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青春期孩子需要分层教养

2022-03-08韦志中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22年7期
关键词:青春期家庭教育

韦志中

摘要:分层教养即家长根据青春期孩子的身心发展特点,采用的一种独特且有针对性的教养方式。分层教养以人格阶段论和自我决定论为理论基础,有助于促进青春期孩子的身心和谐,培养孩子的自主性。具体分为三个阶段:准备阶段、实施阶段和监督阶段。

关键词:青春期;家庭教育;分层教养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22)07-0059-04

孩子在不同年龄段,其心理需求和发展任务是不同的,如婴儿期发展信任感,学龄期培养勤奋感,青春期建立自我同一性[1],这就需要家长不能以一成不变的方式教育孩子。

我在和处于青春期的女儿进行互动时,发现她在对一些事物的认识上像个成年人,但在经历困难和挫折时,她的心理承受能力又像个小孩子,非常脆弱。于是,凡是涉及理性认知方面,我就和女儿平等地探讨;如果涉及情感,就回到大人的身份去爱护她、去疼她。这就涉及分层教养。

一、分层教养的内涵解读

(一)相似概念的辨析

第一,分层教育与分层教养。

分层教育是指在学校教育中,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安排特殊的选课和排班制度,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最优发展的分层递进式的学校管理制度[2]。分层教养主要应用在家庭教育中,主要是为了满足孩子在认知、情感、行为三个层面的教养需求。根据布朗芬布伦纳的生态系统理论描述,分层教育是中观系统范围内的学校教育方式,分层教养是微观系统范围内的家庭教育方式[3],两者协同作用于孩子的整个受教育阶段。分层教养对孩子的内心影响更长久,而分层教育对个体的培养更体系化,两者不可混为一谈。

第二,权威型教养与分层教养。

权威型教养是鲍姆林德根据要求性和反应性划分的四种教养方式(权威型、专制型、溺爱型、忽视型)之一,权威型教养是一种理性且民主的教养方式,这种类型的家长在孩子心目中有权威,但是建立在对孩子的尊重和理解上。他们给孩子提出合理的要求,设立适当的目标,并对孩子的行为进行适当的限制。但同时他们会表现出对孩子的爱,并认真听取孩子的想法[4]。权威型教养方式与分层教养有相似之处,它们都主张高度满足孩子对爱的需求。区别在于权威型的父母对孩子遵守规矩的要求高度严格,而分层教养对孩子遵守规矩的要求弱一些,也更灵活一些;只要家长愿意稍做调整,分层教养基本能为所有家庭提供合适的亲子教育建议,故分层教养的适用范围更为广泛。

(二)分層教养的独特性

第一,主要关注青春期孩子。

虽然现阶段关于亲子教养的理论文章很多,也都有比较成熟的理论做参考,但关于青春期这一特定阶段的家庭教养方式研究并不多,且缺少独特性和创新性。如大多数学者都号召父母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而对具体应该怎么营造,营造的效果怎么衡量,青春期孩子的家庭氛围与儿童期、幼儿期有何不同等问题却避而不谈。但这些问题没有解决,就会影响家庭教养的具体实施和效果。而分层教养很好解决了这些问题,该模式主要考虑到青春期孩子所面临的独特成长困境,如既想独立又害怕失败,既想自由又害怕失去支持等,他们需要家长关注,又不想过分亲近家长,这种矛盾心理使青春期孩子和家长的关系比较微妙且脆弱。分层教养正是基于青少年的矛盾心理,对其采用不同的教养方式。

第二,对认知、情感、行为采取三维解析。

个体心理结构可主要分为三个系统,即认知、情感和行为系统。认知即个体对某事或某对象的看法,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满足自己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行为是个体所表现出的一切活动。这三个系统相互联系,又相互制约。但青春期孩子的认知、情感和行为并不协调。他们的认知正处于高速发展时期,情感却比较脆弱且敏感,也常常伴有冲动行为。分层教养就是基于青春期孩子认知、情感和行为的发展特点,对其采用不同的教养态度和方法。如在认知方面,把孩子当作成人看待,与孩子进行平等对话;在情感方面,把孩子当作孩子对待,多关心呵护孩子;在行为上采用半扶助的方式,孩子如果有需要,家长要及时回应和帮助。

综上所述,所谓分层教养,就是家长根据青春期孩子的身心发展特点,采用的一种独特且有针对性的教养方式。“分层”即对青春期孩子的认知、情感和行为三个方面分别进行分析,根据其发展特点,采用不同的教育态度和方法。

二、分层教养的理论基础

(一)人格阶段理论

埃里克森认为,人一生要经历八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其要完成的任务。如果任务完成,则可获得完整的同一性;如果任务未完成,可能会出现同一性不连贯或者残缺的状态。

