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范基因编辑研发应用 促进种业科技创新发展
2022-03-08孙眉
孙眉
近期,农业农村部制定公布了《农业用基因编辑植物安全评价指南(试行)》(以下简称“指南”),进一步规范农业基因编辑植物的安全评价管理,促进我國生物育种技术和产业发展。基因编辑是一项什么样的技术?国际上对基因编辑技术如何看待?我国基因编辑农作物将如何管理?就公众关心的这些问题,有关专家和农业农村部科技教育司有关负责同志进行了解答。
基因编辑育种是农业领域的5G技术
据南方科技大学前沿生物技术研究院院长朱健康院士介绍,基因编辑像一把“基因剪刀”,可以精准定位作物的特定基因,当基因被“剪断”后,细胞会修复断口并产生变异,让基因失活,从而不起作用。目前应用的基因编辑主要是“做减法”,也就是让自身的一些不利基因失活,通过简单地“做减法”可以培育出高产、优质、抗病的品种。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科院遗传发育所研究员曹晓风认为,基因编辑育种是农业领域的5G技术。“从技术原理上来讲,基因编辑技术主要是对作物自身的基因进行精准改造,一般不插入作物原本没有的外源基因,最后得到的产品和自然突变的、传统育种获得的产品具有很大的相似性,这是基因编辑与转基因技术的最大区别。”
由于基因编辑技术具有设计简便、效率高、成本低等特点,在动植物遗传改良等领域得到迅速应用。朱健康介绍,近年来我国在基因编辑技术的研究方面做了大量工作,有很多很好的积累,成功构建了水稻、玉米、小麦等基因编辑系统,培育出了高油酸大豆、香味玉米、低镉水稻、抗病小麦等一系列成果,特别是Cas12i、Cas12j这两项中国自己的新型编辑工具取得了创新突破,提升了核心竞争力。
曹晓风表示,抓住当前我国农作物基因编辑技术的优势,制定基因编辑育种的法规,推动基因编辑新品种的审定与推广应用,对于促进我国农作物种业发展和提升农业科技创新力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基因编辑技术成为新的国际科技竞争点
目前,全球陆续研发出糯玉米、抗病油菜、抗褐变马铃薯等70多种基因编辑农产品,高油酸大豆、富含γ-氨基丁酸番茄、可食肉量增加的真鲷等基因编辑动植物产品已分别在美国、日本上市销售。
中国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研究员金芜军介绍,各国的基因编辑植物管理政策虽然不尽相同,但积极发展已成为国际组织和大多数国家的共识,简化管理程序或免除监管是普遍做法。2020年5月,美国农业部发布生物技术作物管理新规,明确绝大部分基因编辑农产品可免除监管。日本、澳大利亚、阿根廷、巴西等多个国家一般采取个案咨询的管理方法,若产品中没有外源基因,则简化管理要求。2021年4月,欧盟委员会发布研究报告,认为目前的转基因法规不适用不含外源基因的基因编辑产品,需要探索新的方式来适应科技进步。2021年9月,英国公布基因编辑应用计划,打算将不引入外源基因的基因编辑生物从转基因生物定义中去除,进一步简化基因编辑管理程序。
金芜军介绍,基因编辑技术已经成为新的国际科技竞争点,比如俄罗斯计划耗资17亿美元开发基因编辑动植物品种,在10年内开发30种基因编辑动植物产品。从未来发展看,基因编辑将引发新一轮研发与投资热潮,对全球种业技术迭代升级与产业格局产生重要影响。
做好农业用基因编辑植物安全管理工作
我国是农业大国,人多、地少、水缺,旱涝、病虫灾害频发,保障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必须走科技创新之路。通过制定科学合理的管理政策,推进基因编辑等生物育种技术的发展,将为推动种业科技自立自强,保障粮食安全发挥积极助力。
农业农村部科技教育司一级巡视员张文表示,指南的制定工作坚持依法依规、尊重科学、保障安全、促进创新的原则,制定过程历时5年,经过了院士专家多轮研究论证和修改完善,充分借鉴国际经验做法,综合考虑我国国情。指南基于大部分基因编辑农作物不会引入外源基因的特点,通过个案分析,评估基因编辑产品可能产生的潜在风险,实施与风险相适应的安全评价措施,既充分保障安全,又防止过度评估。
指南的出台进一步为新技术新产品的研发应用和安全管理指明了方向,有利于加快促进种业科技创新发展。张文最后表示,“在指南试行过程中,我们将进一步听取方方面面的意见和建议,做好农业用基因编辑植物安全管理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