“大兵将抵姑苏,子静恒深念吴人,毅然任招抚以行,兼程至吴。”完全未提是奉钱谦益之命前往。
安抚苏州的团队先驻扎于虎丘,“移文坐营游击府,知会迎接”,并索取苏州府册籍,苏州知府陈师泰连夜弃城逃走。五月二十六日,黄家鼒和周荃等人进入苏州城,颇受欢迎,“民皆执香以迎,城中大姓亦有设香案于门者”,他们在苏州府堂前张挂清军统帅豫王多铎的告示,声称“顺从者秋毫无犯,抗逆者维扬为例”,另外还贴出了钤有钱谦益印记的招安告示,当晚长洲知县李硕也弃官而去,黄家鼒和周荃一行仍回虎丘驻扎。二十七日又入城,坐兵道府中,“册籍已献,武弁士民接踵进见”,一切都依照招抚的计划进行,“人以为大事已定矣”。
孰料在五月二十九日,明朝的常镇监军杨文骢很快就杀回了苏州。这天清晨,他和都司朱国臣共谋,让营兵进见黄家鼒谢赏,出其不意,将黄家鼒、黄家谟、吴姓参将,以及随从的二十一人绑到葑门外觅渡桥,全部斩首剖腹。安抚团队中,只有周荃一人因提前得到消息而逃出。六月初一日,杨文骢杀了周荃的家人张留,并逮捕了周荃的友人顾凝远,顾凝远之子顾乐胥听到父亲被逮,愿意代父而死,顾凝远得以逃生,所幸顾乐胥后来也被释放。
周荃逃出苏州后,急忙赶往南京,告知豫王多铎苏州之变,但极力强调苏州民心归顺,此变只是杨文骢个人的诡计,与百姓无关,从而使苏州城免去了灭顶之灾。据时人在《吴城日记》中记载,杨文骢为“萎琐无能、假公济私之辈”,入城杀黄家鼒等人本来就不是“为国倡义,以图兴复”,而是垂涎苏州府的库藏。果然在六月四日清军进入苏州城前,杨文骢毫无抵抗之意,而是“发府库银分给兵丁,自取万余金”,然后出葑门而逃。
清军入苏后,形势颇为紧张,为了避免像扬州一样被屠城的命运,“小民共往缙绅家,促其出见,以纾苏城之祸”。但他们“大都匿不肯出”,百姓们极为失望,以致打毁了徐汧、李模、蒋灿等众望所归的名士家中器物。缙绅们不肯出头,百姓们只有自己想办法,六月六日,城内外百姓相约,“每图为首一人,手执黄旗一面,上写某图民投顺大清国。馀人各执线香,争往大营纳款。”可见周荃所说的苏州民心归顺此时并非虚言。
苏州城初平后,周荃又到苏州府属县进行招安。六月十三日奉命安抚太仓,“至州坐堂,谕百姓。民皆香烛结彩,门书顺民字。”次日单骑进城,安抚嘉定,作为清政权的代表,在苏州一时风头甚盛。周荃曾因为投降大顺政权的项煜说情,而遭到苏州士绅的攻击。这次到苏州后,“向之潝潝訿訿于项公、目周子为党者,且长跪乞怜于周子之庭”,周荃没有借机报复,而是怡然曰:“吾活此一方民耳,尚肯以私怨仇若辈哉?”后来清朝的督抚悬示招安,周荃“每左右之,全活城中人无数”。当时也有投靠了清军借机泄愤的,如草桥附近有一个名叫张悌的秀才,因乘乱上揭,被署为苏州府海防同知,“小器易盈,肆无顾忌,遇亲旧如仇敌。每遇监门出入之际,鞭笞绑解,多杀人以立威树功”,一副小人得志的嘴脸。两相比较,周、张人品可谓天壤之别,故“人皆德荃而恨悌”。张悌的所作所为连清军将领土国宝都看不下去,“鄙其贪残,不念桑梓”,将其逮捕入狱,张悌在狱中畏罪自杀,苏州百姓“闻其死者,人人称快”,可谓报应不爽。
但苏州局势并未到此而平稳,闰六月十一日,清军在苏州下剃发令,违者军法治之,导致群情激愤,士绅徐汧也因此投水自尽。十三日反清义军手持大明旗号,从葑门攻入城内,一时声势浩大,清军将领土国宝、李延龄以及所署官吏,也只有“团聚府庠瑞光寺前,屯兵自卫”。义军人数虽多,但都是市井乡村的乌合之众,“既不习战阵,又漫无统领”,更谈不上有攻卫战守之能,次日就退出苏州城。经此一闹,苏州百姓们知道已经触怒清军,“恐不免锄诛”,缙绅富户纷纷逃难,一时人心惶惶。此时周荃再次挺身而出,授意城中百姓,“令群聚往军门恳求,辨其倡乱,非属城市小民”,清军统帅李延龄开始时十分震怒,但见百姓的表态后,“稍霁颜”。十八日李延龄巡城,百姓们再次“跪恳宽宥”,李延龄边宽慰边道:“起来起来,前日你放火欲烧死我,我又烧不死。如今却又来帮我,这不是帮我,欲保全妻儿老小耳!我已吩咐过,不杀城内之百姓了,可放心也。”当时的清军统帅,对驻扎的城市百姓而言,有着生杀予夺之权,如果没有周荃的努力,后果不堪设想。
