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推进文化自信自强,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2022-03-07张军

兵团党校学报 2022年6期
关键词:文化强国文化自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摘要]文化建设是一个国家强盛之基。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深刻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增强文化自信……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为此,新时代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必须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规律,重点在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广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高社会文明程度、繁荣发展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方面下足功夫,以此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文化自信;社会文明;文化强国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274(2022)06—0005—10

[作者简介]张军,男,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文史教研部副主任,二级教授,国家教材委员会历史学科专家委员会委员,研究方向:中国共产党文化理论、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政党研究。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则民族强。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深刻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增强文化自信,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1]这段话深刻把握文化建设规律和文化在新时代新征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对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作出了战略部署,为我们不断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提供了根本遵循。

一、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

意识形态是为国家立心、为民族立魂的工作。意识形态决定文化前进方向和发展道路,关乎旗帜,关乎道路,关乎国家政治安全,对一个政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生存和发展至关重要,是我们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2013年8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指出:“能否做好意识形态工作,事关党的前途命运,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2],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们党站在新的历史方位上,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这是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根本任务。

(一)坚持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導权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3年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明确指出,“我们在集中精力进行经济建设的同时,一刻也不能放松和削弱意识形态工作”[3]。在2018年8月21日至22日召开的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是全党特别是宣传思想战线必须担负起的一个战略任务”[4],“必须自觉承担起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5]。这就要求一方面我们党的宣传工作者坚持党性和人民性相统一,必须坚持正确政治方向,站稳政治立场,坚定宣传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坚定宣传中央重大工作部署,坚定宣传中央关于形势的重大分析判断,坚决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坚决维护中央权威,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以民为本,以人为本。另一方面要建设和落实好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是党中央着眼加强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维护意识形态安全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和重要制度安排。要扎实抓好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更好引导群众、服务群众。要旗帜鲜明坚持真理,立场坚定批驳谬误。要压实压紧各级党委(党组)责任,做到任务落实不马虎、阵地管理不懈怠、责任追究不含糊。

(二)巩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

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旗帜和灵魂。要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是根本。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宣传思想工作就是要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6]因此,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过程中,我们应当使理论面对现实,解决现实矛盾,尤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后所面临的新情况与新问题,使理论以现实为指向,在实践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要做好做强马克思主义宣传教育工作,特别是要在学懂弄通做实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上下功夫。要把坚定“四个自信”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关键,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我国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指导地位,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和文化提供了强大的思想舆论支撑,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提供了坚实的思想道德基础。

(三)巩固壮大主流思想舆论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离不开积极、正确思想舆论引导,主流思想舆论越强大,人民为理想和梦想而奋斗的信仰、信念、信心也就越坚定。人民有信仰,国家有力量,民族有希望。

要坚持不懈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全党、教育人民、指导实践。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巩固壮大新时代主流思想舆论,最重要的任务就是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全党、教育人民、指导实践,推动其深入人心。

要坚持党对新闻舆论的引导。新闻舆论工作是党的一项重要工作,是治国理政、定国安邦的大事。在2016年2月19日召开的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党的新闻舆论工作的职责和使命是,高举旗帜、引领方向,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团结人民、鼓舞士气,成风化人、凝心聚力,澄清谬误、明辨是非,联接中外、沟通世界。要承担起这个职责和使命,坚持正确政治方向是第一位的。”[7]这“48字方针”全面准确深刻地概括了新闻舆论工作的职责使命,体现了时代和形势发展对新闻舆论工作的新要求,指明了新形势下新闻舆论工作的努力方向。

要健全网络综合治理体系,推动形成良好网络生态。网络已是当前意识形态斗争的最前沿,掌控网络意识形态主导权,就是守护国家的主权和政权。管好用好互联网是新时代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基础性工程。依法加强网络空间治理,加强网络内容建设,做强网上正面宣传,培育积极健康、向上向善的网络文化,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人类优秀文明成果滋养人心、滋养社会,做到正能量充沛、主旋律高昂,营造一个风清气正的网络空间。

