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子关系与初中生生活满意度: 学校适应的中介作用
2022-03-08张晶余红玉王丹王静雅
张晶 余红玉 王丹 王静雅
摘要:初中生的生活满意度受到家庭和学校的双重影响,为了探讨学校适应在亲子关系与初中生生活满意度关系间的中介作用,采用亲子亲密度量表、初中生学校适应量表和生活满意度量表对490名初中生进行调查。结果发现:(1)亲子关系、学校适应和初中生生活满意度三者之间均呈显著正相关关系。(2)亲子关系能够正向预测初中生生活满意度。(3)学校适应在亲子关系对生活满意度的影响路径中起部分中介作用,其中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22.21%。本研究结果表明,亲密的亲子关系和高水平的学校适应能够提高初中生的生活满意度,有利于初中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关键词:亲子关系;学校适应;生活满意度;初中生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684(2022)07-0014-05
一、问题提出
初中生正处于青春期的关键阶段,生理上发生的巨变会对心理有一定的冲击。同时,他们自我意识增强,成人感与幼稚性并存,易受周围事件和他人看法的影响,情绪波动大,青春期是心理问题的高发期[1]。研究发现,中学生从童年过渡到青春期时,会因为压力增加导致生活满意度下降,进而影响其心理健康水平[2]。因此,生活满意度在青少年时期的状况值得关注。
生活满意度(life satisfaction)是指个体对其生活质量的主观体验和认知评价[3],是个体幸福感、心理适应和心理健康的重要指标[4]。有研究发现,生活满意度高的青少年往往比生活满意度低的青年拥有更积极的社会关系、希望[5],以及更少的焦虑和抑郁[6]。反之,青春期生活满意度低会对他们的成长和成年后的心理健康产生负面影响。
家庭作为个体发展的微系统,对青少年的成长有着重要影响作用[7]。儿童与其照顾者形成的早期情感纽带往往会影响他们的人际关系和整体幸福感[8]。在青春期,初中生的生活满意度受到生活经历和人际关系的强烈影响,尤其是在家庭环境中[9]。亲子关系(parent-child relationship)建立在血缘和共同生活的基础之上,是父母与子女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过程,是一種自然关系和社会关系统一的人际关系[10]。亲子关系直接影响个体的心理健康和适应状况[11]。研究发现,家庭教育中理解和情感温暖的家庭教养方式对孩子的总体幸福感、生活满意度及积极情感有正向的预测作用[12],其原因在于家庭联系越紧密,孩子对生活满意度的感知越强[13]。对于初中生而言,他们刚刚脱离家庭环境,进入以朋辈为主体的校园生活,与家庭的紧密关系受到一定影响,这对生活满意度产生的影响值得探讨。
学校是初中生学习和生活的主要活动场所。学校适应(school adaptation )是学生和学校环境、学校活动相互作用的结果,个体良好的学校适应表现在能够基本达到学校的教育目的,顺利完成学业,学会和人进行沟通交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获得健康的人格等[14]。社会联结理论[15]认为,个体与早期抚养者形成的亲密关系和交往经验会内化为该个体的“内部工作模式”,从而影响其后期对他人的心理表征和行为方式。个体的学校适应、对生活的体验和评价都受到其早期形成的亲子关系的影响。依恋理论与社会学习理论[16]都认为,亲子关系是青少年适应行为的一个重要保护因子。良好的亲子关系能够促进初中生的学校适应[17],初中生的学校适应状况很可能影响其对生活质量的感知,进而影响生活满意度。有研究发现,初中生学校适应与一般生活满意度呈显著正相关[18]。在适应性与生活满意度的关系的研究中也发现,适应性对生活满意度有正向预测作用[19]。因此,学校适应或是影响初中生生活满意度的重要因素。
综上,本研究构建了一个中介模型(见图1),同时考察亲子关系、学校适应和初中生生活满意度三者之间的关系。具体来说,本研究拟考察亲子关系预测初中生生活满意度的中介机制(学校适应),探明以上问题有助于为青少年心理与行为的健康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和数据支持。基于前人的研究结果,本研究提出三种假设:(1)亲子关系、学校适应与初中生的生活满意度三者呈显著正相关关系。(2)亲子关系能够正向预测初中生的生活满意度。(3)学校适应在亲子关系和生活满意度的关系中起中介作用。