青春期(12~18岁)孩子的主要任务是获得自我同一性。自我同一性即个体对“我是谁”“我将走向何方”等与自我有关问题的回答,是一种确定的感受[5]。埃里克森认为,青春期孩子一方面由于本能冲动的高涨会带来新的问题,另一方面由于要面临或解决新的问题而产生困扰和迷茫。因此,这一时期,他们的主要任务是探索自我,建立自我同一性。如果探索未完成或并未探索,就容易引发同一性混乱。同一性混乱容易引发青春期孩子对现实的不满,甚至导致违法犯罪行为的发生。

青春期由于孩子的生理、情感和行为特点明显异于其他年龄阶段,也是最容易出现人格问题的阶段。针对这一阶段孩子的家庭教育,需要让他体验到被尊重、被认可、被重视的感觉,为自我同一性的确定创建健康和谐的成长环境。

(二)自我决定论

该理论认为,人是一个积极的有机体,具有先天成长和发展的潜能。每个个体都存在着三种发展需求,分别是自主需要、能力需要和归属需要。如果这些需要得到了满足,那么人就会更加主动、积极和愉快地工作和学习,否则就会产生病态和忧伤[6]。

该理论假设,在生命历程中,存在着一种来自人际关系的动力。当个体处在比较温暖、包容的人际环境中,就会表现出更多的内部动机行为,这其实也是归属需要的满足。而内部动机是人类固有的一种追求新奇和挑战、勇于探索和学习的先天倾向,是青春期孩子学习和成长不可缺少的动力来源。相关研究表明,如果孩子对父母是安全型依恋,他们的内部动机就会增强,由此引发的自主探索行为也会增加。

青春期孩子崇尚个性和自由,有强烈的自尊心,希望受人重视,被看成“大人”。然而由于经验与思维的受限,他们情绪的波动性很大,对事物的认识还存在偏执性的特点。如果此时父母能够根据其心理发展特点,在认知上满足其能力需要,情感上满足其归属需要,行为上满足其自主需要,一定可以使孩子更加快乐、自主地学习和成长。

三、分层教养的价值

亲子教育的科学与否,直接影响到孩子的身心发展。而分层教养作为亲子教育中的一种新的教养方式,更是有着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一)分层教养有助于促进孩子的身心和谐

家庭教养方式综合体现了父母的教养观念、教养行为及其对孩子的情感,是孩子发展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7]。有关研究表明,良好的家庭教养方式可以增进孩子积极情绪[8]、减少社交焦虑,促进积极自我概念的形成[9],而不良的家庭教养方式则使孩子产生焦虑、抑制性控制等负面情绪[10]。分层教养以孩子的身心发展特点为理论基础,根据青春期孩子生长的阶段性特征提出,既给孩子相应的指导,也给孩子自由的发展空间,使孩子的身心得到和谐健康发展。

(二)分层教养有助于培养孩子的自主性

青春期孩子自主性欲望非常强烈,认知决策能力也得到了提升,但冲动行为比较明显,行为自主性尚未达标[11]。有研究表明,青春期孩子“谈论得多,行动得少,这也许反映了他们的认知发展相对比较初步,还未能充分整合行为。”[12]通过实际观察也可发现这一现象,如大多数青春期学生学习计划性差,学习热情起伏大等。分层教养针对孩子情智行发展不均衡这一特点,给孩子营造平等、和谐的成长氛围。具体而言,家长在认知上与孩子平等对话,在情感上给孩子充足的关怀与爱,在行为上给孩子适当的引导与自由空间,这有助于培养孩子的独立性、自主性和创造性,使他们在追求真理时保持独立判断,在分析问题时拥有自主精神,这是当下亲子教育中常常忽视的方面,也是分层教养坚守的价值定位。

(三)分层教养是生命教育的体现

由于生命是动态发展的过程,任何一种因素的变化都会引起生命某些方面的发展,因此,不能孤立静止地看待个体的生命发展[13]。生命教育立足于所有生命及生命的所有方面,以生命的整体性与和谐发展为目的,体现“全人教育”的精神[14]。分层教养源于生命发展的不平衡性,对其认知、情感和行为进行差别性的对待,这是教育生命意蕴的一种体现。此外,分层教养虽然有认知、情感和行为方面的变异,但其最终的归宿还必须是文化意义上的生命回归。分层教养属于“人的教育”,尊重人和人的个性,体现“全人教育”的精神。

四、分层教养的具体做法

分层教养是一种操作性很强的亲子教育模式,能在认知、情感和行为这三个层面为家长提供具体的教育方法,只要家长有耐心和时间,便能熟练掌握分层教养的方法。在构建分层教养模式的过程中,根据时间先后顺序,主要分为三个阶段,分别是准备阶段、实施阶段和监督阶段。