(四)加快构建中国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

“哲学社会科学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重要工具,是推动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其发展水平反映了一个民族的思维能力、精神品格、文明素质,体现了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8]新形势下,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地位更加重要、任务更加繁重,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比如“在有的领域中马克思主义被边缘化、空泛化、标签化,在一些学科中‘失语、教材中‘失踪、论坛上‘失声。”这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势必要求我们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首先,紧扣主体性和原创性这两个重要标准,努力形成自成一家的知识体系、理论体系,形成反映当代中国气象、引领世界学术发展的中国学派。其次,应着力加强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的学科体系建设,注重顶层设计,鼓励创新,合理设置学科门类和不同层级的学科群;再次,要根据新时代的实际需要,积极进行具有中国风格、大众兼容、中外融通的话语体系建设。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把意识形态工作作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的首要内容,旗帜鲜明地提出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这是在深刻把握党领导意识形态工作长期积累的宝贵经验,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创造的新鲜经验基础上提出的一项重大原则。

二、广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必须要加强核心价值观建设,核心价值观建设是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中之重。

(一)坚定文化自信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前提

文化自信最核心的就是价值观自信。价值观自信是文化自信的核心内容。坚定文化自信,是事关国运兴衰、事关文化安全、事关民族精神独立性的大问题。文化自信在四个自信当中发挥着怎样的作用呢?最初的时候,习近平总书记用了“六个更”来概括文化自信在四个自信当中的突出作用。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一种力量。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第三个历史决议当中,大家通过学习一定会发现,党对此的表述做了一个新的改变,即把“六个更”,改为了“三个更”“三个最”。习近平总书记说,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一种力量。一字之差、一字之别,代表着我们党在这方面的理论认识又有所升华。

核心价值观就是我们文化软实力的灵魂,是文化软实力建设的重点,是决定文化性质和方向的最深层次的要素。一个国家的文化软实力,从根本上说取决于核心价值观的生命力、凝聚力、感召力。正是在此意义上,我们说坚定文化自信是坚定价值观自信、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前提。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方向

文化是一个国家、民族的精神和意志表达,是国家和民族之魂,而核心价值观则是文化之魂,是国家和民族的魂中之魂。中办印发的《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指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战略任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凝聚人心、汇聚民力的强大力量,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

(三)新时代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以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着眼点

2016年11月30日,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的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是凝聚中国力量的思想道德基础。”[9]在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凝聚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10]因此对于新时代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以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着眼点,一定要强化教育引导、实践养成、制度保障,把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发展各方面,转化为人们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要弘扬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用好红色资源,深化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持续抓好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宣传教育,引导人民知史爱党、知史爱国,不断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要充分发挥核心价值观引领作用,把核心价值观建设贯穿国民教育全过程,融入精神文明创建各方面,渗透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各环节。要善于运用法律弘扬核心价值观,把核心价值观的要求充分体现到法治实践中,用法治的力量引领正确价值判断、树立正义道德天平。要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

(四)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需要把握四个度,即高度、深度、厚度和力度

要站到足够的高度。我们建设文化强国,唯有站在国家战略的高度,充分认识核心价值观建设的重要性、必要性、紧迫性,才会对它真正重视起来。从国家层面而言,核心价值观建设的重心,就是争夺价值制高点,这不只是纯理论的问题,而是有关民族赖以维系的精神纽带、有关国家的统一意志和共同行动的重大课题。只有占据价值制高点,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才有合法性,才有号召力,才能在变革中不迷失方向,才能把中国带向光明;只有占据价值制高点,我们才能在全球性的文明对话中获得话语权,才能在当今世界的深刻变革中掌握主动,才能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正当性,才能为人类文明的未来发展提供建设性的新蓝图。价值观的背后是核心利益。从国家的根本利益出發,向人类的根本利益提升,是建设核心价值体系、争夺价值制高点的必由之路。在国际国内深刻变革交融共振的今天,这项工作已刻不容缓。