江南平定后,周荃因招抚有功,赴京选官。顺治五年(1648),任河南开封府知府,管辖四州、三十县,在任时开垦荒地,招抚流民,颇有政绩。顺治八年(1651)升任山东青州兵备道,三年后辞官归里,结束了仕清生涯。回到苏州后,周荃隐居于齐门内芳草园中。芳草园一名花溪草堂,为周荃友人顾凝远所筑,内有自香池、南冈草堂等名胜。周荃隐居于此后,拜入灵岩僧人释弘储门下,静心研究佛学和书画艺术,成为他晚年的主要活动。
周亮工在《读画录》卷二中,记载周荃隐居于芳草园后,“长斋闭户,罕与人接”,不过,此记载并不确切。周荃的芳草园中,仍然是高朋满座,明代的著名遗民、降清的贰臣高官、贫困的下层文士,甚至包括方外高僧都出入其中,芳草园成为苏州城内兼容各色人等的交流场所。
遗民方面,最著名的是冒襄,康熙八年(1669)春,冒襄到芳草园过访周荃,并撰《访周静香于花溪草堂述记》长诗以记。诗中除赞扬了芳草园的优美外,还强调自己和周荃为“平生友”,并赞扬周荃“逍遥返初服,于世如敝帚”的急流勇退心态。冒襄一生坚守节操,义不仕清,却能和曾经担任过清朝官吏的周荃如此友好,可见其对周荃的肯定。贰臣方面有龚鼎孳,他与钱谦益、吴梅村并称“江左三大家”,明代曾官至兵科给事中,先投降李自成,后投降清军,为世人所鄙。顺治十四年(1657)春,龚鼎孳道经苏州,周荃在家中接待,“出所作画示客”,龚鼎孳有《酬朱望子同集周静香自香池上》诗,中有“栗里编成堪系晋,酒垆人邈误游燕”之句,隐约透露出对降清的悔恨之意。下层文士有金圣叹,顺治十七年(1660)曾作《与周静香荃书》,与之商讨唐律诗选评过程中的心得,可见也是交往密切之人。方外高僧有释弘储,为东南遗民领袖之一,“往还昕夕,率多遗民故老,而所为流连风景、举目山河者,又多殷麦周禾之悲焉”,周荃曾拜入释弘储门下学佛。后来周荃还多次写信,参与调和释弘储和投靠清廷的僧人释道忞之间的矛盾,释道忞还在周荃家里,和释弘储的弟子檗庵(即南明隆武时官至东阁大学士的熊开元)为此事进行了当面论争,并打了檗庵一记耳光,周荃在这场著名的佛教公案中起到了重要的沟通作用。
清初名宦周亮工曾因公事路过苏州,周荃书札邀之过访芳草园,从中颇可见其潇洒风致,札云:
仆所居园虽无奇观,然是顾青霞宿构,颇为闲懒客所称。石不奇,映以老梅,颇有致;树不多,参错以石,颇有映带;池不广,然垂柳拂之,颇如縠;室不甚幽,然不燥不湿,颇可坐卧;室中所悬画虽太旧,然是李营邱手迹,董文敏三过而三跋之,颇为识者所赏;酒不甚清,然是三年宿酿,多饮颇不使唇裂;主人虽老,然不惫,颇能尽日奉客欢。栎园以公事至,虽忙,然颇可偷半息暇,一徘徊树石间,看旧人画,听老夫娓娓述吴中逸事以佐饮。天下无不忙者,况服官。然天下事亦忙不得许多,且过我饮为是。
周荃擅长书画,其画宗倪瓒和董源,“视荆、关稍润,较董、巨微枯”,颇有独到之处,尤其是所作观音大士像,深得古法。张庚在《国朝画征录》中记载周荃,“善山水花草,各得大意,小幅及册页,笔趣尤敏妙动人,题句书法皆有生气。”清初学者倪灿更是给予了极高的评价:“每叹古人用笔之际,运其神气于人所不能见之地,故人莫能及,美人之光可以养目,睹静香画亦然。”可见周荃当时在画坛的影响。
康熙十一年(1672),年近古稀的周荃卒于进京途中。在明清鼎革的关键时刻,他没有以身殉明,却以自己的努力,为保全苏州百姓做出了重大贡献。历代苏州地方文献中对其评价颇高,当时人所撰的《吴城日记》,就将苏州城免遭屠戮的原因归功于周荃的“先入之言”。顾公燮的《丹午笔记》中也记载当时“人皆德荃”。康熙《吴县志》记载周荃“招民归城,多所生全”。乾隆《苏州府志》记载周荃“每进说,多所存活”。嘉庆《太仓州志》认为周荃“于兴朝固有功,而绥靖民生亦有德”。道光《浒墅关志》也记载周荃“入郡安抚,多所存活,其德自不可湮”。历史还是给予了周荃公正而客观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