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梦为马:德育一体化建设的班本实践
2022-03-07陆云峰
【摘 要】一体化建设是当前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时代需求。作为学校教育的基本单位,班级德育要善于将国家层面的德育目标进行班本化转化,以项目统整建构班本德育课程,从外铄到内生,真正实现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
【关键词】德育一体化;班本实践;三全育人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志码】C 【文章编号】1005-6009(2022)87-0037-03
【作者简介】陆云峰,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教师发展中心(江苏南通,226300)副主任,高级教师。
班级是学校教育的基本单位,学校育人目标的实现需要依托班级。因此,作为最基层、最直接的育人组织,班级是影响“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能否真正落地的关键要素,也是深入推进德育一体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充分发挥班级在德育一体化建设中的作用,特别是推进德育一体化建设的班本实践,应该成为当前中小学班主任工作尤其是班本德育的题中要义。
班本实践,即以“班级为本”的教育实践活动。具体而言,德育一体化的班本实践,就是以一个特定的班集体为对象,基于“这个班”全体成员的德性成长需求,通过“这个班”的德育目标、文化理念、课程建设、系统推进等方面的一体化建构,实现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使命。朱倩倩老师和“燃梦班”的学生们,以梦为马,生动诠释了德育一体化班本实践的时代价值。
一、 对标定位,德育目标的班本表达
学生的道德发展是有阶段性的。皮亚杰把儿童的道德发展分为前道德阶段、他律道德阶段、自律道德阶段和公正阶段,科尔伯格把儿童的道德发展分为三个水平、六个阶段。《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对中小学德育总目标进行了整体架构,也分别对不同学段提出了不同的目标要求。因此,我们在进行德育工作的同时,必须考虑不同学段的学生应该达到怎样的德育目标、能够接受什么样的德育内容、需要采取哪些合适的德育方法。德育一体化的班本实践,必须基于班级学生群体的情况分析,对标学段的具体要求,凝聚成班级全体成员共同的德育愿景。
高中阶段是学生生理和心理发展的重要阶段,特别是心理的发展正处在一个趋于成熟的关键时期,具有很大的不稳定性。《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中将“初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作为高中阶段的德育目标,也正是针对高中阶段学生的这一心理特点。因此,将《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中的德育目标转化为班级的奋斗目标,需要深刻洞悉“这个班”的群体特征,以人为本,以生为本,对标定位,既而形成班本化的理解和表达。
朱倩倩老师深谙育人之道。从新班组建开始,她就对全班53名学生从学业基础、学习习惯、家庭背景、成长期许等多方面进行了深度调研,以掌握第一手材料开启育人之旅。她以军训为契机,让学生在挥洒汗水的同时,分享英雄故事,精读《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获得成长的力量,激发成长的动力;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在集体讨论中形成“方向明确、人品高尚、人格健全、人性丰富”的德育目标。这是一种源自学生内心的成长需求,自能成为学生高中三年的行动指南。成长之梦、报国之梦由此而生,一个人和一群人从此踏上了充满激情与活力的寻梦之旅。
二、 项目统整,班本课程的系统构建
整体性是德育一体化建设的主要特征,是解决德育工作片面化、碎片化、孤立化问题的重要举措。德育内容的一体化,更是班级育人价值高度统一的重要表征,具体包括思想道德教育、法治法规教育、政治理论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劳动审美教育等基本范畴。在普通高中,还必须突出“反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加强法治意识、国家安全、民族团结、生态文明和海洋权益等方面的教育”[1]。由此可见,普通高中在德育一体化建设中的核心思想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德育工作中,需要将德育内容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统领,进行有机整合,用结构化的思维建构班本德育课程。这是推进德育一体化班本实践的必要举措。
同时,我们要深刻认识到,高中阶段的学业负担是无可回避的现实,也因此造成德育工作在大多数时候处于“说起来重要,做起来不要”的尴尬局面。德育一体化无疑是解决这一沉疴的良方。作为学生德育工作的第一责任人,班主任必须站在道德教育的高度,建设属于“这个班”“这一群学生”“這个学段”的课程体系。用美国课程论专家古特莱德的课程分级理论来说,这样的课程属于“理解的课程”。因此,在扎实推进“国家课程”的同时,班主任还应该有自觉的课程开发意识,建构系列化的、具有“属己性”特征的班本课程——班级管理制度、班级文化建设、班级文化图谱等。[2]
朱倩倩老师有着强烈的课程意识。她以“红色”为主题,对标班级的德育目标,将“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等六大德育主题教育分解到高中六学期,每学期落实一个项目,每个项目按时间节点逐步落实,形成了形式多样、常态推进、长线浸润、系统实施的一体化班本德育课程。同时,借以班级文化建设强化德育目标的落地,既有班徽的设计、班歌的创编和班级章程的制定,还有以“燃梦竞技场”“燃梦理想树”“燃梦名人榜”等区角的文化创构,更有校外红色文化资源的充分利用,形成了德育目标引领下的“看得见、摸得着”的德育课程群。这正体现了“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德育理念。
三、 外铄内生,全员育人的生动演绎
“德育一体化建设要重视多元主体对德育的全员参与,包括学校、家庭、社会、教师、家长等均作为责任主体参与德育工作。”[3]在德育一体化建设的背景下,学校是德育的主阵地,班级是德育的最前沿。班主任作为学生道德成长的最直接的影响主体,一方面要利用班级这一育人平台,对德育理念、德育目标、德育内容进行设计和统筹,有目的、有计划地通过多层次、多样态的德育系列活动,发挥班主任在学生道德成长中的主导作用;另一方面,班主任还要整合各方面的育人力量,积极协调各学科教师、校内其他人员、学生家庭成员和社会相关因素对学生的影响,使之与班级育人目标保持一致,发挥“全员育人”的协同效应。
苏霍姆林斯基说:“只有能够激发学生去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作为德育工作者,我们在发挥全员育人的协同效应时,还要关注教育对象的“自我教育”,使学生对德育的要求和内容“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特别是在德育一体化建设中,需要不断激发学生的成长自觉,主动将外在的德育规范转化为积极成长的内在需求。这是一个从“外铄”到“内生”的过程,需要班主任根据班级管理灵活机动、即时生长的特点,为学生的道德成长搭建更多“自我教育”的平台。
针对“这一班”“这群学生”的特点,朱倩倩老师在班级“红色”育人图谱的绘就中,敏于抓住各种教育契机,善于利用多方教育资源,生动演绎了“全员育人”的美丽画面。从强化任课教师的德育实践,到借用学校“成人仪式”开展的“与父母‘爱的寄语交换”活动;从组织学生到村居和中铁大桥局的“党建”“团建”活动,到在新家业园开展的“新劳动”教育,朱倩倩老师为学生建构了一个全员关爱的育人网络。她始终让学生成为德育活动的主人,让学生在活动中“自我教育”,变“他律”为“自律”,实现主体生命的主动成长。
以梦为马,燃梦前行。“一体化”是当前德育工作研究和实践的热点问题,朱倩倩老师由此进行的班本实践,是对这一热点问题的积极回应,对当前深入推进一体化的“三全育人”德育体系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和重要的普适价值。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2.
[2]陆云峰.德育一体化建设的教师行动:课堂、课程和课题[J].江苏教育研究,2022(6A):50.
[3]叶飞,檀传宝.德育一体化建设的理念基础与实践路径[J].教育研究,2020(7):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