要推到足够的深度。从当前中国面临的内外形势看,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缓不得;但从价值建设的规律看,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又急不得。价值的理论说服力,来自理论深度。当下有关价值建设的讨论,主要集中在核心价值理念的提炼、有没有普世价值等问题。人们各执一端,重要原因之一就是目前的理论深度不够。一些基本的理论问题还未完全澄清,理论探索的方向和重点还不够明确,一些要害性的理论环节还没有打通,讨论中情绪化、直觉化现象相当普遍,“说法”跟不上“做法”的变化,不得不用成堆的词汇来说明一个简单的事实。如果不能从“做法”中找出准确恰当的“说法”,文化是不成熟的。要把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以及真实意图用简单语言说清楚,并说得有力量,需要真正的理论思维和理论深度。比如,我们党推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不能简单理解为党的价值。我们党没有自己的利益,而是以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为利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方向,集中体现了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11]由此出发,我们设定的价值主体是国家,同时考虑个人对国家的正当要求。而时下流行价值观的主体是个人,它要求国家把捍卫个人价值作为主要任务。这是两种不同的建构核心价值的思路。后者在理论上是普世的,其理论优势不可小视,强国以“人权优先”为号召,大行其干涉、分化、瓦解甚至颠覆弱国之道。这既显示占据价值制高点的优势,但也暴露出其“说法”与“做法”的不一致:捍卫的价值观以个人为主体,而争夺的利益却以国家为主体。这种不一致终会导致价值观危机。反观我们的核心价值体系,其所宣示追求的理念目标,虽也符合现代社会的前进方向,特别是对后发现代性国家与第三世界国家尤其具有正当性、必要性。但怎样从理论深度上说明这种正当性、必要性,任重道远。我们知道,如果没有找到永恒的价值,中华民族早就在不同时代的冲突中分化解体了,就不可能穿越不同时代延续发展到今天;如果没有抓住时代的价值,中华民族早就在封闭僵化中没落了,也不会延续发展到今天。推进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必须继续解放思想,有勇气打破一切条条框框,这样才能充分吸取人类文明的一切积极成果,创造性地展开理论探索,真正站到当今时代当今世界的价值制高点上。

要达到足够的厚度。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强调:“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牢固的核心价值观,都有其固有的根本。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12]的确,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从延安时期开始,毛泽东主席要求,共产党作为“指导一个伟大的革命运动的政党”,要想获得革命的最后成功,共产党及其指导思想必须要彻底中国化,在民族历史面前“我们还是小学生”。实践证明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顺应了历史潮流,赢得了民心。改革开放四十多年后的今天,面对错综复杂的国内外环境,我们党正在积极建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它承载着中华民族的精神追求。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我们提倡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充分体现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升华。”他本人亦坦言,“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我本人也是一个中华文化的热烈拥护者、忠实学习者。”[13]因此,用五千年文化的历史智慧与厚重底蕴,作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根基,以此凝聚改革共识,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要落到足够的力度。足够的推进力度,是核心价值观有效传播的保证。要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深入人心,主要靠教育。“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全过程”[14],是强调集中教育,强调教育的主渠道。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体现到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各方面”,是强调日常教育,它要覆盖文化的创造、生产和传播各方面,要覆盖所有人群和所有时段,其中传媒特别是新媒体的作用显得尤为重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贯穿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各领域”,则是决定教育成败的关键。从价值教育的有效性来说,身教重于言传,实践重于理论,“做法”是传播“说法”的最佳途径。“说法”要立起来,不但要说得有理,更关键要说到做到。价值问题本质是实践问题。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力度,关键要加大实践力度。虽然还有很多理论问题要进一步深入探讨,但价值观建设的出发点和归宿是确定的,即国家的利益、人民的利益。这是根本立足点,是我们党始终坚持的价值之魂,也是价值制高点的实质内核。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贯穿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各领域,要求一切制度和政策在设计上、执行上都要符合我们提倡的核心价值观。价值就如河流的方向,制度则是保证流向的河床。制度的安排和运行,是我们每时每刻都置身其中的社会环境,其中所透露出来的价值指向都能切身感受到,它的说服力比空洞的说教强大一百倍。政府的一举一动,都宣示着其主导的价值观,而法律制度在现代社会中的地位尤其引人注目。制度的安排和运行都由人来操作,因而操作者的价值取向,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成败的关键因素。中国共产党是两个先锋队,如果我们党自己倡导的核心价值观,自己不率先垂范,那必然无法取信于人。因此,推进社会主义核心观建设,不只是宣传部门和文化部门的事,更是全党乃至全民的大事,特别是领导干部,必须要做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先锋模范。