(一)分层教养的准备阶段

分层教养的准备阶段,主要是家长的思想准备和行为准备。这里的家长既可以是父母,也可以是祖父母、外祖父母等。思想准备即家长可以自行通过课本、网络、教育平台、与孩子沟通等方式了解青春期孩子的身心发展特点。当地教育部门、社区和学校可以联合起来,邀请教育专家或借助互联网平台进行家长亲子教育培训,传递分层教养的教育理念,让家长真正理解分层教养的价值与意义,并愿意改善自己已有的教育模式,为分层教养的实行提供支持条件。此外,也可以采用计分方式,为接受培训并乐意实行教养方式转变的家长给予相应的激励。

(二)分层教养的实施阶段

当家长对青春期孩子的身心发展知识和分层教养的模式掌握之后,就开始正式实施分层教养了。实施阶段就是家长与孩子之间的亲子教育环节,在亲子教育中以孩子的体验和需求为中心,把孩子当作亲子教育的主体,在认知、情感和行为三个层面对孩子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

在认知层面,家长把孩子当作超越其年龄段的人或成人,在部分问题上与孩子平等对话。譬如择校和选科选专业让孩子主导决策,家庭旅游计划或财务计划可以商议敲定,家长在一定范围内把孩子当作成人看待并非是说孩子有绝对成人水平的认知能力,而是家长以平等的态度尊重孩子的决策权和言论自由。

在情感层面,父母要把孩子当幼儿呵护,因为孩子情感脆弱且情绪不稳定,在人际交往中他们的内心很容易受挫,父母需及时安抚。例如孩子怕黑而要求家长同睡时,家长要满足孩子对内心安全感的需求。

在行为层面,以孩子为主导,给孩子足够的自由,家长适时提供必要的协助。在安全的前提下,家长可以尽量让孩子独立解决问题。比如独自整理房间的任务,包括衣物归类、书籍摆放、地面清扫、卫生间清洗等一系列工作,当孩子找不到方法时,家长只是提醒而不代办。

当然,家长要注意应用分层教养过程中的适度性和灵活性。如,分离焦虑是情感层面,家务和课业是行为层面,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是认知层面,家长应该注意甄别。鉴于个体间存在差异,分层教养不能全然套用,家长应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灵活调整。

(三)分层教养的监督阶段

监督阶段在实施阶段的一个月之后开始。家长与社区、学校之间相互沟通,教育部门可以组织社区社工和学校教师对青少年和家长进行定期访谈和帮助。此外,监督阶段也会对准备阶段起到调节作用,即教育部门、教师可以根据分层教养的对象反馈而来的一手资料,对家长的教养知识、态度和方法进行相应的调整和优化,以期取得更好的实施效果。

总之,作为一种新的亲子教育模式,分层教养要求家长根据孩子的身心发展特点,在认知、情感和行为三个层面对孩子采取不同的教育,这很好地弥补了传统教育的固有短板,给孩子提供充分的尊重与自由,具有很大的教育潜力。

参考文献

[1]郭婷. 浅谈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理论[J]. 理论导报,2010(6):26-27.

[2]陈洁琼,孙玉丽,张永久.分层教育:一个不容忽视的话题[J].湖北函授大學学报,2014,27(2):64-66.

[3]理查德·格里格,菲利普·津巴多.心理学与生活[M]. 王垒,等译.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6.

[4]朱美静,刘精明. 教养方式对儿童学业能力的影响[J]. 社会发展研究,2019,6(2):43-62.

[5]黄希庭. 中学生心理健康教师读本[M]. 北京:新华出版社,1999.

[6]刘海燕,闫荣双,郭德俊. 认知动机理论的新进展——自我决定论[J]. 心理科学,2003,26(6):1115-1116.

[7]卢志勇,韩布新. 家庭教养方式及父母情绪智力与幼儿情商相关性调查研究[J]. 中国全科医学,2016,19(15):1812-1817.

[8]刘英红. 父母对培养孩子积极心理的重要作用[J].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9(18):43-44.

[9]陈超. 青少年家庭教养方式、自我概念和社交焦虑的关系研究[D].临汾:山西师范大学,2015.

[10]王美芳,张燕翎. 学前儿童焦虑与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追踪研究[J].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2,20(1):49-52.

[11]熊川武,江玲. 论学生自主性[J]. 教育研究,2013,34(12):25-31.

[12]墨森,康杰,凯根,等. 儿童发展和个性 [M] .缪小春,等译.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0.

[13]胡宜安. 论生命教育的内涵及本质[J]. 教育评论,2010(6):35-37.

[14]刘铁芳. 教学:一个可能的价值世界——教育的价值关怀[J]. 教育理论与实践,2000(4):7-11.

编辑/卫 虹 终校/石 雪

猜你喜欢

青春期家庭教育
青春发育期提前的影响
生命的勇敢与脆弱:对《五个女子和一根绳子》和《折翼天使》的比较研究
青春期多囊卵巢综合征经达英—35及妈富隆治疗的效果观察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家庭教育之我见
论犹太人的金钱观教育
家、园合作是幼儿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初中生家庭教育与心理健康
家庭环境对中学生性格及成长的影响
青少年如何合理度过青春期
微信也会走过“青春期”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