二、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采用整群抽样法,选取贵州省某初级中学共520人进行施测,实际发放问卷520份,剔除无效问卷30份后有效问卷为490份,问卷有效率94.11%。其中男生199人(40.60%),女生291人(59.40%);初一年级166人(33.90%),初二年级151人(30.80%),初三年级173人(35.30%)。被试平均年龄为14.73±1.71。
(二)研究工具
1.亲子亲密度量表
采用Buchanan、Maccoby、Dornbusch[20]编制的亲子亲密度量表,分别对父子关系与母子关系进行述评,共9个项目,该量表采用5点计分法,“1”表示“完全不符合”,“5”表示“非常符合”。使用平均分来反映亲子关系,得分越高,表示个体与父(母)亲的关系越紧密。本研究中,该量表的整体Cronbachα系数为0.90,父子分量表和母子分量表的Cronbachα系数分别为0.89和0.87。
2.学校适应量表
采用崔娜[21]编制的初中生学校适应量表,共27个题项,分为学业适应、常规适应、师生关系、同伴关系和学校态度5个维度。该量表采用5点计分法,“1”代表“完全不符合”,“5”代表“完全符合”,得分越高说明学校适应状况越好(3、5、15、16、23为正向计分,其余均为反向计分)。本研究中,该量表的Cronbachα系数为0.91。
3.生活满意度问卷
采用Huebner[22]编制的生活满意度问卷,测量青少年的生活满意度水平。共7个项目,该量表采用5点计分法,“1”代表“完全不符合”,“5”代表“完全符合”,分数越高说明被试的生活满意度水平越高。本研究中,该问卷的Cronbachα系数为0.70。
(三)统计分析
采用SPSS 25.0对数据进行共同方法偏差检验、描述性分析和相关分析,PROCESS 3.3进行中介效应分析,并采用偏差校正的百分位Bootstrap法,通过抽取5000个Bootstrap样本估计中介效应的95%置信区间。
三、研究结果
(一)共同方法偏差检验
采用Harman单因素方差检验是否存在共同方法偏差[23],对研究变量的全部条目进行探索性因素分析。结果表明,未旋转的探索性因子分析结果提取出特征根大于1的因子共11个,最大因子方差解释率为23.04%(小于40%),故本研究不存在明显的共同方法偏差。
(二)各变量描述统计及相关分析
表1呈现各变量的平均数、标准差及相关分析结果。结果表明:亲子关系、学校适应和生活满意度三者之间呈显著正相关关系。
(三)学校适应的中介作用
采用Hayes[24]编制的SPSS宏中的Model 4(简单中介模型),在控制性别、年龄的情况下对学校适应在亲子关系与生活满意度关系中的中介效应进行检验。结果(见表2和表3)表明,亲子关系对生活满意度的预测作用显著(=0.29,t=8.08,p<0.001);当放入中介变量后,亲子关系对生活满意度的预测作用依然显著(=0.22,t=5.81,p<0.001);亲子关系对学校适应的正向预测作用显著(=0.29,t=9.87,p<0.001);学校适应对生活满意度的正向预测作用也显著(=0.21,t=4.01,p<0.001)。此外,亲子关系对生活满意度影响的直接效应及学校适应的中介效应的Bootstrap95%置信区间的上、下限均不包含0(见表3),表明亲子关系不仅能够直接预测初中生的生活满意度,而且能够通过学校适应的中介作用预测生活满意度。
四、讨论
(一)亲子关系与初中生生活满意度的关系
本研究发现,亲子关系能够正向预测初中生的生活满意度,这与以往研究一致[25]。Wright[26]的研究证实,儿时的依恋模式会从不同的方面对个体今后的社交方式產生影响。与父母关系亲密的学生能够在亲子关系中感受到更多的情感支持,在这类亲子关系中,父母尊重他们的情感、支持他们的自主选择权,从而提高了学生的生活满意度。依恋模式对个体生活满意度的影响不仅深刻,并且是持续终身的。安全的依恋模式意味着个体在青少年时期更容易与同龄人建立适应的同伴关系,而不安全依恋的个体往往会遭遇更多的人际交往困难,对朋友满意度更低[27]。以往的研究表明,形成安全型依恋模式的儿童在与他人相处时表现得更为自信,并且拥有更良好的情感功能和社交能力,而焦虑型依恋模式的儿童在社交活动中往往缺乏自信[28]。与父母的依恋关系中的信任、交流、尊重等都会对初中生的生活满意度产生影响。
(二)学校适应的中介作用
本研究发现,亲子关系不仅能够直接正向预测初中生的生活满意度,还能够通过学校适应的中介作用间接预测其生活满意度,这与研究假设一致。这一结果支持了社会联结理论,随着年龄成长,儿童的交往范围在不断扩大,但并不意味着家庭内部支持可以被外部支持所替代。儿童在亲子交往的经验中学习如何与同伴交往,因此,家庭中的交往模式往往是儿童学会与人交际的起点[29]。这表明避免亲子冲突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适应能力,特别是减少冲突强度更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学校适应[30]。婴儿时期受到足够的关注和照顾的儿童,会形成良好的自我概念,从而形成安全型依恋,最终促进儿童发展积极的情绪和社会适应。我们可以发现,健康的亲子关系能够影响学生的其他人际关系(如学校中的同学关系、师生关系),进而促进学生发展适应学校生活的能力。