三、提高社会文明程度

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是文化建设的发展标准,文化建设也是提高社会文明程度的主要途径。二者之间是共生共存的关系。这样的一种辩证关系,使得文化建设的进展成就能够直接表明社会主义的发展程度,也决定了推动社会文明程度不断得到新提升,达到新高度,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目标要求和重要保证,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大任务。党的二十大报告把提高社會文明程度单独作为一个重要方面提出,是有着重大政治意义的。

(一)社会文明程度是国家经济社会整体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

恩格斯曾经深刻指出,“文明是实践的事情,是一种社会品质。”[15]人类社会各个时期,各个领域,不同群体的文明都体现为社会文明。所以,文化建设是提高社会文明程度的主要途径,提高社会文明程度是文化建设的发展标准。

党的十九大明确将社会文明程度作为我国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在文化建设方面的重要指标和任务,提出“社会文明程度达到新的高度,国家文化软实力显著提高,中华文化影响更加广泛深入”[16]。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不仅再次重申了这一点,指出到2035年我国“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要“达到新高度”,而且还特别将“社会文明程度得到新提高”作为了“十四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之一。在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所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中,将“提高社会文明程度”作为文化建设三个方面重点任务之一,并对“提高社会文明程度”做出了非常清晰明确的具体安排。第一,首要任务是深入开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教育,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第二,提高社会文明程度的根本则在于“理想信念教育”上。因此“要推动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加强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教育,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弘扬党和人民在各个历史时期奋斗中形成的伟大精神”[17]。第三,提高社会文明程度的重点工作在于推进公民道德建设,实施文明创建工程,拓展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健全志愿服务体系,广泛开展志愿服务关爱行动。弘扬诚信文化,推进诚信建设。提倡艰苦奋斗、勤俭节约,开展以劳动创造幸福为主题的宣传教育。加强家庭、家教、家风建设。加强网络文明建设,发展积极健康的网络文化。由此可见,“提高社会文明程度”涉及指导思想、理想信念、道德建设、文明创建工程、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志愿者服务、诚信问题、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问题、家庭建设问题、网络文明建设等问题;从思想到行为,从社會到个人,从载体、途径、平台到内容,涉及日常社会生活中非常具体的方面,跟每个人的日常生活紧密相关。

(二)提高社会文明程度需要抓小抓细抓实,久久为功、持之以恒

在新时代新征程上,我们要把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作为一项重大任务,坚持重在建设,以利为本,坚持久久为功,持之以恒,抓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努力推动形成适应新时代要求的思想观念、精神面貌、文明风尚、行为规范,为全国各族人民不断前进提供坚强的思想保证、强大的精神力量、丰润的道德滋养。

我们认为提高社会文明程度,应该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加强道德建设。“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我们要重视道德的教化作用,深入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美德,深入挖掘充分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道德教化资源,要推动明大德、守功德、严私德,全面提高人民道德水准和文明素养,要健全家庭、学校、政府、社会相结合的思想道德教育体系,把立德树人贯穿学校教育全过程。

第二,培育文明风尚。衡量社会文明高低,要看文明风尚、精神风貌、人文氛围,要把开展群众性的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作为提升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的有效途径,要大力和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要在全社会弘扬劳动精神、奋斗精神、奉献精神、创造精神、勤俭节约精神,培育时代新风新貌,要完善资源服务制度和工作体系,弘扬诚信文化,健全诚信建设长效机制。

第三,要注重榜样的力量。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要求,一定要广泛开展先进模范学习宣传活动,弘扬道德模范高尚品格,营造崇尚英雄,学习英雄,捍卫英雄,关爱英雄的浓厚氛围。要发挥党和国家功勋荣誉制度引领典型示范作用,推动全社会见贤思齐,崇尚英雄争做先锋,把榜样力量感化为亿万群众的生动实践。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建设健全功勋荣誉制度,中华民族的精神大厦也有了四梁八柱。党和国家功勋荣誉表彰制度体系已经建设完成,这的确深刻改变了我们社会文明程度的提升进程。

总之,“提高社会文明程度”需要以“文化思维”用“以文化人”的文化方式去进行。需要大力加强思想创造,需要“回归生活”“回归常识”“回归人性”,落脚到日常生活中去建设和提高社会文明。需要培养塑造有一大批有文化自觉、文化精神的文化使命担当者。需要党和政府积极有为,需要社会各个方面发挥积极的作用,把整个国家、社会各个方面的力量充分调动起来。

