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入思政教育元素的高考试题评析
2022-03-08周侃
周侃
关键词:高考试题:思政教育元素;评析
纵观2021年的高考物理试卷可以发现。试卷中有不少试题融入了思想政治教育元素(以下简称为思政教育),有意识地结合题设情境,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爱国主义、国家认同感和文化认同感渗透到试题中去。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不仅考查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而且使学生在解答试题的同时受到良好的思政教育,如广东卷第2、3、8、9、13题,湖南卷第3、7、16(2)题,浙江卷第1、3、4、10、11、19、22题等。而这是与中国高考评价体系中以价值为引领的要求相吻合的。确保了立德树人在高考中的真正落实,充分发挥了高考评价的正确导向作用[”。
1融入我国现代重大科技成就的试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取得了一系列的重大科技成就,为国家发展和民族复兴奠定了良好基础,例如,高铁、载人航天和火星探测、深海探测等。而以我国重大科技成就为载体情境的高考物理试题。不仅有利于学生认识我国在科技领域取得的伟大成就,增强民族自豪感;而且有利于厚植爱国主义情怀。使他们树立为中华之崛起而努力奋斗的雄心壮志。
此类试题命制时注意选择我国当代重大科技成就的素材。注重思政教育的时效性。并将试题情境与物理问题相融合。体现物理学科的考查要求。
例题1(全国理综甲卷第18题)2021年2月。执行我国火星探测任务的“天问一号”探测器在成功实施三次近火制动后。进入运行周期约为1.8X105 s的椭圆形停泊轨道。轨道与火星表面的最近距离约为2.8X10m。已知火星半经约为3.4×10m。火星表面处自由落体的加速度大小约为3.7m/s2,则“天问一号”的停泊轨道与火星表面的最远距离约为(
)
例题1以“我国重大科技成就”为考题情境。以爱国主义思想教育为命题立意。题目以执行我国火星探测任务的“天问一号”探测器为素材。考查椭圆运动、万有引力、开普勒第三定律、自由落体的加速度等知识。要求学生运用这些物理知识推导出“天问一号”停泊轨道与火星表面的最远距离,考查学生科学推理运算的思维能力。学生在解答试题时能了解到我国执行火星探测任务的“天问一号”探测器发射成功。会引发他们的爱国情怀。强化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发奋学习的责任意识。
2融入我国古代的创造发明和科学发现的试题
中國五千年的历史不仅孕育了璀璨的文明。而且产生了不少的创造发明和科学发现。为世界贡献了中国智慧,例如,指南针、印刷术、算盘、小孔成像等。其中不少的发明和发现与物理学密切相关。让学生解答与中国古代的创造发明和科学发现相联系的高考试题。能够让学生了解中国古代发明和发现的成就。了解中国人在历史上的贡献。感悟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坚定学生的文化自信。学生的文化自信是十分重要的,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坚定文化自信,是事关国运兴衰、事关文化安全、事关民族精神独立性的大问题。”
此类试题命制时应自然地融人中国古代科技文化的精华。注重思政教育的针对性。还要注意情境的创设应体现学科能力考查的要求。
例题2(广东卷第13题)算盘是我国古老的计算工具。中心带孔的相同算珠可在算盘的固定导杆上滑动,使用前算珠需要归零。如图l所示,水平放置的算盘中有甲、乙两颗算珠未在归零位置,甲靠近边框6,甲、乙相隔s1=3.5x102m,乙与边框a相隔s2=2x10-2m。算珠与导杆问的动摩擦因数u=0.1。现用手指将甲以0.4m/s的初速度拨出,甲、乙碰撞后甲的速度大小为0.1m/s,方向不变,碰撞时间极短且不计,重力加速度g取10m/s2。
(1)通过计算,判断乙算珠能否滑动到边框a。
(2)求甲算珠从拨出到停下所需的时间。
例题3[湖南卷第16(2)题]我国古代著作《墨经》中记载了小孔成倒像的实验,认识到光沿直线传播。身高1.6m的人站在水平地面上,其正前方0.6m处的竖直木板墙上有一个圆柱形孔洞,直径为1.0cm,深度为1.4cm,孔洞距水平地面的高度是人身高的一半。此时,由于孔洞深度过大,使得成像不完整,如图2所示。现在孔洞中填充厚度等于洞深的某种均匀透明介质,不考虑光在透明介质中的反射。
(1)若该人通过小孔能成完整的像,透明介质的折射率最小为多少?
(2)若让掠射进入孔洞的光能成功出射。透明介质的折射率最小为多少?