对初中生而言,亲子关系在学生适应学校生活的各个方面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健康的亲子关系会在学生心中培育出良好的情感关系的种子,而在学校环境中这颗种子得以生根发芽,以适应良好的形式表现出来,并且为学生带来了更多的现实支持,其在学校期间的学习成绩和人际交往能力也较为理想,表现出较好的学校适应,从而增加了他们的生活满意度。拥有良好的适应性心理社会功能的学生往往在校园中表现出更少的情绪问题和行为问题[31]。学校适应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学业适应问题。有研究发现,对自己的学业成绩感到不理想的学生更容易产生抑郁等消极情绪[32]。对未来充满忧虑,缺乏信心的学生其生活满意度通常更低。除了学业表现之外,融洽的人际关系也是学生在学校心理适应良好的重要表现。社交中所得到的积极反馈有助于学生建立对自我的正面评价。这些自我认知影响着初中生的自我期望和对未来的希望,同时也影响学生的生活满意度。
五、教育意义及启示
本研究在考察亲子关系与初中生生活满意度的关系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了亲子关系如何通过学校适应影响初中生生活满意度,有效地将初中生的生活满意度与家庭、学校因素整合在一起,深化并拓展了亲子关系与个体心理社会适应之间关系的研究。研究结果说明,学校适应是影响亲子关系和初中生生活满意度之间关系的关键因素,亲子关系不仅可以直接预测初中生的生活满意度,也可以通过学校适应间接提高亲子关系对初中生生活满意度的积极影响。
(一)加强家校沟通,树立合作理念
青少年的心理成长是家长、学校、教师共同合作的结果,离开其中任何一方都不能真正有效地促进心理健康教育质量的提升与改善。因此,想要提高初中生的生活满意度,不能仅关注某一方作为主导所发挥的作用,而是要从整体出发,探究如何从家校合作的角度开展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使家长、学校、教师三方都能够发挥自己在学生心理发展道路上的最大作用。
(二)整合多方资源,优化教育制度
学校应实施分类分层辅导,开展多元化的心理健康教育。可以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特点开设有针对性的专题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提升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贵州寄宿制学校比较普遍,还有部分学生是留守儿童,他们在家庭生活的时间较短,学校生活所带来的积极体验就显得尤为重要。学校教师应该重视师生关系的建立,给予学生充分的关怀。并且为学生的学业提供及时的帮助,使学生更好地发展社交能力,在校园中体验到更多积极的情绪,从而提升其生活满意度。
(三)转变家长认知,共创良好环境
学校应当借助各种活动加强与家长的沟通交流,使家长提高对孩子的关注度并且关心学生的适应情况。学校不仅可以通过家校合作促使家长意识到与孩子建立良好亲子关系的重要性,也可以协助父母营造更适合学生成长的家庭环境。儿童青少年的父母应当重视与孩子的沟通交流,倾听孩子的内心想法,尊重、支持孩子的决定,肯定孩子所达到的成就,及时使孩子感受到关怀,从而与孩子建立起积极和谐的亲子关系,让孩子得以在这种积极的环境中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林崇德.发展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
[2]Cho S H,Park S Y. Life satisfaction factors of early adolescents[J]. Families & Family Therapy,2005(23):801–818.
[3]Huebner E S,Suldo S M,Valois R F,et al.The brief multidimensional students’life satisfaction scale:sex,race,and grade effects for applications with middle school students[J].Applied Research in Quality of Life,2007,1(2):211 -216.
[4]Headey B,Kelley J,Wearing A.Dimensions of mental health:life satisfaction,positive affect,anxiety and depression[J].Soc Indic Res,1993,29(1):63-82.
