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初衔接的校本实践
2022-03-07奚燕萍
【摘 要】小学和初中作为义务教育的两个阶段,既相互联系,又在诸多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异。学校和教师要未雨绸缪,以多元化培训开启衔接教育,以适应性教学提升衔接效能,以有效性管理推进能力提升,从而衔接好两个不同学段的教育工作,实现小学、初中教育的无缝对接,助推学生的幸福成长。
【关键词】小初衔接;适应;校本实践
【中图分类号】G416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6009(2022)87-0015-03
【作者简介】奚燕萍,江苏省苏州工业园区至和实验学校(江苏苏州,215000)校长,高级教师,苏州市学科带头人。
一项对小升初学生的调查结果显示,74%的学生害怕成绩跟不上,51%的学生因功课而彷徨失措,13%的学生有过逃学的念头。可见学习上的不适应是困扰升入初中学生的主要问题。初中的学习环境、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学习方法等诸多方面的变化是造成学生小升初不适应的重要因素,而初中学生的生理心理的成长发育则加剧了这种不适应。
著名心理学家阿德勒认为:“进入学校后的儿童会遇到他人生中最早、最严厉的考验,如果准备充分,他会满怀信心地迎接新环境。如果他准备不足,那么新环境会使他紧张不安,从而导致无能感。这种无能感让儿童对环境的判断扭曲、反应失真,将会引发一系列的问题出现。”作为小初衔接学校,我们需要在多元培训、衔接课程、有效管理和心理适应等方面做好上下联动,实现小学和初中学段间的无缝衔接。
一、未雨绸缪,以多元化培训开启衔接教育
对于新学习阶段的了解,是开启小升初衔接教育的前提。为此,学校通过整合资源,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和尝试,从家长培训、学生培训和教师培训三方面着手做好衔接的准备工作。
1.家长培训——衔接教育的基石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要提高教育技巧,那么就需要家长付出个人的努力,不断进修自己。”家长指导能力的提升是孩子成功的基石。学校利用家长学校,在学生小学六年级时,就针对家长开展一系列衔接教育的培训工作,通过多种方式让家长提早了解初中和小学在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学习方法等多方面的差异;提醒家长关注孩子的心理变化,及时调整对孩子的学习要求。学校在7月初会召开新七年级家长会,指导家长在假期引导孩子调整自身的作息时间、学习习惯、学习方法,提前做好预习工作,为开学后的初中学习做好准备。
2.学生培训——衔接教育的重点
每年6月的“校园开放日”活动中,学校会组织应届小学毕业生走进学校,通过参观校园、观摩课堂、聆听学科讲解等方式,提前感知初中生活,感受学校的办学魅力。每年9月份的开学初,学校结合新生“入学成长周”活动,开展新生入学教育,主要内容包括:了解学校、了解初中,进行行为规范、自主学习、综合素质训练等。在综合素质训练中,通过军事训练,帮助学生养成遵守规范的习惯,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品质。学校通过专项培训,锤炼学生学习的耐力,适应教师的教学风格,习得良好的学习方法,从而帮助学生适应初中的学习生活。
3.教师培训——衔接教育的核心
在推进小升初一体化的进程中,我们需要一批有爱心、有担当、有学识的专业队伍,这支队伍也需要针对性地加以培养。学校在6月底7月初举行小初教师座谈会,邀请小学六年级教师和新初一教师参加,通过座谈会,深入交流、了解和掌握学生的实际情况,帮助新初一教师做到有的放矢地开展教育活动。开学前,学校对新初一的教师开展全员培训,对班主任进行专项系列培训。通过专家讲座、校骨干教师经验分享、心理指导、研讨沙龙、师徒结对等方式,进一步了解学生,提高衔接阶段的教学和管理水平,不断发展自身业务素养,尽快缩短教师与学生的磨合期。
二、认识差异,以适应性教学提升衔接效能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们一方面要认识和尊重小学和初中的差异,并发现由此产生的学生不适应情况;另一方面也要关注学生兴趣点的发掘和培养,以兴趣点为抓手,通过适应性教学帮助学生更好地步入初中的学习和生活。