四、繁荣发展文化事业文化产业

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有助于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助于更好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新期待;有助于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以文培元,增强人民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一)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

文艺是民族精神的火炬,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最能代表一个民族的风貌,最能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文艺事业是党和人民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党历来高度重视文艺工作,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时期,充分运用文艺引领时代风尚、鼓舞人民前进、推动社会进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离不开中华文化繁荣兴盛,离不开文艺事业繁荣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4年10月文艺工作座谈会上指出:“优秀文艺作品反映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文化创造能力和水平。”[17]在我国,“人民的需要是文艺存在的根本价值所在。能不能搞出优秀作品,最根本的决定于是否能为人民抒写、为人民抒情、为人民抒怀。”[18]与此同时,必须认识到“中国精神是社会主义文艺的灵魂”,始终坚持“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文艺发展的根本保证。”这就要求文艺工作者解决好“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这个根本问题,把以人民为中心作为文艺创作的最高准则,自觉在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中进行无愧于时代的文艺创造;发扬学术民主、艺术民主,提升文艺原创力,推动文艺创新;造就一大批德艺双馨名家大师,培育一大批高水平创作人才。从而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强大的价值引导力、文化凝聚力、精神推动力。

(二)健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健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重要的一个方面。发展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保障人民文化权益,改善人民生活品质,补齐文化短板的重要途径。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明确提出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的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促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二十大报告深刻指出,要坚持把社会主义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完善文化经济政策,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健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创新实施文化惠民工程。要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重心下移,共建共享,统筹基础设施建设和服务效能提升,推进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一体建设,努力为人民群众提供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公共文化服务。大力推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建立健全城乡公共文化服务标准体系,优化基层公共文化、设施文化、设施布局,推进区域协调,把提升质量作为重中之重,建设高水平图书馆、文化馆,建好用好基层公共文化空间,精准开展分众式的公共文化服务。

(三)加强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利用

文物、古籍、非物质文化遗产等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要载体,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将文化遗产保护提升到功在千秋利在千秋的高度,下大力气予以推进,亲自指导,亲自推动,就我国考古最新发现及其意义,深化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等主题,召开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就文物工作、革命文物工作作出重要指示。

(四)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和文化市场体系

文化产业体系和文化市场体系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促进国民经济发展,满足人民文化需求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要求,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一定要实施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带动战略。新时代如何构建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和文化市场体系呢?我们现在通过研究认为,现代的文化产业体系是现代产业体系的一部分,是以文化市场为依托,以文化企业为主体,以创意、技术、资本、人才等要素自由流动为核心,包括了现代文化结构体系、现代文化生产体系和文化产业赋能体系的产业系统。在“十四五”时期,现代文化产业体系的主要任务就是提质增效,转型升级,促进区域均衡发展,赋能经济社会。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与健全现代文化市场体系、文化产业政策法规体系是三位一体,需同步推进。文化产业体系的核心是企业,现代文化市场体系的核心是消费者,而文化产业政策法规体系是保障,三者之间相系相维,相辅相成。

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要在继续大胆推进改革、推动文化事业全面繁荣和文化产业快速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同时,把握好意识形态属性和产业属性、经济利益和社会效益的关系,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满足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必须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完善文化管理体制,加快构建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体制机制。

(五)促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与旅游业融合发展,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立足党和国家事业全局作出的重要战略决策,重塑了文化和旅游工作的新格局。二十大报告明确要求我们要坚持以文促旅,以旅彰文,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通过促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让诗和远方实现更好连接,共创美好生活。

五、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

当代中国的大国崛起和民族复兴已经成为当今世界重大历史趋势。增强中华文明的传播力和影响力,是中国的大国崛起和民族复兴的必然要求。中国的崛起不仅仅是一个民族国家的崛起,也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崛起,同时也是中华文明的崛起。中国的崛起是有着多重面相的。

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和影响力,明确要求我们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展现中国之路、中国之治、中国之理背后的思想力量和精神力量。加强对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治国方略的宣传阐释,全面展现新时代高质量的發展途径,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全面提升国际传播效能,必须加强顶层设计和研究布局,构建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战略传播体系,着力提高国际传播影响力,中华文化感召力、中国形象亲和力、中国话语说服力、国际舆论引导力。