例题2以算盘中的算珠为情境。考查学生对甲、乙算珠受力及运动情况分析和模型构建的能力;由于本题的(1)(2)问既可以利用动量守恒定律、牛顿运动定律、运动学公式求解,也可以根据动量守恒定律、动能定理及动量定理求解,还可以利用图像法求解。因此考查了学生运用主干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例题3以我国古代著作《墨经》中记载的小孔成倒像实验为背景,要求学生理解光的直线传播规律。能正确作出成像的光路图。考查学生运用数学知识和光的折射定律解决光学问题的能力,有一定的难度。算盘是中国传统的计算工具,是中国古代的一项重要发明。小孔成像是我国学者墨子和他的学生在春秋时期发现的。这一发现证明了光的直线传播规律。比西方早了2000多年。在解答此类试题时,应引导学生主动了解中国古代发明、发现,使学生体会到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同时认识到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也曾走在世界前列。增强文化自信。启发学生为祖国科技事业的发展贡献力量。
3融入中华传统节日的试题
中华传统节日是古代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逐步形成的,如春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中华传统节日处处体现出民族精神、爱国大义;同时。传统节日为家庭成员提供了团聚和亲情沟通的机会:作为大家公认的传统节日。往往有一个共同理想和主题。因此,利用传统节日命题是对中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有力手段和途径。
此类试题命制时关键在于做好试题中中华传统节日文化习俗的融入。把对物理学科核心素养的考查与传统节日的文化内容有机结合起来。增加思政教育的亲和力。
例题4(广东卷第8题)赛龙舟是端午节的传统活动。下列v-t和s-t图像描述了五条相同的龙舟从同一起点线同时出发、沿长直河道划向同一终点线的运动全过程(图3),其中能反映龙舟甲与其他龙舟在途中出现船头并齐的有(
)
端午节是传统节日中富有刚健气息的节日。文化习俗有吃粽子、赛龙舟、插艾叶等,以纪念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例题4以端午节中的习俗赛龙舟为情境。要求学生构建模型。把龙舟的划行看成质点的变速直线运动。知道“船头并齐”的含义。考查学生对质点v-t图像和s-t图像的理解和掌握情况。赛龙舟只有齐心协力才能取得胜利,体现着参赛团队的集体主义精神。学生解答融入端午节习俗的试题时。可以引导他们学习屈原的爱国忧民、宁死不屈的精神和集体主义精神,提升学生的道德品质。由于学生对赛龙舟的情境十分熟悉.因此能够增加解题时的亲近感.有效地实施思政教育的德育功能。
4融入红色文化资源的试题
红色文化资源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紧密相连,两者在理论来源、内在属性、价值归因等方面一脉相承,同向同行。中学生正处于价值观选择和形成的关键时期。利用红色文化资源中革命志士艰苦奋斗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引导教育学生。有利于他们践行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价值追求,学习共产党人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高贵品格圈。因此红色文化资源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载体。是培育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础。
此类试题在命制时要设计好与试题内容密切相关的红色案例或故事。在考查学生物理知识的同时。用红色文化资源的精神力量引起他们的情感共鸣,增加思政教育的实效性。
例题5(广东卷第9题)长征途中,为了突破敌方关隘。战士爬上陡峭的山头。居高临下向敌方工事内投掷手榴弹。战士在同一位置先后投出甲、乙两颗质量均为m的手榴弹。手榴弹从投出的位置到落地点的高度差为h。在空中的运动可视为平抛运动。轨迹如图4所示。重力加速度为g。下列说法正确的有(
)
A.甲在空中的运动时间比乙的长
B.两手榴弹在落地前瞬间。重力的功率相等
C.从投出到落地。每颗手榴弹的重力势能减少mgh
D.从投出到落地。每颗手榴弹的机械能变化量为mgh
例题5以长征途中红军战士向敌方工事投掷手榴弹为情境。主要考查平抛运动的理解和应用,涉及运动时间、重力势能、机械能、重力的瞬时功率等物理量的分析判断,考查了必備知识。引导学生解题时应结合试题中的红色文化资源。讲好红军的长征故事。或让学生观看红军长征影视作品的片段。增加情感体验。进而使学生了解中国革命史,学习红军的“长征精神”,理解“长征精神”体现着中国共产党人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信念与责任同。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养成。
因为高考试题对于中学物理教学起着指挥棒的作用。所以融入思政教育元素的高考物理试题的出现。提示广大教师在试题命制和设计时要重视融入思政教育元素:同时。在物理试题解答时也要注意挖掘其中的思政教育元素。应透过物理试题去深度挖掘其中所蕴含的思政教育素材。并以合适的方式做好两者的有机融合:让思政教育元素在物理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爱国主义教育、责任担当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真正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