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情与理性:小初衔接视域下班主任的职业内核
2022-03-07王颖
【摘 要】小初衔接是学生生涯中一个重要的阶段,在这个阶段,班主任及时关注学生的心理变化,适当地平衡纪律的约束,引导学生确立身份认同,给予学生力量支持,纾解学生衔接焦虑,既可以帮助学生顺利适应初中的学习和生活,也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生活和社会适应能力,让他们获得全面、可持续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小初衔接;班主任;纪律;身份;焦虑
【中图分类号】G416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6009(2022)87-0007-03
【作者简介】王颖,江苏省苏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江苏苏州,215004)德育教研员、家庭教育研究员,高级教师,苏州市名教师。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中指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重点是认识自我、学会学习、人际交往、情绪调适、升学择业以及生活和社会适应等方面的内容,小学高年级要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初中阶段的学习生活做好准备,初中年级要帮助学生适应中学阶段的学习环境和学习要求,这些都明确地对学校提出了培养学生生活和社会适应能力以及做好小初衔接工作的任务要求。
从小学升入初中,学生会面临校园环境的改变、学业要求的提高、人际关系的重建、父母期待的提升、自身认知的不断成熟……这些变化所带来的体验是前所未有的,班主任需要对于小初衔接阶段有足够的重视。一方面,对于学生的发展现状和心理状态主动觉察和关注,学会共情;另一方面,在尊重学生感受的基础上施以理性的指导,提供方法,增強学生适应变化的能力,为幸福人生筑底。
一、追求精确的浪漫,平衡约束感
英国著名哲学家、教育理论学家怀特海提出了“教育的节奏”这一概念,他认为十三四岁之前是属于教育的浪漫阶段,十四岁到十八岁之间是教育的精确阶段。小升初阶段,学生正处于由浪漫阶段转为精确阶段的衔接过程中。他认为,一种理想的教育,其目的应该是使纪律成为自由选择的自发结果,自由因为纪律的保障会获得丰富的机会。小学时期所处的浪漫阶段是自由放任占据主要地位的,而初中开始的教育所追求的精确阶段恰恰是纪律约束占据主要地位的。小学与初中的衔接,是浪漫与精确的转型阶段,但不是放任与约束的非此即彼,小学的浪漫以自由为主,但也要逐步渗透纪律进行引导;而初中的精确以纪律为主,却也要建立在浪漫的基础之上。
1.规定班级管理的底线
纪律是班级管理中的一个重要手段。小初衔接阶段的学生是积极奋进的,但又极其讨厌受到纪律的约束。班主任要让学生有来自班级纪律管理的约束感,但这种来自纪律的约束感应该是适度的,最终也应是自发的。因此,我们在班级管理中的一些规定应该是少而精的,是具有原则性、指导性的约束。因为事无巨细的条条框框会让小升初衔接段的学生无所适从、处处碰壁,久而久之反而会使学生对班级管理中的界限产生疲劳感,失去敬畏感。教育中过于强势的纪律是有害的,班主任应保持一种浪漫式的纪律,只对班级管理做出底线思维的界限规定,引导学生在适应初中集体生活的过程中形成对班级管理的自发性认识。
2.商定家庭生活的规矩
家校合力,对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非常重要。我们在家访中发现,很多家庭存在着近乎极端的教育方式,要么纯粹放羊,要么绝对掌控。班主任不妨引导家长跟孩子一起坐下来聊一聊,共同商定一些家长能做的、学生能遵守的、班主任能指导的家庭生活规矩。既要让学生觉得家庭是爱的港湾,是在外面受伤之后可以用来躲避疗伤的地方,又要让学生明白家庭并非是自己可以为所欲为、呼风唤雨的地方。可以让学生参与到家庭生活的建设中去,多参与家务劳动,多参与家庭大小事务的决策,引导学生明白家庭的生活秩序是需要每一位家庭成员的辛苦付出与努力维护的,从而慢慢感悟“无规矩不成方圆”的道理。
3.约定行为自律的可能
小初衔接阶段的学生容易被一时的得失左右,缺乏方向的坚定,从而影响行为的自律。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每日的自省会极大地促进自身修养的提高和能力的提升。班主任要鼓励学生做好个人自省手记,每天睡前对自己在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中的思想行为做一些反省记录,并对第二日的改进做出具体的自我指导意见,可以要求学生找一位同学和一位老师作为手记的分享者和约定者,听取同伴和长者的意见;平时结合班会进行集体分享,对学生的自律做出正确的方向引领。长期坚持这样的做法能帮助学生养成自省和自律的习惯。