(一)提升我国国际话语权是为改革发展稳定营造有利外部舆论环境的迫切需要

提高中华文明的传播力、影响力是迫在眉睫的事情。大家能深刻地认识到,当前的国际舆论场的博弈交锋很大程度上就是话语之争,叙事之争,特别是面对西强我弱的国际舆论格局更加凸显了话语和叙事的重要性。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不断提升,国际社会对我国的关注前所未有,但是中国在世界上的形象,很大程度上仍是“他塑”而非“自塑”,导致我们有理说不出,道理说了之后也传不开。根本上还是存在着“三差”的问题,即信息流进流出的逆差、中国真实形象和西方主观印象的反差、软实力和硬实力的落差。什么叫硬实力?政治、经济、军事、科技这叫硬实力。什么叫软实力?意识形态、价值观、道德准则、文化感召力这叫作软实力。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古往今来,任何一个大国的发展进程,既是经济总量、军事力量等硬实力提高的进程,也是价值观念、思想文化等软实力提高的进程。……体现一个国家综合实力最核心的、最高层的还是文化软实力。”[20]一定要提高文化软实力,塑造好中国的文化形象。要注重塑造我国的国家形象,重点展示中国历史底蕴深厚、各民族多元一体、文化多样和谐的文明大国形象。政治清明、经济发展、文化繁荣、社会稳定、人民团结、山河秀美的东方大国形象。坚持和平发展,促进共同发展、维护国家公平正义、为人类作出贡献的负责任大国形象。对外更加开放、更加具有亲和力,充满希望、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大国形象。国际话语权是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增强中华文明的传播影响力,一定要增强国际话语权。

(二)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必然要求

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需要我们秉持文明交流互鉴思想,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2013年3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的演讲中提出了“命运共同体”的新概念,他指出“这个世界,各国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程度空前加深,人类生活在同一个地球村里,生活在历史和现实交汇的同一个时空里,越来越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21],因而“面对国际形势的深刻变化和世界各国同舟共济的客观要求,各国应该共同推动建立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各国人民应该一起来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第一次用“命运共同体”的概念向世界传递了中国对人类文明走向的思考。2016年,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更是明确指出:“中国始终是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愿扩大同各国的利益交汇点,推动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推动形成人类命运共同体和利益共同体。”[22]这些论述揭示了人类利益和价值的通约性,在国与国关系中寻找最大公约数,在国际社会引发强烈共鸣。2017年2月10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写进了联合国社会发展委员会第55届会议决议。这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第一次载入联合国相关决议。由此可见,这一系列重要讲话和论述,对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新理念、新思想的广泛传播,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习近平总书记审时度势,指出要立足当今,继承传统,面向未来,展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阐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价值意蕴,从而形成了综合、宏大、深远且不断发展的文明交流互鉴思想。2014年3月27日,在巴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的演讲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文明是多彩的,人类文明因多样才有交流互鉴的价值”,“文明是平等的,人类文明因平等才有交流互鉴的前提”,“文明是包容的,人类文明因包容才有交流互鉴的动力。”系统概括了“文明是多元的、平等的、包容的”主张。该主张是基于中国和世界的历史与现实深刻认识之上的。首先,“中华文明经历了5000多年的历史变迁,但始终一脉相承,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中华文明是在中国大地上产生的文明,也是同其他文明不断交流互鉴而形成的文明。”其次,“没有文明的继承和发展,没有文化的弘扬和繁荣,就没有中国梦的实现。”[23]由此可知,返本开新、继承创造、平等交流、共促发展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和中华民族关于中国文明乃至世界文明的基本态度。

(三)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必须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