1.以系列性方法引导小初衔接
魏书生说过:“教师是干什么的啊,是找出适合学生阶梯的人。”为此,学校在9月份会开展为期一个月的“小初衔接”教学月。这一个月中,除了第一周的新生“入学成长周”以培养学生的适应性,在接下来的各学科教学中,教师们通过“低起点出发、慢速度推进、鼓励性反馈、及时性评价”等方式,帮助学生逐步适应中学的学习和生活,逐步调整小学的学习节奏和方法,形成适合自己的新的学习方式和节奏,顺利完成小升初的衔接。
2.以适应性活动助力小初衔接
在小学,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参加各类课外活动和兴趣社团,进入初中,这些活动的时间被大大压缩。为了减少差异,帮助适应,我们通过调查问卷等方式,根据学生的发展特点,做好小升初阶段各类社团活动的衔接,让学生即使离开小学、离开自己熟悉的社团,也能在中学找到自身兴趣爱好的归属地,使他们的发展得到可持续推进,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充分展示自己的舞台。
3.以多元性课程推进小初衔接
在小升初衔接的教学中,不仅需要教师调整教育教学心态和方式,在自己的课堂上帮助学生适应和提升,还需要学校能够因地制宜、因材施教,设计符合学生成长规律的校本衔接课程。因此,我们在长期的实践基础上,根据学生的成长规律和身心特点,研发了语文、数学、英语三科的“小升初衔接校本教程”,精选教学内容,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推进小初衔接。
在由小学进入中学的过程中,学生的心理也在不断发生着变化,学生逐渐由儿童向少年转变,进入青春期,自主意识增强,叛逆行为增多,而在学习方面的不适应往往会导致学生心理产生一系列的不良反应。所以,在初一阶段学校通过开设心理课、心理讲座、心理团辅活动等方式,关注学生心理的变化,特别要求教师多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了解学生的心理变化,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做好过渡期的衔接工作。
三、目标导向,以有效性管理推进能力提升
在初中学习生活过程中,学生有很多的好习惯需要培养,就像巴金所说,“孩子成功教育从好习惯培养开始”。我们重点要培养学生学会自主管理和目标管理习惯,学会自律。这些属于人的综合能力,也有利于学生的终生成长和发展。
1.加强目标管理,激发学生的成长潜能
“當一个人知道自己的目标去向时,这个世界就会为他让路。”进入初中后,学生心理随着生理的变化也在发生变化,其自主性和独立性在不断增强,他们有了自己的想法。这时候,教师要摒弃“家长式”的作风,尊重学生的个性和想法,同时以合适的方式进行沟通和引导,让学生树立起自身的学习和发展目标,进而为了实现这个目标而不断自我努力、自我成长。如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确立的目标,从自身的实际情况出发,制定学习计划和作息时间,合理安排休闲和学习。学生有了长远目标和细化目标,学习有方向,奋斗有动力,成功更有可能。
2.推进自主管理,提升学生的自我发展
小学阶段,学生年龄小、能力弱,需要成人的呵护和照料。到了初中阶段,学生的生理和心理飞速成长,像一个个“小大人”。此时,初中教师要善于做“甩手掌柜”,侧重于“放手式”管理,让学生自己管理自己,培养学生自主、自理和自立的能力,使他们在向成人迈进的过程中,承担集体的义务和责任,学会为他人服务,慢慢成长为大写的“人”。
3.践行民主管理,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青春期的学生,自主意识快速发展,教师要调整自己对待学生的方式。此时,过于严苛、放任自流都不符合青春期学生的成长规律。教师需要平等对待每一位学生,尊重学生,听取学生的想法和意见。学生有不同的想法很正常,可以讨论、交流和引导,最终形成集体的共识。在民主管理的实践中,教师用言行引导学生学会待人处事的良好方式,帮助每一位学生构建和谐的人际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