二、建构身份的认同,理清无序感
丹麦学习实验室的伊列雷斯教授从生命心理学的角度,把儿童十三岁之前这段时间称为儿童学习期。他认为儿童在这个时期努力捕捉这个世界,他们渴望父母、老师或者其他成年人能够指导他们应该去学习什么,应该怎样去学习。他们在这个阶段是乐于接受来自父母、老师和其他成年人的指导和解释的,因为他们需要这些帮助来捕捉这个世界。儿童学习期之后就是青年学习期,其导向是高度朝向身份认同的形成。在小升初的衔接过程中,学生正处于两个时期的转变中,从愿意接受控制的确定身份到有了构建多种可能的不确定身份,在身份的认同上,他们会感到处于一种混乱无序的困扰之中。
1.寻找有相似成长经历的身份榜样
榜样是值得学习效仿的,是我们实现可能性的证明。小初衔接中,学生会出现身份迷失和身份混乱,会对自己产生一些错误的认识和判断。班主任可以通过校史教育,引导学生认识从本校走出去的一些榜样人物,从他们的成长经历中汲取养分,寻找价值取向;还可以引导学生从亲戚朋友那里结识自己身边的一些优秀人物,对自我身份认同形成一个初步的、真实的判断,明确自己可以做到的以及需要提升的地方。
2.了解家庭对学生成长的身份期待
由于小学阶段的学业任务相对简单,一些孩子学业水平比较优秀的家庭对孩子小升初之后的学业表现也充满各种期待。这样的学业期待给刚刚小升初的学生带来了极大的压迫感,在学习中一旦出现问题,他们便会产生挫败感。学生会产生“是我不够优秀?”“是我不够努力?”等消极的想法。班主任要及时了解家庭对学生学业上的期待,主动与家长做好沟通衔接,避免让学生成为那个“憋屈”的人。与此同时,班主任需要建议家长建立起对孩子在其他方面的身份认同,毕竟学生从青春期开始,在认知上有了更全面的发展,他们对自己也有了更多身份认同的期待。
3.确定由学生兴趣发展的身份渴望
在社会组成中,我们有家庭联系,有性别角色,有集体归属,并且常常还归属于一个特定的专业,以及大量给定的价值观和规范,这些都是我们要接纳的身份认同。作为青年期的学生,有太多值得学习的东西了,有学业上的,也有情感上的,更多的还有社会交往上的,这些都关乎他们的身份认同。网络给学生的身份认同带来了极大的冲击力和无限的可能性。在信息化时代,学生的兴趣选择比原先要多得多,而且还是瞬息万变的。班主任引导学生提升他们在兴趣发展中的专注度,培养他们在兴趣发展中的持久度,逐步确定他们在兴趣发展中的身份渴望,有利于缓解学生在小初衔接阶段的无奈和无力感。
三、增强力量的给予,纾解焦虑感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提出“同化与顺应”两种基本学习类型,“同化”是指将新经验整合到人们已有的图式中去,“顺应”是为适应新信息,改变已有图式或创建新的图式。皮亚杰经过极为详细的研究后得出了同化学习是儿童学习期学习中心的认识。儿童期通常是一个主要为温和、渐进和稳定的同化学习过程的时期,而与这些同化学习相关联的很多顺应学习虽然也发生了,但是这些顺应学习都将在青年学习期才得到进一步发展和加强。丹麦心理学家尼森认为,真正的顺应学习过程对于个体来说是一种紧张状态,有焦虑、慌张和困惑的表现,要求某种程度的力量支持。学生在进行这种顺应学习的时候,需要获得外界的以及自身给予的能够进行重构的更多的能量,否则他们会倾向于避开这种类型的学习。
1.以温情的力量相拥
小初衔接过程中,学生在两种学习类型转型中的挫败感是在所难免的。班主任要学会未雨绸缪,学会察言观色,学会在第一时间了解学生情绪上的挫败和失落;在学生需要安慰的时候,主动伸出自己温情的双手,用力去拉他们一把,轻轻拍拍他们,给他们以鼓励;在面对任课教师和家长纷至沓来的“告状”时,要堅定对学生的信任,站在学生的立场与他们进行沟通,使学生能够在波澜不惊中度过学习方式上的一个重大转型期。
2.以勇敢的力量相伴
小初衔接阶段学习的特点注定了在学习过程中,在面对顺应学习的时候,会有学生选择逃避。作为班主任,同时也是某学科的任课教师,不妨从陪伴学生共同学习出发,一起解决学生所遇到的困难,以自己的亲身体验告诉学生,眼前的紧张状态是可以克服的。同时,鼓励学生自己去完成自习,勇敢去追问任课教师,让学生承担起坚持学习的责任和勇气。
3.以睿智的力量相融
学习类型的转变意味着学习方法上的及时跟进与优化,任何的指导都需要具体的措施去落实,小初衔接阶段的学生更需要班主任明确的指令和要求。班主任可以要求学生主动备好课堂笔记本和错题整理本,与任课教师沟通到位,争取在小初衔接阶段的课堂时间做到笔记清、错题清。班主任还可以利用黑板报、宣传栏,组织展示“美丽的笔记”“举一反三题集”等宣传活动,要求学生进行学习经验的总结与反思,鼓励学生进行学习经验的交流与分享,用好成果清单、问题清单、沟通清单等工具进行自我复盘,以智慧的方式不断引导学生提高学习的能力、增强成长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