[5]Rich Gilman E,Scott Huebner. Characteristics of adolescents who report very high life satisfaction[J]. Journal of Youth and Adolescence,2006,35(3):293-301.
[6]Moksnes U K,Lohre A,Lillefjell M,et al. The association between school stress,life satisfaction and depressive symptoms in adolescents:Life satisfaction as a potential mediator [J]. Social Indicators Research,2016,125(1):339 -357.
[7]Bronfenbrenner U. The ecology of human develo-pment[M].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79.
[8]Van Ryzin M J,Carlson E A,Sroufe L A. Attachment discontinuity in a high-risk sample[J].Attachment & Human Development,2011,13(4):381–401.
[9]Edwards,Lisa M,Lopez,Shane J. Perceived family support,acculturation,and life satisfaction in mexican american youth:A mixed-methods exploration[J]. Journal of Counseling Psychology,2006,53(3):279-287.
[10]張晓,陈会昌,张桂芳,等. 亲子关系与问题行为的动态相互作用模型:对儿童早期的追踪研究[J]. 心理学报,2008(5):571-582.
[11]胡宁,邓林园,张锦涛,等. 家庭功能与青少年问题行为关系的追踪研究[J]. 心理发展与教育,2009(4):93-100.
[12]范晨霞. 大学生父母教养方式、幽默风格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研究[D]. 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11.
[13]Xu L . Family structures,family relationship,and children's perceptions of life satisfaction[J]. School Psychology Quarterly,2018,12(3):91-104.
[14]陈君.大学新生学校适应,社会支持及其关系的调查研究[D]. 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3.
[15]Shaver P R,Mikulincer M. Attachment theory and research:Resurrection of the psychodynamic approach to personality[J]. Journal of Research in Personality,2005,39(1):22-45.
[16]Trentacosta Christopher J,Criss Michael M,Shaw Daniel S,et al. Antecedents and outcomes of joint trajectories of mother-son conflict and warmth during middle childhood and adolescence[J]. Child development,2011,82(5):1676-1690.
[17]黄时华,蔡枫霞,刘佩玲,等.初中生亲子关系和学校适应: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的中介作用[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5,23(1):171-173,177.
[18]刘旺,冯建新. 初中生学校适应及其与一般生活满意度的关系[J]. 中国特殊教育,2006(6):77-81.
[19]董勤文,陈伟.大学生适应性与生活满意度的关系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7,4(8):88-89.
[20]Buchanan C M,Maccoby E E,Dornbusch S M. Caught between parents:Adolescents’ experience in divorced homes[J]. Child development,1991,62(5):1008-1029.
[21]崔娜. 初中生學校适应与自我概念的相关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08.
[22]Huebner E S. Initial development of the student’s life satisfaction scale[J]. School Psychology International,1991,12(3):231-240.
[23]周浩,龙立荣.共同方法偏差的统计检验与控制方法[J].心理科学进展,2004(6):942-950.
[24]Hayes A F. PROCESS:A versatile computational tool for observed variable mediation,moderation,and conditional process modeling[J]. Acesso em,2012,2.
[25]Ooi Y P,Ang R P,Fung D S S,et al. The impact of parent child attachment on aggression,social stress and self-esteem[J]. School Psychology International,2006,27(5):552-566.
[26]Wright S L,Lyon A R. How parental attachment influences college students’ social domains[J]. Journal of College Student Retention:Research,Theory Practice,2019,23(3):1-16.
[27]张杨.亲子依恋对大学生学校适应的影响——基于心理资本的中介作用[J].现代交际,2021(8):160-162.
[28]Sroufe L A. Pathways to adaptation and maladap-tation:Psychopathology as developmental deviation[C]//Rochester symposium on developmental psychopathology. 1989,1:13-40.
[29]侯静,陈会昌,王争艳,等.亲子互动研究及其进展[J].心理科学进展,2002(2):185-191.
[30]王艳辉,张卫,彭家欣,等.亲子依恋、自我概念与大学生自我伤害的关系[J].心理学探新,2009,29(5):56-61.
[31]Huebner E S,Drane W,Valois R F . Levels and demographic correlates of adolescent life satisfaction reports[J]. School Psychology International,2000,21(3):281-292.
[32]Buri I,Sori I . The role of test hope and hopelessness in self-regulated learning:Relations between volitional strategies,cognitive appraisals and academic achievement[J]. Learning & Individual Differences,2012,22(4):523-529.
编辑/卫 虹 终校/石 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