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就必须使当代中国价值观念走向世界,必须把当代中国价值观念贯穿于国际交流和传播方方面面,阐释好中国特色,加深国际社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和了解。要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精心构建对外话语体系,创新对外话语表达方式,拓展文化传播渠道,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反复强调的,“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讲好中国故事,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24]。习近平总书记本人就是讲故事的高手。无论是在重要国际场合的演讲,还是在海外报刊发表署名文章,他都善于用故事来传达深意,感染他人。在巴黎出席中法建交50周年大会时,他用“和平的、可亲的、文明的狮子”巧妙驳斥“中国威胁论”,传递出中国梦是和平的梦这一重要思想。讲好中国故事,提升国家话语权,就是要讲事实、讲形象、讲情感、讲道理,用事实说服人,以形象打动人,凭情感感染人,借道理影响人,最终把中国历史文化之道、中国改革发展之道、中国参与世界治理之道,传播给世界,从而树立中国文明大国的国际形象。

质言之,传播力决定影响力。我们要努力构建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讲好中国故事,才能传播好中国声音。如何增强中华文化的传播力影响力,应该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要坚持把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作为加强我国国际传播能力的重要任务。第二,要把加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外宣介作為重中之重,生动丰富展现习近平总书记的人格魅力和领袖形象。第三,要加强对中国共产党的宣传阐释。让世界人民知道中国共产党是个什么政党,中国共产党正在做什么,做对了什么,为人类的文明做出了怎样的贡献。第四,要掌握国际传播的规律,提高传播艺术,推进中国故事和中国声音的全球化表达,区域化表达,分众化表达,增强国际传播的亲和力和实效力。

综上所述,从党的十八大到二十大,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和历史高度,不断深化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规律的认识,提出一系列重大观点、重大论断、重大部署,形成了主旨鲜明、系统完备、逻辑严密、意蕴深邃的科学思想理论体系。同时,党的文化理论取得巨大创新,这是我们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的根本遵循,具有强烈的立足中国的现实意义,又具有深沉的关乎长远的战略内涵。新时代十年的社会主义文化发展成就以及党的二十大报告对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擘画,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战略地位、目标任务、创新范式和发展道路,为中国共产党巩固执政基础凝聚了思想保障、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培育了文化土壤,为中华民族文化传承指明了方向,为人类文明交流互鉴提供了中国方案。

参考文献:

[1]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单行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

[2][3]习近平.胸怀大局把握大势着眼大事努力把宣传思想工作做得更好[N]. 人民日报,2013-08-21(01).

[4][5][6]习近平.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更好完成新形势下宣传思想工作使命任务[EB/OL]. 新华社,http://www.gov.cn/xinwen/2018-08/22/content_5315723.htm.

[7]习近平.坚持正确方向创新方法手段提高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N]. 光明日报,2016-02-20(01).

[8]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EB/OL].新华网,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6-05/18/c_1118891128.htm.

[9]习近平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的讲话[EB/OL]. 新华网,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6-11/30/c_1120025319_3.htm.

[10][16][24]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单行本)[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11]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单行本)[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12]习近平. 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EB/OL].中国经济网,http://www.ce.cn/xwzx/gnsz/szyw/201402/25/t20140225_2371661.shtml?ivk_sa=1023197a.

[13]习近平在澳门大学参与“中华传统文化与当代青年”主题沙龙时的讲话[EB/OL].新华网,http://www.xinhuanet.com/2021-11/04/c_1128031858.htm.

[14]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全程[EB/OL].中央政府门户网,http://www.gov.cn/jrzg/2011-11/19/content_1997996.htm.

[1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 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17]习近平在教育文化卫生体育领域专家代表座谈会上的讲话[EB/OL].新华网,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leaders/2020-09/22/c_1126527570.htm.

[18][19]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N].人民日报,2014-10-15(01).

[20]文化強国战略:传续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EB/OL].中国共产党新闻网,http://theory.people.com.cn/n1/2018/0710/c83850-30136635.html.

[21]习近平在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的演讲[EB/OL]. 环球网,https://china. huanqiu. com / article /9CaKrnJzMxP.

[22]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EB/OL].新华网,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6-07/01/c_1119150660.htm.

[23]没有文化的弘扬和繁荣就没有中国梦的实现[EB/OL]. 中国共产党新闻网,http://theory.people.com.cn/n/2014/0606/c40531-25111284.html.

责任编辑:杨伟民

猜你喜欢

文化强国文化自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文化强国”战略下政治意识文明建设的路径
以文化人 增强自我净化能力
新闻媒体坚定文化自信的思考
在高校有效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途径探索
IP影视剧开发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
如何让西方文化帝国主义“退场”
高中政治教学中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机融入